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戲軟體 » 漢服節可以玩的民間游戲
擴展閱讀
怎樣調整優甲樂的作用 2024-11-20 09:16:22

漢服節可以玩的民間游戲

發布時間: 2022-02-21 16:07:17

① 以漢服為主體的漢文化宣傳社(中學)可以有些什麼樣的活動【求同袍集思廣益,謝謝】

各個傳統節日要組織活動這是必需的了,可以參照溪山老吧主的節日復習計劃
宣傳、舉辦冠禮、笄禮
集體踏青就不錯
可以編導一些舞蹈啊、話劇啊、歷史情景劇啊
演出、講座

② 漢服社可以玩的游戲

漢服社可以玩的游戲不少。
嗯,有名的比如王者榮耀 。
看門狗也不錯啊
還有近衛榮耀四

③ 古人都玩些什麼游戲

圍棋、斗禽、雙陸、擊鞠、抖空竹

1、圍棋

圍棋,是一種策略型兩人棋類游戲,中國古時稱「弈」,西方名稱「Go」。流行於東亞國家(中、日、韓、朝),屬琴棋書畫四藝之一。

圍棋起源於中國,傳為帝堯所作,春秋戰國時期即有記載。隋唐時經朝鮮傳入日本,流傳到歐美各國。圍棋蘊含著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它是中國文化與文明的體現。

2、斗禽:

斗禽包括斗雞、斗鴨、斗鵝、鬥牛、斗馬、鬥蟋蟀、斗鳥、斗魚等等,這類游戲雖然不是由人直接參與爭斗,但卻是以動物之間的相鬥、角力為內容的游戲活動。

3、雙陸:

由握槊演化而來。又稱「打馬」,因為雙陸的棋子稱「馬」。博局如棋盤,左右各有六行道,「馬」作椎形,黑白子各十五枚,兩人相博,擲骰子得彩行馬。

4、擊鞠

擊鞠(也就是現代的馬球)亦稱打毬或擊毬,唐代較為盛行。游戲者必須乘坐於馬上擊球,擊鞠所用的球有拳頭大小,球體的中間被掏空,制球的原料是一種質地輕巧且柔韌的木材,球的外面還雕有精緻花紋。

5、空竹

空竹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考證,空竹最早是由漢族民間游戲用具「陀螺」演變而來的。陀螺是遠古時代就出現的玩具,在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文化遺址和常州圩墩遺址中,就出土了木陀螺,而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中出土了陶陀螺。

④ 大家的漢服社團做過什麼樣的比較簡單的游戲

1、漢服社,最基本的工作是宣傳漢服,比較直接的就是組織漢服活動以及參加社團文化節和學校的一些文藝匯演等的各種活動……但是服裝不僅作為文化本身,也是文化載體,所以漢服社可以做很多漢服周邊工作,比如漢舞,詩詞創作,詩詞吟唱,手工,漢歌,漢樂……傳統文化相關活動都可以的。還有就是為了增加漢服的普及率,可以開設漢服結形制和剪裁討論組,教大家做衣服,這樣子就可以有自己的漢服。適當的在同學們當中宣傳漢服,社團是一個很好的憑借,尤其有的學校社團還會有資金贊助那就更好了……
2、有效的宣傳,首先一般人都是靠外表來認識漢服的,認識深入了才會慢慢進入他的內涵,所以宣傳展板、漢服展示活動、社團文化節積極出節目甚至一些文藝晚會的參與都是很好的方式。當然也可以專門的申請一個類似宣講會那樣的,做PPT,內容么不局限於衣服本身,從華夏的內涵、傳統的傳承講起^_^平時上課有需要演講的,尤其是人多的公共課,也可以多從漢服入手……我見過一些漢服社,招新的時候直接有漢服試穿活動,那就是很好宣傳方式,即使最後試穿的同學沒有加入社團,也會起到很好地宣傳作用。校園中的漢舞、漢樂表演,漢服情景劇的表演也會吸引大眾眼球……
3、建立體制,首先需要申請之前就積累一定會員,幾個就夠了,詳細的擬一份策劃書,按照每個人的特長來分配主要的工作,以後負責哪方面。通過招新慢慢地可以吸納新社員,人多一些就可以更具體分組了。

