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蹇讀什麼
蹇 jiǎn
1.多指行動遲緩,困苦,不順利的意思;
2.姓氏蹇姓。
蹇 qiān
1. 通「褰」。揭;提起。參見「蹇裳」。
2. 通「攓」﹑「搴」。拔取;得到。
❷ 蹇怎麼讀拼音
拼音:jiǎn(聲母j,韻母ian,三聲)
基本字義:
蹇是中國漢字,多指行動遲緩,困苦,不順利的意思;另有姓氏蹇姓。
繁體字:蹇,部首:足,拼音:jiǎn
筆畫:17,結構:上下結構
首尾分解:宀足,部件分解:宀井一八足
(2)蹇怎麼讀擴展閱讀
筆順:
組詞解釋:
1、蹇修[jiǎn xiū]媒人。
2、屯蹇[zhūn jiǎn]《易》《屯》卦和《蹇》卦的並稱。意謂艱難困苦,不順利。
3、蹇裳[jiǎn cháng]揭衣;用手提起衣裳。蹇,通「褰」。
4、蹇足[jiǎn zú]跛足。
5、蹇運[jiǎn yùn]蹇劣的命運,指不順利的遭遇。
❸ 「蹇」字的正確讀音是什麼」
蹇(jiǎn)
❹ 蹇作為姓氏怎麼讀
蹇作為姓氏讀作jiǎn,聲母為ji,韻母為an,第二聲。
蹇姓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秦國大夫蹇叔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蹇,通「謇」,又與「褰」通。蹇叔,子姓,原先是春秋時期的宋國名士,與百里奚是至交好友,曾多次救助過百里奚。後百里奚在秦國為相,向秦穆公推薦了蹇叔,蹇叔後來在秦國成為一代名相。
他和百里奚一起,輔佐秦穆公教化民眾,安施變革,興利除害,使秦國一天天地強大起來了,秦穆公最終也成就了春秋霸業。蹇叔的子孫後代以先祖為榮,以其名字為姓氏,稱蹇氏,並世代相傳。
(4)蹇怎麼讀擴展閱讀:
蹇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位,以襄陽為郡望。蹇氏族人早期居住於陝西一帶,後逐漸向南、向東擴展。
漢、唐之際,蹇氏族人在湖北襄樊一帶形成郡姓望族,以襄陽郡為郡望。唐、宋以後,蹇氏族人分布漸廣。如今湖北、湖南、四川、安徽、雲南、陝西、重慶、貴州、山東、福建、台灣等地均有蹇氏族人分布。
❺ 「蹇」作為姓氏怎麼讀
蹇姓 讀作jiǎn
姓氏淵源
蹇(Jiǎn)姓源出有:
第一個淵源
源於風姓,出自遠古第一帝伏羲氏之臣蹇修,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蹇修,是傳說中遠古第一帝伏羲氏屬下的臣子,他在典籍《屈原·離騷》中由記載:「解佩饗以結言兮,吾令蹇修以為理。。註:蹇修,伏羲之臣也。」伏羲氏與其妹妹女媧對人類發展最大的貢獻,就是制定了合理的婚姻制度,「同姓不婚」,就是那個時代智者的賢識。由此,誕生了為男女之間傳語聯系、促成婚姻的人物,即媒人。而伏羲氏令蹇修為媒,以通辭理,說明蹇修是個很會做媒的人,故而後世的人們皆稱媒人為「蹇修」。例如,在蒲松齡編著的〈聊齋志異·辛十四娘》中就有:「生不忘蹇修,翼日,往祭其墓。」即指蹇修的功德作用。
在蹇修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蹇氏,大多操持媒業,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蹇氏族人大多尊奉蹇修為得姓始祖。
