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資訊 » 東北可以吃的臭蒿圖片
擴展閱讀
可以遠程啟動的軟體 2024-12-27 18:38:18

東北可以吃的臭蒿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2-05 01:06:59

⑴ 東北人叫臭薅 學名叫啥

正確寫法是:臭蒿 (草本植物)

臭蒿,(學名:Artemisia hedinii Ostenf. et Pauls.)一年生草本;植株有濃烈臭味。根單一、垂直。莖單生,稀少數,高15- 60(-100)厘米,細,有時稍粗。基部粗達0.6厘米,紫紅色,具縱棱,不分枝或具著生頭狀花序的分枝,枝長4-8厘米;莖、枝無毛或疏被短腺毛狀短柔毛。青海、甘肅民間入葯,有清熱、解毒、涼血、消炎、除濕之效。此外,還用作殺蟲葯。

⑵ 菊葉香藜和臭蒿是一種東西么

是的,是一種東西,菊葉香藜,塞外地區稱之為臭蒿。東北稱為臭菜,高20-60厘米,有強烈氣味,全體有具節的疏生短柔毛。

⑶ 黃蒿是什麼植物圖片

黃蒿一或二年生草本,有特殊氣味。莖直立,高40—90厘米,中等飼用植物。
別 稱
東北茵陳蒿、豬毛蒿 、臭蒿

1形態特徵編輯
一或二年生草本,有特殊氣味。莖直立,高40—90厘米,帶紫褐色,有多數開展或斜升的分枝。葉密集,長圓形,長1.5—3.5厘米,二或三回羽狀全裂,裂片絲狀條形或毛發狀,常密被柔毛

黃蒿(又名:豬毛蒿)(6張)
;上部葉3裂或不裂,葉背受蟲子產卵刺激會產生特殊結構。頭狀花序極多數,下垂,在莖及側枝上排列成圓錐花序;總苞近球形,直徑1—1.2毫米,邊花5—7朵

.雌性,能育,盤花4朵,不育。瘦果長圓形,長約0.5一0.7毫米。
地理分布: 黃蒿分布於我國東北、內蒙古、河北、河南、山西、山東、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各省、區;國外分布在蒙古、蘇聯、日本、朝鮮、印度北部,歐洲也有分布。

⑷ 小麥里的雜草麥蒿能吃嗎有沒有營養

  • 可以食用的,營養價值不是很高。

  • 麥蒿與小麥的習性非常接近,要伴隨麥子生長的始終,可以在地里越冬,在春天裡返青,到麥收時候,滿樹黃花綻放過後,搖落一地的籽粒,當年就可以復生。

  • 麥蒿的近親人多勢眾,還有白蒿、黃蒿、臭蒿等。冬天裡基本只剩下了麥蒿,與麥苗一起榮枯。

  • 麥蒿一般生長在麥田或溝底,土質松軟的地方;白蒿、黃蒿、臭蒿多生長在溝頭河底。白蒿還有葯用價值,只是需要把握好采擷的時間。

  • 早春三月,剛好吐出新芽,弄來泡水喝,據說可以預防甲肝,很靈驗。至於黃蒿,秋天掰下幾枝,作為調味品腌制豆子蘿卜鹹菜,吃起來,透著一種蒿草的清香,別有一番風味。

(4)東北可以吃的臭蒿圖片擴展閱讀

  1. 麥蒿,老人們又叫它「拉拉蒿」,大概是極言其生命力之強。

  2. 既可逢春必發,又能隨遇而安。

  3. 小時候聽父親說起1960年代挨餓的日子,坡里的野菜成了農民的救命糧。

  4. 青黃不接的早春,地里的人比野菜都多。不管粗細,把野菜拔到家裡,撒芝麻鹽一樣拌上點玉米面或地瓜面,下鍋煮了充飢。

  5. 聽了讓人心酸,不由得想起唐代詩人杜荀鶴的「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的詩句。現在全無果腹之虞,人們卻仍願意拔麥蒿,這是興致所至,調劑乏味的生活。

⑸ 中葯菌陳和蛇膽一起煮著喝可以嗎不會對身體有副作用把

菌陳
【葯 名】:茵陳

【拼 音】:YINCHEN

【英文名】:Virgate Wormwood Herb Capillary Wormwood Herb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葯菊科植物茵陳蒿的幼嫩莖葉。

