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視頻照片 » 實詞有哪些視頻可以引流
擴展閱讀
實詞有哪些視頻可以引流 2025-01-08 04:40:03
怎樣製作表格排版視頻 2025-01-08 04:37:01

實詞有哪些視頻可以引流

發布時間: 2025-01-08 04:40:03

① 文言文引的用法

1. 文言文中「因」的用法

一、作動詞:因襲,遵循。「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

白話譯文:繼承秦國的事業,按照原來的既定方針,向南攻取了漢中。

出處:漢代·賈誼 《過秦論》

二、作動詞:接續。「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飢饉。」

白話譯文:常受外國軍隊的侵犯,加上內部又有飢荒。

出處:春秋·孔子《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

三、作動詞:依照。「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

白話譯文: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構,擊入牛體筋骨(相接的)縫隙,順著(骨節間的)空處進刀,依照牛體本來的構造。

出處:漢代·莊周《莊子·庖丁解牛》

四、作動詞:順應。「變法者因時而化。」

白話譯文:改革制度的人要根據時勢而變通。

出處:戰國末年·呂不韋《察今》

五、作名詞:原因,機會。「於今無會因。」

白話譯文:走到今天這一步今後不可能再相會相親。

出處:漢代·佚名《孫雀東南飛》

六、做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白話譯文:加恩於人時,要想想不要因為一時高興而賞賜不當。

出處:唐代·魏徵 《諫太宗十思疏》

因拼音:yīn

釋義:

1、原故,原由,事物發生前已具備的條件:原因。因素。因果。病因。

2、理由:因為(wèi)。因而。

3、依,順著,沿襲:因此。因之。因循。因噎廢食。陳陳相因。

(1)實詞有哪些視頻可以引流擴展閱讀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因而[yīn ér]

連詞。表示結果。

2、因緣[yīn yuán]

佛教把因為有這個事物而產生了那個事物叫因;這個事物由於那個事物而生成叫緣。

3、因子[yīn zǐ]

因數。

4、成因[chéng yīn]

(事物)形成的原因。

5、蘭因[lán yīn]

經常被用來比喻像蘭花一樣美好的前因。

2. 關於古文因的用法 高手進

「而」在古漢語(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較復雜的,它有兩個讀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實詞,在另一個句子里又可以是虛詞;作實詞可以是名詞,可以是動詞,可以是代詞;作虛詞時可以是連詞,可以是助詞。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二十幾個。

下面我把古漢語首選的工具書——《辭源》上的解釋作依據,補充一些中學課本文言文課文中的句子作例句。一並打給你。

表修飾一般用在形容次後面:「吾恂恂而起」

一、ér

一頰毛,象毛之形。凡鱗毛之下垂者也稱而。例如:《周禮·考工記·梓人》:「凡攫殺援噬之類,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譯]:「凡是捕殺他物持物而咬這一類的,一定深雕它的爪,突出它的眼睛,振起它的鱗與頰毛。」

二代詞。通「爾」汝,表示第二人稱。可譯為「你(的)」、「你們(的)」。

三連詞。

⒈表示並列關系,所連兩項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輕重,而是並列、並重的關系,可譯為「和」、「及」、「又」、「並且」或不譯。

⒉表示承接關系,所連兩項在時間、動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譯為「就」、「然後」、「來」、「便」等,或不譯。

⒊表示遞進關系,後項意思比前項意思更近一層,可譯為「而且」、「並且」等。⒋表示修飾關系,前項修飾後項,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不譯。

⒌表示轉折關系,所連兩項在意思上相對或相反,可譯為「卻」、「但是」、「可是」等。上來了」。

3. 古文中的(因)的用法

《說文解字》:「因,就也,從口大。」

會意字,以口、大取「能大者,眾圍而就之」之意。因的本義為「依靠」「憑借」,引申有「因襲」「沿襲」「原因」等義,均為實詞,現代漢語仍沿用。

「因」的虛詞用法是從實詞義引申而來的,先秦早期便已產生。可作介詞和連詞。

介詞「因」的用法從古至今一直沿用下來,變化不大;連詞「因」隨著漢語詞彙逐漸復音化的趨勢,漸漸被「因為」「因而」「因此」等復音詞所取代,但在現代漢語書面語中仍偶或使用。 一、介詞 1.引進動作行為發生、出現的處所、方向。