第二個淵源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秦國大夫蹇叔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蹇,通「謇」,與「褰」通。蹇叔,子姓,原先是春秋時期的宋國名士,與百里奚是至交好友,曾多次救助過百里奚。後百里奚在秦國為相,向秦穆王推薦了蹇叔,蹇叔後來在秦國成為一代名相。他和百里奚一起,輔佐秦穆公教化民眾,安施變革,興利除害,使秦國一天天地強大起來了,秦穆公最終也成就了春秋霸業。
蹇叔的子孫後代以先祖為榮,以其名字為姓氏,稱蹇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戰國時期魏國大夫蹇重,屬於以先租名字為氏。史籍《風俗通義》中記載:戰國時期魏國有蹇重。「三家分晉」後的魏國,曾一度非常強大,其時蹇重為魏國君主魏文侯魏斯執政時期(公元前446~前397年在位)的重要謀臣,姬姓,與著名的趙簡子為同時代之人。
在典籍《劉向說苑·尊賢》中記載了蹇重對君臣關系以及所謂「忠臣」的看法:「魏文侯觴大夫於曲陽,飲酣,文侯喟然嘆曰:『吾獨無豫讓以為臣。』蹇重舉酒進曰:『臣請浮君。』文侯曰:『何以?』對曰:『臣聞之,有命之父母,不知孝子;有道之君,不知忠臣。夫豫讓之君,亦何如哉?』文侯曰:『善!』受浮而飲之,嚼而不讓,曰:『無管仲鮑叔以為臣,故有豫讓之功也。』」蹇重的意見,打消了魏文侯的許多顧慮,推動了魏、韓、趙三家瓜分晉國的進程,功秉一時。
在蹇重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蹇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蹇修、蹇叔、蹇重。
❻ 蹇是什麼字怎麼讀
蹇 [jiǎn]
1.筆劃:17
2.部首:足
3.筆順:點、點、橫撇/橫鉤、橫、橫、豎、豎、橫、撇、捺、豎、橫折、橫、豎、橫、撇、捺
4.結構:上下結構
❼ 蹇怎麼讀
蹇,讀音:[ jiǎn ]
聲母:j,韻母:ian,聲調:三聲
基本解釋
1、跛,行走困難:蹇足。
2、遲鈍,不順利:蹇澀。
3、傲慢。
4、窮困。
5、駑馬,亦指驢。
6、姓。
(7)蹇怎麼讀擴展閱讀:
相關詞彙解釋
1、蹇滯[ jiǎn zhì ]
不順利;不吉利
2、時蹇[ shí jiǎn ]
猶時艱。時運不順。
3、蹇吃[ jiǎn chī ]
口吃;言語不順利。
4、驕蹇[ jiāo jiǎn ]
傲慢;不順從
5、騃蹇[ sì jiǎn ]
愚笨遲鈍。
❽ 蹇怎麼讀音是什麼
蹇
讀音:[jiǎn]
部首:足
釋義:1.跛,行走困難:~足。~步。 2.遲鈍,不順利:~澀。~滯
❾ 「蹇」作為姓氏怎麼讀
「蹇」作為姓氏讀:jiǎn
一、蹇的讀音:jiǎn
二、漢字釋義:
1. 跛,行走困難。
2. 遲鈍,不順利。
3. 傲慢。
4. 窮困。
5. 駑馬,亦指驢。
6. 姓。
三、漢字結構:上下結構
四、部首:足
五、相關片語:
蹇然、蹇舛、蹇數、秣蹇、蹇吃
(9)蹇怎麼讀擴展閱讀:
一、漢字筆畫:
點、點、橫撇/橫鉤、橫、橫、豎、豎、橫、撇、捺、豎、橫折、橫、豎、橫、撇、捺
二、詞語釋義:
1、蹇然
艱難困厄貌。
2、蹇舛
謂命運困厄乖舛。
3、蹇數
乖舛的命運。
4、秣蹇
飼養蹇驢或駑馬。
5、蹇吃
口吃;言語不順利。 蹇,通「 謇 」
❿ 「蹇」怎麼讀是什麼意思
拼音:jiǎn
解釋:
1. 跛,行動遲緩:策褰驢(策:鞭打)。特指劣馬或跛驢:策褰赴前程。
2. 鈍,困苦,不順利:褰澀、褰滯、前途多褰。
