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資訊 » 國際收支數據怎樣公布
擴展閱讀
酷派換紅米系統可以嗎 2024-11-16 13:28:36
表格怎樣設置頁腳間隔 2024-11-16 13:27:46
表格中怎樣快速排序列號 2024-11-16 13:25:52

國際收支數據怎樣公布

發布時間: 2022-02-02 01:47:44

Ⅰ 國際收支統計與貨幣統計中的哪些項目的數據是相同的

1、經常項目收支:是一國的對外收支中經常發生而且數額較大的收支項目,它的收支狀況對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具有決定性影響。經常項目收支包括貿易收支、非貿易收支和無償轉讓收支三項內容。
2、資本往來項目收支:反映一國在對外經濟聯系中發生的債權和債務的增減變化。包括長期資本往來和短期資本往來。
3、外匯黃金儲備資產:指我國擁有的可直接對國外支付的儲備資產的增減額,它是國際收支項目中的平衡項目。

Ⅱ 為什麼同年度中國國際收支報告的數據和該年度國際收支平衡表不一樣

一般國際收支平衡表是年中也就是大約4、5月的樣子公布,而國際收支報告則是年底,當然會有差別。

Ⅲ 從國際收支角度來看,影響匯率的因素有哪些

貨幣外匯匯率是一個國家的貨幣折算成另一個國家貨幣的比率、比價或價格。外匯匯率受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1. 政治局勢: 國際、國內政治局勢變化對匯率有很大影響,局勢穩定,則匯率穩定;局勢動盪則匯率下跌。所需要關注的方麵包括國際關系、黨派斗爭、重要政府官員情況、動亂、暴亂等。
2. 經濟形勢: 一國經濟各方面綜合效應的好壞,是影響本國貨幣匯率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因素。其中主要考慮經濟增長水平、國際收支狀況、通貨膨脹水平、利率水平等幾個方面。
3. 軍事動態: 戰爭、局部沖突、暴亂等將造成某一地區的不安全,對相關地區以及弱勢貨幣的匯率將造成負面影響,而對於遠離事件發生地國家的貨幣和傳統避險貨幣的匯率則有利。
4. 政府、央行政策: 政府的財政政策、外匯政策和央行的貨幣政策對匯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時是決定作用。如政府宣布將本國貨幣貶值或升值;央行的利率升降、市場干預等。
5. 市場心理: 外匯市場參與者的心理預期,嚴重影響著匯率的走向。對於某一貨幣的升值或貶值,市場往往會形成自己的看法,在達成一定共識的情況下,將在一定時間內左右匯率的變化,這時可能會發生匯率的升降與基本面完全脫離或央行干預無效的情況。
6. 投機交易: 隨著金融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充斥在外匯市場中的國際游資越來越龐大,這些資金有時為某些投機機構所掌控,由於其交易額非常巨大,並多採用對沖方式,有時會對匯率走勢產生深遠影響。如量子基金阻擊英鎊、泰珠,使其匯率在短時間內大幅貶值等。
7. 突發事件: 一些重大的突發事件,會對市場心理形成影響,從而使匯率發生變化,其造成結果的程度,也將對匯率的長期變化產生影響。如 911 事件使美圓在短期內大幅貶值等。
主要經濟指標解讀與公布時間,由於美圓在外匯市場中的地位,以及絕大多數的外匯交易都是以美圓為中心的交易等原因,美國的經濟數據在匯市中最為引人注目。
以下是一些重要經濟指標的理論上的觀察方法和結論,但在實際運用中情況會復雜得多:
1. 國內生產總值( GDP ): 是指某一國在一定時期其境內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的總值。反映一個國家總體經濟形勢的好壞,與經濟增長密切相關,被大多數西方經濟學家視為 「 最富有綜合性的經濟動態指標 」 。主要由消費、私人投資、政府支出、凈出口額四部分組成。數據穩定增長,表明經濟蓬勃發展,國民收入增加,有利於美圓匯率;反之,則利淡。一般情況下,如果 GDP 連續兩個季度下降,則被視為衰退。此數據每季度由美國商務部進行統計,分為初值、修正值、終值。一般在每季度末的某日北京時間 21 : 30 公布前一個季度的終值。
2. 工業生產( INDUSTRIAL PRODUCTION ): 指某國工業生產部門在一定時間內生產的全部工業產品的總價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佔有很大比重。由於工業部門僱傭了大量工人,其變動對整個國民經濟有著重大影響,與匯率呈正相關。尤其以製造業為代表。此數據由美聯儲統計並在每月 15 日左右晚間 21 : 15 或 22 ; 15 發布。
3. 失業率( UNEMPLOYMENT RATE ): 經濟發展的晴雨表,與經濟周期密切相關。數據上升說明經濟發展受阻,反之則看好。對於大多數西方國家來說,失業率在 4% 左右為正常水平,但如果超過 9% ,則說明經濟處於衰退。此數據由美國勞工部編制,每月第一個周五 21 : 30 公布。
