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管理 » 怎樣去除字體背部顏色

怎樣去除字體背部顏色

發布時間: 2024-09-05 19:53:54

Ⅰ 怎樣區分字體 如怎麼分別篆體 宋體 等的字帖

字體這東西也說不明白呀,只能靠你自己看了。給你一個可以在線看字體的網站!查一下你想看的文字相應的字體什麼樣子吧!

篆體 http://www.youmade.com/shufa/index.asp

其他的給你一個轉換器吧!http://www.videoxt.cn/soft/1128.htm

一,最早的貨幣: 貝幣.

夏商以來,貝殼為主要貨幣形式,中原地區主要是貨貝,擬棗貝,綬貝等海貝的貝殼,長寬在3x2厘米之內,以朋為單位,十貝為一朋,大的綬貝兩個貝為一朋.多在背後穿孔,隨著交換活動的增多,逐漸出現仿貝,有銅,骨,石,蚌等種.戰國時出現有字的貝形銅幣.

在邊遠地區如雲南,貝幣至清朝仍在使用,

二,先秦銅幣:這段時期中國銅鑄幣走向成熟.

1,布幣: 在春秋戰國時期布幣種類很多,最初是從農具鏟演化而來的銅鑄幣,最早鏟形幣保留銅鏟的特點,取形於使用的工具,春秋時期縮小為空首貨幣,一般長9.3—10.1厘米,重22.5—35.5克,根據鏟身分平肩斜肩和聳肩三種形式.

2,刀幣:主要是燕的刀幣和齊的大刀幣, ,除此之外,在戰國時期趙國還鑄有小直刀,刀形平直薄小.

燕的刀幣分針首刀幣和尖首刀幣, 針首刀幣刀尖尖銳,柄端有環,長在14-16.5厘米寬在1.9-2.2厘米,重15.5-18克.尖首刀幣較大,有的鑄有文字,如刀,化等.

齊的大刀幣體型大,早期背部輪廓中斷,幣面文字多為地名加法化,按字數分六字刀,五字刀,四字刀,三字刀.

3,圜錢:戰國中期以後,各國開始鑄造圓形圓孔的圜錢.各國大小不一,重量不等.不一一敘述.

三,秦漢銅幣:

1,秦漢半兩: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廢除六國貨幣,統一鑄圓形方孔半兩錢,重十二銖,奠定了銅鑄幣的基礎, 圓形方孔錢直至清末才被無孔園錢代替,秦時半兩錢數量很多,但與漢代半兩錢較難區分.西漢初,劉邦允許民間私自鑄錢,致使半兩錢泛濫,小且輕.如榆樹之莢,故稱榆莢,至公元前186年,方禁止,高後時行八銖錢,既錢重八銖,文曰半兩,文帝時再次允許民間私自鑄錢,但已有稱錢衡對錢幣製作質量加以控制, 此時錢重四銖,錢文仍是半兩.

2,兩漢五銖:公元前118年,漢武帝廢半兩錢,行五銖錢,法定每枚重五銖,錢文為五銖兩字, 五銖錢是中國古代使用最長的貨幣,至唐,約700餘年. 五銖錢錢文只有五銖兩個篆字,形狀都是圓形方孔.

3,新莽錢幣:為了挽救社會危機,對貨幣進行四次改制,錢幣種類繁多,其中六泉十布成組成套,有極高收藏價值.

四,三國兩晉南北朝隋的貨幣:

由於此時期前後共有30多政權,所以錢幣種類多,且比值混亂,三國時曹魏基本沿用五銖錢,魏五銖錢徑2.5厘米.蜀漢雖鑄過直百五銖,但還以五銖錢為基本單位,蜀五銖較小,直徑2厘米.晉朝沿用漢魏五銖,直徑1.9厘米左右. 至隋朝是最後一個鑄五銖錢的朝代.,公元581年,隋文帝下令,設置標准錢樣,新錢文曰五銖,重如其文.

