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管理 » 偷樹者漫畫內容怎樣寫
擴展閱讀
照片壞人可以用來干什麼 2025-02-05 20:22:01
疫情可以做什麼事情 2025-02-05 20:01:34

偷樹者漫畫內容怎樣寫

發布時間: 2022-02-28 05:54:55

⑴ 仔細觀察下邊這幅漫畫,按要求作答。 (1)描述這幅漫畫的內容。(3分)(2)簡要說明你對漫畫

(1)畫面上有一棵大樹,兩棵小樹。大樹以它高大茂盛的樹冠為小樹遮風擋雨,但同時也蓋住了小樹應該享有的陽光雨露,一棵尚幼小的小樹得到了大樹應有的庇護,而另一棵正在成長的小樹由於受到大樹樹冠的限制卻不得不扭曲地生長。
(2)內涵(寓意):
大樹以自己的高大蔭庇小樹,反而妨礙了小樹的成長。作者是藉此諷刺當今教育因過度呵護、一味溺愛而導致的弊端。(象徵、類比、聯想)
(3)擬加標題
從諷刺主體命名:「溺愛」 「沉重的愛」「扭曲的愛」
從呼籲主體命名:「媽媽,請給我陽光」「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
從兩者的關系:「愛與礙 」 「庇護與妨礙」
從寓意角度: 「溺愛之下難成材」 「大樹之下難以成材」 「成長需要足夠的空間 」

⑵ 林木偷盜情況的材料怎麼寫

《第六屆萊茵省議會的辯論(第三篇論文)。關於林木盜竊法的辯論》是馬克思針對第六屆萊茵省議會的辯論而寫的幾篇論文中的第三篇。19世紀40年代在普魯士,小農、短工及城市居民由於貧困和破產而不斷去採集和砍伐林木,按傳統這是他們的「習慣權利」。普魯士政府便想制定新的法律,採取嚴厲措施,以懲治這種被林木所有者看作是「盜竊」的行為。萊茵省議會在1841年6月15日至17日曾就林木盜竊法草案展開了辯論。各階層代表在辯論中發表的修改意見,均傾向於加重處罰,以給林木所有者更多的好處。在這篇論文中,馬克思對歷史上和普魯士國家的法律問題以及現存的半封建的法律關系和法律觀點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抨擊了封建等級的代表所持的觀點,第一次公開地站在貧苦群眾一邊維護他們的物質利益。這篇論文的寫作,第一次推動馬克思去從事政治經濟學的研究。

一、馬克思要求保存貧民的習慣權利,認為這些習慣的根源是肯定的和合法的。

為什麼要把貧民採集和砍伐林木的行為當作盜竊行為而加以懲罰,一位騎士等級的代表這樣認為,「正因為偷拿林木不算盜竊,所以這種行為才經常發生。」馬克思在這里依照這位代表的邏輯作了一個精彩的推理。「照這樣推論下去,同一個立法者還應該得出這樣的結論:正因為打耳光不算殺人,所以打耳光才成為如此常見的現象。因此應當決定,打耳光就是殺人。」

「偷拿枯樹或者撿拾枯枝也應歸入盜竊的范圍,並應和砍伐活樹受到同樣的懲罰。」針對這一觀點,馬克思指出,「如果法律的這一條款被通過,那麼就必然會把一大批不是存心犯罪的人從活生生的道德之樹上砍下來,把他們當作枯樹拋入犯罪、恥辱和貧困的地獄。如果省議會否決這一條款,那就可能使幾棵幼樹受害。未必還需要說明:獲得勝利的是被奉為神明的林木,人卻成為犧牲品遭到了失敗!」

馬克思區分了兩種情況,「一種是撿拾枯樹,一種是情況極其復雜的林木盜竊!「要佔有一棵活樹,就必須用暴力截斷它的有機聯系。是一種明顯地侵害樹木所有者的行為。」「誰偷竊砍伐的樹木,誰就是偷竊財產。」

「撿拾枯樹的情況則恰好相反,這里沒有任何東西同財產脫離。脫離財產的只是實際上已經脫離了它的東西。」「可見,撿拾枯樹和盜竊林木是本質上不同的兩回事。」

「法律不應該逃避說真話的普遍義務。法律負有雙重的義務這樣做,因為它是事物的法理本質的普遍和真正的表達者。因此,事物的法理本質不能按法律行事,而法律倒必須按事物的法理本質行事。但是,如果法律把那種未必能叫作違反林木管理條例的行為稱為盜竊林木,那麼法律就是撒謊,而窮人就會成為合法謊言的犧牲品了。」

馬克思認為,「同一類罪行具有極不相同的各種形式,如果你們否認這些形式之間的差別,那麼你們也就把罪行本身當作一種和法不同的東西加以否認,你們也就是消滅了法本身,因為任何罪行都有某種與法本身共同的方面。因此,不考慮任何差別的嚴厲手段,會使懲罰毫無效果,因為它會取消作為法的結果的懲罰,這是一個歷史的,同樣也是合乎理性的事實。」

