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樣才可以學會做人
如何做人,怎樣做人做事?
(http://blog.china.alibaba.com/blog/zzfhmy/article/b0-i2018480.html)
如何做人,怎樣做人做事?是每個人一生的必修課,尤其是年輕人更是如此。大家可能都有過這樣的感嘆:在中國「做人難,人難做,難做人」!這大概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關,我們無法改變與逃避,就只能積極面對和適應。
(一)如何做人和如何處事
講這么兩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是怎麼做人。被毛主席稱為樸素唯物主義者的王夫之老先生講的這么幾句話非常好,他認為做人要做到「六然」和「四看」。所謂「六然」:
一是「自處超然」。自己獨處的時候要非常超脫,什麼名和利都要不去計較,特別是搞市場經濟和商品經濟的今天更是如此。
二是「處人藹然」。與人相處的時候對人要很和藹。
三是「無事澄然」。意思就是寧靜致遠,沒有事的時候就非常清靜,跟「自處超然」是相聯系的。
四是「處事斷然」。不像我們有的時候左右為難,拖拖拉拉,猶豫不決,決而不斷,斷而不行,這就不對,該下決心就要下決心。
五是「得意淡然」。非常淡,被領導看中了,被上級看中了,委以重任,封了高官,淡然處之,就這么回事,不要把它看得太重。
六是「失意泰然」。人不可能天天得意,人生也有失意的時候,天天得意就沒有李白,李白失意的時候發出感慨:「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其實那時就是誰也不用他這個才,他仍堅信天生他這個才就必然有用,那麼失意的時候就能泰然處之。這「六然」能做到,做人就做到很高的境界了,這樣的人才能夠擔當大任。所以他接著有「四看」:
一是「大事難事看擔當」。要干大事,攬難事,看他是否擔當得起。
二是「逆境順境看襟懷」。看你這個人襟懷如何,有的同志身處順境的時候洋洋自得,一遇到逆境到來了,處在逆境之中就怨天尤人,想不開,差不多是捶胸頓足,甚至嚎啕大哭。所以,人要有襟懷,襟懷坦白,毛主席告誡我們每個共產黨員要做到襟懷坦白,要真正做到襟懷坦白,何其難也。
三是「臨喜臨怒看涵養」。面對高興的事,面對憤怒的事,要看人的涵養怎麼樣,有的人能做到「大喜臨門不張揚,無故加之而不怒」,這要有很遠大的志向才做得到,有很寬廣的襟懷才做得到,我們共產黨人也要做到這一步,涵養要好,不為之所動容。
四是「群行群止看習見」。跟大家一起相處,一起行事的時候,就要和大家一樣,不要額外一條筋,要跟大家搞好團結。這「四看」是講得非常好的,從中看到王夫之老先生是非常有志向,非常有襟懷的人,無怪乎被毛主席所稱道,贊揚他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大哲學家,做人就要做到這個份上。
雷鋒同志怎麼做人?工作上向最高水平看齊,向水平最高的同志看齊,可是生活上他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齊。這很像毛主席年輕時講的兩句話,「我是極高之人,又是極低之人」。「我是極高之人」,就是看問題看得非常遠,非常透,志向非常之遠大,追求的境界非常之高,這就是極高之人。「極低之人」,可以向任何人下矮樁,這「極高」加上這一「極低」,就造就了一代偉人。
第二層意思是怎麼處事。處事在做人的道理中已經談到,處事有這么兩點是必須做到的。一是古人講得好,做事要「三思而後行」。「三思」:「思其所以危,則安矣;思其所以亂,則治矣;思其所以亡,則存矣。」思考有可能產生危情的根本原因,就可以做到很安然;思考那些有可能產生混亂的根本原因,採取相應措施解決,那麼就可以很好地治理天下;思考那些有可能導致你垮台或滅亡的根本原因,那你就可以安全地存活著。
作為一個人來講,你明白自己身上的各種毛病,然後根據醫生的意見,再加上自己的經驗,可以搞個養生之道,經常注意,改變那些不良嗜好,改善生活方式,崇尚那些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活得長些,是同一個道理。那麼「三思而後行」,我們在擔當一些大事難事的時候都是這么去想,而且研究對策加以解決,排除產生危情的各種各樣原因,排除產生混亂的各種各樣原因,排除產生造成垮台的各種各樣原因,你便可以高枕無憂,否則的話,你就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夜不能寐,寢食難安,一事無成。
看起來處事之要旨在「三思」,在「思其所以危」,在「思其所以亂」,在「思其所以亡」,這三條把握在手裡,你就會百試不爽。可不可以這么講,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過程當中,高度一致是相對的,是有條件的,是暫時的,發生矛盾與分歧則是絕對的,無條件的,而且是永久的。每一個人從呱呱墜地那一刻起,就是矛盾的產物,他帶著矛盾降到這個世界。
有人講得好,一個人便是一個小社會,老百姓講得更好,一娘生九子,九子九條心。我們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五湖四海搞到一起,我想,對同一個事物有不同的見解是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經歷,站的角度不一樣,這本身就意味著一定會產生分歧、產生矛盾。問題在哪裡?有這些分歧,有這些矛盾是正常的,是客觀的。我講世上人情,最親莫過於母子、父子之間,最近莫過於夫妻之間。夫妻之間最近,但是絕對一條心的沒有一對,不可能絕對一條心,絕對一條心是理想的說法,一個人一條心也是兩條心
但是,有某些好事之徒,他用放大鏡來誇大這些客觀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把它講得玄而又玄,神乎其神,並且以此來撥弄是非,這就是大問題了,關鍵就在這兒,這就叫做破壞求大同存小異的准則。對這樣的人最好的辦法就是離遠一點。
(二)如何做人?答曰低下頭做人!
