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管理 » 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的內容
擴展閱讀
手機怎樣給圖片上加文字 2025-02-08 11:17:13

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的內容

發布時間: 2022-03-09 00:42:52

A. 什麼是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

一、建設生態文明,觀念要先行。要使生態文明觀深入人心,在全體公民中強化我國人
口多、人均資源少、環境形勢嚴峻的國情意識;強化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
的效益意識;強化經濟指標、資源指標和環境指標、人文指標全面發展的政績意識;強化環
境就是資源、環境就是資本,破壞環境就是破壞生產力,保護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環保意
識。在全社會形成了解國情、珍愛環境、保護生態、崇尚自然、節約資源、造福後代的共識,
使生態文明觀念成為13 億中國人共同的價值觀念和自覺行動。
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關鍵。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科學發展觀上來,統一到經
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要求上來,樹立保住綠水青山也是政績的理念,把產業結構調整與節約資
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結合起來,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產業結
構優化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逐步改變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的狀況,
達到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
三、堅定不移地抓好節能減排工作是核心。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好」是基礎,「好」
的體現之一是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做到節能減排。要讓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成為兩根「高壓
線」,加快利用先進技術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堅決淘汰落後的生產力,堅定不移地走
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四、實行嚴格的制度是保障。完成硬指標要出硬招數,不動真格的換不來藍天碧水。要
像控制人口、保護耕地一樣,實行嚴格的環境資源保護制度,嚴肅法律制度、環境標准、執
法紀律、執法手段,建立健全節能目標責任和評價考核制度,將能耗降低和污染減排完成情
況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實行政績督察制和行政問責制,對那些我行我素、無視
法紀、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人要堅決懲處,杜絕一切環境違法行為,絕不允許「少數人發財、
人民群眾受害、全社會買單」的情況再出現。

B. 如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及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做出貢獻。

(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必須珍惜每一寸國土。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二)全面促進資源節約。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推進水循環利用。

(三)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良好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快水利建設,增強城鄉防洪抗旱排澇能力。

(四)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

(2)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的內容擴展閱讀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特徵,十八大報告強調:「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由此,生態文明建設不但要做好其本身的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等,更重要的是要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這就意味著生態文明建設既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相並列從而形成五大建設,又要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過程中融入生態文明理念、觀點、方法 。

C. 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所以要充分認識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動員全黨、全社會積極行動、深入持久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D. 如何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美麗中國夢

1、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
2、中國將按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為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
建設美麗中國:是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 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

E. 請問怎樣建設生態文明

首先,樹立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的理念。大自然 提供給人類可資利用的資源是相對有限的。就我國來說,我們的 家底並不厚,「老本」並不多。面對近二三十年內面臨包括石油 和天然氣在內的各種資源嚴重短缺狀況,一些人大聲疾呼:中國 「地大物博」的觀念該改改了。必須把合理開發資源和保護環 境,作為我國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樹立地球是人類賴以生 存的唯一家園的理念,熱愛大自然,珍借自然資源。
其次,樹立人與自然協調與和諧的理念。目前我國面臨的日 益嚴峻的生態狀況告訴我們:必須擺正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萬物是唇齒相依,息息相關 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統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 中的一員。
人是自然的產兒,自然是人類的家園,珍惜自然就是珍愛人 類自己,愛護地球就是愛護我們的生存空間。為了人類的生存和 發展,我們必須走出天人對立的誤區,回歸和諧。
第三,樹立珍愛和善待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我們在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不僅不能違背經濟規律,同樣也不 能違背自然規律、生態規律。規律都是客觀的,是不以人們 的意志為轉移的,不管你對它承認與否、認識與否,違背了 規律都必然要受到規律的懲罰。一些人更一針見血的指
出:環境完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在 於,經濟危機往往是相對短暫的,影響一時的,而生態危機 則是長期的。一旦形成大范圍不可逆轉的生態破壞,最終將 會導致人類與自然難以為繼。
第四,樹立生態效益是長遠的經濟利益,保護資源和環境就 是保護生產力,加強生態建設就是提高競爭力的理念。
資源和環境關繫到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 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充足的自然資源作保 證。而日前我國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狀況已構成制約我國經濟和 社會發展的主要「瓶頸」。在資源方面,我國人均資源佔有量 少,且分布很不平衡,經濟發展與資源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在 生態方面,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繁;在環境方面,隨著我 國工業化、城市化的加快,「三廢」問題十分突出。現實向人們 提出:是該轉變「資源無限,環境無價』的觀念為「資源有限, 環境有價」的觀念的時候了;是該摒棄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 來換取經濟暫時繁榮的不文明、不科學、不合理的經濟發展模式 的時候了。