二、馬克思點出問題的實質在於法律保護的林木所有者也就是封建貴族、特權階級的特殊利益。

「在確定對侵犯財產的行為的懲罰時,價值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

如果罪行這個概念要求懲罰,那麼罪行的現實就要求有一個懲罰的尺度。實際的罪行是有界限的。因此,為了使懲罰成為實際的,懲罰就應該是有界限的,為了使懲罰成為公正的,懲罰就應該受到法的原則的限制。任務就是要使懲罰成為罪行的實際後果。懲罰在罪犯看來應該表現為他的行為的必然結果,因而表現為他自己的行為。所以,他受懲罰的界限應該是他的行為的界限。犯法的一定內容就是一定罪行的界限。因此,衡量這一內容的尺度就是衡量罪行的尺度。對於財產來說,這種尺度就是它的價值。一個人無論被置於怎樣的界限內,他總是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而財產則總是只存在於一定的界限內,這種界限不僅可以確定,而且已經確定,不僅可以測定,而且已經測定。價值是財產的民事存在的形式,是使財產最初獲得社會意義和可轉讓性的邏輯術語。顯然,這種由事物本身的本性中得出的客觀規定,也應該成為懲罰的客觀的和本質的規定。如果在涉及數目大小的場合立法能夠僅僅以外部特徵為依據,而不致陷入永無止境的規定之中,那麼它至少必須進行調節。問題不在於歷數一切差別,而在於確定差別。」

「林木所有者——我們在下面就要更詳細地談到這一點——不僅要求小偷賠償一般的簡單價值;他甚至還要使這種價值具有個性,並根據這種具有詩意的個性要求特別補償。……講求實際的林木所有者是這樣判斷事物的:某項法律規定由於對我有利,就是好的,因為我的利益就是好事。而某項法律規定由於純粹從法理幻想出發,也應該適用於被告,那就是多餘的、有害的、不實際的。既然被告對我是有害的,那麼不言而喻,凡是使被告受害較少的事情,對我都是有害的。這真是非常實際的高見。」

馬克思指出了習慣法的本質。「我們為窮人要求習慣法,而且要求的不是地方性的習慣法,而是一切國家的窮人的習慣法。我們還要進一步說明,這種習慣法按其本質來說只能是這些最底層的、一無所有的基本群眾的法。」

但是,「所謂特權者的習慣是和法相抵觸的習慣。」馬克思分析,

「人類分成為若干特定的動物種屬,決定他們之間的聯系的不是平等,而是不平等,法律所確定的不平等。不自由的世界要求不自由的法,因為這種動物的法是不自由的體現,而人類的法是自由的體現。封建制度就其最廣泛的意義來說,是精神的動物王國,是被分裂的人類世界,它和有區別的人類世界相反,因為後者的不平等現象不過是平等的色彩折射而已。」

「當特權者不滿足於制定法而訴諸自己的習慣法時,他們所要求的並不是法的人類內容,而是法的動物形式,這種形式現在已喪失其現實性,變成了純粹的動物假面具。

貴族的習慣法按其內容來說是同普通法律的形式相對立的。它們不能具有法律的形式,因為它們是無視法律的形態。這些習慣法按其內容來說是同法律的形式即通用性和必然性的形式相矛盾的,這也就證明,它們是習慣的不法行為,因此,決不能違反法律而要求這些習慣法,相反,應該把它們當作同法律對立的東西加以廢除,甚至對利用這些習慣法的行為還應根據情況給以懲罰。要知道,一個人的行為方式並不因為已成為他的習慣就不再是不法行為,正如強盜兒子的搶劫行為並不能因為他的特殊家風而被寬恕一樣。如果一個人故意犯法,那麼就應懲罰他這種明知故犯;如果他犯法是由於習慣,那就應懲罰他這種不良習慣。在實施普通法律的時候,合理的習慣法不過是制定法所認可的習慣,因為法並不因為已被確認為法律而不再是習慣,但是它不再僅僅是習慣。對於一個守法者來說,法已成為他自己的習慣;而違法者則被迫守法,縱然法並不是他的習慣。法不再取決於偶然性,即不再取決於習慣是否合理;恰恰相反,習慣所以成為合理的,是因為法已變成法律,習慣已成為國家的習慣。

因此,習慣法作為與制定法同時存在的一個特殊領域,只有在法和法律並存,而習慣是制定法的預先實現的場合才是合理的。因此,根本談不上特權等級的習慣法。法律不但承認他們的合理權利,甚至經常承認他們的不合理的非分要求。特權等級沒有權利預示法律,因為法律已經預示了他們的權利可能產生的一切結果。因此,他們堅持要求習慣法,只不過是要求提供能夠得到小小樂趣的領地,目的是要使那個在法律中被規定出合理界限的內容,在習慣中為超出合理界限的怪癖和非分要求找到活動場所。然而,貴族的這些習慣法是同合理的法的概念相抵觸的習慣,而貧民的習慣法則是同實在法的習慣相抵觸的法。」

「它們取消了各種地方性的習慣法,但是忘記了各等級的不法行為是以任意的非分要求的形式出現的,而那些等級以外的人的法是以偶然讓步的形式出現的。……這些立法只要認為任意的非分要求具有合理的法理內容,它們就把這些要求變成合法的要求;同樣,它們也應該把偶然的讓步變成必然的讓步。」

「這些立法必然是片面的,因為貧民的任何習慣法都基於某些財產的不確定性。由於這種不確定性,即不能明確肯定這些財產是私有財產,也不能明確肯定它們是公共財產,它們是我們在中世紀一切法規中所看到的那種私法和公法的混合物。」