.
一位朋友告訴我說,剛開始在公司里的感覺很好,工作很充實,日子過的很忙碌.他喜歡這樣的狀態.可是,一個多月之後,問題就出來了,他開始覺得他在慢慢的得罪同事們.這是一個很糟糕的情況,而更糟糕的是,他有時候甚至不知道是為了點什麼就把其他人得罪了.他很苦惱.他問我:難道我真的很難與人相處嗎?
他問我的時候,我也想問自己這個問題.
人與人之間相處到底應該遵循什麼樣的原則?到底應該如何相處?是努力的得到所有人的好感,還是堅持自己的風格,而因為風格得罪大多數的人?
他是一個工作能力突出,但為人處事一般的人.他身上有一些別人不具備的優點,比如;熱情,自信,認真和執著.但是,有些時候,往往是這些優點變成了他的缺點.比如說自信,他的自信常常讓人接受不了,我們這么多年的朋友有時候都有點不適應,更別說是一個新環境,新同事了呢.他常常認為自己是最棒的,最優秀的,以至於這樣讓很多人接受不了,讓人覺得他難以接觸.同時又容不得別人給他提點意見,因為他覺得所有事情他都可以解決的很好.
這是他的致命弱點.自信也自大,更加驕傲.
他問我:自信有錯嗎?人難道不應該擁有自信嗎?我無言以對,是啊.自信有錯嗎?誰說自信就是錯的?難道自卑就是對的嗎?或許這不是一個對與錯的問題吧?
他待人很熱情,也很直接.對朋友更是如此.有些朋友就是受不了他這種說話這么直接才慢慢疏遠他的.他告訴我,其實有時候他看到某個朋友做的事情不對或者不合適,他就很著急,很希望能幫助這個朋友.只是可能是他的方式讓人接受不了,他常常是一兩句話說出口就讓人開始厭惡了.其實他本來不是這個意思,可是別人聽著卻不是這個味兒.
面對這樣的情況,他問我應該如何處理?我也陷入了深思,我也想知道應該如何處理.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和交往,不管是以任何的形式出現,朋友也好,同事也罷,究其原則把握住一個就可以了:以誠相待,親疏隨緣.只要你不曾故意傷感別人,一如既往的尊重別人的人格和生活習慣,並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寬容,那麼別人就會給予你相同的方式.
人的一生不能沒有朋友,缺少友情的人生是不幸的.但是也不要刻意的去追求與友情,以一個平和的心態,寬容的心情去嘗試著理解別人,體諒別人,其結果是親密也好,是疏遠也罷,就看上帝的安排了.只是,人需要不斷的完善自己的人格和性格,及時的認識錯誤並改正錯誤.與一個人交惡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如果是與所有人都交惡,那麼就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這時需要反省的是自己,試著做一個讓別人喜歡自己的人,也嘗試著去喜歡,去欣賞別人.
朋友,堅持自己的時候也要不斷的完善和反省自己,低下頭做人的時候,也需要抬起頭來看看天!
(三)談談如何做人與學會做事
如何做人與學會做事這是做人做事必看之道,事關你的成功和前途命運,不可不看也!
談到做人,我們常常被其中深奧的道理所困惑,乃致於有思不得其解。做人不是做給別人看,而是為了自已活的實在和舒暢而做。盡管做人的學問沒有固定的法則,但是它存在一些通則,如果能夠靜下心來去研究研究這些通則,就會覺得和以前大不一樣。
談到做事之道,做事的學問是有許多方面的,但是有許多人卻無法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所以常常事倍功半,甚至半途而廢,當我們用心分析那些成功人士的履歷的時候,就會發現他們都有一種獨特的做事之道,或者說他們總是在琢磨一條適合自已發展的成就大業的方法,他們在不斷的選擇,不斷的排除,從最佳的「路線」開始突破,所以贏得了自已成功的人生。
做事是要講本領的,也是要講技巧的,根本不能帶有盲目性。聰明人善於以做人帶動做事,以做事擴大成果,並把這兩項視為人生牢不可破的定律。
做人要有寬容的品質
歌德說:「人不能孤立地生活,他需要社會。」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能給人生帶來快樂,而且能助人走向成功。而寬容的品質則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基石,在相互寬容諒解中求得共同的發展和進步是一種良好的願望。一個人只有具備了寬容的品質,才會懂得理解和尊重他人,才會有愛人之心,有容人之量,成為識大體、顧大局的人。要做一個寬容的人,筆者覺得應該從以下幾點做起。
賞識別人的優點,包容他人的不足。古人說得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金無赤足,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優點和不足,世上有能人,但絕對沒有完人。每個人獨立的個性差異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不可避免。要解決這些矛盾,就必須具備寬容。寬容的前提是什麼?是賞識!只有會賞識的人才有寬容的品質,也只有具有賞識之心的人才稱得上是寬容的人。
我們知道,人性中最本質的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賞識,人都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賞識而活不會是為了挑剔而活吧,我相信,百分之百的人從內心都是願意和賞識自己的人一起工作、一起生活,而不願意和整天挑鼻子挑眼,對這不滿意那不順眼的人一起。人,或多或少都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因此,要做到寬容,就要學會用「電腦窗口」功能,看他人優點時最好使用「最大化」,看缺點時和不關要緊的事最好使用「最小化」。
正視自己,善待「弱者」。認識自己、正視自己不容易,要善待「弱者」更不容易。我們都是凡夫俗子,不可能是完人,不可能沒有錯誤,當我們發現自己錯誤的時候,不要過分的憂心忡忡,要及時誠懇主動道歉,讓對方感覺你的誠心。當別人有了過錯的時候,我們要善待對方,不要滿臉的階級斗爭、得理不讓人,什麼都要討個公道,什麼都爭高低和強弱,要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不要把自己的思維方式強加於人。
當然,寬容有度,寬容不是縱容 ,我們對一些事也要講理,但即使要講理,也要曉之以理,注意別人的自尊和承受度,要讓人體會到你對他的尊重,特別不能搞「株連」、「算總帳」,否則你會導致自己的心裡錯位,也會使矛盾擴大化。善待別人,其實就是善待自己,我們何樂而不為?