【功 效】:清熱利濕,解毒療瘡。

【主 治】:治濕熱黃疸,小便不利,風癢瘡疥。

【性味歸經】:苦辛,涼。①《本經》:「味苦,平。」②《別錄》:「微寒,無毒。」③《葯性論》:「味苦辛,有小毒。」④《珍珠囊》:「苦甘。」

入肝、脾、膀胱經。①張元素:「入足太陽經。」②《本草經疏》:「足陽明、太陰、太陽三經。」③《本草再新》:「入肝、腎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外用:煎水洗。

【用葯忌宜】:非因濕熱引起的發黃忌服。①《本草經疏》: 「蓄血發黃者,禁用。」②《得配本草》:「熱甚發黃,無濕氣,二者禁用。」

【葯物配伍】:配梔子,清熱利濕退黃,治濕熱黃疸。配附子,溫陽利濕退黃,主治寒濕內阻之陰黃。配大黃,治黃疸初起。配白蘚皮,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語言,四肢無力,好眠卧,口吐粘液。配車前子,清熱利濕,通利小便。配厚朴,滑石,清濕熱利膽寬中下氣,化濁氣消疸利尿瀉火。

【別 名】:因塵(《吳普本草》)、馬先(《廣雅》)、茵蔯蒿(《雷公炮炙論》)、茵陳(《本草經集注》)、因陳蒿(《本草拾遺》)、綿茵陳(《本經逢原》)、絨蒿、細葉青蒿(《廣西中獸醫葯植》)、臭蒿、安呂草(《江蘇植葯志》)、婆婆蒿(《山東中葯》)、野蘭蒿(《湖南葯物志》)

【處方名】:茵陳、茵陳蒿、因陳、綿茵陳、西茵陳、北茵陳

【商品名】:茵陳、茵陳蒿、北茵陳、西茵陳,以質嫩、乾燥、色灰綠或灰白、軟綿如絨、氣清香濃郁者為佳。

【動植物資源分布】:全國大部地區均有分布。主產陝西、山西、安徽。此外,山東、江蘇、湖北、河南、河北、四川、甘肅、福建等地亦產。

【葯材的採收與儲藏】:春季幼苗高約三寸時採收,除去雜質,去凈泥土,曬干。

【拉丁名】:葯材Herba Artemisiae Scopariae原植物ArtemisiacapillarisThunb.同屬植物黃蒿ArtemisiascopariaWaldst.EtKitaib小白蒿A.frigidaWilld.

【炮製方法】:過篩,揀去雜質,除去殘根,碾碎,再過羅去凈泥屑。《雷公炮炙論》:「去根細銼用。」

【考 證】:出自《神農本草經》①《本草圖經》:「茵陳蒿,今近道皆有之,而不及泰山者佳。春初生苗,高三、五寸,似蓬蒿而葉緊細,無花實,秋後葉枯,莖干經冬不死,至春更因舊苗而生新葉,故名茵陳蒿。五月、七月采莖葉陰干,今謂之山茵陳。江寧府又有一種茵陳,葉大根粗,黃白色,至夏有花實。階州有一種名白蒿,亦似青蒿而背白,本土皆通入葯用之。今南方醫人用山茵陳,乃有數種,或著其說雲:山茵陳京下及北地用者,如艾蒿,葉細而背白,其氣亦如艾,味苦,干則色黑。江南所用,莖葉都似家茵陳而大,高三、四尺,氣極芬香,味甘辛,俗又名龍腦薄荷。吳中所用,乃石香柔也,葉至細,色黃味辛,甚香烈,性溫,誤作解脾葯服之,大令人煩。以《本草》論之,但有茵陳蒿,而無山茵陳。《本草》注雲:茵陳蒿葉似蓬蒿而緊細,今京下、北地用為山茵陳者,是也。大體世方用山茵陳療腦痛,解傷寒發汗,行肢節滯氣,化痰利膈,治勞倦最要。詳《本草》正經,惟療黃疸,利小便,與世方都不應。今試取京下所用山茵陳為解肌發汗葯,灼然少效,江南山茵陳療傷寒腦痛絕勝,此見諸醫議論,謂家茵陳亦能解肌下膈,去胸中煩,方家少用,但可研作飲服之,《本草》所無,自出俗方,茵陳蒿復當別是一物,主療自異,不得力山茵陳。此說亦未可據,但以功較之,則江南者為勝,以經言之,則非《本草》所出。醫方所用,且可計較功效,《本草》之義,更當考論爾。」②《綱目》:「茵陳,昔人多蒔為蔬,故入葯用山茵陳,所以別家茵陳也。洪舜俞《老圃賦》雲:酣糟紫薑之掌,沐醯青陳之絲是也。今淮揚人二月二日猶采野茵陳苗,和粉面作茵陳餅食之,後人各據方土所傳,遂致淆亂。今山茵陳二月生苗,其莖如艾,其葉如淡色青蒿而背白,葉歧緊細而扁整,九月開細花,黃色,結實大如艾子,花實並與庵? 花實相似,亦有無花實者。」③《本草崇原》:」一種開花結實者,名鈴兒茵陳;無花實者,名毛茵陳;入葯以無花實者為勝。」④《本經逢原》:「茵陳有二種:一種葉細如青蒿者名綿茵陳,專於利水,為濕熱黃疸要葯。一種生子如鈴者,名山茵陳,又名角蒿,其味苦辛小毒,專於殺蟲,治口齒瘡絕勝。《本經》主風濕寒熱,熱結黃疸,濕伏陽明所生之病,皆指綿茵陳而言。」⑤《中葯志》:「本品在歷代之記載,皆與目前市售應用最廣的茵陳蒿 Artemisia capillaris 類似。而《圖經本草》又載江寧府一種茵陳,類似今用之白花茵陳。另在《圖經本草》之白蒿項下又記有:今階州以白蒿為茵陳蒿,苗葉亦相似,然以入葯,恐不可用也。又似今植物白蒿。故按《本草》記載觀之,古代葯用稱茵陳者甚多,又有名山茵陳、石茵陳者。但由其療效觀之,皆不相同,故不宜相混。」