⑤ 民間體育游戲有哪些

民間體育游戲:鬥百草、放風箏、騎竹馬、盪鞦韆、捉迷藏、鬥蟋蟀,還是跳房、跳百索、拔河、賽龍舟、摔跤、下土棋等等

民間游戲是指流傳於廣大民眾生活中的嬉戲娛樂活動,俗稱「玩耍」,主要流行於少年兒童中間和節日里成年人娛樂節目之中。有些游戲項目在發展中逐漸完備,最後形成了競技項目或雜技藝術。生動有趣,沒有功利色彩的民間游戲和競技活動,每個炎黃子孫都會感到親切。這種親切感總是與朗朗的笑聲和濃濃的鄉情融在一起。

(5)漢服節可以玩的民間游戲擴展閱讀:

游戲特點:

1、隨意性。從游戲的組織和取材角度來說,民間游戲具有一定的規則,但又具有隨意性。一些游戲可以就地取材,找一些木棍、石子、葉子,就可以開始游戲,如利用石子或果核,按不同的圖形玩「走子」游戲。

2、趣味性。民間游戲能夠代代流傳是因為具有極強的趣味性,符合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例如,跳皮筋可以邊說兒歌邊跳,玩法上可以從一根到兩根、三根。再如摔煙紙盒,其中好看的圖案、扇的動作和紙盒摔在地上發出的聲音都給幼兒帶來了樂趣。

⑥ 民間游戲有哪些還有怎麼玩的

風箏

最早的風箏並不是玩具,而是用於軍事、通訊上。唐代晚期,因為有人在風箏上加入了琴弦,風一吹,就發出像古箏那樣的聲音,於是就有了 「風箏」的叫法。風箏是用細竹條作骨架,貼上鮮艷的紙或絲綢,再畫上畫。到了宋代,清明節放風箏就成為一種我們喜愛的活動。

香包
古時候 ,每當端午節,家裡的長輩用棉布、絲綢等材料製成香包,在裡面填上帶香味的葯材,戴在小孩子 的胸前或掛在床頭,可以除病 求福。等過了端午節就把戴過 的香包扔掉,表示棄除疾病 。 所以你在路上看到別人扔的香 包,可千萬不能撿啊。

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一種民間藝術形式。中國西北部甘肅的隴東皮影主要分布於平涼、慶陽各縣,較為集中的為東臨陝西、寧夏的三角地帶。隴東皮影戲大約在明清(14世紀-19世紀)時就已經十分流行,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輪廓挺拔概括;鐫刻精細流暢。隴東皮影製作選用年輕、毛色黑的公牛皮,這種牛皮厚薄適中,質堅而柔韌,青中透明。牛皮刮干凈、晾至凈亮透明時即可製作。先將樣稿輕畫在牛皮上,然後用各種型號的刀具或刻或鑿。之後用透明水色著色,顏色一般不調和,故而純正絢麗、對比強烈。刻鑿、著色完畢後「出水」即熨平,這是其中最關鍵也是最難的一關。出水後再晾乾,裝訂組合即可上台表演。

空竹
空竹又叫「抖嗡」,是一種著名的民間玩具。用兩根小竹棍拴線,纏在木軸上抖動,空竹高速旋轉而發出聲音,早在明末,北京的空竹就成為春季的玩具了,人們在胡同里、院落中抖響空竹,悠揚悅耳的聲響便在北京城內此起彼伏。

掛虎與大座獅
掛虎、大座獅是民間用來辟邪的掛飾,用泥土和紙漿製成,有黑白、彩色兩種,線條的變化很多,色彩的對比強。一些考古學家認為,掛虎從戲中的面具變化而來,後來被農民掛於門上,用以迎新驅鬼。