學會淡忘,用感恩的心情對待生活。或許你曾經飽含著成功後遭人嫉妒的苦澀,或許有人因處事不公虧待過你,或許有人方式不當讓你受盡了委屈,或許有人因勢利傷害了你......對於這些,你大可不必耿耿於懷,忿忿不平,既不要將自己想當然的一些東西強加於無關的人,更不要想到要以牙還牙,採取什麼辦法變本加厲「回敬」對方、中傷對方。
最好的辦法是不別把這些讓你不快樂的事放在心上,如果你始終跟自己過不去而處於一種煩惱心態,無疑只會在自己心裡種下刻薄的陰影,最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我們必須要學會忘記,樂觀地把它作為生活的積累,學會感恩,感謝生活給你磨練自己的機會,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化對方,因此,忘記有時也是對自己最好的愛護。
提高素養,開拓視野。人與人之間的封閉、孤獨而不善交往,就會讓人心胸狹窄,寬容也就無從談起了。因此,要要盡可能地創造條件,廣交朋友,多見世面,不要把自己固定在自己固有的小天地里。同時還要不斷的加強學習,提高自己的素養,激發生活的熱情,讓生活充滿陽光,讓心靈充滿陽光。充滿陽光的人生不正是我們所要追求的么?
(四) 如何做人
我們常聽到有人感慨說:「做人難,人難做,難做人」。其實做人並不難,難者難在肯吃虧,肯為人服務;如果凡事都能替別人設想,自己也懂得有所為有所不為,甚至時時就教於人,與人做好互動關系,做人又有何難呢?因此,只要懂得做人的方法,人生之樂樂無窮。「如何做人」呢?有四點意見:
第一、要做與人為善的人:青年守則說:「人生以服務為目的」,但是有的人做事官僚,總喜歡刁難別人,他以磨人為樂,不給人方便,不肯真心為人服務,這樣的人不但不得人緣,其實也顯示自己無能。所以,凡是能乾的人,當別人對他有所請求,大部份都是肯定的,都是OK!OK!凡是能力差的人,別人求助於他,大都是否定的,都是NO!NO!因此平常自己不妨自我檢討一下,究竟是能力強的人,還是能力弱的人。如果你常常否定的說 NO,必定是能力有問題,如果你總歡喜正面幫助別人,必定是願意與人為善的能人。
第二、要做和而不流的人:世間上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所成,做人孤芳自賞,就會處處孤掌難鳴,因此在團體中縱有不如己意,也要方便隨喜隨緣,才不會在大眾中流失。但是隨緣並非隨波逐流,如果對方是一個壞人,所做皆壞事,我也不能跟他同流合污。所以做人應該隨緣不變,我有隨緣的性格,也有不變的原則,要同而不黨,和而不流。
第三、要做見賢思齊的人: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別人的一句好話、一件好事,我應該學習、效法;即使是不如法的,我也可以引為借鏡,此即所謂「善可為法,惡可為戒」。一個人只要懂得學習,有時就是一個小孩子,甚至所謂「愚者也有一得」,都是我們的良師益友,何況是賢能的人,我更應該不恥下問,應該見賢思齊。
第四、做一個樂於忘憂的人:人到世間上來,不是為苦惱而來的,所以不能天天板著面孔,傷心、煩惱、失意,這樣的人生沒有樂趣可言。金代禪師說「不是為生氣而種蘭花」,所以我們應該為自己的人生創造一個樂觀、積極、進取、歡笑、喜悅的個性。懂得快快樂樂的在人間做人,遠離憂愁、悲傷、苦惱,這樣的人生才有義意,才有價值。
同樣是人,有的人讓人如沐春風,歡喜親近;有的人令人退避三舍,敬而遠之。你是什麼樣的人?你要做什麼樣的人?關鍵就在於要會懂得做人。
(五)過去一直以為,只要以真誠待人,就可以和多數人和睦相處,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可是,如今從別人身上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真話非但不好聽,有些時候說出來不但是難聽,甚至連我這個自認為大度的人也會被氣得要死.於是,終於明白原來世故也並非完全貶義.