【生葯材鑒定】:之乾燥的幼苗多揉成團狀,灰綠色,全體密被白毛,綿軟如絨。莖細小,長6~10厘米,多彎曲或已折斷;分枝細,基部較粗,直徑1.5毫米,去掉表面的白毛後,可見明顯的縱紋,完整的葉多有柄,與細莖相連,葉片分裂成線狀。有特異的香氣,味微苦。以質嫩、綿軟、灰綠色、香氣濃者為佳。除上述品種外,尚有同屬植物黃蒿Artemisia scopariaWaldst.EtKitaib.(又名:濱蒿、北茵陳)、小白蒿A.frigidaWilld.等的幼苗,在東北等地作茵陳蒿使用。勁直蒿 A. strictaEdgew.的幼苗在西藏地區作茵陳蒿使用。顯微鑒定:茵陳蒿葉粉末:灰綠色。①上表皮細胞垂周壁較平直,下表皮細胞壁波狀彎曲;上下表皮均有氣孔,不定式,副衛細胞3-5個。②腺毛少,頂面觀鞋底形,由6,8細胞上下成對迭合而成,直徑15-22μm。③丁字形非腺毛多碎斷似纖維狀,完整者頂端細胞極長,可至2mm,直徑5-26μm,左右兩臂不等長,壁厚,木化;基部1-3細胞,極扁短。

