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視頻照片 » 鈾礦可以拍攝陰極發光照片嗎
擴展閱讀
什麼app可以保存衣服照片 2025-04-03 10:17:28
自控力在什麼app可以看 2025-04-03 10:00:29

鈾礦可以拍攝陰極發光照片嗎

發布時間: 2022-02-02 16:07:46

① 請問可以買到鈾礦石嗎

一般情況下是買不到的,除非你很有錢,買通人際關系,然後高價收購少量的鈾礦,買太多的話會被公安機關查出來。
而且鈾礦的提純是個很大的問題,如果沒有專門提純鈾的設備,就算買來了你也不能正常使用,只能放在家裡當裝飾品,作為收藏。

② 鈾的存在形式

在阿澤里克地區鈾主要以獨立鈾礦物的形式存在,包括瀝青鈾礦、鈾石、銅釩鈾礦和鋇釩鈾礦等。另外在礦石中也有少量呈吸附形式存在的鈾。

1.鈾礦物

(1)瀝青鈾礦和鈾石

瀝青鈾礦和鈾石常緊密共生,主要產出於阿薩烏阿組的蝕變岩石中,呈粒狀或微脈狀,經常出現在蝕變形成的方解石或棕色方沸石中。圖6-1A顯示瀝青鈾礦產於方解石中,圖中右下有一點狀自然銅。圖6-1B中瀝青鈾礦產於碎屑間的方解石中,大小約100μm。圖6-1C中瀝青鈾礦產於碎屑顆粒間,呈微脈狀,大小為5μm×70μm,右側淺灰色者為褐鐵礦。圖6-1D中瀝青鈾礦產於方解石中。圖6-1E中瀝青鈾礦和鈾石同時產於棕色方沸石中的自然銅周邊,顯然鈾礦物晚於自然銅形成。圖6-1F中瀝青鈾礦和鈾石呈微細網脈狀產於方解石和棕色方沸石中。

圖6-1 鈾存在形式的電子探針背散射圖像

圖6-2 鈾存在形式的電子探針背散射圖像

圖6-2A中圓形棕色方沸石邊緣為微粒狀的瀝青鈾礦和鈾石,大小<20μm,中心部位呈雲霧狀的是更為微小的脈狀,說明它們是與方沸石共同生長沉澱的。圖6-2B中瀝青鈾礦、鈾石和赤銅礦同位於交代形成的棕色方沸石中。圖6-2C中長石被棕色方沸石沿解理方向交代,而鈾石和赤銅礦同處於方沸石中。圖6-2D為鈾石呈微脈狀於棕色方沸石中。

瀝青鈾礦和鈾石中普遍含有稀土元素,其中多數含鈰,瀝青鈾礦中含Ce2O3達1.73%,鈾石中為1.29%(表6-1),含La一般較低,但有一顆鈾石含La2O3達2.07%。

(2)鈾的釩酸鹽

鈾以釩酸鹽礦物的形式存在於戴加瑪組蝕變岩石中。有銅釩鈾礦和鋇釩鈾礦兩種礦物,它們呈粒狀存在於重晶石、赤銅礦和黑銅礦中,也有呈單礦物存在於棕色方沸石中。它們的粒度亦很小,多在5~30μm范圍內,其成分見表6-1。

圖6-3A中鋇釩銅礦以微粒狀存在於棕色方沸石中,照片頂部有一重晶石。圖6-3B中銅釩鈾礦被黑銅礦包裹,從照片中可以看出黑銅礦圍繞赤銅礦一圈,說明黑銅礦是由赤銅礦氧化而來的,所以,實際上銅釩鈾礦原來是被包裹在赤銅礦中的。圖6-3A、B中,鋇釩鈾礦被重晶石包裹,而重晶石又存在於棕色方沸石中。圖6-3C,粒狀銅釩鈾礦被包裹在赤銅礦中。