「因此,理智取消了財產的二重的、不確定的形式,而採用了在羅馬法中有現成模式的抽象私法的現有范疇。立法的理智認為,對於較貧苦的階級來說,它取消這種不確定的財產所負的責任是有道理的,尤其是因為它已取消了國家對財產的特權。然而它忘記了,即使純粹從私法觀點來看,這里也存在兩種私法:佔有者的私法和非佔有者的私法,更何況任何立法都沒有取消過國家對財產的特權,而只是去掉了這些特權的偶然性質,並賦予它們以民事的性質。但是,如果說一切中世紀的法的形式,其中也包括財產,從各方面來說都是混合的、二元的、二重的,理智有理由用自己的統一原則去反對這種矛盾的規定,那麼理智忽略了一種情況,即有些所有物按其本質來說永遠也不能具有那種預先被確定的私有財產的性質。這就是那些由於它們的自然發生的本質和偶然存在而屬於先佔權范圍的對象,也就是這樣一個階級的先佔權的對象,這個階級正是由於這種先佔權而喪失了任何其他財產,它在市民社會中的地位與這些對象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相同。」

「作為整個貧苦階級習慣的那些習慣能夠以可靠的本能去理解財產的這個不確定的方面,我們將會看到,這個階級不僅感覺到有滿足自然需要的慾望,而且同樣也感到有滿足自己正當慾望的需要。」以貧民撿拾枯樹枝為例,「正如,蛻下的蛇皮同蛇已經不再有有機聯系一樣,枯枝同活的樹也不再有有機聯系了。自然界本身彷彿提供了一個貧富對立的實例:一方面是脫離了有機生命而被折斷了的乾枯的樹枝樹杈,另一方面是根深葉茂的樹和樹干,後者有機地同化空氣、陽光、水分和泥土,使它們變成自己的形式和生命。這是貧富的自然表現。貧民感到與此頗有相似之處,並從這種相似感中引伸出自己的財產權;貧民認為,既然自然的有機財富交給預先有所謀算的所有者,那麼,自然的貧窮就應該交給需要及其偶然性。」

「正如富人不應該要求得到大街上發放的布施一樣,他們也不應該要求得到自然界的這種布施。但是,貧民在自己的活動中已經發現了自己的權利。人類社會的自然階級在撿拾活動中接觸到自然界自然力的產物,並把它們加以處理。那些野生果實的情況就是這樣,它們只不過是財產的十分偶然的附屬品,這種附屬品是這樣的微不足道,因此它不可能成為真正所有者的活動對象;撿拾收割後落在地里的谷穗以及和諸如此類的習慣法也是這樣。

由此可見,在貧苦階級的這些習慣中存在著合乎本能的法的意識,這些習慣的根源是實際的和合法的,而習慣法的形式在這里更是合乎自然的,因為貧苦階級的存在本身至今仍然只不過是市民社會的一種習慣,而這種習慣在有意識的國家制度范圍內還沒有找到應有的地位。」

而所謂的「富人」反對貧民的習慣權利,「把窮人的習慣法變成了富人的獨占權。」因為「事物的本質要求獨占,因為私有財產的利益想出了這個主意。某些財迷心竅的生意人想出的時髦主意,只要能使枯枝給原始條頓式的土地佔有者帶來利益,就不會引起任何異議。」

三、對犯罪與懲罰的關系的深入分析

「在民間的習慣法受壓制的地方,遵循這些習慣法的做法,只能作為單純違反警章規定的行為來對待,無論如何不能當作犯罪來懲罰。違警處罰是用來對付那種根據情節可稱為外部混亂而不破壞永久法律秩序的行為的一種手段。處罰不應該比過錯引起更大的惡感,犯罪的恥辱不應該變成法律的恥辱。如果不幸成為犯罪或者犯罪成為不幸,那麼這就會破壞國家的基礎。」

馬克思對林木所有者進行了諷刺,正是由於林木所有者為自身的利益的最大化,推動立法機構制定懲罰貧民的法律。「利益的狹隘小氣、愚蠢死板、平庸淺薄、自私自利的靈魂只是看到自己吃虧的事情;就好比一個粗人因為一個過路人踩了他的雞眼,就把這個人看作天底下最可惡和最卑鄙的壞蛋。他把自己的雞眼當作觀察和判斷人的行為的眼睛。他把過路人和自己接觸的那一點當作這個人的本質和世界的唯一接觸點。然而,有人可能踩了我的雞眼,但他並不因此就不是一個誠實的、甚至優秀的人。正如你們不應該從你們的雞眼的立場來評價人一樣,你們也不應該用你們私人利益的眼睛來看待他們。私人利益把一個人觸犯它的行為誇大為這個人的整個為人。它把法律變成一個只考慮如何消滅有害鼠類的捕鼠者,捕鼠者不是自然科學家,因此他只把老鼠看作有害的動物。但是,國家不應該把違反林木管理條例者只看作違法者、森林的敵人。難道每一個公民不都是通過一根根命脈同國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嗎?難道僅僅因為這個公民擅自割斷了某一根命脈,國家就可以割斷所有的命脈嗎?可見,國家也應該把違反林木管理條例者看作一個人,一個和它心血相通的活的肢體,看作一個保衛祖國的士兵,一個法庭應傾聽其聲音的見證人,一個應當承擔社會職能的集體的成員,一個備受崇敬的家長,而首先應該把他看作國家的一個公民。國家不能輕率地取消自己某一成員的所有職能,因為每當國家把一個公民變成罪犯時,它都是截斷自身的活的肢體。有道德的立法者首先應當認定,把過去不算犯罪的行為列入犯罪行為的領域,是最嚴重、最有害而又最危險的事情。」