其餘錢幣如孫吳鑄大錢,目前以見大泉五百, 大泉當千, 大泉兩千, 大泉五千四種.後趙鑄豐貨銅幣,成漢鑄漢興錢,大夏鑄大夏錢,南朝的四銖錢,北朝的布泉等,貨幣當時處於混亂之中.

五,唐五代銅幣

1.開元通寶:公元621年,唐廢隋五銖,行開元通寶錢,為書法家歐陽詢書寫,錢徑八分,十枚為一兩,年號冠在通寶之前,在這之前,銅幣都是以本身重量為錢文, 開元通寶脫離了本身重量的束縛,開創了我國貨幣文字的特點.並且規定了鑄錢時金屬成分的比例,在唐300年間為主要貨幣,流通海外. 開元錢在中國貨幣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2,年號錢:在貨幣經濟或政府財政發生困難的情況下,採取的措施,如武則天時的乾封泉寶,安史之亂的乾元重寶,德宗時的建中通寶等.

3,五代十國錢幣:又一個混亂時期,錢幣品種繁多,大小質量不一,以至有些錢幣所屬還存在爭議.不一一介紹.

六,兩宋銅錢:宋代錢幣以年號為錢文,稱年號錢,每種錢上字體又有草,隸,真等各種字體,同一年號又分元寶,通寶,重寶之分,所以宋幣種類最繁,版別最多.

1.北宋銅錢:宋太祖於公元960年鑄宋元通寶,多用鑄鐵錢印范用的母錢,非常少見.宋太宗鑄太平通寶,是第一個以年號為錢文面的年號錢,淳化年間,太宗親書錢文,有真,行,草體,開錢文使用草書的先河,由不同書法的錢組成對錢,曾開始與五代,而宋朝則開始於太宗.總之,北宋35個年號,鑄錢30種,類別無法統計,此時期銅錢精好,尤以神宗朝的元豐,元佑,徽宗朝的崇寧,大觀為最.是歷代錢幣中最美觀的.

比較罕見的幾種,有以真書為錢文的淳化元寶,由於淳字三點水較近,叫縮水淳化。皇宋通寶有真篆兩種字體,其中一種篆書,書法奇特,稱九疊篆。銅的熙凝重寶為母錢,俗稱鐵母。紹聖年間平錢為隸書的罕見。元符重寶篆書寶內有兩個王字,稱雙王寶。崇寧通寶是徽宗親書瘦金體錢文。宋欽宗在位一年既被金兵擄去,其所鑄靖康通寶和靖康元寶數量很少,為珍品,

2,南宋銅錢:公元1127年,宋高宗鑄建炎既紹興錢,至1180年,停止鑄造對錢,錢文一律為真書,這種制度一直施行至宋亡, 錢文的字體的規范,成為書法世上的宋體字.在錢文統一之後出現的有篆書隸書字體的錢,多為鐵母,此間除少數精品外,總體質量不如北宋,另外宋末臨時所造錢牌比較罕見.

精品如紹熙通寶,背面有(定三)(春三)字。慶元通寶背面上(川),左右(三六)字。同安監嘉定三年的嘉定通寶,背面上(同)下(三)字。

七,遼西夏金元銅幣:此類錢幣流傳下來很少,非常珍貴.

1,遼:據說沒有年號前就已鑄幣,但有很大爭論,較統一的認為太宗天顯年間所鑄天顯通寶是遼最早年號錢,一枚在日本,一枚據說在德國.