泥叫叫
泥叫叫是一種可以吹的哨子,它五顏六色,外表塗上油後,又黑又亮又好看,適宜兒童玩耍。泥叫叫有很多種,如:鳥哨、魚哨、豬哨等。

貴州黃平泥哨

陶響球
陶響球是一種重要原始樂器,也是最早的聲音玩具。出土的陶響球都是陶質的球形,中間是空的, 裡面裝有彈子或沙粒,搖動時嘩嘩作響。
九連環
起源於古代民間,在清代,婦女兒童都喜歡玩九連環。九連環被國外認為是人類發明的最巧妙的玩具之一,其奧妙是開解方法的巧妙和復雜。
撥浪鼓

撥浪鼓本來是一種古樂器,後來失去奏樂的作用,成為兒童的玩具。撥浪鼓是一面小鼓,依*系於兩側的小球擊鼓發聲。各個地區的撥浪鼓形狀不一,有長如腰鼓的,也有扁似大鼓的,還有四鼓疊加的,發聲時高高低低,響亮悅耳。

山西布藝玩具

打腰鼓

陀螺

不倒翁

彈弓

萬花筒

吹糖人

小雞窩(北京)
河北新城泥公雞
旋木娃娃(山東郯城)
刻花葫蘆(甘肅 )
白釉彩繪陶貓(山西運城)
水斗(江蘇無錫)

鹿 棋

鹿棋來源已久,陰山岩畫可為佐證。在內蒙蹬口縣和烏拉特旗交界的哈日干那溝一帶崖邊的平石上,鑿刻著狼吃羊的棋盤,與現今的棋盤基本上相似。當代岩畫學者蓋山林考證:"古代游牧人的娛樂活動,除了賽馬、斗駱駝、舞蹈之外,還有鹿棋等娛樂活動。在陰山蘇木圖溝畔和烏蘭察布草原上,都發現西夏至元代的鹿棋岩畫,其形象與蒙古人民共和國和林城出土的鹿棋十分相似,而與今天的鹿棋稍異。"鹿棋早就是古代游牧人普遍喜愛的一種民間游戲。

鹿棋對弈有兩方。一方持兩子,為鹿,以牛、羊髕骨做之;一方持二十四子,為狗,以銅錢或小石子代之。棋盤為一大正方形,正方形分為四個小正方形,小正方形又交叉為"米"字,成二十五個點,以一端的中心為起點畫一菱形,以另一端的中心為起點畫一三角形山,開棋前,鹿擺在兩個由口,狗擺在棋盤內成四角的八個點上。

下棋的規則是:鹿可以在整個棋內走,狗只能在大正方形的區域活動;鹿先走,如隔著一隻狗,就算吃一狗,隔著兩只狗則不能吃,每下一次狗可以加一子,努力使兩狗相連,阻止鹿吃。如果最後兩只鹿的位置在棋盤中心或山口上,鹿處於自由地位,則鹿勝狗負。如果狗將鹿圍在死角里,鹿前後左右無迴旋餘地,則狗勝鹿負。
猜 格

猜格是蒙古地區的兒童喜歡玩的游戲。據《綏遠通志稿》雲:"蒙古兒童有猜格之戲,以山羊或綿羊之中鎖民玩之......即漢人孩童玩具中所謂的'格爾'也。其法由二人或數人為一組,人各集'格爾'若干,其數須均等。圍坐一處,每人握'格爾,多寡不等,秘之勿使人知,皆伸握'格爾'之手於場中,各按已見,猜眾人拳中共為幾何,但不得同猜一數。以次遍及,然後開拳計數,猜中者謂之贏家,即將眾人所握之'格爾'均收為已有。"與漢地不同,蒙古族手中的"格爾"是用羊骨做成的,具有游牧區域文化的色彩。