馬克思進而指出,「殘酷是怯懦所制定的法律的特徵,因為怯懦只有變成殘酷時才能有所作為。私人利益總是怯懦的,因為那種隨時都可能遭到劫奪和損害的身外之物,就是私人利益的心和靈魂。有誰會面臨失去心和靈魂的危險而不戰栗呢?如果自私自利的立法者的最高本質是某種非人的、異己的物質,那麼這種立法者怎麼可能是人道的呢?」

四、法律淪為林木所有者的奴僕

法律規定,「凡超出兩英里以外者,由前來告發的護林官員根據當地現行價格確定價值。」「作為護林官員,護林人應該維護私有者的利益,但是作為估價者,他又應該保護違反森林管理條例者的利益,防止私有者提出苛刻的要求。……一方面,他是林木所有者利益的化身,另一方面,他又應該是反對林木所有者利益的保障。」「其次,護林官員就是告發者。……,護林官員喪失了自己身為法官的尊嚴,而法官的職能也受到莫大的侮辱,因為這時法官的職能同告發者的職能已毫無區別了。」「最後,這個前來告發的護林官員是受林木所有者的僱用並為林木所有者效力的,不論作為告發者或護林官員,他都不宜充當鑒定人。」針對護林官員角色定位的混亂,而省議會視而不見。

有議員認為,「把護林官員的終身任命當作信任其證言的條件,這對小林木佔有者是非常不利的」,「保護應該對大小林木所有者同樣有效。」馬克思借這個問題揭開了林木盜竊法的階級屬性。「在這里他們並不是想要同樣地保護林木所有者和違反林木管理條例者,他們只是想把大小林木所有者一視同仁地加以保護。當問題涉及林木所有者時,大小林木所有者之間的完全平等就成為定理,而當問題涉及違反林木管理條例者時,不平等就變成公理。為什麼小林木所有者要求得到和大林木所有者同樣的保護呢?因為他們兩者都是林木所有者。但是,難道林木所有者和違反森林管理條例者不都是國家的公民嗎?既然大小林木所有者都有同樣的權利要求國家的保護,那麼,難道國家的大小公民不是更有同樣的權利要求這種保護嗎?」

而小林木所有者要求護林官員對大小林木所有者一體保護,護林官員實際上成為林木所有者的僱傭者。「私人利益的空虛的靈魂從來沒有被國家觀念所照亮和熏染,它的這種非分要求對於國家來說是一個嚴重而切實的考驗。如果國家哪怕在一個方面降低到這種水平,即按私有財產的方式而不是按自己本身的方式來行動,那麼由此直接可以得出結論說,國家應該適應私有財產的狹隘范圍來選擇自己的手段。私人利益非常狡猾,它會得出進一步的結論,把自己最狹隘和最空虛的形態宣布為國家活動的范圍和准則。因此,且不說國家受到的最大屈辱,這里會得出截然相反的結果,有人會用同理性和法相抵觸的手段來對付被告;因為高度重視狹隘的私有財產的利益就必然會轉變為完全無視被告的利益。既然這里明顯地暴露出私人利益希望並且正在把國家貶為私人利益的手段,那麼怎能不由此得出結論說,私人利益即各個等級的代表希望並且一定要把國家貶低到私人利益的思想水平呢?任何現代國家,無論它怎樣不符合自己的概念,一旦遇到有人想實際運用這種立法權利,都會被迫大聲疾呼:你的道路不是我的道路,你的思想不是我的思想!」

「如果前來告發的護林官員就像你們所描繪的那樣,終身任命並不能使他在履行自己職責時具有獨立、自信和尊嚴的感覺,相反,卻使他失去了履行職責的一切動力,那麼這個人一旦成為供你們任意驅使的、百依百順的奴僕,我們還能夠指望他會對被告採取公正態度嗎?」

馬克思深刻地指出,「這種把林木所有者的奴僕變為國家權威的邏輯,使國家權威變成林木所有者的奴僕。整個國家制度,各種行政機構的作用都應該脫離常規,以便使一切都淪為林木所有者的工具,使林木所有者的利益成為左右整個機構的靈魂。一切國家機關都應成為林木所有者的耳、目、手、足,為林木所有者的利益探聽、窺視、估價、守護、逮捕和奔波。」

五、法律成為林木所有者剝削的工具

針對林木所有者要求對所謂「盜竊者」罰款並索取價值和損失補償的要求,「把違反林木管理條例的行為變為林木所有者的流通硬幣,把違反林木管理條例者變成一項收入,使自己獲得更有利的投資機會,因為對林木所有者來說,違反林木管理條例者已成為資本了。」「罪行變成了****,林木所有者如果走運的話,甚至可能中彩。這里可能產生額外價值,因為即使他所得的只是單純價值,但是由於四倍、六倍以至八倍的罰款,他仍然能賺一筆錢;如果他所獲得的不只是單純價值,同時還有損失的特別補償,那麼這種四倍、六倍以至八倍的罰款無論如何完全是白賺了。」「現在懲罰卻由公眾的懲罰變成對私人的賠償了;罰款並未歸入國庫,而是落入林木所有者的私囊。」