4. 貿易赤字( TRADE DIFICIT ): 國際間的貿易是構成經濟活動的重要環節。當一國出口大於進口時稱為貿易順差;反之,稱逆差。美國的貿易數據一直處於逆差狀態,重點是在赤字的擴大或縮小。赤字擴大不利於美圓,反之則有利。此數據由美國商務部編制,每月中、下旬某日晚間 21 : 30 公布前一個月數字。
5. 經常項目收支: 經常帳為一國收支表上的主要項目,內容記載一國與外國包括因為商品 / 勞務進出口、投資所得、其他商品與勞務所得以及片面轉移等因素所產生的資金流出與流入的狀況。如果為正數,為順差,有利本國貨幣;反之,則不利於本國貨幣。此數據由美國商務部編制,每月中旬某日 21 : 30 公布。
6. 資本帳收支: 主要描述一國的長、短期資本流動情況,包括長期資本、非流動性短期私人資本、特別提款權、誤差與遺漏,以及流動性短期私人資本等項目。資本項目在金融日益國際化、自由化的今天,影響不亞於經常帳項目,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程度越高,影響越大。其對匯率的影響的觀察方法與經常帳基本相同。
7. 利率( INTRESTRATE ): 利率是借出資金的回報或使用資金的代價。一國利率的高低對貨幣匯率有著直接影響。高利率的貨幣由於回報率較高,則需求上升,匯率升值;反之,則貶值。美國的聯邦基金利率由美聯儲的會議來決定。
8. 生產物價指數( PPI ): 主要衡量各種商品在不同生產階段的價格變化的情形。數據上升說明生產旺盛、通脹有上升的可能,聯儲傾向於提高利率,有利於美圓;反之,則不利於美圓。此數據由美國勞工局編制,每月第二個周五的 21 : 30 分公布。
9. 消費物價指數( CPI ): 以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針,是討論通脹時最主要的數據。數據上升,則通脹可能上升,聯儲趨於調高利率,對美圓有利;反之,則不利美圓。 但是,通脹應保持在一定的幅度里,太高(惡性通脹)或太低(通縮),都不利於匯率。數據由美國勞工局編制,每月第三個星期某日 23 : 00 公布。
10. 躉售(批發)物價指數( WPI ): 是根據大宗物資批發價格的加權平均價格編制而得的物價指數。 包括在內的產品有原料、中間產品、最終產品與進出口品,但不包括各類勞務。討論通貨膨脹時,最常提及的三種物價指數之一,觀察方法與 CPI 、 PPI 基本相同。每月中旬公布前一個月的數據。
11. 領先指標: 由股價、消費品定單、周均失業救濟金索求、建築批則、消費者預期、製造廠商交貨定單變動、貨幣供應、銷售業績、敏感原料價格變動、廠房設備定單、平均工作周等項目構成,是觀察未來 6----12 個月內經濟走向的指標。數據好,匯率上升;反之則下降。
12. 個人收入( PERSONAL INCOME ): 代表個人從各種所得來源獲得的收入總和。包括工資薪水、社會福利、支出儲蓄、股利收入等。數據提高,代表經濟好轉,消費可能增加,有利於本國貨幣;反之則不利。由美國經濟研究局編制,每月月初某日 21 : 30 公布。
13. 商業庫存( INVENTORIES ): 包括工廠存貨、批發業存貨、零售業存貨。主要用以評估生產循環狀況。存貨低於適當水準,將增加生產,經濟向好,對貨幣有利;反之則不利。數據由美國商務部編制,每月中旬某日 21 : 30 或 23 : 00 公布。
14. 采購經理人指數( PURCHASE MANAGEMENT INDEX ): 是衡量製造業的重要指標。考察製造業在生產、新定單、商品價格、存貨、雇員、定單交貨、新出口定單和進口等方面。數據以 50 為強弱分界點,在以上表示製造業向好對貨幣有利;反之則意味著衰退,對貨幣不利。數據由供應管理協會( ISM )編制,每月初某日 23 : 00 公布。
15. 耐久財訂單 (Durable Good Orders) : 所謂耐久財是指不易耗損的財物,如汽車、飛機等重工業產品和製造業資本財。其它諸如電器用品等也是。耐久財訂單代表未來一個月內製造商生產情形的好壞 , 數據與貨幣匯率呈正相關,但需要注意其國防定單所佔的比重。耐久財訂單由美國商務部統計,一般在每月的 22 號至 25 號晚上 21 : 30 或 23 : 00 公布。
16. 設備使用率 (Capacity Utilization) : 是工業總產出對生產設備的比率。涵蓋的范圍包括生產業、礦業、公用事業、耐久財、非耐久財、基本金屬工業、汽車和小貨 車業及汽油等八個項目。代表上述產業的產能利用程度。當設備使用率超過 95% 以上,代表設備使用率接近極限,通貨膨脹的壓力將隨產能無法應付而急速升高,在市場預期利率可能升高情況下,對美元是利多。 反之如果產能利用用率在 90% 以下,且持續下降,表示設備閑置過多,經濟有衰退的現象,在市場預期利率可能降低情況下,對美元是利空。每月中旬公布前一個月的數據。
17. 房屋開工率: 一般新屋興建分為兩種,個別住屋與群體住屋。新屋開工率與建築許可的增加,理論上對於美元來說,偏向利多 ,不過仍須合並其它經濟數據一同作考量。每月的 16 號至 19 號間公布。

