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認識課程標准和教學大綱
一、編制課程標准依據的理論基礎《綱要》指出: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它具有可評估性、可理解性、可完成性、可伸縮性的性質。課程標准編制所依據的理論基礎是:(一)新的學生觀編制課程標准,選擇課程內容最終是為學生學慣用的。因此透視課程標准背後的學生觀,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1、學生是個完整的人。作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學生觀,學習過程並不是單純的知識接受和技能訓練,而是伴隨著創造、追求、選擇、意志、努力、喜怒衷樂等感性的綜合過程,是學生整個內心世界的全面參與。2、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學生自身的獨特性不僅指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也指學生具有獨特的精神世界和興趣特長。3、學生是個發展中的人。學生,作為發展的人,有種種缺陷和不完善是極其正常的,期望學生十全十美是不切實際的。4、學生是有發展潛力的人。學生有巨大的發展潛能,這已為科學研究所證實。裂腦研究、左右腦功能的研究,潛意識的研究,都為此提供了科學證據。新課程標准中評價方式的轉變,體現了學生具有發展潛能的思想。(二)新的課程觀1、知識或學術理性主義課程觀。這種課程觀把課程視為「學科」,或者把課程視為「知識」,認為課程的價值在於為學生未來生活提供充足的理性准備。2、經驗或自我實現課程觀。這種課程觀視課程為經驗,認為課程是促進兒童自我實現的手段,強調活動在課程學習的重要性。3、生活經驗重構或批判課程觀。這種觀點認為學校課程絕對不能局限於系統化的書本知識,而要關照個體作為「具體的,活生生的存在」的「生活經驗」,因為「人的生活的深刻性只有在獨立個體的生活領域中去尋找」,而不能從個體以外去尋找。並且課程是兒童通過反思性、創造性實踐而建構人生意義的活動。(三)新的知識觀。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已成為未來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首先是知識的內涵發生了變化,知識已不僅僅停留在認知疇。除了一般了解的科學知識外,還包括「如何操作的技術」,「如何生活」、「如何理解」等人文方面的知識。其次是知識的性質發生了變化。以前人們認為知識是客觀的,只能被認識和掌握的對象。現在人們認識到科學知識也有主觀的特性,對同一事物,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研究。(四)新的學習觀1、學習者以自已的方式學習。其意一是強調學習者的積極主動性;二是學習活動有主體色彩,即學習的方式不同,所獲得的對信息的理解也是不同的。2、新的學習離不開原有的經驗。學習者原有的經驗是學習的基礎。《數學課程標准》中強調「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3、社會性的互動能促進學生學習。知識不僅是在個體與物理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構的,社會性的相互作用同樣重要。因此,教學中要注重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社會相互作用。(楊莉娟:《活動理論與建構主義學習觀》《課程與教學研究》2000年第4期,第60頁。)4、學習離不開真實的情境。如《數學課程標准》中強調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就是這一思想的體現,如「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應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導學生探索圖形的特徵,豐富空間與圖形的經驗,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分小組到操場上選定一個建築物,讓學生站在不同角度看這個建築物,體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同一個物體時,所看到的形狀的變化,並用簡單的圖形畫下來。二、「課程標准」與「教學大綱」的區別實際上,「課程標准」並不是一個新詞,早在1912年中國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部頒了《普通教育臨時課程標准》,此後,「課程標准」一詞在中國一直沿用了40年,1952年後,改用教學大綱。這是我國學習前蘇聯教育模式的一個重要表現。而為什麼要把教學大綱改成課程標准呢?這是由於現行教學大綱明顯存在以下弊端:從目標上,只規定了知識方面的要求,在內容上偏難、偏深、偏窄,對大多數學生來說,要求過高,只強調教學過程,忽視課程的其他環節;「剛性」太強,缺乏了彈性和選擇性。因此,基於我國「教學大綱」的種種弊端以及本次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基本理念及改革目標,本次課程改革中以「課程標准」代替目前的「教育大綱」,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詞語置換,至少應包括以下幾方面的理解和考慮。第一,課程價值趨向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是國家制定的某一學段共同的、統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應是大多數兒童都能達到的標准。