「有立法權的林木所有者一時間就把自己作為立法者和林木所有者的身分混同起來。一次他作為林木所有者強迫小偷因偷竊林木而支付賠款,另一次他作為立法者強迫小偷因犯罪意圖而支付罰款,而且很湊巧,兩次的錢都為林木所有者所得。因此,我們看到的不是一種普通的領主權。我們通過公法時代到達了加倍的、多倍的世襲權利時代。世襲所有者利用屏棄他們要求的時代進步,以便竊取野蠻人世界觀所固有的私人懲罰和現代人世界觀所固有的公眾懲罰。」

馬克思進而指出,「公眾懲罰是用國家理性去消除罪行,因此,它是國家的權利,但是,它既然是國家的權利,國家就不能把它轉讓給私人,正如一個人不能把自己的良心讓給別人一樣。國家對罪犯的任何權利,同時也就是罪犯的國家權利。罪犯同國家的關系不可能由於中間環節的介入而變成同私人的關系。即使人們允許國家本身放棄自己的權利,即自殺而亡,國家放棄自己的義務畢竟不僅是一種疏忽,而且是一種罪行。」

接著,馬克思又指出,「可見,林木所有者既不能從國家獲得實行公眾懲罰的私人權利,他本身也沒有任何實行懲罰的權利。但是,如果我在沒有合法權利的情況下把第三者的罪行變成收入的主要來源,我這樣做難道不就成為他的同謀者嗎?難道僅僅因為他該受懲罰,而我坐享犯罪的好處,我就不是他的同謀者嗎?如果私人濫用自己作為立法者的職權,以第三者的罪行為借口來竊取國家權利,他的罪名並不會因此而減輕。盜用公共的國家金錢是一種國事罪,難道罰款不也是公共的國家金錢嗎?」

「盜竊林木者偷了林木所有者的林木,而林木所有者卻利用盜竊林木者來盜竊國家本身。」

馬克思分析法律之後,指出,「單純價值和損失補償只給予了林木所有者對違反林木管理條例者提出私人訴訟的權利,林木所有者可以向民事法庭提出這種訴訟。如果違反林木管理條例者無力付款,那麼,林木所有者所處的情況也不過和任何一個擁有無力還賬的債務人的私人一樣,當然,這種情況並不賦予他對債務人實行強迫勞動、服勞役的權利,一句話,使債務人處於暫時的農奴狀況的權利。那麼林木所有者提出這種要求是依據什麼呢?罰款。正如我們看到的,林木所有者既然要求把罰款歸他所有,那麼他除自己的私人權利外,也要求把懲罰違反林木管理條例者的國家權利歸他所有,從而就取代了國家的地位。但是,林木所有者在把罰款歸自己所有的同時,卻巧妙地掩蓋了他把懲罰權利本身也歸自己所有的事實。過去他只把罰款當作單純的金錢來談,而現在他談罰款指的卻是懲罰,現在他揚揚得意地承認,他利用罰款把公共權利變成了自己的私人財產。人們並沒有對這個犯罪的、令人憤怒的結論感到驚異而退縮,卻正因為它是一個結論而加以利用。雖然一個正常人的理智斷定,把某一個公民當作臨時的農奴而讓他完全受另一個公民的支配,這是同我們的法背道而馳的,而且也是同所有的法背道而馳的,但是,對此,他們卻聳聳肩膀聲稱,原則早已討論過了,——其實既沒有原則,也沒有討論。就這樣,林木所有者利用罰款,把違反林木管理條例者的人身騙到了手。」

「『維護林木所有者利益的法理感和公平感』是一項公認的原則,而這種法理感和公平感同維護另外一些人的利益的法理感和公平感正相對立;這些人的財產只是生命、自由、人性以及除自身以外一無所有的公民的稱號。」

「國家可以而且必須說:我保證法不受任何偶然事件的影響。在我這里只有法才是永恆不滅的,因此,我用消滅罪行來向你們證明罪行是會滅亡的。但是,國家不能而且不應該說:國家保證私人利益、一定的財產存在、一個林場、一棵樹、一根樹枝(和國家相比,一棵最大的樹也抵不上一根樹枝)不受任何偶然事件的影響,它們是永恆不滅的。國家不能夠違反事物的本性,不能夠保證有限的東西絕對不受其條件的影響,不受偶然情況的影響。國家不可能擔保你們的財產在罪行發生以前不受任何偶然事件的影響,同樣,罪行也不可能把你們的財產的這種不穩定性質變得穩定。既然你們的私人利益能夠受到合理的法律和合理的預防措施的保護,那麼,國家無論如何是保護你們的私人利益的,但是,對於你們向罪犯提出的私人訴訟,國家除了承認私人訴訟權即保護民事訴訟的權利以外,不能承認其他任何權利。如果你們由於罪犯無支付能力而不能通過這種途徑獲得補償,那隻能說,取得補償的任何合法途徑都沒有了。世界不會因此而毀滅,國家也不會因此而脫離陽光照耀的正義大道,你們也應該知道,世上的一切都是暫時的,然而由於你們虔誠地篤信宗教,你們未必認為這是一件有趣的新聞,並且它也不會比風暴、火災、發燒更使你們驚奇。如果國家想要把罪犯變成你們的暫時的農奴,那它就會為了你們的有限的私人利益而犧牲永恆不滅的法。這樣它也就向罪犯證明了法的滅亡,而它本來是必須用懲罰來證明法是永恆不滅的。」