Ⅳ 在目前通貨膨脹的形勢下,如何正確理財,以個人實際舉例

第一,回顧一下去年的國際收支情況。去年,我國涉外經濟運行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考驗,外匯儲備仍然實現了較快增長。去年全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下降4%,利用外資減少3%。從外匯局統計的數來看,銀行結售匯總額下降21%,非銀行部門跨境收付款規模下降16%。但是到去年年底,外匯儲備達到2.4萬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531億美元,較2008年多增353億元,比2007年的歷史最高水平少增88億美元,恢復了2005年以來外匯儲備快速增長的態勢。

第二,雖然我國外匯儲備增長速度仍然較快,但2009年國際收支狀況仍有一定改善。為什麼這么說呢?主要有以下幾點理由:首先,外匯儲備變動不完全反映真實的國際收支情況。人民銀行公布的外匯儲備余額含了貨幣折算的變化、儲備資產估值變化、儲備投資收益等。現在我國的儲備幣種多元化,而國際金融危機以後美元匯率變化較大。根據美聯儲編制的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指數變化,2008年美元匯率是升值9.5%,去年是貶值8.5%。大家都知道,我國外匯儲備是用美元計算的。因此,,美元兌非美元貨幣貶值,則非美元貨幣折美元就有匯兌收益;反之,則有匯兌損失。我們現在有數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美元匯率走勢一兩個點的波動都會對儲備的貨幣折算有很大影響。