因此,課程標準是一個「最低標准」,是一個絕大多數兒童都能達到的標准。第二,課程目標著眼於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現行的教學大綱關注的是學生在知識和技能方面的要求,而課程標准著眼於未來社會對國民素質的要求。本次課程改革以促進學生發展為宗旨,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第三,從關注教師教學,轉向關注課程實施過程。教學大綱顧名思義是各學科教學工作的綱領性文件,教師教學是教學大綱關注的焦點,缺乏對課程實施特別是學生學習過程的關注。第四,課程管理從剛性轉向了彈性我國現行的教學大綱對各科教學工作都做出了十分具體細致的規定,以便對教師的教學工作真正能夠起到具體直接的指導作用。教學大綱便於教師學習和直接運用,但是「剛」性太強,不利於教師創造性的發揮,沒有給教材特色化和個性發展留下足夠的空間,不利於教材多樣化的實現,無法適應全國不同地區的學校發展極不平衡的狀況。與之相比,國家課程標準是國家對學生在某一方面或領域應該具有的素質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一個面向全體學生的標准。國家課程標准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設施、評價以及教材編寫做出一些指導和建議。但與教學大綱相比,這種影響是間接的、指導性的、彈性的,給教學與評價的選擇餘地和靈活空間很大。同時,本次課程改革把實施三級管理政策作為重要目標,給地方和學校創造性地執行國家課程提供了政策保障。三、數學課程標准與現行大綱在目標和內容樞架上的區別
⑵ 駕照考試科目一的教學大綱
駕照考試科目一是機動車駕駛培訓教學與考試大綱的一部分,本大綱考試部分分為三個科目,考試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組織,考試順序按照科目一、科目二、科目三依次進行,前一科目考試合格後,可以參加下一科目的考試;前一科目考試不合格的,繼續該科目考試。 教學項目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學時安排 C1 C2 C3 C4
D
E
F C5 B2 A3 A1
B1 A2 12 12 12 10 12 12 14 10 10 1.機動車基本知識 車輛結構常識 了解車輛的基本構成 1 1 1 1 1 1 1 1 1 車輛主要安全裝置 熟悉各主要安全裝置的配置;
掌握儀表、報警燈的作用;
掌握安全頭枕、安全帶、安全氣囊、燈光、喇叭、防抱死制動系統的作用 駕駛操縱機構 掌握轉向盤、加速操縱裝置、制動操縱裝置、變速器操縱桿、駐車制動操縱裝置及其他操縱裝置的作用 1 1 1 1 1 1 1 1 1 掌握離合器踏板的作用 * * 車輛性能 了解車輛性能與安全行車的關系;
了解制動性能對行車安全的影響 1 1 1 1 1 1 1 1 車輛檢查和維護 掌握日常檢查和維護的基本內容 車輛運行材料 了解燃油、潤滑油、冷卻液、風窗玻璃清洗液等運行材料的使用常識 客車制動系統及車門 了解客車行車制動裝置、緩行器和駐車制動裝置、客車乘客門、安全出口、客車外推式安全窗的結構特點 * * * * * * 1 1 * 公交車制動系統及車門 了解公交車行車制動裝置、駐車制動裝置、乘客門的結構特點 * * * * * * 1 * * 汽車列車制動系統、連接與分離裝置 了解汽車列車制動系統的結構特點;
了解汽車列車連接與分離裝置的結構 * * * * * * * * 1 2.法律、法規及道路交通信號 機動車駕駛證申領與使用 熟練掌握機動車駕駛證申領與使用的規定、考試標准、記分標准 1 1 1 1 1 1 1 1 1 道路通行規則 熟練掌握道路交通信號的種類、識別和作用;
熟練掌握各類道路條件下的通行規則;
熟練掌握變更車道、跟車與限制超車、會車規定、避讓行人和非機動車、掉頭與倒車的規定 4 4 4 3 4 4 4 1 1 駕駛行為 熟練掌握正確駕駛的行為要求 1 1 1 1 1 1 1 1 1 違法行為處罰 掌握主要交通安全違法行為情形、法律責任的基本知識、駕駛機動車禁止行為 2 2 2 2 2 2 2 2 2 機動車登記 掌握機動車登記的有關規定 1 1 1 1 1 1 1 1 1 交通事故處理 了解道路交通事故現場處置方法 3.綜合復習及考核 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及相關知識 熟練掌握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交通信號等相關知識;
考核不合格的,可根據實際情況增加相應的內容和學時 — — — — — — — — — 註:1.本階段理論知識應當採用課堂多媒體教學。
2.本階段所有車型綜合復習及考核不計學時。
⑶ 總說《教學大綱》,這《大綱》是什麼啊
現在課程標准代替了多年實行的教學大綱,名稱變了內容變化也很大,以語文學科為例請參考以下內容:
中學語文教學大綱50年的變遷
語文教學大綱,也叫「課程標准」或「課程綱要」,是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門頒發的有關語文
學科教學的指導性文件,是語文教師施教的重要憑借,也是編寫和使用語文教材的總綱。它
和語文學科是同時產生的,不過起初比較簡單,只能算是雛形。20世紀20年代,我國語文教
育史上出現了第一個嚴格意義上的「語文」(當時叫國語、國文)「教學大綱」(當時稱作
「課程綱要」)。新中國成立5O多年來,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經過了7次比較大的變遷,了解
這一點,對於理解半個世紀來語文教學所走過的曲折道路,總結歷史經驗,探索語文教改的
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次,開始於1950年。新中國剛成立,還沒有來得及制訂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但在1950年