人與人相處不但需要真誠,需要容忍,更多的時候需要的是不要把所有的話都講出來吧.中國人的愛面子是根深蒂固的,每個人都一樣,所以凡是多想想,需要顧及到每個人的面子\自尊.不但是朋友間需要如此,即使同事\上下級之間更需要如此吧.
所以也終於明白性格耿直也並非就完全是好事.(性格耿直本身不是壞事,關鍵是要講點「直」的藝術,即:因人、因事、因時而異。)
B. 家教app哪個好
1、老師好
老師好是一個教育輔導軟體,通過老師好應用找到孩子最適合的老師,而後上門進行一對一的輔導教學,非常的方便快捷,想給孩子補習的,想要考前沖刺的都能上老師好來尋找你最喜歡的老師來進行輔導。
軟體特色
【線上直播課程】:名師專家在線直播授課,足不出戶享受精品課程;
【24小時線上咨詢】:提供圖文、語音咨詢服務,隨時隨地咨詢專家,實時解答家長疑惑;
【電話一對一溝通】:精準匹配解決問題,一對一深度電話溝通解決教育疑難;
【多種專業知識分享】:入駐專家、老師獨家分享教育文章,為家長進行智能推送。
C. 學會做人很重要
少年強則國強
學會做人,這是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不管你擁有多少知識和財富,如果不懂得做人的道理,那你就不會獲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學會做人,對於同學們而言,首先要尊重師長,關愛他人。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尊老愛幼,團結互助。作為子女,要理解父母供養自己念書的艱辛,應明白父母將全部的心血和希望傾注在我們身上,懂得疼愛父母,尊重父母,珍惜父母的血汗錢;更要尊重老師的勞動,認真聽講,珍惜三年高中時光,用自己優異的成績回報父母、師長和社會。然而我們少數同學卻在校不思進取,揮霍浪費,捫心自問,難道無愧?作為同學,要學會與人相處,互幫互助,共同進步。要學會關心別人,主動幫助別人,要善於和他人溝通。與人交往要禮貌、誠信,特別要學會尊重別人。同學之間存在分歧、矛盾時要用理智的方式去化解,而不應使用野蠻、粗暴方式去解決,學會去關心別人,幫助別人,用心相處,這是化解矛盾、處理好人際關系的最佳方式。其次學會做人。要努力去做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努力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做一個有益於他人和社會的人。然而我們少數同學興趣至上,吃不得苦,缺乏毅力克服自身的缺點,甚到是只求索取,不做貢獻;只圖自己安逸享受,不管父母辛勞死活;如此做人人生意義何在?我們應學會關注社會、關愛人民,努力學習,用自己的聰明才智造福於社會,造福於人民,做一個有益於會的人。
再次,學會做人,應遵守國家的法律,遵守學校的紀律,遵守社會公德。常言道,不依規矩,難成方圓。我們生活在大社會中,只有按照社會的規則才能保證社會的有序運行,一個合格的中學生其行為不僅要符合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遵守社會公德,更要遵守國家的法律,言行舉止合乎規范,文明禮貌,這是文明社會對公民的基本要求。
最後,學會做人,要懂得如何熱愛生命、關注安全,擁有健康,學會自我保護和保護別人。安全是幸福的保證,是學校健康發展的前提,作為中學生要學會安全用電,行走安全,掌握防火、防煤氣中毒等知識和技能。注意生活安全,不吃霉腐等不衛生食品,吃飯自備碗筷。不玩水,不玩火,不打架,不在危險的場所追打推拉,懂得平安才是幸福,珍愛生命。
常言道,做人難。做人是一門學問。學會做人非一時之功,而是一生中時時事事處處都要面對的課題。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學習做人要從小做起,從現在做起,從一點一滴,一言一行做起,逐步陶冶自己,努力做一個高尚的人,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有益於人民的人。
學會學習是通向認識、生存和發展的途徑,它本身包含著學會生存和關心,尤其是學會做人的要義。其程式可以表示為:確定發展方向→選擇學習目標→制定學習方案→向成功邁進→接受社會評價。這一系列過程都由學習主體的意志支配。學會學習的最高境界是學習與創造的並存和融通。社會和人生並非要學好之後再創造,而是邊學習邊創造。學習創造並重,從而實現人生之價值,這並非神話,而是無數智者的實踐所開拓的發展道路。
學校是進行教育活動的專門教育機構,應當成為學生的樂園;學生應當成為學習的真正主體,成為能主動參加知識掌握過程的主人;學習應當從始至終成為學生自己的事情;掌握知識固然是學生的重要任務,但學會做人、學會學習應該是學生學習的第一位的任務。這不僅是學生主動掌握知識的需要,更是為了適應未來科學技術迅速發展挑戰的需要,是為了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未來的人才,要適應這種需要,就應具有如下幾方面的素質:
⑴為人民謀利益的政治思想素質;
⑵具有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思想和行為;
⑶不斷創新、勇於探索科學真理;
⑷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情感和智慧;
⑸善於調節自己身心,適應社會和大自然的變化,保持健康的體魄和旺盛的精力