馬克思作了一個總結,「我們的全部敘述表明,省議會怎樣把行政權、行政當局、被告的存在、國家觀念、罪行本身和懲罰降低為私人利益的物質手段。因此,人們把法庭的判決只看作是一種手段,而把判決的法律效力看作是一種多餘的累贅,這是合乎邏輯的。」

「省議會對下述問題進行了表決:應該為了保護林木的利益而犧牲法的原則呢,還是應該為了法的原則而犧牲保護林木的利益,——結果利益所得票數超過了法的票數。」「這樣,省議會便徹底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它根據自己的任務,維護了一定的特殊利益並把它作為最終目的。至於說省議會在這里踐踏了法,那麼,這是它的任務直接產生的後果,因為利益就其本性來說是盲目的、無節制的、片面的,一句話,它具有無視法律的天生本能;難道無視法律的東西能夠立法嗎?」

馬克思指出,「一旦維護特殊利益的等級代表會議真的被賦予了立法的使命,究竟能從它那裡期待什麼。」

「萊茵省人應該在省等級會議中戰勝等級,人應該戰勝林木所有者。從法律上說,省等級會議不僅受權代表私人利益,而且也受權代表全省的利益,同時,不管這兩項任務是多麼矛盾,在發生沖突時卻應該毫不猶豫地為了代表全省而犧牲代表特殊利益的任務。」

「如果由林木和林木所有者本身來立法的話,那麼這些法律之間的差別將只是立法的地理位置和立法時使用的語言不同而已。這種下流的唯物主義,這種違反各族人民和人類的神聖精神的罪惡,是《普魯士國家報》正向立法者鼓吹的那一套理論的直接後果,這一理論認為,在討論林木法的時候應該考慮的只是樹木和森林,而且不應該從政治上,也就是說,不應該同整個國家理性和國家倫理聯系起來來解決每一個涉及物質的課題。」

⑶ 花草樹木的漫畫的主要內容作文

我家住在醫葯小區,小區的院子里有一個大大的涼亭,有很多健身器材,還有一大片綠茵茵的草坪。
一個周未的下午,我和小夥伴在院子里踢足球。空地上的空間本來就很小,又有很多車輛停在那裡。再加上來來往往的行人,球一會兒滾到車底下了,一會兒又砸到行人身上了。一個小朋友提議:「我們到草坪上踢球吧,那邊那麼寬敞!」大家都不約而同地點頭稱贊。我們抱著足球,興致勃勃地來到草坪上,小草被我們踩在腳下感覺軟綿綿的,足球在小夥伴們的腳下飛快地傳遞著,我們玩得非常開心!正在這時,一位老爺爺怒氣沖天地沖著我們大吼道:「誰讓你們踩草坪的?趕快出去!草坪是用來綠化環境的,你們怎麼能破壞它呢?」我們慚愧地走出了草坪。
我們為了自已的一時之快,竟然去傷害無辜的小草。我決定以後要保護花草樹木!

⑷ 看漫畫編故事,內容是有個人在砍樹,他脖子上站著一隻啄木鳥,啄木鳥說:「這根木頭一定有蟲。」

我們應該保護環境熱愛環境保護地球上的生產資源

⑸ 漫畫劇情

第一格:法師裝loli一拳打倒怪獸;
第二格:負傷的怪獸淚流滿面喊道「這明明是魔法漫畫!」
第三格:loli沉思中;
第四格:loli開始念莫名其妙的咒語,最後一句是「聽從我的召喚吧,疾風之矛!」
第五格:loli一拳打倒怪獸;
第六格:夕陽下,loli法師的背影。大號字幕寫loli的基本設定,最後寫「XX大陸上,幻想魔法物語華麗地展開」。前景角落淚流滿面的怪獸用快看不清楚的小字喊道:「那明明只是普通的物理攻擊吧!」

這情節一點都不Q啊,我絕望了。

⑹ 漫畫中的樹怎麼畫

你可以先去【繪學霸】網站找「漫畫設計」板塊的【免費】視頻教程【點擊進入】完整入門到精通視頻教程列表: www.huixueba.net/web/AppWebClient/AllCourseAndResourcePage?type=1&tagid=304&zdhhr-11y17r-495473714

想要系統的學習可以考慮報一個網路直播課,推薦CGWANG的網路課。老師講得細,上完還可以回看,還有同類型錄播課可以免費學(贈送終身VIP)。

自製能力相對較弱的話,建議還是去好點的培訓機構,實力和規模在國內排名前幾的大機構,推薦行業龍頭:王氏教育。
王氏教育全國直營校區面授課程試聽【復制後面鏈接在瀏覽器也可打開】: www.huixueba.com.cn/school/manhua?zdhhr-11y17r-495473714