2,西夏:目前以見品種只有十幾種,最早西夏幣為西夏文的福盛寶錢,由於西夏幣數量很少,所以非常珍貴。

3,金:公元1115年建朝,最初使用宋遼舊錢,和紙幣,公元1156-1160年正式鑄正隆元寶平錢,1161年鑄的大定通寶,其錢文對元及明初的錢文產生影響。這其中還有劉豫所建齊(金支持的傀儡政權)鑄的阜昌錢,契丹人反金稱帝所鑄天正錢,都罕見。

4,元及起義軍:元最初也使用紙幣,其所鑄銅幣大多為廟宇錢,真正流通的只有中統,至元,元貞,大德,至大,至正六個年號的若干品種。張士誠建大周,鑄天佑通寶,韓林建宋鑄龍鳳通寶。徐壽輝鑄天啟,天定通寶。陳友諒建漢,鑄大義通寶。朱元璋於公元1361年鑄大中通寶,數量最多。

八,明清銅錢:由於明清皇帝每人只有一個年號,錢幣種類並不多。銅錢改成制錢,前朝舊幣使用需折扣。

1,明,南明,及明末起義軍:公元1368年,明建立,按大中通寶鑄洪武通寶,明初發行量很大,永樂通寶有大小字等版本,其中小子永樂通寶為珍品,明朝為推行鈔法,銅鑄錢數量下降,南明諸王中,福王鑄弘光通寶,唐王鑄隆武通寶,永明王鑄永曆通寶。李自成鑄永昌通寶,張獻中在成都鑄大順通寶。

2,清及三藩:清入關前努爾哈赤就鑄滿文天命汗錢及漢文天命通寶。順治年間的順治通寶數量很多。康熙通寶分各省鑄造和戶部鑄造兩種,其中戶部寶泉局所鑄有一種熙字少一豎,即所謂羅漢錢。乾隆五年之前的錢色黃,以後的錢發青黃色,叫青錢。咸豐時期鑄造局增多,咸豐制錢從一文到當千,共15級,是貨幣史上最復雜的一種。咸豐後,由於辛酉政變,祺祥年號僅三個月就改元同治,所以祺祥錢數量少,且都為樣錢。宣統年間機制無孔銅元開始取代制錢。清代祖錢母錢和樣錢遺留下來較前代要多。

三藩中吳三桂鑄過利用通寶和昭武通寶。耿精忠鑄裕民通寶。

3,太平天國:公元1853年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國,曾鑄太平天國,天國太平,太平聖寶,天國聖寶,天國通寶等錢,小刀會及天地會也曾鑄錢,這些制錢雖然稀少珍貴,但當時就有仿製品及造偽品,故很難區分。

4,銅元:公元1900年,廣東造幣局正式製造圓形無孔銅元,一枚值制錢十枚,到1911年清亡,所造銅元分兩類,一元寶,一大清銅幣。清銅元版別繁多,面文差異明顯,其背面的龍紋及形狀,雲朵的數量更有講究,從中仔細甄別,方能找到珍品。

Ⅱ 如何鑒別古錢幣的真假

淺談錢幣的鑒定

一枚拿到手以後,第一個問題就是錢幣的真偽問題。現在各種介紹鑒定錢幣的書籍很多,多談的是從作偽的方法與對策,但有許多鑒定方法隨著作偽工藝的改進已沒有太大的意義或失去作用。

鑒定古錢的基本方法和原則是:第一,要掌握每一時代錢幣的時代特徵和個別特徵。古錢都反映有鑄造錢幣的時代特徵,同時古錢還有它的個別特徵。掌握這些特徵就可以了解它們是什麼時代的錢幣,什麼種類的錢幣,並根據這些特徵區別真錢和偽錢。古錢的特徵包括錢文和形制兩方面,錢文是鑄在古錢上的字體,形制指古錢的造型結構、鑄造工藝和幣材成分。了解每個時代、每種貨幣的這些時代特徵和個別特徵,是識別每一時代、每一種古幣的真偽及其價值的基本方法,如果我們發現一枚與其時代特徵和個別特徵差得很大的貨幣,應特別注意其作偽的確能性,再用其他方法鑒定、就可確定其真偽。第二。用科學方法辨別偽錢的偽銹、偽色。在古錢幣鑒定中,分辨銅銹、銅色的真假是相當重要的方法,因為有些偽幣單從文字形制很難絕對斷定真偽,而鑒定銹色方法簡便。 第三,熟悉偽錢的基本特徵。鑒別偽錢既要了解每個時代真錢的基本時代特徵和個別特徵,也要了解偽錢的基本特徵。改刻的偽幣幣面不平,拼合的偽幣正反面幣色不一,鑿去的文字四周總有痕跡可尋,用翻砂法製造的錢幣比真錢略為小和薄等等小了解偽幣的基本精況和偽造法,細心觀察,就能發現偽幣作偽之處。第四,掌握與古錢鑒定有關的知識,應了解有關貨幣理論、廣博的歷史知識、古錢的鑄造常識和「栽譜卧錄」古文字學以及歷代典章制度知識。對鑒定古錢都是十分必要的(以上摘自有關文章)。第五,了解朝鮮、越南、日本等周邊國家的鑄幣,以上幾國都曾經流通過我國鑄幣,也仿鑄過不少中國的錢幣,大家要掌握他們錢幣特點,避免同中國錢幣混淆。