發行使用的初、高級中學兩套語文課本中,有以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編審局名義寫的兩個
《編輯大意》,實際上就起到了大綱的作用。「大意」採用了「語文」這個新的學科名稱,
提出了「聽說讀寫四項並重」的教學原則。限於當時的歷史條件,「大意」存有明顯「思想
政治教育第一」的偏向。
第二次是1956年實行漢語文學分科教學,教育部頒布了初高中《文學教學大綱(草案)》和
《初級中學漢語教學大觀(草案)》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的第一套嚴格意義上的中學語文教
學大綱。
第三次是1963年5月頒布的《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50年代末6O年代初,針
對1958年「大躍進」時期語文教學質量嚴重下降的現實,語文界開展了關於語文教學目的任
務和怎樣教好語文課的大討論,在很多問題上取得了共識。這個大綱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制訂
的,它明確指出:「語文是學好各門知識和從事各種工作的基本工具。」並且規定:「中學
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教學生能夠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現代語文的
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具有初步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同時,大綱還針對語文教學的實際,
明確地指出:「一般不要把語文課講成政治課,也不要把語文課講成文學課。」大綱富有遠
見地提出了「文質兼美」的選材標准,要求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的課文,要「具有積極的思想
內容和優美的藝術形式,足為學生學習的典範」;語文基礎知識教學應「簡明扼要,切合實
用」;在教學方法上,主張回歸傳統,提倡多讀多寫多練。這些對以後的語文教學均有深遠
的影響。不足之處是受「階級斗爭為綱」、「反修防修」的影響比較大。
第四次是1978年教育部頒發的《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行草案)》。這個
大綱的重大貢獻,就是結束了中學語文教學長期存在的無綱可循的混亂局面。大綱提出的
「思想內容好,語言文字好,適合教學」的選材標准,要求語文知識教學力求「精要、好
懂、好用」,教學要「提倡啟發式」等,在撥亂反正中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由於受時代
的限制,這個大綱比較粗糙,而且帶有明顯的「左」的餘味,如一再強調「政治標准第一」
等。1980年,就這個大綱進行了修訂,在許多方面基本上恢復了1963年大綱的面貌,並且第
一次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根據語文課的特點進行,必須在讀寫訓練過程中進行」的要
求。
第五次是1986年國家教委頒布的《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其宗旨是「降低難度,減輕負
擔,明確要求」。大綱進一步強調了語文的工具性和重要性,第一次從素質教育及培養「四
有」公民的高度來強調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說明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滲透在教學過程
中」,在教學目的中還增加了「開拓視野、發展智力、培養健康的審美觀」的要求。為了減
輕學生負擔,大綱明確規定「不用(語文基礎知識的)名詞術語考學生,只考運用能力」;
刪去了邏輯知識部分;規定了190篇基本篇目作為考試的范圍,其他篇目各地可以相機處
理,這就為實行「一綱多本」創造了條件;為適合教材編寫「一綱多本」的需要,大綱還刪
去了關於教材編排規定。這些都是具有突破性的改革。這個大綱雖然是建國後頒布的第一個
「正式」的大綱,但是鑒於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和九年義務教育的全面實施,到1990年
國家教委就頒布了修訂本。主要修訂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根據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的精
神,加強了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二是進一步降低了難度,以減輕學生的負擔。大綱把原來
「教學目的」中關於「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話移到前言之中,並第一次提出了「為
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的要求。然而,這個大綱仍然是個過渡性的,語文
教學迫切期待的是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和與之相適應的高中語文教學大綱。
第六次是1995年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它反映了當
時人們對義務教育性質和任務的理;解以及對語文教學規律的新的認識。與建國以來所頒布
的幾個大綱相比,它在內容上和框架上都有一些新的特點:(l)終端性鮮明。與以往大綱
初高中合編、內容以高中畢業為「終端」不同,這個大綱以初中畢業為九年義務教育的「終