圖6-3 鈾存在形式的電子探針背散射圖像

表6-1 鈾礦物電子探針分析結果

續表

2.吸附形成的鈾

在普通放射照相的底片上,礦石光片除了黑度較深的點狀感光以外,還有很淡的雲霧狀感光,表明有少量鈾是被方沸石、褐鐵礦和碳酸鹽所吸附的。

3.類質同象形式的鈾

熱液蝕變的礦物中,沒有發現能與鈾成類質同象的礦物,但砂岩中常有少量重礦物,如鋯石、獨居石、磷灰石中會有微量的類質同像形式存在的鈾,但這種鈾是從岩體中帶出的,與熱液無關。

③ 什麼地方可以購買到鈾礦石

可以去山裡撿,有很多的。

④ 鈾礦開采應該怎樣減少輻射

核能開發利用現狀及對環境的污染
唐 浩
【關鍵詞】:能源危機 核能發展 開發利用現狀 核電 環境污染

【摘要】:面對日益加劇的能源危機以及化石能源的利用產生的溫室效應、環境污染等問題,世界各國都對能源的發展決策給予極大重視。核能是一種清潔、安全、技術成熟的能源,開發利用核能成為能源危機下人類做出的理性選擇。本文著重闡述了核能的發展歷程、核能的開發利用現狀以及核能的開發利用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分析了核能、核電相對於傳統能源的明顯優勢,指出了大力開發利用核能、發展核電是實現人類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清潔、高效的核能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能源是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保障性資源,同時能源問題也是世界性的問題。目前人類所使用的能源主要是化石能源,自19世紀70年年代產業革命以來,化石燃料的消費量急劇保持增長,90%以上的世界經濟活動所需的能源都依靠化石能源提供,由於大量消耗,這類資源正趨於枯竭;同時化石燃料的大規模利用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導致了溫室效應和全球氣候變暖等一系列環境問題。能源危機與環境危機日益緊迫,尋找新的清潔、安全、高效的能源是人類所面臨的共同任務。
現代社會中,除了煤炭、石油、天然氣、水力資源外,還有許多可利用的能源,如風能、太陽能、潮汐能、地熱能等等,但是由於技術問題和開發成本等因素,這些能源很難在近期內實現大規模的工業生產和利用;而核能是一種經濟、安全、可靠、清潔的能源,同各種化石能源相比起來,核能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危害更小,這些明顯的優勢使核能成為新世紀可以大規模使用的安全和經濟的工業能源。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前蘇聯、美國、法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建造了大量的核電站, 由於核電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和廣闊的利用前景,和平發展利用核能將成為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能源產業的發展方向。
1 能源危機與發展核能的必然性
由於人類對化石能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可供開採的化石能源日益衰竭,在世界一次能源供應中約佔87.7% , 其中石油佔37.3%、煤炭佔26.5%、天然氣佔23.9%。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雖然發展迅猛、增長很快, 但仍保持較低的比例, 約為12.3%。根據《2004年BP 世界能源統計》, 截止到2003年底, 全世界剩餘石油探明可采儲量為1565.8億噸, 2003年世界石油產量為36.79億噸, 即可供開采年限大約42 年。煤炭剩餘可采儲量為9844.5 億噸, 可供192 年,天然氣剩餘可采儲量為175.78 萬億立方米, 可供67 年。化石燃料在使用過程中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溫室效應、酸雨和全球氣候變暖等全球性的環境問題不斷加劇,資源危機和環境危機使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制約和挑戰。
在已知的可再生新能源中,由於技術上的困難和經濟性等因素,已開發的太陽能、風能、沼氣等均未能大規模利用,只有水電資源已大規模開發利用,盡管尚可繼續開發,但僅靠水電資源難以滿足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由此看來 ,要使可再生能源達到全面應用並足以支持經濟持續發展的水平,還需要相當一段進一步開發的時期。由於新的可再生清潔能源目前面臨技術和成本的問題,只有核能是一種既清潔、又安全可靠且經濟上具競爭力的最現實的替代能源。