在「漫畫設計」領域的培訓機構里,【王氏教育】是國內的老大,且沒有加盟分校,都是總部直營的連鎖校區。跟很多其它同類型大機構不一樣的是:王氏教育每個校區都是實體面授,老師是手把手教,而且有專門的班主任從早盯到晚,爆肝式的學習模式,提升會很快,特別適合基礎差的學生。

大家可以先把【繪學霸】APP下載到自己手機,方便碎片時間學習——繪學霸APP下載: www.huixueba.com.cn/Scripts/download.html

⑺ 幾米所有漫畫的內容(要簡介哦)

《向左走向右走》
《向左走,向右走》是都市裡的故事,是一本獻給那些註定相遇的人的書。他和她住在同一個城市的同一幢公寓樓里。每次出門,習慣的她向左走,他向右走。永不碰頭。他們走過同一條街道,喂過同一隻流浪貓,抱過同一個孩子,在同一場大雨奔回家,聽同樣的廣播,同樣的寂寞。他始終向左走,她始終向右走。他們始終也沒有相逢 。但是有一天他們竟然相遇了,在公園的噴水池前,有如多年失散的戀人。他們深信是瞬間迸發的熱情讓他們相遇。

《聽幾米唱歌》與《月亮忘記了》
《聽幾米唱歌》靜靜的聆聽內心世界的聲音,常常有令人歡喜的旋律響起。可以簡單、可以深沈,可以抒情、可以喧鬧。幾米用他清新的畫風,幽默的筆調唱出他對人生的體驗;對都會的觀察。
《月亮忘記了》這是一本關於記憶和遺忘的書,詩意的畫面和語句中,蘊涵著很深的哲理。但孩子們並不關注這些,他們更多地從跳躍的畫面之中尋找自己想要的信息。也許是喜歡畫面中的一些細節,也許是真的想要讀懂幾米講的這個故事……

《森林唱遊》與《黑白異境》
《森林唱遊》森林裡舉行了一場音樂會,胖貓、鱷魚、老鼠、青蛙,通通粉墨登場。心田重生了綠芽,微笑如花朵綻放,樹影與月光的合音耐人尋味,讓我們一同在森林裡唱遊,享受共鳴的夢幻時光。
《黑白異境》這本筆記書收錄的是一些沒有被寫成故事的黑白作品,一個一個的小人」,有著不同的面容和姿態,他們各自存在異境,上演不同戲碼。也許,你可以幫我把他們的故事寫出來。

《我的心中每天開出一朵花》與《照相本子》
《照相本子》的概念取自於人生記憶中的片段,作者借著一張張的「虛擬照片」,創造出獨特風格的童年氣味。照片中的主角是一個心智年齡早已超過同齡孩子的10歲小男孩,他小小年紀就己懂得了感嘆時間的流逝,並躲在孤獨的角落裡為小鳥的去世感到悲傷。

《地下鐵》
故事講一個失明的小女孩,戰戰兢兢地搭乘地下鐵,從一個陌生的小站出發,前往另一個陌生的小站。旅途中,她一邊回憶、拼湊、感覺、摸索這被黑暗籠罩的世界,同時感受到新的希望、新的方向,和新的生命力。我們逐漸看清「地下鐵」蘊涵的黑暗世界,也看見潛藏在黑暗中的質疑、希望與美麗幻想。本書作者以絢麗的色彩和詩句般的內心讀白,並通過繪圖與文字的雙重方式向讀者進行述說與溝通,帶領大家共同去尋找心中點滴的亮光。

《我只能為你畫一張小卡片》
每個人都有送卡片的經驗,常常卡片打開了,卻不知道要寫什麼?勇敢地說出心事吧!你可以為我畫一張小卡片,我也很樂意為你畫一張小卡片,但是只是一張,真心誠意的祝福只能蓋一次郵戳。

《森林裡的秘密》與《微笑的魚》
《森林裡的秘密》,幾乎是我童年的夢和回憶。午後敲窗的巨大毛毛兔,林中深處不為人知的游戲場所,那似乎只有幼小時的我才能找到的地方。《微笑的魚》,我擁有一隻像狗一樣忠心,貓一樣貼心,像愛人一樣深情的魚。她始終帶著微笑的表情……

《布瓜的世界》與《又寂寞又美好》
隨意翻開《布瓜的世界》,一頁大面積的空白中,小女孩扛著一枚巨大的紫色花從我眼前走過。長長的折彎的花枝,風中片片花瓣如雨點般飄灑。空白處小小的字寫著:為什麼非要等睡著了,才能開始做夢?黑白的色調、無言的吶喊——沒有太多修飾的畫面有一種動人的真誠的張力,很能傳達出當時創作者寂寞蕭瑟的心境。本書開本與以往皆不同,採用更大開本,幾乎與原畫相同,讓讀者細細體會圖畫所傳達的「又寂寞又美好」的感受

《履歷表》
我們為何工作?為了捕捉流星,為了一份等待孤寂的美麗?你如何介紹自己?樹頂哲學家,消費者,還是夾縫人?你最討厭的事是什麼?你的夢想在何處?……這是幾米的魔法。現在他把魔法瞄準我們的工作,我們的履歷表!