前人鑒定錢幣主要使用文、質、聲、色、神、味六字來分析,其中文是指錢幣文字及圖案氣息、風格,質是指錢幣形制、工藝、幣材成分,聲是指錢幣聲音,色是指錢幣銹色、包漿,神指錢幣的神韻,味是指錢幣的氣味。

文字及圖案氣息、風格,是指看錢幣的文字、圖案是否是流暢、舒服,文字及圖案或雅或拙,是否與時代特徵相符合。從文字(圖案)風格可以說是錢幣鑒定的一個難點,因為每個人的欣賞的觀點不同,對一枚有爭議錢幣可能得出結論相差甚遠,但在大的方面,基本可以達成共識,如先秦及戰國、秦時時代的鑄幣的文字是工匠用刀刻在模上鑄成,因字體沒有一定的型式,所以版別也特別多,基本沒有相同的,文字雖然是匠人信手來,但毫無匠氣,舒展流暢,自然生動,自有一番趣味,其中也有印范制幣者,字體多雄渾有力,粗壯大氣。漢時五銖版別繁雜,文字風格各異,非方家不能分辨異,張某水平有限,不敢胡言。漢代出了一個制錢高手-----王莽,字體流暢瀟灑,布局勻稱得體,以六泉十布聞名與世,別鑄有貨布、貨泉,字體做懸針篆,多製作精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因戰亂不斷,鑄幣相對較差,三國曹魏時的錢幣總體來說文字比較隨意流暢;孫吳的貨幣文字比較圓渾豪放;兩晉錢幣因鑄地的不同,出現不同文字風格,豐貨、漢興蒼勁凝重,大夏真興豪放自然,開闔有度,涼造新泉疏密有度,自成風格,南北朝有瀟灑飄逸的孝建四銖、永光,端莊凝重的五銖(陳)、太貨六銖等,這一時期多美泉,第一當首推永通萬國,太貨六銖、五行大布、布泉、常平五銖、孝建、永光等爭奇斗艷,各具特色,美不盛收。唐開元通寶據《舊唐書.食貨志》記載為歐陽詢所書,字含八分及隸體結體精嚴,凝重端莊,這種風格一直貫穿整個唐代。五代十國時,漢元、永平、通正、天漢、光天、乾德、咸康、開元(王審知鑄)永隆等或為開元改范所鑄或粗獷、拙樸,其它如周元等多繼承了唐代的書風(因五代十國錢幣十分復雜,多數是非一般收藏者所能見到者,研究有限,見的也不多,不能詳談,望見諒)。到了宋代以,每一皇帝每改元一次均鑄一次年號錢,錢文豐富多彩,變化萬千,或雅或俗、或拙或巧,筆法嚴謹,結體精良。個人認為從整體水平來說,是我國錢文書法發展的頂峰。宋以後,錢文書法整體水平開始下降,到金代出現了一次復興,以泰和阜昌為代表。元代的至正錢中有部分錢文楷書雍容大度,但整體水平不高,呈下降趨勢,明清錢文除咸豐錢外,鮮有佳作。咸豐錢是我國古代鑄幣中錢文書法最後一次復興,各局的錢文異彩分呈,或如大家閨秀或如小家碧玉,仔細品來,回味悠長。