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的一位專家發表的報告,一座裝機容量為100萬KW 的燃煤電廠,每年要耗煤250萬噸,所排放的廢物有:二氧化碳650萬噸(含碳200萬噸),二氧化硫1.7萬噸,氮氧化物4000噸,煤灰28萬噸(其中含有毒重金屬約400噸)。而同樣規模的一座壓水堆核電站,每年才消耗低濃鈾25噸(相當於天然鈾150噸),所排放的廢物為:經處理固化的高放廢物9噸(體積約3立方米),將被存放於地下深層與環境隔絕的岩井中,另有中放廢物200噸、低放廢物400噸。核電廠不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或氮氧化物,且1kgU-235裂變產生的能量相當於200噸標准煤。據有關報告顯示,現在世界每年因燃燒化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已達55億噸(以碳計)之多,而截止1993年的統計,由於使用核能發電已使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減少了8%。所以在未來相當一段時期內,發展利用核能將成為21世紀人類應對能源危機和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2 核能的發展歷程與開發利用現狀
2.1 核能發展的簡單歷程
人類對核能的現實利用始於戰爭。核能的戰爭用途在於通過原子彈的巨大威力損壞敵方人員和物資, 達到制勝或結束戰爭的目的, 目前人類對核能的開發利用主要是發展核電, 相對與其他能源, 核能具有明顯的優勢。核電站的開發與建設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1954年,前蘇聯建成電功率為5000kW 的實驗性核電站;1957年,美國建成電功率為9萬kW 的希平港原型核電站;這些成就證明了利用核能發電的技術可行性。國際上把上述實驗性和原型核電機組稱為第一代核電機組。
20世紀60年代後期以來,在試驗性和原型核電機組基礎上,陸續建成電功率在30萬kW 以上的壓水堆、沸水堆、重水堆等核電機組,它們在進一步證明核能發電技術可行性的同時,使核電的經濟性也得以證明:可與火電、水電相競爭。20世紀70年代,因石油漲價引發的能源危機促進了核電的發展,目前世界上商業運行的四百多座核電機組大部分是在這段時期建成的,稱為第二代核電機組。
第三代核電設計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 第三代核電站按照URD或EUR 文件或IAEA 推薦的新的安全法規設計,但其核電機組的能源轉換系統(將核能轉換為電能的系統)仍大量採用了第二代的成熟技術,預計一般能在2010年前進行商用建造。從核電發達國家的動向來看,第三代核電是當今國際上核電發展的主流。
與此同時,為了從更長遠的核能的可持續性發展著想,以美國為首的一些工業發達國家已經聯合起來組成「第四代國際核能論壇」(GIF),進行第四代核能利用系統的研究和開發。第四代是指安全性和經濟性都更加優越,廢物量極少,無需廠外應急,並具有防核擴散能力的核能利用系統,其目標是到2030 年後能進行商用建造。
2.2 世界核能的利用現狀與核電的發展
1954年前蘇聯世界建成第一座發電功率為5000KW 的試驗性核電站, 美國則在1957年12月建成了發電功率達90000KW的希平港壓水堆核電站。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 是世界各國經濟快速發展時期, 電力需求也以十年翻一番的速度迅速增長, 此時, 核電的安全性和經濟性得到驗證, 相對於常規發電系統的優越性鮮明地顯現出來, 給核電發展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市場。核電迅速實現了標准化、批量化的建設和發展。
國際原子能機構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 立陶宛核能發電在全國發電總量中所佔的比重接近80%, 這一比重在世界上是最高的。在世界主要工業大國中, 法國核電的比例高, 核電占國家總發電量的78%, 位居世界第二, 日本的核電比例為40%, 德國為33% , 韓國為30% , 美國為22% , 而我國僅為2%右, 發展空間很大。
由於三里島核電站事故尤其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 核能在上世紀90年代發展速度明顯放緩, 核恐懼和高成本使得核能利用較高的發達國家重新審視核電的利弊, 美國90年代一直致力於核電站的維護而不是新建; 在歐洲, 許多國家也在討論如何迅速關閉其核電廠。但進入新世紀核電又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出現了較快的發展勢頭。截至2007年12月, 全世界正在運行中的反應堆有439座, 相比2002年的444座微量下降, 但發電能力穩步上升, 總發電量達到37117GW , 全世界核電供應已經達到總供電量的16%, 許多國家達到總供電量的1/3。
隨著國際能源價格的進一步飆升, 2000年以來發達國家正在轉變其原有的核電發展態度, 調整原有的核電發展計劃。美國2005年通過能源政策法, 聯邦政府開始積極鼓勵建設新的反應堆。英國政府在2008年2月宣布將投巨資發展核電,在2020年以前, 新建反應堆6個, 使英國的電力供應提高18%。據國際原子能機構預測, 到2030年, 全球核電所佔份額將增加到27%。正在崛起的發展中國家能源需求旺盛, 其核能增長最快, 1999到2020年間將增長417% , 尤其是發展中的亞洲, 據世界原子能機構的統計, 未來65座正在興建或正在立項的核電站中, 2/3分布在亞洲各國。中國目前運行核電機組11個,核電比例為119 % , 核電裝機容量900萬千瓦, 計劃到2020年提高到4000萬千瓦。印度運行核電機組17個, 核電比例為216% , 計劃到2020年增加20至30個新核電機組,所以目前核電的擴展以及近期和遠期的發展前景仍集中在亞洲,亞洲地區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發展核電的勢頭強勁。
2.3我國能源的利用特點與核能的開發利用現狀