【中葯化學成分】:茵陳蒿含具利膽作用的有效成分蒿屬香豆精(Scopa-rone),即6,7一二甲氧基香豆精(6,7一Dimethoxycoumarin);含率因季節而異,開花期最高,達1.98%,以及綠原酸(Chloro-genicacid)和咖啡酸(Caffeicacid)。全草含精油約0,27%,果穗中精油較多,含率達1%。其成分有:B一蒎烯(B一Pinene),茵陳炔酮(Capillin),茵陳烯酮(Capillone),茵陳炔(Capil-lene),茵陳素(Capillarin)。還含脂肪油,其中脂肪酸為硬脂酸(Stearic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油酸(Oleic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acid)褐煤酸(Montanicacid)。灰分中含氯化鉀。種子中也含蒿屬香豆精及氯化鉀。黃蒿含蒿屬香豆精,含率因部位和季節而異,花蕾中有0,5%,花頭和種子中有2%;開花期全草有0.46%,開花前的花頭中有1.52%,但幼苗中不含蒿屬香豆精而含綠原酸。全草含精油約0.6%,以開花期含率最高,約達0.95%。其成分有:側柏醇(Thujyl-alcohol),正丁醛(Buty-raldehyde),糠醛(Fur-furaldehyde),甲庚酮(Methylheptanone),葛縷酮(Carvone),1,8一桉葉素(1,8一Cineole),側柏酮(Thujone),乙酸?牛兒酯(Geranylacetate),畢澄茄烯(Cadinene),丁香油酚(Eugenol, a-蒎烯(a一Pinene),B-蒎烯,冰草烯(Agropyrene)等。還含脂肪油,其中脂肪酸為肉豆蔻酸(Myristicacid),5.1%,棕櫚酸23.48%,硬脂酸24.43%,花生酸18.04%,亞油酸11.25%,油酸10.09%;非皂化部分中有B-谷甾醇(B一Si-tosterol)19.81%。又含另一利膽成分4一羥基苯乙酮(4-Hydroxyacetophenone)。還含膽鹼(Choline),水楊酸(Salicylic acid),壬二酸(Nonandioicacid),石竹烯環氧化物(Caryophyllene epoxide)等。根含B一谷甾醇及草酸等。(1)豬毛蒿含揮發油,油中成分有香芹(葛縷酮,carvone)、對-聚傘花素(p-cymene)、薴烯、紫蘇烯(perillene)、α-水芹烯(α- phellandrene)、百里香酚(thymol)、α-,β-蒎烯、松油醇-4、馬鞭草酮(verbenone)、萘、芳甲基苯乙酮(armethylacetophenone)。另含濱蒿素(scoparone)、對羥基苯乙酮及綠原酸等。(2)茵陳蒿含揮發油,油中成分有月桂烯、薴烯,桉油精、α-蒎烯、莰烯、α-姜黃烯(α-curcumene)、達瓦酮(davanoe)、茵陳炔酮(capillin)、丁香酚(eugenol)、異丁香酚(isoeugenol)、萘、苯甲醛、龍腦。另含茵陳色原酮(capillarisin)、6,7-二甲氧基香豆素(即濱蒿素)。另報道從茵陳蒿地上部分分得茵陳素A、B(capillartemisin A,B)。

【中葯化學鑒定】:取本品粗粉1g,加乙醇50ml,迴流提取1小時,濾過。濾液滴於濾紙上,干後,置紫外燈(365mm)下檢視,濱蒿浸出液顯紅色,茵陳蒿浸出液顯磚紅色。

蛇膽
蛇膽具有清熱、解毒、止咳的功效,但因生蛇膽中含有寄生蟲,人在食用後很容易引起中毒,如果要服用,可用酒吞服或者將蛇膽蒸食。

性涼,味苦微甘;

具有祛風除濕清涼明目、解毒去痱的功效;可調補人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延緩機體衰老;

治療皮膚熱毒、口眼生瘡、肺熱咳嗽、胃熱疼痛、肝熱目赤、急性風濕性關節炎、痔瘡;

65度以下的純白酒兌後泡一段時間飲用,或者乾脆蒸熟了吃。

【來源】游蛇科動物烏風蛇Zaocys dhumnades Contor或其他種蛇的膽囊。取出膽囊,通風處晾乾。

【性味歸經】甘、微苦,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化痰鎮痙。用於小兒肺炎,百日咳,支氣管炎,咳嗽痰喘,痰熱驚厥,急性風濕性關節炎。

【用法用量】 1~2個,入丸、散劑或兌酒服。

【摘錄】《全國中草葯匯編

⑹ 農村老人常把吃不完的米飯拿來曬,有何用處呢

農村裡過得很節約的,碗里不能留一粒飯,要是小孩子吃飯的時候,碗里還有很多飯,家裡的老奶奶就會嘮叨了,鍋和飯勺也不能留下一粒米飯,吃剩的飯就拿到簸箕里晾曬,放在太陽底下暴曬,曬個一周就把米飯中的水分曬幹了,放到塑料袋裡存起來。說到這個塑料袋,也都是從外面買果買菜得到的塑料袋,這些袋子老人也要收起來備用。

就是裝豬肉裝魚肉的袋子,老人嫌棄有油味和腥味容易招來蟑螂才捨得扔,不然也要收起來裝東西。


另外,家裡的米飯吃不了剩下以後,等到第二頓再吃的時候,就已經干硬了。現在人們生活條件好了,干硬的米飯很少有人會再吃,農村人又比較節儉,不捨得扔掉,這時候就只能曬干。曬干以後的米飯粉碎後,除了可以喂養家禽以外,還可以用來當做肥料。自家菜園里種的各種蔬菜,都不願意施化肥,可以把這些剩飯粉碎了當做肥料施。那樣長出來的蔬菜甘甜口感好。