其次,初步估算,前三季度我國經常項目順差同比下降37%,佔GDP比重達到6.1%,較2008年下降3.7個百分點。按照國家統計局的估算,前三季度凈出口對經濟增長拉動為負3.6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外需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拉動減弱,而內需的貢獻力度加大。前三季度我國經常項目加資本項目順差即國際收支總順差同比下降30%。同時,全年外貿順差下降34%,銀行結售匯順差下降30%,非銀行部門的外匯資金凈流入下降52%。

再次,去年下半年以後我國銀行結售匯順差擴大主要原因是銀行部門外匯凈流入增加。去年銀行新增外匯貸款1362億美元,同期外匯存款僅增長162億美元,大部分外匯是從境外調過來的。這不是銀行增加了借用外債,而是減少了境外資產運用。銀行減少了境外存放拆放、把境外有價證券變現了,調回境內發放外匯貸款。去年全年,銀行結售匯順差較非銀行部門外匯收支順差大922億美元,小於當年銀行新增國內外匯貸款的規模,這也就意味著順收大於順差基本可以用國內外匯貸款來解釋,結售匯順差擴大不是因為企業、個人結匯增多而是因為購匯減少。

最後,現在社會上常用外匯儲備余額減貿易順差減FDI的差額來衡量異常境外資金流入我國的情況,其實很可能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結論。當然,這也與我們外匯統計數據披露較少有關。今年我們准備提高外匯統計數據透明度,增加數據披露內容,還有增加數據披露頻率,准備按月或者按季披露一些數據,這將有利於市場更好分析國際收支狀況。

第三,今年我國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依然任重道遠。大家可能注意到十六大時,中央首次把保持國際收支平衡作為宏觀調控的四大目標之一寫到黨的文件裡面。在2006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闡述關於科學發展觀的「六個必須」的認識時,其中一個就是「必須把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作為保宏觀經濟穩定的重要任務」。同時明確提出,國際收支無論順差還是逆差都不能過大,我國現在面臨的主要矛盾已經從外匯短缺轉為了國際收支順差過大、外匯儲備增長過快。從今年的情況看,中國涉外經濟運行的內外部環境將好於2009年,全球經濟起穩、國際金融市場開始解凍、跨境資本流動趨於活躍,當然也有些不確定因素會制約我國穩定出口和利用外資。總的來講,我個人對2010年國際收支狀況有幾個基本判斷:一是今年國際收支總規模會恢復增長,有可能增速快於國內經濟增長。去年國際收支總額佔GDP比例下降,今年有可能重新上升。二是外貿出口有可能恢復性增長,但經常項目順差佔GDP的比重有可能延續前兩年下降的趨勢,外需仍可能對中國經濟增長為負拉動。三是隨著全球金融市場解凍,資本流入我國會增加,但同時隨著中國加快走出去步伐資本流出也會增加。

第四,多方面著手,積極促進國際收支平衡。國際收支大量順差形式的對外經濟失衡會影響國內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今年要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而要處理好這些關系,就必須解決好國際收支失衡問題。順差形式的對外失衡,會增加央行外匯占款的投放,影響貨幣政策操作,進而影響通脹預期的管理。促進國際收支平衡,我們有以下幾個有利條件:一是認真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於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戰略部署,進一步擴大內需,尤其是消費需求,理順投資儲蓄關系,從根本上促進國際收支平衡。二是堅持開拓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拓寬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其中重點是轉變外貿發展方式、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加快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等等。三是要以進出口核銷制度改革、資本帳戶開放、外匯市場發展為重點,推動外匯管理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建立健全國際收支調節的市場機制和管理體制。四是加強國際收支監測預警,盡快建立健全對流入、流出雙向預警體系和應急預案。五是在加強跨境資金流動監測分析的情況之下,加大對異常資金流入的管理力度,繼續打擊違規資金流入,同時對過度的資本流入渠道進行適當控制。根據三元悖論理論,一國要保持匯率穩定和物價穩定,就必須選擇加強資本管制,中國也不能擺脫開放經濟的這種一般規律。