圖案鑒定主要運用於花錢中,每個時代的花錢圖案都有自己的時代特徵,這不是本文的重點,在這里就不多談了。

運用錢幣文字(圖案)鑒定錢幣,不但要熟悉同一時期的文字風格,最好具有一定的書法功底或書法的鑒賞能力及隔,這點對初學者可能要求有點高,不過大家放心,多看多想多揣摩,時間一長,自可成竹在胸。

註:下面有關運用銹色包漿鑒定錢幣的文章摘錄自鄭家相先生大作,目前,坊間許多錢幣中辨偽部分多抄錄鄭家相先生著作,張某也借來一用,因現在造偽方法也發生許多變化,有些方法已不太適用,張某斗膽,在中間加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出土古錢歷經百年地下腐蝕,有的滿身翠綠、有的紅、綠、黃、白,斑斑駁駁,錢幣界稱為「生坑銹」。傳世的古錢由於長久玩賞,油汗入表,錢體呈黃褐或褐色。作偽者為取得「生坑」、「傳世古」的表面效果,便在偽錢色澤上作舊。常見的方法如下:
一.綠色。因為出土的古錢都有綠銹,所以偽造古錢施以綠銹,方能*真,偽造綠銹的方法有五種:
(1)將偽造的錢埋入土中,經過二三年後取出來,就有滿身綠顏色的銹了;(張三少註:現在有部分高檔偽品,入土何止兩三年,可能是入土十年左右,再加入酸液等物質,現在取出已是硬綠銹滿身,殺傷力很大,我和一位泉以前曾經交過學費,這種錢的銹說來也不是天衣無縫,綠銹的顏色偏嫩,比較浮。)
(2)將偽造的錢幣浸以鹽酸或醋酸,再埋入土中,經過一年半載後取出來,就有滿身的綠銹。浸過鹽酸過醋酸的偽錢,放在陰暗潮濕的地方,也能發生綠銹。但這種綠銹都在浮面,不能入骨,較真錢的綠銹鬆脆,容易脫落,且不能發生硬綠,只能成為土化綠,所以硬綠銹是不能偽造的;(張三少註:這種方法是目前市偽造生坑錢最常用的方法,屬低檔偽品,稍加留心,就可分辨出。另外,現在硬綠銹也能造出了)
(3)用膠水調以綠色粉末,塗在錢上,再加以泥水、侯干,便成土化綠銹。這種偽錢最怕開水泡煮,因為一經泡煮,綠銹便會完全脫落;(張三少註:現在用開水泡煮的方法來鑒別偽銹的方法已意義不大,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有許多膠水不怕開水泡煮)
(4)用松香調以綠色粉末,塗在偽錢上,便成為了一種類似硬綠的綉,驟看不易辨別,如以熱手摩擦或熱水浸之,用鼻嗅覺有松香氣味,便能分辨出它是偽造;(張三少註:現在這種方法已不常用)
(5)用綠色瓷漆塗上偽錢,經過一年半載,瓷漆乾燥堅硬,頗似硬綠綉,但其色澤終不能如出土硬綠之自然,且容易剝落;(張三少註:現在多改用樹脂,乾燥的時間也不太長,但效果比油漆好的多,辨別方法是用小刀削或針扎,試一下硬度)