3. 〈古〉通"謇"。口吃,結巴。
4. 姓。
5.通「褰」。揭起。
漢字首尾分解:宀足
漢字部件分解:宀井一八足
筆順讀寫:點、點、橫鉤、橫、橫、豎、豎、橫、撇、捺、豎、橫折、橫、豎、橫、撇、捺
典故:
蹇,跛也。――《說文》
蹇膝伸不屈、易蹇、往蹇來連。――《素問·骨空論》
駕蹇驢而無策兮。――《楚辭·謬諫》
郄克僂,而魯使蹇。――《史記·晉世家》
策蹇驢,囊圖書。――馬中錫《中山狼傳》
紅裝而蹇者。――明·袁宏道《滿井游記》
蹇侘傺而含戚。――《楚辭·九章·哀郢》
(10)蹇怎麼讀擴展閱讀:
「蹇」字做姓的名人:
1、蹇叔(公元前628年-公元前560年),春秋時秦國上大夫,秦穆公六年(前654年)以後任職。初居齊,納百里奚,與之友。又居宋。百里奚薦之於穆公,使人厚幣迎蹇叔於宋,以為上大夫。
2、蹇碩(?-189年5月27日),東漢時期的宦官。據《後漢書》記載,中平五年(188年),蹇碩為上軍校尉,靈帝以蹇碩壯健而有武略,對其特別信任,並以其為元帥,以監督司隸校尉以下。蹇碩雖然握有兵權,但對何進非常畏忌,曾和宦官們一起說服靈帝派遣何進西擊邊章、韓遂。
中平六年(189年),靈帝在病重時將劉協托給蹇碩。靈帝去世後,蹇碩想先殺何進再立劉協為帝,但失敗。劉辯繼承帝位後,何進命袁紹入宮捕殺蹇碩,混亂中蹇碩被中常侍郭勝所殺,其士兵亦被何進所領。
3、蹇周輔(1021-1096年),北宋臣。成都雙流(今屬四川)人,字磻翁。第進士。累官為御史台推直,善治獄。熙寧十年(1077年),廖恩起事閩中,他任福建轉運使,督諸將進行鎮壓。改福建鹽法由官賣為商賣,減鹽價,嚴保伍,增巡兵,以禁私鹽。
元豐初,任大理寺少卿,擢三司度支副使。更革江西、湖南部分地區鹽法,以廣鹽取代淮鹽。元祐初,坐立鹽法擾民,罷官。卒於廬州。
4、蹇序辰,北宋臣。字授之,周輔子。第進士。歷提舉江西常平,右司諫,提點江東刑獄,中書舍人、同修國史,知揚州。徽宗立,坐謗訕罪除名,放歸田裡。蔡京為相,授刑部、禮部侍郎,為翰林學士。因事黜知汝州,徙蘇州。坐縱民盜鑄錢等罪,屢謫至單州、永州等。遇赦,復官中奉大夫,卒。
5、蹇義(1363-1435年),明臣。字宜之,初名瑢。巴縣(今屬四川)人。洪武十八年(1385年)進士,授官中書舍人。因奏事稱旨,太祖又喜其誠篤,為之更名義。
靖難之役後,燕王朱棣入繼大統,蹇義官遷左侍郎,不久,進尚書。永樂七年(1409年)成祖巡狩北京,命輔皇太子監國。其時,因他諳熟朝廷典章制度,通達禮儀,故國家軍政大事均倚辦於他,與戶部尚書夏原吉齊名。因得帝寵信,數度奉命兼理其他部事,雖職務眾多,亦能應付自如。
十九年,蹇義分巡應天諸府,訪軍民疾苦,黜免擾民之文武官吏,上疏條陳數十事奏行。翌年,成祖聽信讒言,怪罪太子,蹇義受牽連入獄,次年獲釋。仁宗即位後,以其為國朝元老,兼有監國功勞,愈加倚重。仁宗卒,他力贊修築獻陵宜儉。
宣宗即位後,以其年事已高,命朝夕侍於左右從備顧問。英宗即位未逾月,以疾卒。蹇義為人朴實,待人以誠。久任吏部尚書,歷事五朝,對明初政治曾起過重要作用。其為政致力於典章制度的建立健全。
6、蹇諤(?-1855年),清臣。字一士。貴州遵義人道光舉人,選充教職。咸豐四年,鎮壓桐梓楊龍喜起事,蹇諤助官軍圍攻,次年戰死。贈道銜,封世職。
7、其他蹇姓名人有明大臣蹇英等。近當代蹇姓名人有英烈蹇先為、蹇先超,政治活動家蹇先佛、蹇先任,材料專家蹇錫高,外國文學專家蹇昌槐,作家蹇先艾等。
參考鏈接:網路-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