⑺ 青蒿素的發現者是誰

青蒿素
青蒿素(黃花蒿素)

通用名稱:青蒿素

英文名稱:Artemisinin

中文別名:黃花蒿素、黃蒿素

英文別名:Arteannuin、Artemisinine、Qinghaosu

【葯理】

葯效學

青篙素是從中葯青篙中提取的有過氧基團的倍半萜內酯葯物。其對鼠瘧原蟲紅內期超微結構的影響,主要是瘧原蟲膜系結構的改變,該葯首先作用於食物泡膜、表膜、線粒體,其次是核膜、內質網,此外對核內染色質也有一定的影響。提示青篙素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干擾表膜-線粒體的功能。可能是青篙素作用於食物泡膜,從而阻斷了營養攝取的最早階段,使瘧原蟲較快出現氨基酸飢餓,迅速形成自噬泡,並不斷排出蟲體外,使瘧原蟲損失大量胞漿而死亡。體外培養的惡性瘧原蟲對氚標記的異亮氨酸的攝入情況也顯示其起始作用方式可能是抑制原蟲蛋白合成。

葯動學

青篙素口服後由腸道迅速吸收,0.5~1小時後血葯濃度達高峰,4小時後下降一半,72小時血中僅含微量。它在紅細胞內的濃度低於血漿中的濃度。吸收後分布於組織內,以腸、肝、腎的含量較多。本品為脂溶性物質,故可透過血腦屏障進入腦組織。在體內代謝很快,代謝物的結構和性質還不清楚。主要從腎及腸道排出,24小時可排出 84%,72小時僅少量殘留。由於代謝與排泄均快,有效血葯濃度維持時間短,不利於徹底殺滅瘧原蟲,故復發率較高。青篙素衍生物青篙酯,T1/2為0.5小時,故應反復給葯。

【適應症】

主要用於間日瘧、惡性瘧的症狀控制,以及耐氯喹蟲株的治療,也可用以治療凶險型惡性瘧,如腦型、黃疸型等。亦可用以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與盤狀紅斑狼瘡。

【用法用量】

成人常用量(1)控制瘧疾症狀(包括間日瘧與耐氯喹惡性瘧),口服,首次1g,6- 8小時後 0.5g,第 2、3日各0.5g;直腸給葯,首次0.6g,4小時後 0.6g,第 2、3日各0.4g。

(2)惡性腦型瘧,肌內注射,首劑 0.6g,第 2、3日各肌注0.15g。

(3)系統性紅斑狼瘡或盤狀紅斑狼瘡,第 1個月每次口服0.1g,一日 2次;第 2個月每次0.1g,每日 3次;第 3個月每次0.1g,每日 4次。

[制劑與規格]青蒿素片(1)50mg(2) 100mg

青蒿素栓(1) 400mg(2)600mg

青蒿素混懸注射液(1) 1ml:150mg(2) 2ml:300mg

肌肉注射,首次劑量0.2g,6-8小時以後給葯0.1g,第二,第三日各肌肉注射0.1g,總量0.5g.重症第4日再給0.1g,或連用3日,每日0.3g,總量0.9g.小兒每公斤體重15mg,分3日肌肉注射.口服,首次劑量1g,6-8小時以後再服0.5g,第2,3日各服0.5g,三日一療程,總量2.5g.小兒每公斤體重15mg,按上述方法3日內服完.注射部位疼痛,硬塊.

[用法及用量]成人常用量:①控制瘧疾症狀(包括間日瘧與耐氯喹惡性瘧),青蒿素片劑首次 1.0g,6~8h後0.5g,第 2、3日各0.5g。栓劑首次 600mg,4h後 600mg,第 2、3日各 400mg。②惡性腦型瘧,青蒿素水混懸劑,首劑 600mg,肌注,第 2、3日各肌注 150mg。③系統性紅斑狼瘡或盤狀紅斑狼瘡,第 1個月每次口服 0.1g,1日 2次,第 2個月每次0.1g,每日3次,第 3個月每次 0.1g,每日 4次。