F. 聯系實際…談談如何建設生態文明

當前,生態文明的概念正在逐步深入人心。生態文明是我們認識不斷提升的一個結果。人類文明的歷史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目前正處在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過渡階段。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結果,是我們對人類文明形態認識的一個進步。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既是文明形態的進步,又是社會制度的完善;既是價值觀念的提升,又是生產生活方式的一個根本改變。
黨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一項戰略任務明確提出,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又對生態文明進行了進一步的闡述,與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並列,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組成部分。它的提出,也符合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走到今天這一步,應該提出生態文明的建設要求了。從江蘇來說,江蘇省國土面積較小、人口高度密集、能源資源比較匱乏、污染負荷較重,經濟持續高速增長與資源環境承載力逐步下降已經形成了非常突出的現實矛盾,建設生態文明尤為重要。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將建設生態文明作為江蘇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堅持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實現富民優先、科教優先、環保優先、節約優先,協調推進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狠抓太湖治理、節能減排、結構調整,在「推動科學發展、建設美好江蘇」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步伐。目前,全省國家環保模範城市18個,總數佔全國的1/4,並已建成國家生態市5個,總數佔全國的近一半,到2009年底,又有8個市(區)通過國家考核驗收。在生態創建的基礎上,全省不少地方積極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無錫、張家港、常熟、崑山、江陰、太倉等已被列為國家試點地區,總數全國最多。
實踐證明,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是對一個地區長遠與根本負責的領導,是一個有遠見卓識的領導。
一是要在體制機制建設上帶好頭。體制機制是生態文明的重要內容,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保障。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要把體制機制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分工,建立健全工作考評體系,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機制,多層面保障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持續推進。
二是要在生態經濟文明建設上帶好頭。要按照「調高、調優、調輕」的要求,進一步優化調整產業結構,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努力形成高效農業、設施農業、休閑農業協調發展的格局。積極轉變發展方式,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等生態經濟。加快發展新興戰略型產業,努力提高現代服務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
三是要在生態環境文明建設上帶好頭。系統開展環境治理提升工作。要進一步狠抓水環境整治,以入湖河道治理達標為重點,進一步擴大污水處理覆蓋面。進一步突出抓好節能減排,實行集約生產、清潔生產、綠色生產,加快淘汰落後產能,減少對生態空間和資源環境的佔用,進一步加強生態修復,全面提升生態環境容量,維護生態環境安全。進一步優化城鄉空間布局,美化城鄉景觀環境,體現「花都水城」的特色。要「少一點人工綠地,多一點天然森林」,濕地建設也要防止過度園林化。
四是要在生態文化建設上帶好頭。要將樹立生態觀念、構建生態文化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石,深化生態主題,打造生態品牌,培育生態文化。要圍繞建設生態社會,廣泛宣傳生態文明的理念,引導廣大群眾樹立綠色消費和綠色生活觀念,政府部門要加強引導、率先垂範,使生態文化滲透到政府決策、企業行為、學校教育和社會生活的各方面,成為社會生活的中心議題之一,取得廣大群眾的支持,形成全社會關注環境、保護生態的良好氛圍

G. 如何建設生態文明,美麗中國

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一是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二是要全面促進資源節約。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
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設,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四是要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H. 如何建設生態文明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必須珍惜每一寸國土。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二)全面促進資源節約。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推進水循環利用,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良好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快水利建設,增強城鄉防洪抗旱排澇能力。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禦能力。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四)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I. 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首先應該轉變我們傳統的價值觀。傳統觀念認為,只有人是主體,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對象;因而只有人有價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沒有價值;因此只能對人講道德,無需對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講道德。但是,生態文明認為,不僅人是主體,自然也是主體;不僅人有價值,自然也有價值;不僅人有主動性,自然也有主動性;不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類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與其他生命共享一個地球。要想發展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就必須轉變我們的傳統觀念。
其次應該轉變傳統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傳統的生產方式,從原料到產品到廢棄物,是一個非循環的生產。建設生態文明,我們需要構造一個以環境資源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准則、以可持續社會經濟文化政策為手段的環境友好型社會,來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