二.紅色出土的古錢也有生紅銹的,偽造紅銹的方法有四種:
(1)將造成的偽錢用火燒煅使透,浸入冷水,便帶紅色的銹;再浸以鹽酸或醋酸,埋入土中,經過一年半載取出來,便有紅綠銹色,頗似出土古錢了。但此種方法只能用於水紅銅的錢,若明、清黃銅錢,雖經火煅錢也不能發生紅色;
(2)用膠水調以紅色粉末,照前述偽造綠銹的方法,也能造成紅綠銹色,但它的弱點也與偽造綠銹同;
(3)用松香調以紅色與綠色,同塗在偽錢上面,便成了紅綠銹,其弱點與前述相同;
(4)用紅色瓷漆與綠色瓷漆調塗偽錢上面,便成紅綠銹。其弱點與前述相同。(張三少註:現在造紅銹多採用第一種方法或用樹脂、油漆等塗在錢上,多做成半傳世古)

總之,紅色不能獨立,一定要配合綠色或藍色或傳世古。

三.藍銹,出土古錢顏色還有紅、綠、藍三色的,作偽者的方法不外上述用膠水、松香、瓷漆三種來配合,但造此種三色偽錢的甚少。(張三少註:從目前本人所見到的偽錢來看,造紅、綠、藍三色偽錢的不多)

四.傳世古,古錢有的是歷代流傳下來,並沒有埋入土的,所以多數圓錢沒有紅綠銹,僅在錢的表面有一種黑褐色,這種顏色稱為傳世古。也有的雖然埋入土中過,但出土後經日久摩擦,紅綠銹大半脫落,僅在少數處尚殘留一些綠色或紅色,(張三少註:也有留有藍色。銹留下的多少與盤玩的時間與坑式,如果玩的時間短,銹也會留下的比較多)其餘部分都已變成黑褐色的銅質,這種稱為半傳世古。偽造這種顏色的方法,通常有下述兩種;
(1)將偽錢用火煅燒,取出後使冷,錢的表面上便發生黑色,再放衣帶裹之,經過一年半載,色澤光潤,便與真錢相似。此種偶帶有紅色銹的。
(2)將偽錢用鹽酸或硫酸浸一二日,取出便現黑色,再裹入衣帶一年半載,色澤漸發光潤,與傳世古錢相同。
(張三少註:真正的傳世古雖是極薄的一層,用水煮洗刮都很難去掉,錢幣流傳愈久,色澤愈深。現在許多傳世古的假錢多是在煤煙上熏黑後,再上蠟打光的,錢如同墨染,錢幣中根本沒有這種包漿。還有一種用真的銅銹粘在偽品上的假錢,這種方法本來是用於偽造青侗器的,現在據說有一批造假銅器的人轉行做古錢了,這種雖然看上去硬綠紅斑滿身,但總體感覺不自然,而且因銹比較硬,難於加工,多與錢體之間有縫隙,所以多做成滿身黃土或黑色垃圾的坑式,其中黑色是偽造的半傳世古,目前市場上就有一批做成半傳世古的假錢,其中的紅我已經見過萬曆背龍紋、崇禎背五工、阜昌元寶等數十枚初一看,傳世古中隱約有綠銹、紅斑,十分開門,但仔細看後會發現錢上好象塗了一層油或臘,用刀削或剔時容易除去。這批錢最大的一個問題是所有的不同時代、不同品種、不同銅質的錢都是一種包漿。其實真正的老生坑中是紅斑綠銹通常堅硬異常,很難除去。但經酸處理過的錢除外。這批錢的紅色、綠色一種有真銹粘上去的,一種是樹脂或油漆塗上去的,這批我認為做的不好,可最近在市場上看到的些泉商進了這批貨,我在這里只是想提醒一下大家。)

辨別古錢的真偽,雖然積累長期經驗,也仍要處處留心,但偽錢與真錢究竟兩樣,如真錢的綠色,無論是硬綠或土化綠,都是入土數十年或數百年,甚至數千年而成的,硬綠的硬度在非常堅硬,土化綠都是入骨的,甚至有的銅質已化的(既通常所說的脫骨或脫胎)。偽錢的製造者決不能等待埋入土中數十年或數百年再取出來售賣,至多埋入土中二、三年,不會成為硬綠,土化綠也是不能入骨,僅在錢的表面有一層類似土化綠的綠銹而已,一經洗刷,容易脫落,所以能夠辨別。紅銹也是如此,真的紅銹是活色,不容易脫落,偽的紅銹是滯色,容易脫落。(張三少註:現在做偽者已與前輩不同,硬綠已經偽造出,許多偽銹已經很過關了,所以個人認為,這種方法只能適用於普通的偽品,高仿品根本不適用)。