「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當專讀書, 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陶行知全集》卷五,175頁)「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陶行知全集》卷三,608頁)陶行知先生把「教人做人」作為德育的根本任務,以塑造真人作為培養目標。「教人求真」、「學做真人」關鍵在一個「真」字上。即要培養有真知識、真本領、真道德的人,要在生活實踐中不斷追求、探索、創造、奮斗。本世紀20年代,陶行知就「樹立起了新教育的旗幟」,堅決擯棄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的方法,堅決反對傳統教育的「教、訓分家」。他說:「教育好象是教人讀書,訓育好象是訓練人做人或做事;教育好象是培養知識,訓育好象是訓練品行;教育又好象是指所謂的課內活動,訓育則好象是指所謂課外活動」,他還指出:「知識和品行分不開,思想與行為分不開,課內與課外分不開,做人與做事與讀書分不開,即教育與訓育分不開」。(《陶行知全集》卷二,200頁)即教書與育人、知識教育和品行教育、思想與行動、課內與課外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教書與育人分家、思想與行為脫節、教務主任只管「功課以內」、訓育主任(即政教主任,編者注)只管「功課以外」的做法,實在是當今學校教育普遍存在的一大弊端。他還說:智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學生①「明誠」,即「明知識之本源,然後乃能求之無盡;明知識之歸縮,然後乃能用之無窮」;②「擇善」,即「擇善而從」,有辨別是非和選擇運用知識的能力。所以,他認為「誠為智育之本」,「智育以養成思想及應用能力為標准」(《陶行知全集》卷一,70頁)。也就是說,智育是科學的教育,要讓受教育者明白科學的知識和科學的方法,培養受教育者具有應用科學知識的能力。
??? 中學生時代,是整個人生鏈條中最閃光的一環,閃爍著希望之光;中學生時代是長身體、長知識、長志氣的時代,更是學會學習的時代。作為中學生沒有不想學好。事實上,中學生都有遠大的理想,都在積極探索最佳學習策略,抓住最佳學習時機,利用最佳的心理原理指導自己的學習,以便最有效地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都在努力尋求學會學習的道路。我們堅信:盡管每個人的航行道路不同,但是,每位中學生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未來合格的社會主義各個行業的建設者。
教育始終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活動,而今天我們的國家、民族和個人生存以及青少年成長中的許多問題,已經越來越緊密地與教育問題聯系在一起。我們必須充分地認識教育在當今生存活動中的基礎地位;必須清醒地意識到當今世界所面臨的許多生存問題向教育提出的挑戰;必須從我國現實和未來的生存需要出發,而不是從某種知識體系出發來選擇教育的內容和方式;必須全面地對待人的需要,從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的融通、精神需要與物質需要的平衡、當前需要和長遠需要的兼顧等方面,辯證地處理好教育與人們多方面的生存需要之間的關系;必須通過教育活動,努力發展人們的綜合生存能力,促進人的生存條件包括生存環境的改善,推動一種更適合未來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新的生存方式的建立,使我們在不斷地追求更高教育價值的過程中,也不斷促進更高生存價值的實現。教育所造就的應該是具有新品質的一代新人,這樣新的品質,不僅表現在他們具有更淵博的知識、更卓越的能力上,還應當表現在他們也具有更遠大的理想和更高尚的道德上。它們也不能是那種只被物質慾望所支配的「單面人」和只關心自身利益的利己主義信徒和「小皇帝」。他們應該具有豐富的精神需要和崇高的道德境界,應當「關心自己,包括關心自己的健康」,「關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同行」,「關心他人」,「關心社會和國家的社會、經濟和生態利益」,「關心人權」,「關心其他物種」,「關心地球的生活條件」,「關心真理、知識和學習」。(《教育研究》1990年第7期,74頁)作為新時期的中學生更應關心人類命運所系的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教育者要把我們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新型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主義道德和隨著科技的進步,在人們關於如何正確利用科技造福人類的思考上建立、發展起來的科學倫理道德教育滲透到我們的教育中,以培養出既有高度科學文化水平,又有高度的思想政治覺悟和道德水平的一代新人,更好地建設具有高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社會,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聯合國的會議認為:「世界第一位的挑戰不是新技術革命,不是經濟的發展,而是德育問題」。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呂型偉先生關於新的人才觀指出:「『人』同『才』並沒有必然的聯系,因為有的人是『人』又有『才』,這就叫『人才』;有的人是『人』沒有才,不能叫『人才』。有的人是『才』不是『人』,那麼這種人根本不是『人才』,汪精衛不是人,是漢奸,汪精衛偏偏有才」。關於人和才的選擇,呂先生說:「寧可他是人沒有才,而不要他有才不是人,因為越是有才不是人的人,危害越大」。這位教育專家明確提出作為人的起碼的四條要求:「一條是他是一個文明的人,人是從動物進化來的,現代動物學家經過科學分析,認為現代人還沒完全擺脫動物狀態。我們要力爭擺脫,擺脫得越多,越是文明的人;第二條是他是一個現代的人,現代人有許多特有的要求,如,民主的觀念、法制的觀念、整體效益觀念,這些古代人是沒有的;第三條是他是一個中國人,作為一個中國人,要有自尊,要有民族、國家的自尊心,不能丟國家的臉;第四,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他應是一個有社會主義覺悟的人」。(呂型偉:《面向未來的教育》)