口服青蒿素的抗瘧活性不及注射。栓劑亦優於口服,但採用栓劑時,如肛塞後 2h內排便,應補給 1次。

青蒿素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及盤狀紅斑狼瘡均可獲不同程度的緩解。治療初期病情可能有所加重,全身出現蟻走感,半個月後逐漸減輕,月余後一般情況改善。

[劑型與規格]片劑:50mg/片,100mg/片。栓劑:600mg/枚。水混懸劑:100mg/ml。

[用法]

(1)直腸給葯: 1次 0.4—0.6g, 1日 0.8—1.2g。

(2)深部肌註:第1次 200mg, 6—8小時後再給100mg,第 2, 3日各肌注 100mg,總劑量 500mg(別重症第 4天再給 100mg)。連用 3日,每日肌注 300mg,總量 900mg。小兒 15mg/kg,按上述方法 3日內注完。

(3)口服:先服 1g,6,~8小時再服 0.5g,第 2, 3日各服 0.5g,療程 3日,總量為 2.5g。小兒 15mg/kg,按上述方法 3日內服完。

[制劑]油注射液:每支 50mg(2ml); 100mg(2ml); 200mg(2ml); 300mg(2ml)。水混懸注射液:每支 300mg(2ml)。片劑:每片 50mg; 100mg。

【禁用慎用】

妊娠早期慎用。

【給葯說明】

口服青蒿素的抗瘧活性不及注射。栓劑亦優於口服,但採用栓劑時,如肛塞後 2h內排便,應補給 1次。

青蒿素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及盤狀紅斑狼瘡均可獲不同程度的緩解。治療初期病情可能有所加重,全身出現蟻走感,半個月後逐漸減輕,月余後一般情況改善。

【不良反應】

青蒿素毒住低,使用安全,一般無明顯不良反應。少數病例出現食慾減退、惡心嘔吐、腹瀉等胃腸道反應,但不嚴重。水混懸劑對注射部位有輕度刺激。

個別人一過性轉氨酶升高,輕度皮疹.少數人有惡心,嘔吐,腹瀉等,可自行恢復.

青蒿素毒性低,使用安全,一般無明顯不良反應。少數病例出現食慾減退、惡心、嘔吐、腹瀉等胃腸道反應,但不嚴重。水混懸劑對注射部位有輕度刺激。

【相互作用】

1.本品必須與伯氨喹合用根治間日瘧。

2.與甲氧苄胺嘧啶合用有增效作用,並可減少近期復燃或復發。

【作用與用途】

本品為一高效、速效抗瘧葯。作用於瘧原蟲紅細胞內期,適用於間日瘧及惡性瘧,特別是搶救腦型瘧均有良效。其退熱時間及瘧原蟲轉陰時間都較氯喹短。對氯喹有抗葯性的瘧原蟲,使用本品亦有效。

【劑量與用法】

口服,首次服1g,間隔6~8小時後再服0.5g,第二、三日各服0.5g。3日為1療程。深部肌注,首次200mg,間隔6~8小時後再肌注100mg,第二、三日各肌注100mg,總量500mg;肌注300mg/日,連用3日,總量900mg。小兒15mg/kg,按上述方法3日內注完。

【副作用】

1 有輕度惡心、嘔吐及腹瀉等,不加治療能很快恢復正常。

2 注射部位淺時,易引起局部疼痛和硬塊。

3 個別病人,可出現一過性轉氨酶升高及輕度皮疹。

4 妊娠早期婦女慎用。

【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
世界衛生組織在對全世界抗瘧工作進行總結和分析後,認為單方青蒿素的使用容易使瘧原蟲產生耐葯性,提出了停止使用單方青蒿素,改用復方青蒿素的建議。
(註:目前,我國的生產的青蒿素全為單方青蒿素,復方青蒿素的專利已轉讓給瑞士諾華。)

【歷史】
一.歷史回放

自古以來,中國各地中醫草醫使用數種不同的蒿草以「青蒿」入葯。但從
1593年出版李時珍《本草綱目》至1975年的近400年的歷史中,青蒿( 又名香蒿,拉丁學名Artemisia apiacea Hance)一直被尊為正品,穩居『太子』之位。其他均為贅品( 假葯)。

在中醫葯千年的歷史中,現今大名鼎鼎的黃花蒿( 又名臭蒿,拉丁學名Artemisia annua L.)連假葯資格都沒有,因為它的臭味較大,很難當成青蒿( 香蒿)來賣錢。老百姓只是用它來薰薰蚊子而已。時至公元1990年,黃花蒿忽然時來運轉,搖身一變取代了青蒿的『太子』的地位,一舉成名天下知。