⑦ 關於傳統節日的游戲項目有哪些

民間游戲是指流傳於廣大人民生活中的嬉戲娛樂活動,俗語稱「玩耍」。游戲是競技民俗中最常見的、最普遍的、最有趣味的娛樂活動。民間游戲有很多,如跳皮筋、翻花繩、踢毽子、打陀螺、斗雞、滾鐵環、捉迷藏、老鷹抓小雞、123木頭人、切西瓜、老狼老狼幾點了及各種拍手游戲等。民間游戲現在還是有的,多在於小學里流傳.要找尋民間游戲,最好是到民族村或是民族公園 ,一般他們都把以前我們小時候玩的游戲做成項目吸引遊人 .不過我們還有很多人玩的一些民間游戲,像掠科,翻花繩等.不過現在的小孩子可能知道的很少了,都玩電腦了吧。

⑧ 漢服節日有哪些

二月初二 花朝節

穿漢服是漢族慶祝花朝節的傳統習俗之一。花朝節又稱花神節、百花生日、挑菜節、踏青節、春會節等,唐代以二月十五為花朝節,與八月十五中秋節並舉,合稱「花朝月夕」,盛極一時。洛陽一帶以二月二為期,而北宋後江南以二月十二為期。節日期間,人們結伴到郊外游覽賞花,稱為「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稱為「賞紅」。

三月初三 中國華服日

中國華服日選定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相傳,農歷三月初三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誕辰,也是古代節日上巳。因此,選定在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為「中國華服日」,旨在不忘根本,以期繼續前進。
如今的「華服」代指廣義的中華民族傳統服飾。漢服和少數民族傳統服飾都是華服的一員。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積淀了豐厚的服裝服飾文化。
第一屆 中國華服日於2018年4月18日在西安大明宮遺址紫宸殿盛大舉行
第二屆 中國華服日於2019年4月7日在西安曲江大唐不夜城開元廣場舉行。當晚在大唐不夜城舉辦了第二屆中國華服日「華服秀典」,來自全國各地的30餘個商家、200多名模特,用數百套華服為大家帶來了一部盛世華章。

五月初五 端午節

端午節這天各大漢服社基本都會舉辦漢服活動,所以雖然不是集中舉辦,但是全國的活動加起來也算一次大型的活動。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龍舟節、龍日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於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慶祝,起源於中國古代,最初是夏季驅離瘟神和祭龍的節日,後來加入紀念多位中國歷史人物的內容。

11月1日 漢服文化周

漢服文化周是由文化名人方文山發起、海峽兩岸攜手共創的盛舉,以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禮儀文化的弘揚及傳承為根本目的,是中華傳統服飾和傳統禮儀文化首次大規模的呈現,它不僅展示了中華傳統服飾之美,更是藉助傳統服飾的冠帶之規,展現中庸、正直、誠信等中華禮教文化的精髓,具有繼承弘揚傳統文化、加強民族團結、強化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意義。
第一屆 漢服文化周於2013年11月1日至3日在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西塘古鎮成功舉辦;
第二屆 於2014年11月1日在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西塘古鎮開幕;
第三屆 於2015年10月31日在西塘開幕;
第四屆 於2016年10月29日起開幕,本屆以「識漢服、重內涵、親民眾」為題;
第五屆 於從2017年10月28日到10月31日在西塘舉行;
第六屆 於從2018年10月27日到10月31日在西塘舉行。
第七屆 於從2019年10月26日到10月29日在西塘舉行。

11月22 漢服出行日

俗稱民間漢服節,每年11月22日,全球各地的漢服愛好者同袍們,紛紛在這一日穿著自己的民族服裝,漢服走向街頭,向世界,展示華夏漢風的姿彩。

⑨ 有關漢服的節日

各種各樣的中國傳統節日皆有漢服的身影,因為我們是結合傳統節日一起復興漢服,不過並沒有專門的節日。。。。

⑩ 端午節漢服有什麼活動

我也推薦漢服吧,我最近在漢服吧逛了好久,找了幾張制圖,打算暑假回家自己做漢服穿,自己行動傳揚漢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