形制是指古錢的造型結構、鑄造工藝和幣材成分。不同的時期的鑄錢,或出於需要,或出於規定而形成一些特定的現象。如齊的刀幣為保護錢文而把輪廓鑄得較高、宋錢面深背淺等,不同的錢幣有不同的形制。古錢的銅質主要有青銅、黃銅、紫銅、白銅等數種,青銅屬銅錫鉛合金,其顏色有青白、微黃、淡紅或水紅等種;黃銅指銅鋅合金,紫銅的含銅量最高,呈紫紅色;白銅指實際上指銅鎳合金,但有一些銅色偏白或銀白的古錢,習慣上也稱為白銅錢,但實際上並不含鎳或含鎳很少。它是一種青銅,只是鉛或錫的成分較多而引起了銅色的變化(根據史料《天工開物》記載,我國在宋時已出用砒霜等葯物製成的砷白銅及用甘石製成的黃銅,但工藝復雜,而且有毒,估計在當時只是供富用享用的奢侈品)。由於各個歷史時期各地的科技發展水平、礦產資源、鑄幣金屬成分比例的不同,所以古錢的銅質銅色也有較大的差異。總體來說先秦圓錢的銅質雖然是青銅,但銅色較紅,接近紫銅。而刀布幣的銅色多呈淡紅,半兩及五銖錢的鑄行時間很長,銅質精精不一,具體品種要具體分析;開元錢早期多是青白色,南唐錢幣的銅色也多數偏黃白色;宋錢或偏青或偏紅,銅色繁雜;遼錢銅色偏深紅或紫紅;元錢銅色以深紅及淺紅者居多,而寺觀供養錢也有偏黃者(有人認為可以是黃銅);明嘉靖之前鑄錢用青銅,明嘉靖之後則多用黃銅,著與掌握了鋅的提煉技術有關;清雕母(祖錢)銅色以金黃為主,銅質精良,給華麗富貴的感覺;清代新疆鑄錢用紫銅,故稱新疆紅錢,銅質溫潤細密,色澤紫紅。

在鑒定一枚錢幣是否符合當時的形制時,除要看錢的大小、厚薄、重量是否對外,還要仔細觀察穿、外郭磨損是否正常,錢背是否與同時代的錢幣一致。建議初涉泉河的泉友在集幣的過程中多看錢幣的背部,仔細看,多比較,多思考,經過一段時間時,一枚拿到手中,即使不看錢文,也可從背部分辨出大概鑄造時代。就好象是一個你比較熟悉的人,從後面你也可以認出來他是誰的道理一樣。錢幣的鑄造工藝也是鑒定錢幣的一個重要方面,先秦錢幣採用泥陶范,如聳肩空首布、齊大刀,燕刀等;石范,如安陽布等;銅范,如楚蟻鼻錢等,先秦刀、布的澆口及邊緣常有澆鑄時擠出范外的多銅,因未加磨琢而呈自然狀態(小張久居江南,先秦難得一見,對先秦了解甚少,不能細談,見諒)。秦至西漢早期主要沿用先秦的鑄造方法與工藝,但鑄錢的工藝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最初以石范應用最廣;到後期,開始運用銅范鑄幣,從漢鑄半兩開始,錢幣鑄好還要進行進一步的加工,主要是磨(鑿)去錢緣及穿內的流銅。西漢中晚期以泥陶范為主。王莽時期是秦漢鑄幣工藝集大成,工藝精美,號稱鑄錢第一好手,工藝仍是主要採用銅范、泥陶范,很少用採用石范。東漢到南北朝主要採用泥陶范鑄錢。隋到五代時,這時期是比較有爭議的一個時期,有專家推測在隋時出現了翻砂法鑄錢的工藝,但無相應的實物佐證,根據手頭有限的資料及實物,我個人認為這一時期是范鑄與翻砂共存的時期,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北宋末年。宋時根據史料的記載,採用母錢翻砂鑄錢的工藝。這種工藝一直沿用至今。