端」,因此有了初中語文獨立的、明確的教學目的,就是使學生「具有基本的閱讀、寫作、
聽話、說話的能力,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而且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比較具
體,容易操作。(2)注重基本素質的培養。例如:它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良好習慣的培養列
入了教學要求,把能力訓練列入了教學內容並作為核心部分,對漢語基礎知識教學的內容和
要求作了一些調整,還第一次把課外活動列入了教學內容等等。(3)注意了導向性和靈活
性結合。在導向性方面,一是強調了語文能力的訓練和語文行為習。慣的培養;二是重視了
語感和語境意識的培養;三是強調了思路分析和表達方式的探究。此外在加強思想教育、重
視語文課外活動、注意思維能力訓練、強調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等方面,也都有鮮明的導向
性。同時,大綱還注意了靈拓性,即給予教材編寫者和語文教師必要的、靈活處理的余
地。
1996年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供試驗用),是與初中大綱配套的。
根據這個大綱編寫的教材,1997年開始在兩省一市(江西、山西、天津)普通高中試驗,
2000年秋季在全國普通高中實施。這個大綱吸收了語文教學改革和語文教育科學研究的成
果,體現了許多新的精神,如對語文學科的性質的表述是:「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
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它第一次提出了「發展個性和特長」的要求,還對語文能力的訓練
進一步提出了量化的要求。這個大綱規定,語文課程由學科類課程和活動類課程組成,學科
類課程又分必修課、限定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改革的力度明顯加大。
第七次是2000年《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和《全日制
普通 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的頒布。1999年,教育部下發了《九年義務
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修訂徵求意見稿)》,2000年3月,「試用修訂版」出
版。這個大綱由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要求、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教學評估、教學設備5
個部分,外加2個附錄組成。對於語文學科的性質,這個大綱是這樣表述的:「語文是最重
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目的則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
上,進一步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提高閱讀、寫作和口頭交際能力,發展學
生的語感和思維,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和過去的大綱相比,新大綱有很大的進步,
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並重的精神。教學要求也具體化了,有的還量化了,如要
求學生識字量為3500字,默讀速度為每分鍾5OO字左右,課外自讀每學年不少於8O萬字(其
中文學 名著2~3部)。作文每學年一般不少於14次,字數不少於0.7萬字等。「教學評估」
和「教學設備」兩部分是新增加的,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如對教師的評估要「重視教師的
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不要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惟一的評估依據」等。兩個「附錄」分別
是《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和《課外閱讀推薦書目(任課老師可補充推薦)》。這些都是富
有創意之舉,和歷次大綱的修訂相比,這是變動比較大的一次。
同時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是與初中大綱配套的,
所以在基本結構上是一致的,只是要求更多也更高一些了。如「教學目的」的要求是「要在
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水平,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
需要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頭交際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和閱讀淺易文
言文的能力;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養成自學語文的習慣,培養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
能力,為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打好基礎。」再如,閱讀一般的現代文的速度要求每分鍾不少