Ⅳ 2005年到2018年的國際收支,通貨膨脹數據到哪裡可以查找

國家統計局官網,每年的統計公報,裡面的CPI指數,有的是按季度公布的,你可以求平均值

Ⅵ 根據​1982年到2011年的國際收支平衡表分析數據之間的變化和他們的經濟關系

新聞分析:2009年我國國際收支呈現哪些特點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2010年02月05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2月5日電(記者 安蓓、姚均芳)國家外匯管理局5日公布2009年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表初步數據。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國際收支延續「雙順差」格局,其中經常項目順差額較上年下降35%。同時,國際儲備資產增加額比上年下降18%。這些數據反映我國國際收支狀況哪些特點?如何看待資本項目差額和外匯儲備資產增量的變化? 我國國際收支狀況繼續改善 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說,盡管2009年我國國際收支狀況繼續保持較大順差,延續了前些年的「雙順差」格局,但經常項目順差絕對額有所下降,佔GDP比重也進一步下降,國際收支狀況繼續改善。 我國政府近幾年一直致力於促進國際收支平衡,並將之作為經濟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數據顯示,去年我國經常項目順差額較上年下降35%,佔GDP比重也從2008年的9.9%下降為2009年的5.8%,延續了2008年以來佔比下降的格局。 管濤說,這說明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努力正在發揮成效,我國經濟增長正在從外需拉動更多轉向內外需均衡拉動。 他指出,事實上,經常項目GDP佔比下降由很多因素引起。但從理論上看,這也意味著匯率更加接近合理水平。 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國際儲備資產增加3932億美元,與2008年4795億美元的增加額相比下降18%,這也說明我國國際收支狀況進一步改善。 資本項目差額變化非「不可解釋」 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達1091億美元。而2008年已公布的這一數字為190億美元。 對此,管濤解釋說,最新公布的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只是預估值,含凈誤差與遺漏,因此與2008年已公布的數字不具有可比性。 他強調,資本凈流入的大幅增長是多種因素促成的,並不是不可解釋的。 首先,2009年受國際金融市場形勢影響,國內商業銀行重新調配境外資產和負債規模,減少境外資產規模,凈調入外匯600多億美元。而2008年則是凈調出外匯300億美元。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數字,2009年全年外匯各項貸款增加1362億美元,同比多增1105億美元。 管濤說,央行境外資產的迴流也是造成資本凈流入大幅增長的一個因素。 2008年上半年以前,央行出於貨幣政策調控需要,要求銀行以外匯繳存人民幣存款准備金。2008年下半年,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央行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調低存款准備金率,同時返還外匯繳存的存款准備金。 此外,去年境內企業境外上市融資及QFII項下額度增加,導致證券投資項下有較快增長。據不完全統計,去年前11個月境內企業海外上市籌資比2008年增加了一倍多。 管濤說,2009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向各成員國分配特別提款權,建議按照國際收支手冊第六版原則,將分配的特別提款權記錄為各成員國儲備資產和對外負債,也是造成資本流入增加的原因。 外匯儲備資產數據剔除匯率、價格等非交易價值變動影響 根據央行公布的數字,2009年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23992億美元,同比增長23.28%,全年外匯儲備增加4531億美元。而此次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數字則顯示外匯儲備資產增加3821億美元。 管濤解釋說,與央行公布的數字相比,國際收支平衡表初步數據剔除了匯率、價格等非交易價值變動的影響。 他說,近年來,由於我國外匯儲備資產規模增長較快,且國際市場美元匯率波動較大,外匯儲備資產中非交易變動規模日益擴大,可能影響社會對真實國際收支狀況的判斷。在此情況下,國家外匯管理局決定對平衡表中外匯儲備資產記錄方法進行調整,記錄外匯儲備資產交易變動數據,剔除非交易變動的影響。因匯率、價格等非交易因素引起的儲備資產價值變動將通過國際投資頭寸反映。 以2009年為例,有710億美元外匯儲備資產增加是由於匯率、價格等非交易因素引起的,因此未記入平衡表。 此前,國家外匯管理局曾表示,去年外匯儲備的增長不存在「無法解釋」的問題。社會上較為普遍採用的「新增外匯儲備-貿易順差-實際利用外資=熱錢」的估算方法不夠科學,得出的結論也具有較大誤導性。在分析外匯儲備余額增加時,除考慮外貿和外商直接投資因素外,還應充分考慮服務貿易、個人、外債、證券投資項下的資金跨境流動情況,以及外匯儲備本身的投資收益、貨幣折算等因素,絕不能僅作簡單的扣除之後就宣稱「無法解釋」,甚至貼上「熱錢」的標簽。 我都是抄的這個