3 核能的利用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雖然核能具有來源豐富、安全、清潔、高效等明顯的優點,但是核能仍然可能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對人類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重大損害。核能的利用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主要是放射性污染。核能利用上的任何疏忽、無知、差錯,其結果並不亞於爆發一場小型核戰爭,有時甚至遺患無窮,給人類的生活乃至生存,投下可怕的陰影。目前核陰雲主要來自核廢料的嚴重污染,使用核能所產生的核廢料會產生危險的輻射,並且影響會持續數千年。
到目前為止,全世界核能民用的歷史上僅發生過兩起重大核安全事故。1979年3月,美國三哩島核電站二號堆發生了一次嚴重的失水事故,幸好由於堆的事故冷卻緊急注水裝置和安全殼等設施發揮了作用,使排放到環境中的放射性物質含量極小,雖然並沒有造成大的人員傷亡但在經濟上卻造成了10到18億美元的損失,事故的危害尚在進一步觀測調查中。1984年4月,前蘇聯基輔附近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事故,造成大量的發射性物質泄漏,30km范圍內的居民被迫撤離,歐洲不少國家也受到輕微的核污染,引起了強烈的國際反響。據報道,有31人死亡,203人受傷,135000人被疏散。
當前對環境造成污染的放射性核素大多來自核電站排放的廢物,核電可能產生的放射性廢物主要是放射性廢水、放射性廢棄和放射性固體廢物。1座100萬KW的核電站1年卸出的泛燃料約為25t,其中主要成分是少量未燃燒的鈾、核反應後的生成物——鈈等放射性核素,核廢料中的放射性元素經過一段時間後會衰變成非放射性元素。此外,還有鈾礦資源的開發問題,由於鈾礦資源的開發造成的廢棄、廢水、廢渣等污染也不可忽視,對鈾尾礦也必須進行妥善處理,如果處理不好,將會覆蓋農田、污染水體,甚至對自然和社會都造成嚴重影響。一旦發生核事故或核泄漏,對人類和環境造成的影響都是災難性的,只有加強核安全和輻射安全的管理,處理好放射性核廢料,合理科學地利用核能,才能保證核能安全的開發利用。
3 展望未來,4 核能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21 世紀初人類面臨發展的能源瓶頸, 傳統能源存量不足, 效率低, 污染大。目前「三足鼎立」的核能、水能、燃氣能中核能優勢明顯, 核電具有資源豐富、高效、清潔而安全的相對優勢, 水電資源的開發取決於長遠生態影響的評估和科學論證, 燃氣能受制於資源的存量, 其他可再生新型能源如風能、生物質能特別是太陽能由於成本高、效率低, 短期內難以成為能源供應主力, 因此, 未來20——30 年核電將會迅速發展以緩解人類能源需求的燃眉之急。