於600字,課外自讀文學名著(10部以上)、科普書刊和其他讀物,不少於300萬字,作文每
學期一般不少於5次,三年中其他各類練筆不少於3萬字,45分鍾能寫6OO字左右的文章等。3
個「附錄」分別是《重點掌握的常見文言詞》(實詞150個,虛詞18個)、《古詩文背誦篇
目》(古文22O篇、詩詞曲50首)、《課外閱讀推薦書目(任課教師可補充推薦)》。
縱觀建國以來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的發展軌跡,不難看出,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逐步成熟、
逐步完善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總結語文教學的經驗教訓的過程。2OOO年3月出版的大綱,
初、高中分別標明的是「試用修訂版」和「試驗修訂版」,這就預示著,語文教學大綱在今
後相當長的時間內,還要不斷地進行修訂。世紀之交的語文教育大討論,現在還在進行著、
它已經影響了而且將繼續影響著語文教學大綱的修訂。
⑷ 如何理解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
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之間的區別:
含義不同:
1) 課程標准通常包括了幾種具有內在聯系的標准,主要有內容標准(劃定學習領域)和表現標准(規定學生在某領域應達到的水平)。
廣義上,課程目標定位於教育與社會的關系,視角比較大,涵蓋是全層次的。包含了:包含了「教育方針」、「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教學目的」和「教學目標」;
2) 教學目標一般從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科學知識、科學技術社會環境四個方面提出某一課期望達到的目標。
或者理解為:課程目標是指導課程設置、編排、實施和評價的整個過程的准則,也是課程自身性質和理念的體現;
教學目標即教學目的和要求,專指課程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學習結果的預期。通過一個特定教學過程(如一節課),學生的學習結果可以是某種知識、某種技能、也可以是某種觀念、態度的形成或獲得。
2.指導對象不同:
課程目標指導整個課程;教學目標只是指導某一課的過程。兩者的指導范圍大小有差異。
3. 概括程度不同:
課程目標較為抽象,是對科學課程上的宏觀指導;教學目標較為具體,是對教學細節上的要求。
4. 實施主體不同:
1)課程目標的實施主體涉及到教育管理部門、課程指導機構、師資培訓基地、教材與教學參考書的編寫者與審核者、學校的專業教師和教輔人員以及全體接受課程教育的學生。
2)教學目標的實施主體只包括擔任課程教學任務的專業教師、教輔人員以及全體接受課程教育的學生。課程目標的實施主體更廣。
5. 靈活程度不同:
1)課程目標往往是國家教育管理部門組織有關專家研討、推敲的結果,一旦被確定不會輕易改動,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
2)教學目標往往是由任課老師根據自己對課程的理解和實際教學情況來確定的,某堂課甚至某個教學活動環節上的教學目標都是可以靈活調整的。
兩者的密切聯系:
提出或指定的依據相同。
兩者的教學大綱所限定的范圍和各科教材內容所應達到的深度為依據,都必須服從,服務於培養新人這個總目標。
2. 教學所起的作用相同。
兩者都是教學過程的出發點和歸宿,都對落實教學大綱、制定教學計劃、組織教學內容、明確教學方向等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
3.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課程目標對日常教學工作進行導向;教學是實施課程目標的主要途徑,教學目標是對課程目標的細化。
總結:綜上所述,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是既有區別又有密切聯系,把握好它們之間的關系,有助於我們提高教學工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課程目標
拓展資料:
課程目標分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具有整體性、階段性、持續性、層次性和遞進性。
分類:
廣義的課程目標:在廣義上的課程目標的涵義定位於教育與社會的關系,是一個比較大的視角,涵蓋面是全層次的。
它即是教育意圖,包含了「教育方針」、「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教學目的」和「教學目標」,而教學目標又包含年級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時教學目標。
2. 狹義的課程目標:在狹義上的課程目標的涵義定位於教育內部的教育與學生的關系,是一個相對狹窄而具體化的視角,它的涵蓋面是特定的,主要指「教育目標」。
在狹義上,課程目標不包含「教育方針」,只包含「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教學目的」和「教學目標」。課程目標直接受教育目的、培養目標的制約和影響,是我們對於課程與教學預期的結果。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它既與教育目的、培養目標相聯系,又不同於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
分為三個層次:一是課程目標;二是課堂教學目標;三是教育成才目標。
⑸ 教學層次規定的教學大綱的內容具體指什麼
教學層次規定的教學大綱的內容具體指:
