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管理 » 產後出血病例介紹內容怎樣寫
擴展閱讀
怎樣識別真假紅寶石 2024-11-23 01:17:45
怎樣核對表格里數據不同 2024-11-23 01:13:35
刪游戲好友可以恢復嗎 2024-11-23 00:53:32

產後出血病例介紹內容怎樣寫

發布時間: 2024-11-07 09:04:26

『壹』 晚期產後出血對於產婦來說是危險的病發症,是什麼因素引起的呢

對孕婦來說,產後出血,是很嚴重的並發症。生完孩子24小時內,出血量超過500毫升就是產後出血的表現。兩小時內,有八成的人出現產後出血症狀,可以說產後出血是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分娩後二十四小時後出現大出血,也就是產後大出血。分娩後期出血相對於產後出血來說更嚴重更危險,一般只有極少的晚期產後出血病例能搶救回來,即使搶救回來也有很大可能出現垂體功能減退即席漢氏綜合症。因此產婦在分娩後兩天內必須到醫院觀察,一旦出現大出血的情況,才能及時救治,以挽救生命。

『貳』 順產出血1000毫升嚴重嗎

產後出血是產科非常嚴重但是不常見的並發症,多發於產後24小時左右,只要流血量超過500ml,即可認定為是產後出血。不排除因為產後出血嚴重導致大出血而產婦死亡的病例。因此,為確保胎兒和產婦的生命安全,在發現產後出血的症狀都必須要及時搶救。

根據出血量來判斷。如果是產後出血量少於500ml的話,是屬於產後的正常現象,不必過於擔心。但是也需要補充營養,卧床好好休息,一是為了讓身體盡快恢復,二是防止出現更為嚴重的產後出血的現象。如果產後出血量大於500ml的話,對身體的影響就非常嚴重了。首先,不及時輸血輸氧的話,很容易導致休克。止血不及時的話,對子宮和陰道的損傷是非常大的。在止血後,需要繼續治療觀察。

所以,產後出量達到1000ml,是非常不正常、嚴重的情況,需要及時的治療,不僅會休克,還容易讓產婦日後留下後遺症,比如子宮受損嚴重、日後經常性的貧血或者體寒。

『叄』 產後出血綜述範文

1產後出血的病因
產後出血的常見原因包括子宮收縮乏力、胎盤因素、軟產道裂傷及凝血功能障礙。在評估患者出血時,「4T」是一種很好的記憶方式,包括張力(Tone)、損傷(Truma)、組織(Tissue)和凝血(Thrombin),見表1。不正常的子宮張力(子宮收縮乏力)占產後出血原因的70%~80%,需要首先考慮。損傷主要指裂傷、血腫或子宮破裂。胎盤組織殘留可通過超聲來進行診斷,通過產後清宮予以處理。凝血則是提醒需要監測患者的凝血功能,如有異常需要及時補充凝血因子或纖維蛋白原等物質。此外,隨著我國二孩政策的放開以及剖宮產率的升高,前置胎盤、胎盤植入、子宮破裂等因素已經成為產後大出血、大量輸血的重要因素。
2產後出血的管理流程
產後出血搶救失敗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包括:低估出血量而導致治療延誤、缺乏血製品、缺乏治療方案、缺乏知識和訓練、多學科溝通不足以及缺乏有效的組織管理[3-4]。同濟大學附屬第一婦嬰保健院段濤教授曾將其歸納為兩個方面:太晚(Toolate)和太少(Toolittle),即發現太晚、處理太晚、呼叫太晚、輸血太晚、子宮切除的時機選擇太晚;血容量補充太少、宮縮葯物實際使用太少以及血製品使用太少。事實上,約90%產後出血導致的死亡是可以預防的[5],而預防產後出血的流程模式(Protocoldrivenmodels)可以有效改善產後出血患者的預後,降低重症監護室住院率及輸血率[6]。世界各國均了產後出血的管理流程。歐洲的德國、奧地利、瑞士3國(D-A-CH)在2014年聯合了一個產後出血的應急管理流程[7],該流程涵蓋4步:第1步是識別產後出血,查找原因,積極應用促進宮縮的葯物,此環節主要由產科醫生參與,過程不超過30min;當持續出血但血流動力學穩定時進入第2步,在尋找出血原因、對症處理的基礎上應積極預防凝血功能障礙,該步驟應包括麻醉醫生的參與,聯系手術室或轉入更高級別的醫院,同樣不超過30min;當發生嚴重的大出血或失血性休克表現時進入到第3步,該步驟的目的是穩定循環以及積極糾正凝血功能障礙和貧血,該步驟應由產科專家、麻醉師等共同參與;當出血持續不緩解時進入第4步,該步驟需多學科協作,首要任務是止血、穩定血流動力學,隨後考慮介入治療、血管結扎或子宮切除術。我國2014年出台的《產後出血預防與處理指南(2014)》中根據出血量分為預警線、處理線、危重線,涵蓋三級急救處理流程,為臨床實踐提供了針對性的指導[8]。2015年,美國國家孕產婦安全合作組織(Na⁃,NPMS)了產後出血的處理指南[9],並推薦所有的分娩機構均應根據自己的情況建立符合當地情況的產後出血管理方案,見表2。在這份針對產後出血的管理方案中,涵蓋了准備(Readiness)、識別和防範(Recog⁃nitionandprevention)、應對(Response)、上報和系統學習(R)4個部分(4R)和13條建議。在這些建議中,有一半以上是對分娩機構在搶救物品准備、應急反應團隊建立、多學科合作、人員培訓、病例討論與回顧、上報流程等方面的指導,對於每所分娩機構都應建立完善的產後出血管理制度。
3建立分級預警系統
傳統的產後出血預警系統多基於出血量和臨床症狀,上文亦提到了歐洲和美國的預警系統。我國各地、各大醫院也報道了根據自身條件所建立的分級預警系統[10-11],將危險程度用不同顏色區分,規定了不同預警程度所需參加的人員、具體職責、具體搶救流程等,這些預警系統均降低了嚴重出血的發生率和輸血量,改善了臨床預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出血的估計往往是不足的,而血紅蛋白或紅細胞壓積的改變往往在急性出血後4h才會下降,產後48~72h才會達到變化的峰值[12],因此用實驗室指標來判斷出血量往往存在滯後問題。另外,對於健康的年輕女性來說,在急性出血之初的生命體征改變往往也是輕微的,因此根據心率或血壓的改變來判斷出血量也會存在估計不足的情況。正因如此,對於高危患者的風險評估尤為重要,而對產後出血的早期識別則是出血搶救的關鍵。
4產後出血的風險評估
5建立產後出血應急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