要說臭蒿「狸貓換太子」一事,就要追溯到20世紀下葉。1959年,越共中央
委員會決定武裝統一越南,並派遣大量軍事人員前往南越組織武裝顛覆。1961五
月,應南越吳廷琰政府要求,美國肯尼迪總統派遣了一支特種部隊進駐南越,標
志著越戰的開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前蘇聯和中國絕對不會袖手旁觀,全力以
赴地支持北越政府。越戰逐步升級,越打越烈。

60年代中期,除了提供大批物質金錢支援越南北方政府以外,中國政府派遣
中國人民解放軍6886部隊秘密入越參戰。身上沒有任何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標志,
解放軍戰士身著越南人民軍的黃綠色軍裝,頭戴胡志明帽,在越南的叢林中周旋。
戰士們紛紛感染瘧疾,其中惡性瘧疾死亡率極高,極大地影響戰鬥力。但是當時
抗瘧特效葯氯喹已經產生抗葯性,醫護人員對戰斗人員大量減員一籌莫展,毛澤
東主席和中央軍委對此十分關注。與此同時,越共軍隊也因患瘧疾大量減員,越
共中央胡志明主席請求中國政府代為研究尋找能替代氯喹治療瘧疾的新葯。

1967年5月23日,毛澤東下令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研究工作,要尋找能夠替代
氯喹治療瘧疾的新葯。周恩來總理直接參與,國務院專門成立「5.23」辦公室。
衛生部中醫研究院中葯研究所、山東省中醫葯研究所、雲南省葯物研究所等數十
家國家級和省市級的研究機構在各大軍區所屬的「5.23」辦公室領導下,承擔了
這項當時較為秘密和重大的科研工作。1967年5月至1972年底的五年中,各地承
擔5?23項目的科研人員把中醫葯老祖宗幾千年留下來的瓶瓶罐罐翻了個底朝天,
檢驗了無數的中草葯治療瘧疾的成方、單方、驗方、秘方。花掉了以億元計算的
人民幣,大量的人力物力,結果是一無所作獲。如果不是一個偶然的事件的發生,今人何以評說就不得而知了。

引用近年來見於報端文摘的關於雲南省葯物研究所的報道,當年「5.23」工
程的盛況可窺一斑。

「根據全國「五二三」項目領導小組的統一安排,雲南省於1971年成立了
「昆明五二三領導小組」,以昆明軍區後勤衛生部、省衛生廳、省科委等單位為
成員,部隊和地方共有30多個科研機構參加,直接參與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員前後
約320多人;全省涉及16個地州的30多個縣,1400多個生產隊,搜集民間抗瘧疾
中草葯單方、驗方4300餘個;其他省主要參與研製的單位有6個,主要協作單位
有39個。一場全國性協作、全國集團軍式的「抗瘧」戰斗悄無聲息地展開了。」
( 1)

「在大量查閱「本草」記載及其它醫葯典籍、資料的基礎上,科班出身的科
研人員積極向民族、民間醫生收集治療「打擺子」單方、驗方及驅蚊、滅蚊的方
法。在搜集、整理、採集、試驗研究後,把注意力逐步集中到了中葯「常山」及
馬兜科植物「金不換」、「管蘭香」上,這些葯物雖具有明顯的抗瘧效果,但遺
憾的是又具有無法克服的毒性。」 ( 2)

車到山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個偶然事件的發生改寫了中葯青蒿的歷
史。1972年底,雲南「5.23」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傅良書,副主任周建波,李舒
從北京參加完全國「5.23」會議回來,向科研人員傳達時提到,北京中醫葯研究
院中葯研究所發現青蒿的粗提取物有邊緣抗瘧作用,但前景不看好,已停止了對
此研究,建議他們篩選一下本地的蒿屬植物進行研究。

「1973年新年,羅澤淵到家住雲南大學的朋友家玩,在雲大校園里意外地發
現了許多苦蒿」。「抱著試一試的想法,采了一大把抱回葯物研究所。之後,她
制備了苦蒿不同溶劑的提取物,順利地分得了數種結晶成份。當從事多年抗瘧葯
葯效學篩選工作的黃衡看到編號為結晶體三的化合物過篩結果時,驚訝地發現,
原本被感染得呈「滿天星」狀的小鼠血片中,瘧原蟲竟全部消失了。「會不會只
是一個偶然」,黃衡驚喜之餘冷靜地提醒自己。但是,多次試驗結果重現後,他
激動了,「這不是偶然,我們真的找到有效的抗瘧成分了。」黃衡把這份意外之
喜告訴了組里的其它成員。一時間,全體人激動難抑,多年的努力沒有白費,總
算看到了一線希望之光。」( 2)