分層教學法是在學生知識基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顯差異的情況下,教師有針對性地實施分層教學,從而達到不同層次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
分層教學法既能使所有學生達到教學大綱規定的基本要求,又能使數學學習較好的學生得到進一步發展,使所有學生從知識、技能和能力方面普遍提高。分層教學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獲得成功的體驗,這種愉快的情緒,極大優化了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從而提高教師與學生之間合作與交流的效率。
編輯本段理論依據
分層教學法的理論依據古已有之,如「因材施教」、「量體裁衣」等,在國外也有一些代表性的學者,如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布盧姆提出的「掌握學習理論」,他主張「給學生足夠的學習時間,同時使他們獲得科學的學習方法,通過他們自己的努力,應該都可以掌握學習內容」「不同的學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學生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能持久地保持注意力」,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就應該採取分層教學的方法、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學最優化理論」。該理論的核心,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是選擇一種能使教師和學生在花費最少的必要時間和精力的情況下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和教學方案並加以實施。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的「人的全面和諧發展」思想,關鍵就是實現人的全面和諧不可分割;第二,多方面教育相互配合;第三,個性發展與社會需要適應;第四,讓學生有可以支配的時間;第五,尊重兒童、尊重自我教育。
編輯本段分層次教學法的好處
1.有利於所有學生的提高
分層教學法的實施,避免了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完成作業後無所事事,同時,所有學生都體驗到學有所成, 增強了學習信心。 分層教學模式研討會
[1]2.有利於課堂效率的提高
首先,教師事先針對各層學生設計了不同的教學目標與練習,使得處於不同層的學生都能「摘到桃子」,獲得成功的喜悅,這極大地優化了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從而提高師生合作、交流的效率;其次,教師在備課時事先估計了在各層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並做了充分的准備,使得實際施教更有的放矢、目標明確、針對性強,增大了課堂教學的容量。總之,通過這一教學法,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3.有利於教師全面能力的提升
通過有效地組織好對各層學生的教學,靈活地安排不同的層次策略,極大地鍛煉了教師的組織調控與隨機應變能力。分層教學本身引出的思考和學生在分層教學中提出來的挑戰所都有利於教師能力的全面提升。
編輯本段分層教學法的四個環節
1.學生編組
學生編組是實施分層教學的基礎,為了加強教學的針對性,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思維水平及心理因素,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將學生分成A、B、C三個組,A組是按大綱基本要求進行教學的學生;B組是按略高於基本要求進行教學的學生;C組是按較高要求(能發揮學生數學特長)進行教學的學生。學生分組不是固定的,而是隨著學習情況及時調整。
2.分層備課
分層備課是實施分層教學的前提。教師要在透徹理解大綱和教材的基礎上,確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把握住哪些是基本要求,是所有學生應掌握的,哪些屬較高要求,是B、C組學生掌握的,然後,設計分層教學的全過程。其中,要特別關注如何解決學習困難學生的困難和特長學生潛能的發展。
3.分層授課
分層授課是實施分層教學的中心環節。教師要根據學生層次的劃分把握好授課的起點,處理好知識的銜接過程,減少教學的坡度;教學過程要遵循「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能力為目標」的教學宗旨,讓所有學生都能學習,都會學習,保證分層教學目標的落實。
4.分類指導
分類指導是實施分層教學的關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採取不同方法進行有效的幫助和指導。要因人而異,體現「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除此之外,還要進行作業批改、成立課外活動學習小組等必要的輔助手段,加強對各層次學生的指導,促進學生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的轉化,使學生整體優化,進而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分層教學要遵循學生的心理認識規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新知識進行探索,但不同的學生自身基礎知識狀況、對知識的認識水平、智力水平、學習方法等都存在差異,他們接受知識的情況就有所不同,如果教師採取「一刀切」的方法,勢必會產生「優生吃不飽、中等生吃不好、學困生吃不了」的結果,優生將對老師失去信心,學得在課堂上學不到他們想要的知識,轉而自己去擴充知識,但缺乏合理的指導;中等生不願意與老師交流;而學困生則害怕「吃」,也「吃」不進去,這樣就會進入一種惡性循環。