《遺失了一隻貓》與《藍石頭》
和他分手的那天傍晚,她的貓咪不見了……幾米這本以「貓」為繪畫主題的小品,單純動人,在他的作品中極具特殊性!傳達了對「貓」的深刻愛戀,也訴說了一個都會女子的失戀心情。《藍石頭》是一個關於寂寞與追尋的故事。藉由藍石頭華麗而又滄桑的旅程,我們彷彿看到,即使是一絲希望的光芒,也可以照亮整個宇宙的黑暗。

《失樂園》
木馬頭不停地奔跑, 不小心跑進了一條死巷。 他感到非常震撼, 原來路是有盡頭的, 而盡頭不一定是在去不了的遠方。失樂園是一個地方,一種心境,一種色彩。幾米在《失樂園》里創造了數十位小朋友,以各種獨特的方式為受傷的心發聲。他們天真的話語表達了我們內心曾有的困惑,所有不被理解的情緒,在失樂園里都得到了撫慰。如果我們安靜傾聽,就可以感受到失樂園里溫柔的光,看到彩虹以微笑的姿勢出現。

《幸運兒》與《戀之風景》
你的心中是否也有一片值得終生尋覓的美麗風景?意外發生之後,她受了傷,他卻永遠離開這個世界。和他在一起做過的許多夢,現在都不可能實現了。她經常帶著淚水入夢,總是夢到同樣的風景:他們倆人站在樹下﹐幸福地等待花開。然而一陣狂風吹過,再也找不到他的蹤跡…有時她會隱隱感覺到一陣蝴蝶拍翅般的輕柔微風,一股幽幽裊裊的清雅花香,似乎有人一直在她耳邊殷殷叮嚀,時時保護著她。她相信是他變成了天使…

《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
幾米2007年新書《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有如唱童詩般中,以簡單卻有時帶著反諷的口吻,敘述出小孩們對大人世界所產生的憂慮、抗議及不信任感。在繽紛亮麗的繪圖與誠懇率直的文字間,也同時反映著小孩子的率真、快樂與夢想。大人喜歡說大道,奇怪的是,他們自己聽不見。大人都忘了,他們也曾經是小孩……不管睡著或是醒著,每個孩子都是天使。

《剛好》與《躲進世界的角落》
幾米09年新作《躲進世界的角落》:歡迎光臨世界的角落,來這里散步、發呆、回憶與幻想,重新看見許久不曾出現的夢境。 在這里,你會想起那些被遺忘的童話。在這里,任何無法挽回的事物都可以重新來過,逝去的時光可以慢慢倒流。在這里,任何一點小小的快樂,都會有人真摯地為它鼓掌。每一個日出都值得等待,最難以實現的奇跡也有可能成真。最有意思的是:你躲進了角落之後才發現,你會來到這里,竟然是為了完成一項任務……

⑻ 終於找到一棵樹漫畫作文400字

一棵樹長在一條大路邊,有好多年了,生根、長葉、開花、結果、每年做著同樣的事。
在一個地方呆的久了,也就覺得煩了。這個棵樹也是這樣,它覺得有點煩。
它煩的事,當它開花結果後,許多人回來采它身上的果實。光采果子倒沒什麼,煩的是采果子的人常常弄得它枝折葉落,傷痕累累。
樹想,別結果子了,結果子反而受累。
於是,這棵樹便不再結果子。
可沒想到,這棵樹不在結果子還是覺得煩。每逢烈日當空或暴雨如注時,許多人會多在這棵樹下,光躲在樹下倒沒什麼,煩的是有些人閑來無事,會在樹身上剝皮刻字,使它痛苦不已。(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樹想,別生枝葉算了生枝長葉反到招來無窮禍害。
於是這棵樹不再生長枝葉,成了一顆光禿禿的樹。
從那以後,一顆光禿禿的樹就孤零零的站在路邊,沒有一個人去親近它。
久而久之,光禿禿的樹漸漸失去了生機,樹干都被蟲子蛀空了,成了一棵枯樹。
終於,有人注意到這顆殘敗的枯樹,砍掉了它,當做柴火燒了。
從此這條路旁再也沒有了這棵樹。

⑼ 仔細觀察右邊的漫畫,寫一段解說文字。(3分)要求:介紹這幅漫畫的內容、特點及其寓意,至少用上一個成

答案示例:這是一幅題為「蒸了一鍋饃,費了三堆柴」的漫畫。畫面的中間是一個四方鍋台,上面放著四個蒸屜,蒸屜上方冒著熱氣,蒸屜上自上而下寫著「發展經濟」四個大字。鍋台的灶口裡燃燒著兩棵樹,樹幹上寫著「環境」二字。
寓意:發展經濟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這幅漫畫構思新穎,別具一格,能震耳發聵的警示作用。
評分:答對構成內容、特點得1分,答對寓意得1分,成語使用恰當得1分。共3分。意思對即可。

⑽ 仔細觀察下面這幅《愛 與 礙》漫畫,完成後面題目。(4分) 小題1:簡要說明漫畫的內容;(2分)小題2:談


小題1:例:大樹庇護下的兩棵小樹,矮小的快樂生長,較高的生長受到阻礙。(意思對即可)
小題2:例:愛要適度,要留給孩子成長的空間,過分的溺愛會阻礙孩子的發展。(意思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