Ⅶ 哪裡有江蘇省國際收支平衡表,我要的是經常賬戶的數據

國際收支數據屬國家機密,一般不對外公布,你要的還是收支平衡表,估計沒戲

Ⅷ 怎樣提高國際收支統計申報數據質量

統計數據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晴雨表,統計數據質量是統計工作的生命。統計數據質量從使用的要求上看,取決於准確性、及時性和完整性。准確性是統計數據質量在統計信息客觀真實性方面的體現,是統計數據使用者的首要要求。及時性是統計數據質量在統計信息的時間價值上的體現,是對統計數據形成和提供的高速度、快節奏、強效率的要求。完整性是統計數據在統計信息的內容含量上的體現,就是要求統計部門提供的統計數據在內容上應該包括使用者所需的所有項目,不能殘缺不全。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經濟領域呈現經濟利益多元化、經濟格局多樣化、經濟統計現化化的趨勢,統計工作面臨的困難和挑戰越來越大。縣(市、區)統計工作如何適應新形勢的要求,發揮統計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確保統計數據可信可靠。

Ⅸ 中國當前國際收支情況數據可以在哪裡查

外匯管理局的數據最全面。

Ⅹ 中國國際收支的歷史和現狀

際收支是一國居民在一定時期內與非居民之間的全部政治、經濟、文化往來所產生的全部經濟交易的貨幣記錄。一個國家的國際收支狀況主要由經常賬戶、資本和金融賬戶決定,而經常賬戶的盈虧取決於一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金融賬戶則主要決定於金融市場的利率、風險、投資報酬率與其他非經濟因素的變動。從動態上講,國際收支活動描述了一種經濟現象,反映了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全部對外往來的貨幣收付活動。就靜態而言,國際收支描述了一國與其他國家之間貨幣收支的對比結果,把這種結果加以系統地記錄,就形成了國際收支平衡表。
我國國際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紀90年代,除個別年份外,呈現出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雙順差」。特別是21世紀以來,雙順差規模出現迅速擴大的趨勢。正是由於這種國際收支雙順差所引起的外匯儲備的過快增長,導致了我國目前一段時間貨幣政策的主要任務是對沖銀行體系過多的流動性。近兩年來,我國國際收支失衡日益引起國內外相關學者的關注。