編輯本段分層次教學法的實施步驟
扎實工作,認真組織,周密實施,穩妥操作,搞好分層次教學,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和環節入手:
(一)教學計劃的制定
要根據國家的指導性教學計劃,制定出科學的、切合實際的各專業的實施性教學計劃。教學計劃要一改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一刀切」、「一個模式」、「千面一孔」的弊端,最大限度地實現培養目標的「多元化」。教學計劃的大目標是使所有的學生都成才,但成為什麼樣的人才決不能強耱劃一。培養目標的多元化與分層次教學是相互呼應、相輔相成的。因此,搞好分層次教學的首要環節和關鍵是制定和修訂教學計劃。
(二)教學大綱的編寫
要根據國家的指導性教學大綱,結合分層次教學的需要,組織有經驗的老師編寫實施性的教學大綱。教學大綱是組織教學的依據,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保證。因此,原則上是在分層教學中分幾個層次,每門課程就編寫出幾套教學大綱。好的教學大綱是有效初稿分層次教學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教材的選用
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紀中等職業學校規劃教材》,是結合中等職業教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實施能力本位要求,組織全國中職校優秀老師和實際工作者編寫的,現在已經陸續出版發行,還有與之相匹配的教學大綱。這批教材不僅突出了應用性、技能性、適應性、實用性與可操作性,而且深淺適度,層次分明,很適用於目前中專學校的分層次教學。現在教育部門正在組織使用前的培訓式作,各學校應加以重視,各級安排教師參加培訓。
(四)教師的配備
教學過程是一個「雙邊」和「多邊」過程,學生是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學亦應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分層次教學中的每一個教學層次都應配備精通業務、富有經驗、勇於探索、甘於奉獻的教師。特別是對於所謂的「慢班」,我們更應配備在教學上強的教師,因為此群體屬於重點提高的部分。教師隊伍的配備是分層次教學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
(五)教學管理體制的改革
分層次教學是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必須全面加強教學管理,大膽地進行教學管理體制的改革。首先是動態管理。根據不同階段學生成績的升降情況相應地進行教學層次的調整使之與實際情況相符,實現既定的人才培養目標;其次是體制創新。要大膽地進行學分制、彈性學制和多證制等改革嘗試;最後是搞好常規管理。安排好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驗實習,合理調度教室,安排好教學進程等。
(六)成績考核辦法的改革
要改革學生成績考核方法,實現成績考核的經常化、標准化。特別是要探討不同層次學生成績的橫向比較問題,為學生在校期間的評優、證明先和畢業時的推薦就業提供理論依據。分層教學是因材施教、分類指導等教學原則的具體運用,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保證人人能成才,個個都提高,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決不能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
(七)激勵機制的建立
實施分層次教學,既要通過輿論宣傳,提高教師的認識,以形成共識,產生合力;又要合理地進行利益分配,建立激勵機制,調動老師積極性,以產生動力。對擔任不同層次教學任務的教師,要根據他們的工作數量和質量,確定合理的課時酬金分配辦法,保證及時,足額兌現。貫「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建立起校內利益分配和激勵機制。
望採納,謝謝。
⑹ 教學大綱怎麼寫
高校課程的教學大綱詳細介紹了授課教師的學術背景和教學經歷、課程內容的總體情況、考試測驗的評分佔比、學生將學到的知識以及需要掌握的技能等。
在廈門大學潘懋元教授看來,教學大綱是指導一門課程進行教學的依據。它以文件形式簡潔地規定了該門課程的教學目標、內容範圍、重點、程度、教學順序、進度和教學法的基本要求。
簡介
教師希望學生通過閱讀教學大綱了解課程情況,同時能根據教學進度合理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中國教育部按照高校審核評估的要求專門提出課堂教學需要嚴格制定並執行教學大綱。
但是由於教學大綱語言常常枯燥乏味,而教師很少花心思提高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以至於只有少數學生才會仔細閱讀,這一課堂教學契約般的文件也就無人問津了。
⑺ 科目一主要掌握的知識
科目一主要掌握的知識?你考駕照的時候,科目一是怎樣學習的?又是否了解過你在科目一學習中需要掌握哪些知識?好吧!不管怎樣,我們還是先來系統的學習一下科目一的教學大綱吧!把這些知識都學透了,還怕科目一考試不過關!
注意,本文介紹的僅是C類駕照哦!
