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愚公移山》這篇課文中愚公是一個什麼形象
愚公是一個遇到事情堅持不懈,不被困難屈服的人。
詳細的解釋:
一、由表及裡,突出愚公的人老志堅。如果說開頭寫二山既高又大,而愚公僅以全家力量來「平險」,確實初見其「愚」的話,那麼文章接著寫運土石,使用十分小的工具「箕畚」,卻是倒土到十分遙遠的地點──「渤海之尾」,如此移山,則更顯「愚不可及」。但這些僅僅是事情的表象,通過他和智叟的對話可以看出,愚公以90高齡親自率領子孫「移山」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首先他有遠大的「指通豫南,達於漢陰」的抱負,才能不顧年邁力衰,毅然「叩石墾壤」。更重要的是他懂得人力是「無窮匱」的,而自然條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會有變化,盡管移山的事業不可能在幾代人的手裡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堅持幹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由此可以看出他的移山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的一時之便,而是要造福千千萬萬的人和後代子孫。愚公的心雄膽壯,人老志堅,頑強戰斗,堅持不懈,寓言由表及裡娓娓寫來,自然使愚公當仁不讓地成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與自然界的驚心動魄的斗爭中產生的許多英雄人物的一個典型。
二、對比反襯,突出愚公的超人見解。愚公跟智叟的對比是寓言最主要的對比。智叟是一個自作聰明的老人。他輕視愚公,反對移山,對愚公移山是「笑而止之」。開始時他是振振有詞,但最後反被愚公駁斥得「亡以應」,只落得一副窘態。而愚公批駁智叟,則一句頂著一句,層層緊扣,充分說明子子孫孫綿延不絕的道理,最後用「無窮匱也」作結束,肯定了人力的無窮無盡,很有說服力。又用「而」字轉折,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會「更增高」。這樣「何苦而不平」的結論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如此一來,智叟的目光短淺,知難而退更凸現了愚公在移山的整個過程中站得高、看得遠,更突出了愚公的超人見解,使其形象更高大可敬。饒有興味的是,寓言以愚公的長遠眼光卻命名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卻命名為「智」,這一顛倒不僅加重了對比的色調,而且更具有諷刺的效果。
三、側面烘托,突出愚公的感人力量。寓言多處運用側面烘托手法,讓人印象深刻。如寫王屋、太行二山的高大,運土路程的遙遠等,突出了愚公移山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又寫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一個「始齔」的男孩去幫助愚公移山,必然是得到了他的寡母的同意,可見愚公的事業受到了眾人的擁護。再從「跳往助之」的動作來看,他是出自真誠,高高興興地去的,更有說服力。而寓言結尾寫操蛇之神的「懼」和天帝的「感」,愚公的雄心壯志和苦幹精神,使山神害怕,「上帝」感動。寓言以神話作結,不僅加強了故事的浪漫色彩,而且更烘托出了愚公堅定不移,持之以恆精神的感人力量。
❷ 愚公移山 課文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詳述了古代人思想落後,不知變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