教育要培養人們關心、合作的精神,要教人學會做人,做一個富有同情心和社會責任感的人,這種人在處理物質佔有的方式上是先人後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處理利益的分配上是以他人利益、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為主,決不損人利己,這些思想行為必須從家庭教育、幼兒教育開始培養起,滲透於日常的生活中,不能指望經過幾個月的集訓就會使人學會了做人、學會了關心,具有合作精神,應該貫穿於人的終身教育中。
??? 中學生時代,是整個人生鏈條中最閃光的一環,閃爍著希望之光;中學生時代是長身體、長知識、長志氣的時代,更是學會做人的時代。作為中學生沒有一個不想最大限度地戰勝自我、開發自我的。事實上,中學生都有遠大的理想,都在積極利用最佳的心理原理指導自己的生活,都在努力尋求學會做人的道路。我們堅信:盡管每個人的航行道路不同,但每位中學生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社會主義的合格的公民。
還有你是用來辯論的 我又查了一些這些現場辯論的資料 你不需要強記 看看這些會對你的現場發揮有一定的作用 資料很全 你慢慢看
問:在當今這個社會,應試教育處於頂峰的社會,需要的是有廣博知識的人,所以從清華北大出來的學生總是能夠更容易的找到工作,難道他們的人格就一定很好嗎,難道我們這些高職出來的學生人格就一定很差嗎,雖然我們知識比不上人家,比個人格也會輸?
駁:不過有更高的人格有什麼用,這個社會需要的是有知識的人,人家老總找人第一是看你知識,而不是看你人格~~
兩者看來都很重要,但是題目是要求在學校范圍里,
我國教育的根本任務:造就高素質勞動者、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不斷增強我校大學生的社會競爭力。
相對來說,只要學校這方面的知識你學透徹了,人格也不會低到哪裡去。
問:現在學校開展思想道德培養課程
駁:培養思想道德觀念不用知識么?知識是什麼,除了專業課別的就不算知識?
我也問你,沒有心理方面的知識,你思考什麼,用什麼?沒有個順序的先後么?
好的品格是坐那就有的?啥是好的品格,評判的標准從哪來?不用知識判斷么?
在大學塑造起來的人格經得住走入社會得沖擊么?沒有自己頭腦得理論理性化所支撐得人格是不穩定得,是脆弱得,如果人格培養更重要些,你怎麼表現這個更重要,多抽時間培養人格么?怎麼培養?實際行動是什麼?看思想道德書?扶老大娘過馬路?一天能扶多少個?
駁:對方的觀點我不敢苟同,一個人的知識你能看到嗎?知識一旦被你擁有,他還會跑嗎,而人格是多變的,在人的一生中,可以有善轉惡,也可以由惡轉善,人格的塑造不是一日之工,他要一生的努力,而大學是人積累知識的最佳時期,不要把時間白白浪費哦.
問:很多人說劉海洋和馬家爵的事情來說道德很重要,那麼我倒要問問你的道德是怎麼來的?
駁:是在大學4年裡才培養的么?那麼對方的便有是不是認為那些還沒有上大學的人道德低下呢?眾所周知,我們的品德是從我們牙牙學語的時候就開始的。中國在大學的辛辛學子何止百萬,劉海洋和馬家爵只不過指著百萬之重的2個,難道我們看世界要以點覆面嗎?
這實在是知其一不知其二,他就是調節心理方面的知識太少,還不要這樣的人積累知識,拿空氣塑造人格么?」我想問下,有強的心理方面的知識,沒有得到更好思考和使用,又有何用。
知識積累不夠,所以才有悲劇。重視知識的積累,達到人格的升華,質變才量變,量變才有人格,不要把知識放在次要的地位。所以知識是基礎,他是關鍵,所以知識的積累更重要。
我們今天的辯題不是怎樣積累知識 而是知識積累和人格塑造孰輕孰重的問題
問:有人說人格是知識的基礎,此言大錯特錯。試問一個人沒有知識作為基礎,那怎麼來分辨是非?
駁:古人早就說過:讀書為什麼?無非是分黑白明是非而已。如果沒有人告訴一個小孩未經別人允許的時候拿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那麼這個小孩將來會發展成什麼樣子我們可想而知……
問:貪官說污吏
駁:那麼請問這些人在當官之前是經過重重道德考驗的,他們是否是道德不夠?肯定不是,而且還邀請對方辯友住一個問題,我們討論的是大學期間的問題。當官後會發展的如何,那時畢業以後的事情,請不要跑題。
問:出國很多人不回來,出國是道德的問題么?
駁:出國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個大問題,愛因斯坦倒是出國了,你能說他道德低下么??
那麼這4年你作為一個學生的主要任務是什麼呢?如果一個人把自己的任務都忘記了那還何談道德?如果大學生各個大學畢業各個路不拾遺,就是什麼專業知識都只知一二。拿國家如何發展,世界如何前進,人類如何進步??
問:有人說高科技犯罪
駁:那麼抓高科技犯罪的人,你又如何解釋??
高科技犯罪的人生方向為什麼歪了?