一、機動車基本知識
1、車輛結構常識:了解車輛的基本構成;
2、車輛主要安全裝置:熟悉各主要安全裝置的配置;掌握儀表、報警燈的作用;掌握安全頭枕、安全帶、安全氣囊、燈光、喇叭、防抱死制動系統的作用;
3、駕駛操縱機構:掌握轉向盤、加速操縱裝置、制動操縱裝置、變速器操縱桿、駐車制動操縱裝置及其他操縱裝置的作用;掌握離合器踏板的作用;注意,C2照不需要掌握離合器踏板的作用;
4、車輛性能:了解車輛性能與安全行車的關系;了解制動性能對行車安全的影響;
5、車輛檢查和維護:掌握日常檢查和維護的基本內容;
6、車輛運行材料:了解燃油、潤滑油、冷卻液、風窗玻璃清洗液等運行材料的使用常識。
二、法律、法規及道路交通信號
1、機動車駕駛證申領與使用:熟練掌握機動車駕駛證申領與使用的規定、考試標准、記分標准;
2、道路通行規則:熟練掌握道路交通信號的種類、識別和作用;熟練掌握各類道路條件下的通行規則;熟練掌握變更車道、跟車與限制超車、會車規定、避讓行人和非機動車、掉頭與倒車的規定;
3、駕駛行為:熟練掌握正確駕駛的行為要求;
4、違法行為處罰:掌握主要交通安全違法行為情形、法律責任的基本知識、駕駛機動車禁止行為;
5、機動車登記:掌握機動車登記的有關規定;
6、交通事故處理:了解道路交通事故現場處置方法。
三、綜合復習及考核
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及相關知識:熟練掌握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交通信號等相關知識;考核不合格的,可根據實際情況增加相應的內容和學時。
⑻ 怎樣寫好教學大綱
結合學校的教學條件及學生綜合素質
⑼ 教學大綱包括哪幾部分
包括這門課程的教學目的、任務、教學內容的范圍、深度和結構、教學進度以及教學法上的基本要求等。有的教學大綱還包括參考書目、教學儀器、直觀教具等方面的提示。列入教學大綱的教材的廣度和深度,一般應是學生必須達到的最低標准。
教學大綱是編寫教科書和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是檢查和評定學生學業成績和衡量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標准。教學大綱以系統和連貫的形式,按章節、課題和條目敘述該學科的主要內容的教學指導文件。
教學大綱基本原則
1、符合教學計劃的要求
教學大綱的制訂首先應當考慮本門課程在整個教學計劃中的地位和任務,在培養專門人才的目標上,本門課程的作用以及通過學習要達到的目的和要求。
2、體現科學性與思想性結合、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
教學大綱的編制應當從學科內部處理好科學性與思想性、理論性與實踐性的關系。教學大綱首先要體現科學性和思想性結合的要求,所列出的論點,都應當是科學已經檢驗過的,符合客觀規律的的知識;在方法論上,應當是符合唯物辨證法的。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教學大綱
⑽ 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的區別是什麼
一、概念的范疇不同
教案是教育科學領域這的一個基本概念,又叫課時計劃,是以課時為單元設計的具體教學方案,是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教學設計和教案的區別。教案的基本組成部分是教學進程,內含教學綱要和教學活動安排,教學方法的具體應用和各種組成部分的時間分配等。
教學設計也稱教學系統設計,是教育技術學科的重要分支,形成發展於20世紀60年代。它包括宏觀設計和微觀設計,主要是運用系統分析方法、解決教學問題,優化教學效果為目的,以傳播理論、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為基礎,具有很強的理論性、科學性、再現性和操作性。
二、對應層次不同
教學設計是把學習者作為它的研究對象,所以教學設計的范圍可以大到一個學科、一門課程,也可小到一堂課、一個問題的解決。目前的教學組織是以課堂教學為主,所以課堂教學設計是教學設計中運用最多的一個層次。
教案:就是教學的內容文本指導老師自己上課用的。也是考察一個教師備課的一個依據。從研究范圍上講教案只是教學設計的一個重要內容,因此教學設計與教案的層次關系是不完全對等的。
三、設計的出發點不同
教案是教材意圖和教師意圖的體現,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為依據的一種純粹的`"教"案。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卻常常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學設計是"一切從學生出發",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掌握程度為依據,教師在設計中既要設計教,更要設計學,怎樣使學生學得更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是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
四、包含的內容不同
教案一般包括教學目的,教學方法,重難點分析,教學進程,教具的使用,課型,教法的具體運用,時間分配等因素,從而體現了課堂教學的計劃和安排。
教學設計從理論上來講,有教學目標分析、教材內容分析、學習重點目標闡明、學情分析、教學策略的制定、媒體的分析使用及教學評價等七個元素,然而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我們討論比較多的是學習目標、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三個主要元素,教案《教學設計和教案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