「經過進一步的經葯效學、葯理學研究,到三月底,課題小組成員們證明了
苦蒿結晶三確實具有高效、低毒抗鼠瘧的特點。與此同時,羅開均將苦蒿的植物
標本送請著名分類專家吳征鎰教授鑒定,定名為菊科蒿雪大頭黃花蒿。因此,他
們將該結晶命名為黃花蒿素。」( 2)

「戚育芳告訴大家說四川的青蒿也是黃花蒿,開花期比雲南晚,說不定四川
會有。沒有耽擱,戚育芳和詹爾益馬上打點行裝趕赴重慶。得知重慶市醫葯公司
正准備處理一批不合格的青蒿葯材。大喜過望之下,他們一口氣買下了500公斤,
回到所里加工提取,發現這批蒿中的有效成份很多,可以從中提取大量的結晶。」
( 2)

黃花蒿素的發現為『假青蒿』黃花蒿中若干年後「狸貓換太子」奠定了堅實
的基礎。

二.真假青蒿

青蒿:又名香蒿。為菊科植物青蒿( Artemisia apiacea Hance)的全草。
主產於安徽、河南、江蘇、河北、陝西、山西等地。不含青蒿素。

黃花蒿:又名臭蒿,苦蒿。為菊科植物黃花蒿( Artemisia annua L.)的全
草。商品均以色青綠、乾燥、質嫩、未開花、氣味濃郁者為佳。含青蒿素。

牡蒿 :為菊科植物牡蒿( Artemisia japonica Thunb.)的全草。在江蘇、
上海、四川等地葯材市場上作「青蒿」使用。

茵陳蒿:為菊科植物茵陳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全草。東北
地區常作「青蒿」入葯。不含青蒿素。

小花蒿:菊科植物小花蒿(Artemisia parviflora R.)的全草。以青蒿收載
入《滇南本草》,雲南昆明亦稱此為青蒿。

三.狸貓換太子

在以上提到的五種蒿草中,只有黃花蒿( 臭蒿)含青蒿素。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前出版的中文版中葯書籍中的葯用「青蒿」只有一種,
即青蒿( 香蒿):Artemisia apiacea Hance),也可見於外文資料( 3,4)。

在發現青蒿素以後,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後出版的中葯書籍將入葯「青蒿」
改為:「包括青蒿( Artemisia apiacea Hance)和黃花蒿( Artemisia annua
L.),兩種均可入葯」。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編撰《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中葯彩色圖集》( 1990年
版)時將葯用「青蒿」定為:「本品為菊科植物黃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干
燥地上部分」,不再提Artemisia apiacea Hance。從此中葯的『青蒿』 變成了
『黃花蒿』。上演了一出現代的「狸貓換太子」的輕喜劇。

但目前國內除提取青蒿素在使用黃花蒿外,中葯依然沿用青蒿(Artemisia
apiacea Hance)入葯。

四.青蒿素

分子式:C15H22O5
分子量:282.33
無色針狀晶體,味苦。
在丙酮、醋酸乙酯、氯仿、苯及冰醋酸中易溶,在乙醇和甲醇、乙醚及石油
醚中可溶解,在水中幾乎不溶。
熔點:156-157℃ ( 水煎後分解)

五.參考資料
1.
http://pharm.holley.cn/drizzlycms/index.php?act=newsinfo&;amp;resourceid=506
2. 《青蒿素的故事》雲南日報 熊燕, 2004-12-12。
3. A Barefoot Doctors Manual. Running Press ISBN 0-914294-92-X
4. Yeung.,Him-Che. Handbook of Chinese Herbs and Formulas.
Institute of Chinese Medicine, Los Angeles 1985。

⑻ 白花苗是不是臭蒿的幼苗能不能吃

沒聽說過這樣的小苗,你是不是打錯了字!是不是白化苗
白化苗即為葉片中不含有葉綠素的植物幼苗植物葉肉中有兩種質體,綠色和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