因為思想教育方面的知識積累不夠!每天讀讀〈論語〉,你的良心一定會受到鞭笞,思想得到升華。
問:大學的目的,大學的使命。
駁:大學的目的:國家科教興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知識經濟
假如大學的主要作用是朔造人格的話,那麼他們完全沒必要再來大學。
來到大學,我們的目的是什麼?是學習!學習是什麼?知識的積累。
反方對方辯友同學,塑造人格,在家裡可不可以?而在家裡,在學校學習的專業知識你學得到嗎??
首先我要說的是,我並不否定在校大學生塑造自己的人格人品.我們今天說的是哪個更重要,
現在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很多地方都趕不上人家,為什麼呢?
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我們的技術跟不上.我們作為中國未來的接班人,沒有理由不好好學習,努力掌握知識去跟別人比,所以我認為我們更應該多學習知識,掌握知識.
再說,我們從小學就開始在被灌輸要學會做人的思想,那麼現在的大學生都可以說是成人了,那麼那個黃金時間已經過去了,而且,我們學的越多,就懂的越多,人的素養也就想多提高了
溫::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了人才強國戰略,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駁:教育的根本任務:造就高素質勞動者、專門人才和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不斷增強我校大學生的社會競爭力。
黨的教育方針:要求高校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高素質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學校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一切為了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目前高校間的競爭也是人才培養的競爭,體現在高校培養的人才的社會競爭力。
問:在社會上如何立足
駁:對於一個學校來說,最重要的是學生,而對於一個學生來說,增強自身的社會競爭力最重要的是專業課程知識,一個人要是連最最基礎的東西都沒有掌握,怎麼能談的上在社會上立足.
就拿我們現在的社會來說,每個工作崗位都是有具體要求的,而大多數的單位都會在最基本的要求上填寫:**學歷以上.這就說明了一個人的專業知道對一個人面對社會競爭的重要性,也就是說知識學習是在校大學生最基本的任務,也是最重要的任務.
問:性格決定一個人的命運:說起來又是老生常談,但確實是條真理。
由我個人的經歷可以得知:一個人的成功百分之九十取決於他的人格,取決於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想做一個什麼樣的人。而不是被決定於其餘百分之十的專業知識。
駁:曾經有許多人,當機會看著自己的機會走來時,卻因為沒有夠份量的專業知識、可以勝任的能力而不得不無奈地放棄。
問:司馬光在其<<資治通鑒>>中有這樣一句話,才,德之資也,德,才之帥也.帥不就是統帥嗎??
統帥不就是更重要嗎!?
駁:人格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意思包括了能力,那能力又不等同於知識,它是知識的目的,沒有人為了學知識而學知識啊!!!
才跟德 就好比軍隊中的士兵跟統帥
士兵就是組成軍隊的基礎 統帥就把這些士兵很多的組織起來形成戰鬥力的人
一個統帥能帶領千軍萬馬 但卻不能代替千軍萬馬
如果在拿單個士兵跟統帥做比較的話 也許統帥重要一點
但司馬遷那句話里的才 說的應該是一個集合也就相當與整個軍隊的士兵 這樣的話帥跟士兵哪個較重要是不是又當別論了
況且他也沒有側重哪一方 因為這樣的問題很難平衡出結果來,實際情況還要具體分析。
問:漢奸
駁:所以我想作為大學生更應該注重知識的積累,這些知識當然包括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等等。
人格一般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識之上的,雖然有特別,但畢竟大部分是這樣的,
清朝末年,國民雖然不是多麼高尚,但也是老實本分,結果如何?還不是為洋人所奴役?原因何在?就是因為沒有科學技術呀,
抗日戰爭為什麼有那麼多漢奸,我認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國的知識水平太低,導致素質較低,大多不明白什麼是愛國所致。
象美國打伊拉克,就是因為伊拉克這國家窮,知識水平不夠高而早成的,在戰爭期間,貧窮的伊拉克連飯都吃不飽,性命都難包了還淡什麼人格呀,
學各種知識就是用來陶冶情操提高素質從而健全自己的人格的
人格都不要了那要知識來做什麼。
兩者的關系應該是,我們因為要不段完善自己的人格所以才要不停的學習知識
不過從雞生蛋,蛋生雞的角度來看,如果人格的形成不是先天而確定是後天培養的話,積累知識要比塑造人格重要,沒有知識的積累為先,人格塑造無從談起。
正確的選擇積累知識的過程就是塑造人格的過程,當人格偏離知識時,通常都是出在對知識的選擇不當上。所以關鍵是在積累知識的過程中能否正確選擇知識的問題,選擇正確了,人格塑造就不會偏離。
知識本沒有什麼問題,問題是出在選用知識結構的體制身上。
再說,「人格」這個詞需要搞清楚具體指向,「塑造人格」的說法本身就有問題,是塑造什麼樣的人格?
優質人格,還是劣質人格?人格是心理學上的人格涵義,還是指論理學上的人格涵義?