21 世紀的能源格局是核能、水能、燃氣能「三足鼎立」, 核電的開發和利用給生態資源、環保護、社會生活以及經濟發展帶來巨大利益, 也對人類的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形成潛在威脅, 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對核電開發和利用進行分析, 能更好地保護環境和促進人類利益。

【參考文獻】
彭俊 愈軍,世界核電現狀與發展趨勢簡介,核安全,2007(4).
傅濟熙,可持續發展與核能利用,中國核工業·核能論壇,1999(2).
歐陽予,核能和平利用的發展歷程與前景展望,電氣技術,2009(8).
譚衡霖 徐光平等,核能利用與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關系,電力環境保護,2008(1).
唐黎標,世界各國如何處置核廢料.
歐陽予,世界核電國家的發展戰略歷程與我國核電發展,中國核電,2008(2).
劉艷紅 李剛,核能是危險還是安全的,科學之友,2009(8).

⑤ 居住在鈾礦附近的人,應該注意是什麼

其實沒什麼,我四月份去了個鈾礦山和鈾冶煉廠學習。
在礦井中主要是防止元素氡的放射性,要帶口罩,還有傷口也得包著,防止放射射性微塵進入體內形成體內輻射。
在冶煉廠輻射也很小,我們去參觀根本沒穿任何防護服裝,而且是在含量41%的成品鈾礦旁邊。
周圍的村民一直在那樣的環境下生活過來的,都沒什麼異常。
總之,在那旁邊居住不必提心吊膽,不要去主動接觸鈾礦山采礦區的放射性礦石或廢物(岩石),就算是接觸了,事後用水多沖下手即可。

⑥ 鈾礦最早是什麼時候在中國發現的

1943年,南延宗先生赴廣西考察,在鍾山紅花區黃羌發現鈾礦,是成礦級鈾在國內的首次發現。

據說同期的偽滿政府日本人曾在遼寧的海城發現過鈾。新中國正是根據這兩線索1954年分別在廣西和遼寧發現了最早的鈾礦。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找到鈾礦,生產中國的第一顆原子核武器,鈾礦的工人先輩們土法上馬提煉鈾,當時的生產和生活條件非常艱苦,采礦沒有發電設備。

礦石的搬運都是人工肩挑背扛,冶煉的工作程序都是以人力為主模式土法生產,工人只帶紗布作的口罩,穿著過膝的膠筒,光著脊背在硫酸池中翻動礦石。

(6)鈾礦可以拍攝陰極發光照片嗎擴展閱讀:

鈾第一次是在一七八九年被發現,發現後,科學家對它的化學性質進行了研究,正所謂性質決定用途,研究出來性質,也就知道如何利用它了。

研究發現,鈾是一種放射性元素,它在碰撞後能夠發出巨大的能量。因此科學家就想利用它的這一特質,從而發出能量,於是它便被用於核反應中。

鈾被廣泛的用於核反應中,核反應可以產生巨大的能量,最開始是作為一種武器出現的,只要核武器一旦出現,那麼那片土地上的生命便會化為灰燼,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內無法住人。

這是因為它的放射性巨大,一直遺留在那,導致其放射性一直存在,而這種性質減弱的時間又很長很長,一旦人去居住,受到了輻射,那便會發生病變導致死亡。

⑦ 美國亞馬遜的東西可以寄到國內嗎貨物是鈾礦石!

好像可以,

⑧ 多少鈾礦 才可以有純度 98% 鈾

這要看你的鈾礦含量是多少,如果是千分之一,則一噸鈾礦里有一千克鈾,還要看提取工藝的回收率是多少,工藝落後,提取率低,反之則高。

⑨ 鈾礦可以用來什麼作用

鈾是核裂變的主要物質,是保持國家核威懾力量和維系核大國地位的堅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