一、近幾年我國國際收支的現狀

根據國家外匯局公布的數據顯示,由於貨物貿易順差大幅度上升,2005年經常項目實現順差1608.18億美元,同比增長134.23%,占我國國際收支總體順差的比例上升為72%,主要是因為貨物貿易順差大幅上升。根據國際收支統計口徑,2005年我國貨物貿易順差1342億美元,增長128%。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629.64億美元,同比下降43.1%,原因主要是由於對外投資增長較快,「證券投資」和「其他投資」由順差轉為逆差,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佔2004年中國國際收支總體順差的比例下降至28%。2005年證券投資和其他投資的逆差分別為49億美元、40億美元。在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雙順差的推動下,外匯儲備增長2089.4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了22.6億美元,特別提款權增加0.05億美元,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減少19億美元。2005年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達到8189億美元。「凈誤差與遺漏」出現在借方,為168億美元,相當於國際收支口徑下的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的1.21%,在國際公認5%的合理范圍以內。2005年,我國的國際收支交易總規模2.42萬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27%,佔GDP比重進一步上升到109%。國家外匯局在《國際收支報告》中指出,這表明我國經濟對外開放度進一步擴大,與世界經濟的融合更加緊密,對外經濟運行對國內經濟的影響增強。
2005年,國家繼續運用貨幣、財政等政策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加快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金融體系改革取得進展,整體穩健性增強。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穩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積極發展外匯市場,放寬匯價管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改革以來,人民幣匯率彈性逐步增強,外匯市場參與主體不斷擴大。
2006年,我國經濟平穩快速增長,對外開放邁上新的台階,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穩步推進,匯率彈性提高。國際收支延續「雙順差」的格局,經常項目實現順差2498.66億美元,同比增長55.37%,其中出口11444.99億美元,進口8946.33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6.66%和20.45%。我國進出口的高速增長得益於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內國際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使得我國對外出口貿易形勢大好。在進口方面,我國進一步加強宏觀調控,進口需求穩步增長,使得我國進口持續快速發展。從整體數據來看,運輸是導致經常項目中的服務項目出現逆差的主要因素。其中收入210.15億美元,支出343.69億美元,逆差133.54億美元,與2005年運輸逆差63.32億美元相比,同比擴大70.22億美元。
從2003年到2007年經濟保持增長較快、效益較好、運行較穩的基本態勢,國際收支繼續保持「雙順差」的格局。國際收支順差式不平衡的問題依然十分突出,在這幾年裡,「雙順差」似乎已經成為我國國際收支的「慣例」。經常項目順差1629億美元,同比增長78%,較上年同期增幅提高了42個百分點。調整、對部分產品加征出口關稅等政策執行前搶先出口,貨物貿易順差進一步擴大。按國際收支統計口徑,貨物貿易出口5472億美元,進口4115億美元,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28%和18%;順差1357億美元,增長70%。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902億美元,同比增長132%,較上年增長1.3倍,改變了2006年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下降的局面。2007年上半年,外國來華直接投資流入627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4%。隨著國家「走出去」戰略的逐步實施,對外直接投資較快增長,2007年上半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出80億美元,增長21%。證券投資逆差48億美元,比上年同期減少244億美元。其中,我國對境外證券投資凈流出151億美元,比上年同期減少297億美元;我國從境外證券市場融資以及吸收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投資流入103億美元,比上年同期減少53億美元。按國際收支統計口徑,2007年上半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80億美元,同比增長21%,其中,非金融部門對外直接投資78億美元,增長21%;對外直接投資撤資清算匯回6億美元,增長142%;凈流出74億美元,增長17%。「雙順差」的國際收支特徵使得我國外匯儲備進一步增長。截至2007年6月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為13326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663億美元。持續的國際收支順差和較高的外匯儲備規模,有助於提升我國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並且增強防範金融風險的能力。

二、我國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的原因

我國連續的、長期的、大幅度的經常項目和資本與金融項目的「雙順差」已明顯表現為經濟的外部失衡。這既有悖於傳統的國際收支結構理論,又是各國國際收支結構實踐中罕見的,其之所以能夠維持十餘年之久,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國內外經濟發展環境和國內特殊的管理體制與鼓勵政策,但其本身也潛伏著一定的風險,引發諸多矛盾和問題。這種局面是由一系列客觀復雜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國際的原因,也有國內自身的原因從國際上來看,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的緊密聯系,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為了尋求更優化的資源配置,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產業和產品向國外的轉移。而我國為了適應國際形式的發展,日趨完善基礎設施和優惠的法律和政策,同時不斷加大對外開放的步伐,再加上我國具有廉價的勞動力成本,這些都使得我國逐漸成為國際製造產業轉移的一個主要目的地,連續數年位居世界前列。同時由於我國國內金融市場比較不發達,國內企業往往藉助境外資本市場進行融資,從而增加了資本的快速流入。而外國直接投資的發展也促進出口的增長,1992年以來境外資本流入中國的年平均增長速度保持在28.9%左右。