運用聲音鑒定錢幣真偽的方法由來已久,真幣治鑄已久,火氣已經消失,敲擊時聲音低沉,餘音短,而新鑄出的錢幣敲擊時聲音清脆響亮,餘音長。現在這種方法對付部分偽品已經沒有意義,這部分偽品的聲音已經完全過關了,據說是在翻鑄時加入部分雜質。而且古錢幣因保存環境的不同,可能會同現同一種錢幣,完全不同聲音的現象。但這種方法對付但這種方法對付用粘合拼接法做成偽錢及破損後修補錢特別有效,這兩種錢向只要將其輕摔在桌面上,或用金屬敲擊,會發出破聲,沒有正常錢幣的金屬聲,泉友們可以自己試一下,比較一下。還可能用這種方法檢查錢幣的骨質是好,在敲擊、摔在桌面上時注意一定要輕,不要讓一枚好錢因此而受傷。

辨味也是鑒定古錢幣的重要方法,長期埋於土中的古幣,仔細聞的話,會有一股泥土的香味。而用油漆等化工原料做偽銹的錢幣會有一股怪味。如用水煮後再嗅,則這些特殊氣味更明顯。用硫酸、醋酸等浸泡後長出的偽銹,除疏鬆粗、易脫落外,常留有酸性液體的氣味。各位泉友在購幣可以仔細聞一聞。

鑒定錢幣的基本方法我已經寫完了,小張水平有限,希望文章對大家有點幫助,這是我莫大的安慰。最後我和剛入門的泉友談兩句個人在剛入門的心得,多看,多想,少買。多看是指買一些開門的錢幣,平時多玩,不可一購了事,束之高閣。多想是指兩個方面,一指在平時,在看錢時仔細比較,多思考,找出真錢的共性,玩味錢幣的銹色美,書法美;二是在購幣不要考慮吃仙丹,撿便宜,應考慮此幣的真偽,從錢幣的形制、文字、銹色、價格等多方面綜合判斷,如果發現有疑問,寧可放棄,不可心存僥幸。少買是指盡量少買價值比較高的中高檔幣,免避上當(如果是信的過的朋友出讓除外)。我曾戲稱其為「六字真言」。同時還希望泉友能聽進別人的意見,首先要聽的不是這意見的對錯,而是他的理由,然後再找出反駁的道理,這樣可以將對一枚錢幣的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不但其中的樂趣無窮,而且可以提高你的水平,但聽別人意見,除了能聽進去外,還要不被別人的意見左右,不要將真錢當成偽錢,從而錯失好錢。在這里講一個我們這里發生過的一件事情,某一天,古玩市場來了父子兩人,從情形來看是父親陪兒子來購幣(小孩看樣大概是初中生),雄赳赳氣昂昂,掖下夾著華光普先生在大作,到市場「按譜索錢」,第一次花了300元購了文信與長安各一枚。第二天,氣勢更足(大概因為感覺第一天賺了大錢)全家出動,齊到市場,花了一千多元,購入三孔布,大宋通寶當十等近十枚大珍品,我和一位泉友當時實在看不下去,在他離開小攤時偷偷告訴他,這此東西都是新的,偽品,你不要買了,現在就退,稍微損失一些錢,總比全軍覆沒好,沒想孩子的父親眼睛一瞪說:「你們騙誰呀,這東西都生銹了,還能是假的。」,我們無言已對,只好無趣的走開。在以後的一段時間內聽說又購了幾千元,說是准備拿到上海去賣,結果可想而知。沒多久,此人便消失了,到現在,我再也沒有在古玩市場上見到這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