好的人格的形成本來就要有知識的積累,你沒有知識怎麼會知道什麼是好的人格呢,我看你人格是什麼都不懂,就拿自己的國家來說,過去的幾百年到處受別國的欺負,你知道這是什麼嗎,還不是缺少知識,缺少科技。那個時候你有人格有用嗎,還不是把你踩在腳下,所以我的觀點是知識比人格重要。
問:人接受教育的目的。
駁:是為了認識更清晰,離真理更近,同時加強自己控制自我、修養自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學生應以積累知識為主,還是以塑造人格為主,就是要看何者更滿足人受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看何者更符合高等教育的任務。
人格是指個人的道德品質,是人的氣質、能力、性格等特人格是指個人的道德品質,是人的氣質、能力、性格等特徵的總和。顯然,人格的塑造是建立在知識積累這一基礎上的,現行教育中,學生的身心、學業、人格發展得不夠和諧,有很復雜的原因。
但就教育本身來講,在很大程度上,源於未能有效、科學地協調好學生身心、學業、人格之間的深層次矛盾。教育中,有意或無意地以犧牲學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完善為代價,以單純提高學生的學業水平為發展目標;或片面地把學生學業的成敗理解為學生發展的唯一內容和最高標準的錯誤傾向,也並非個別現象。
問:以分數至上來評價學生
駁:我們現在討論的是知識積累,對方辯友把知識積累和分數的概念混淆了
問:導致研究生,博士生等高學歷的人才的犯罪率比普通學歷的人生犯罪率要高,就是因為過分重視學歷和知識忽視了在人格道德素質的教育,引起高科技的犯罪!
駁:,如果要這樣議論的話,請問好多學識很淵博的人犯了的罪,是人格上的錯還是為法律的錯,導致社會所不容的呢。
問:「學會生存」和「學會做人」
地的學校大家都看到一條類似的標語口號:「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發展。」;
駁:聯合國為21世紀提出的教育口號是:「Learning to be」(學會生存)。
在中國,「Learning to be」卻被翻譯成「學會做人」。
那麼到底能不能用「學會做人」代替「學會生存」?
「生存」的定義是:保存生命。看了會覺得有點觸目驚心吧?
而關於「做人」,在漢語里, 「做人」只有兩個含義:一是指待人接物;二是當個正派人。
人,必須生活在社會群體中。不懂做人的人,確實很難「生存」。
可見, 「做人」簡單地同「生存」混淆在一起了。
問:對於性格來講是怎樣形成的?怎樣來塑造它呢?
駁:人格的系統是非常龐大的,它包括三大系統。包含了又要控制、又有傾向性、又有心理的特徵。
向我們所說的心理特徵又包括性格、能力、氣質等一些東西。
們俗語有句說法:"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是老百姓在現實生活中總結出來的很有代表性的說法,而這種說法卻恰恰反應了人的幼年時期對人個性成長的重要階段。大大學怎樣來塑造它呢?
問:孩子的教育方式
駁:我們給孩子愛,實際上是要讓孩子健康的發展,不是單純的去保護和愛他。
比如,原來我們看到孩子摔倒了,我們家長趕快跑過去看看是不是摔破了?是不是摔痛了等等。在這么多人保護下,就使孩子缺乏自由,這樣也是一種不好。所以說這個保護的度和量,在什麼時間出現,我們怎麼去對待都是要我們很好的去把握。
有些父母對孩子呵護有加,孩子在做一件事情時,總是提醒孩子注意這個,注意那個,不要把衣服弄臟,不要把東西弄壞等等。
我們就看出人格的形成是和我們的主觀願望、和我們的教育態度、和我們的教育方式的一些不正確是有關系的。
當然,人格的形成絕不僅僅是這些方面,還有其他的很多方面。
問:知識是上大學的第一目的。
駁:我們上大學後,根據就業方向和所修課程的不同,被分到了各個系和各個專業。而並沒有因為各人的氣質類型和修養不同被分到不同的膽汁質,多血質專業。
來到大學,我們要因為知識的積累修得學分,從而畢業。至於人格,學校相信大多數同學是沒有問題,如有問題,留校查看。當然,當一個同學德才兼備的時候,校方會以獎學金的加以鼓勵。不過,大多數學校智育分所佔比例大大超過德育分
首先,知識和人格之間沒有誰更重要之說.
其次,我認為一個人的知識積累決定了這個人的水平,也幾乎決定了他以後的生涯發展,而大學階段正是一個人形成自己知識體系的關鍵時期,決不能耽誤,這也是所有大學最主要的職能;相比之下,大學塑造人格的功能是相對次要的.
最後,我還認為人格的形成因素是極其復雜的,而大學環境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並不是決定性的.
一般說來,一個人的人格到20歲就已經定型了,當我們到大學時不到20也差不了多少,難道有很多人在這4,5年的時間里來個巨變嗎?
大學是一個很寬松的時間,可以確定自己的興趣,學自己喜歡的東西,無論專業內專業外的,書本的還是實際生活的,都對將來有很大用處。
人格,小時候可塑性比較強,那時要是定型了,到大學也難改了。
問:怎麼學好學習,目睹了很多速成的例子(如丁磊、陳天橋等)之後,也迫切希望能駛上成功的快車道。駁:中國學生的一大優勢是扎實的基礎知識,如數學、物理等。無論同學們所學的是哪個專業,大學畢業 才是個人事業的真正開始。想做企業領導或想做管理工作的同學也必須從基層做起,必須首先在人品方面 學會做人,在學業方面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