從國內來看,主要是由於以下原因造成了我國的持續大額順差。
(一)儲蓄率過高
我國經濟增長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儲蓄率過高。國內總儲蓄率在20世紀90年代平均為GDP的40%,在2004年上升至GDP的47%。盡管投資率在此期間也有所增長,但儲蓄快於投資的增長,擴大了經常帳戶順差。當前的儲蓄率和資本形成率無論與本國歷史平均相比還是與其他主要國家相比均處於高位。一般認為中國儲蓄率高主要是因為個人儲蓄慾望強烈,但更主要的是企業和政府的儲蓄率高,企業高儲蓄率帶來的投資增長效益較低並可能導致產能過剩。此外,國內儲蓄轉化為投資渠道不暢,金融市場發展相對滯後,導致企業不得不更多地依賴自有儲蓄。
(二)加工貿易仍佔主導地位
外商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勞動力密集、技術含量低的產業和領域,以加工貿易出口為主,而加工貿易出口方式與貿易出口數量的增加呈明顯正相關的關系。深入分析我國貿易結構可以發現,一般貿易及其他貿易實際上處於逆差狀態,持續攀升的貿易順差主要來源於加工貿易。加工貿易兩頭在外,無論是通過來料加工還是進料加工,最終產品一般銷往國外,在我國境內所形成的增值部分自然構成順差。因此,加工貿易的規模越大,相應的順差必然也越大。
(三)非對稱性的國際收支政策
長期以來,我國採取鼓勵出口和鼓勵外資流入的非對稱性國際收支政策。我國的國際收支雙順差是多年的「獎出限出」的傳統思想和對外資不加選擇的「超國民待遇」等經濟政策綜合作用的結果。這些政策制度安排使得資本流出受到管制,流出渠道少,導致資本項目凈流入大於凈流出格局的形成。外資的大量湧入不僅拉動了我國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而且加大了外資企業在我國出口中不斷增長的比重。

三、促進我國國際收支平衡的主要對策

我國目前的「雙順差」的國際收支結構與其基本國情是極不相稱的。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國較為理想的國際收支結構應是:貿易項目逆差,經常項目保持平衡,資本項目下的順差。而目前的國際收支失衡、巨額的外匯儲備對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所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國家提出「調投資、促消費、減順差」的政策導向,運用各種手段促進國際收支平衡。
(一)降低我國過高的儲蓄率
貨幣政策的取向應當是貨幣供應收緊,利率水平提高,人民幣更大幅度有序升值。除了實行降低投資增速的行政措施之外,當前貨幣政策應當適度從緊,包括降低貨幣供應的增速和提高利率水平。央行應當繼續加息並提高法定準備金率控制流動性。同時,人民幣匯率應該更加靈敏地反映市場供求變化,更加富有彈性。這些政策措施都將有助於糾正內需和外需的不平衡。
(二)進行進出口產業結構調整,提高核心競爭力
經常項目順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進出口產業結構失衡,出口集中於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產品缺乏核心技術競爭力,在國際上以低價量大為特點,企業利潤率低並且很容易受到反傾銷訴訟。進口缺乏中國真正急需的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發達國家產業調整僅僅把我國作為製造業基地,真正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的研發都在發達國家國內。因此,我國現在必須調整進出口產業結構,限制高耗能高耗資源型出口;並把環保、安全、社保等因素納入企業的出口成本;開發產品核心技術創造力,提高企業自主競爭力,實現在平穩出口量的基礎上利潤最大化。
(三)實施「走出去」戰略,擴大對外投資
積極探索多元化、多層次的外匯運用方式,通過各種渠道擴大對外投資。政府應進一步完善支持企業「走出去」的相關法律和政策,給予其適當的優惠政策和信貸支持,為企業「走出去」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鼓勵能夠發揮我國比較優勢的對外投資,擴大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的領域、途徑和方式,繼續發展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鼓勵有競爭優勢的企業開展境外加工貿易,帶動產品、服務和技術出口;支持到境外合作開發國內短缺資源,促進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源置換;健全對境外投資的服務體系,為實施「走出去」戰略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