可譯為「從」「由」等。 例:因井中視星,所視不過數星;自邱上以視,則見其始出又見其入(《屍子·廣澤》) 2.引進動作行為發生、出現時所藉助的時機、條件。

可譯為「乘」「趁著」「趁」「順著」等,或仍作「因」。 例:於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廉頗藺項如列傳》) 3.引進動作行為發生、出現時所憑借、依靠、依賴的事物或條件。

可譯為「憑借」「依賴」「依靠」「憑(著)」等,或仍作「因」。 例: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屈原列傳》) 4.引進動作行為實施的根據、前提。

可譯為「根據」「依據」「按照」等,或仍作「因」。 例:因地制宜 因時制宜 因任授官(成語) 5.以人或事物為媒介或手段而達到某種目的或實施某一動作行為。

可譯為「通過」「由」等,或仍作「因」。 例: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項如列傳》) 6.引進動作行為發生、出現的原因、理由。

可譯為「因為」「由於」,或仍作「因」。 例: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諫太宗十思疏》) 二、連詞 1.連接分句,表示順承關系,前後兩事在時間或事理上前後相繼,可譯為「於是」「就」「因而」等。

例: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後,因留懷王以求割地(《屈原列傳》) 2.連接分句,用於因果關系復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或仍作「因」。

例:十娘因見鴇兒貪財無義,久有從良之志(《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字典解釋因 yīn (1) ㄧㄣˉ (2) 原故,原由,事物發生前已具備的條件:原~。~素。

~果。病~。

(3) 理由:~為(w唅 )。~而。

(4) 依,順著,沿襲:~此。~之。

~循(a.沿襲;b.遲延拖拉)。~噎廢食。

陳陳相~。 (5) 鄭碼:JD,U:56E0,GBK:D2F2 (6) 筆畫數:6,部首:囗,筆順編號:251341 參考詞彙 -------------------------------------------------- ------------------------------ because of cause follow on the basis of 果 詳細註解 -------------------------------------------------- ------------------------------ 因囙 yīn 〔名〕 (1) (會意。

從囗(wéi)大。大,人。

甲骨文字形,象人在車席子上。本義:「茵」的本字,坐墊,車墊) (2) 同本義 [mat;cushi on] 因,就也。

——《說文》。朱駿聲註:「囗大俱非義。

江氏永曰:『象茵褥之形,中象縫線文理。』按即茵之古文。

江說是也。」 (3) 原因 [cause] 貴賤雖復殊途,因果竟在何處?——《梁書·范縝傳》 自謂得其勢,無因有動搖。

——白居易《有木》詩 (4) 又如:因果報應(佛教指物有起因必有結果,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前因後果 (5) 機會 [opportunity;chance] 於今無會因。——《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6) 姓 詞性變化 -------------------------------------------------- ------------------------------ 因 yīn 〔動〕 (1) 依靠;憑借 [depend on;rely on] 誰因誰極。

——《詩·佣風·載馳》 論世之事,因為之備。——《韓非子·五蠹》 因人成事者。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2) 又如:因緣(憑借;依據)因贓假位(利用賄賂買得官職);因公假私(借公家的名義以謀取私利);因依(倚傍;依託);因附(依附);因國(可以依靠、利用的國家) (3) 沿襲,承襲 [follow] 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

——《論語·為政》 因遺策。——漢·賈誼《過秦論》 因秦宮室,據其府庫。

——張衡《東京賦》 (4) 又如:因承(承襲,因襲);因習(相沿成習,沿襲) (5) 連接 [connect] 水邊小丘因古城,上有巨竹數百個。——宋·陸游《城西接待院後竹下作》 (6) 順;順應 [ply with;conform to;obey] 因其固然(因:順著。

固然:本來的樣子。指牛的自然結構)。

——《莊子·養生主》 以徑寸之木…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因勢象形,就著木頭的原樣來模擬形狀。

因,就著,順著。勢,形勢,這里指材料本身的形狀特徵。

象,動詞,模擬。形,形狀)。

——明·魏學洢《核舟記》 (7) 又如:因便(順便);因風吹火(比喻順勢行事,用力不多) (8) 相就;趨赴 [go to] 其民沓貪而忍,不可因也。——《國語·鄭語》 (9)因姻--同音字通假 「《說文》:『因,就也,從口大。

』又就,『就,高也,從京尤,尤異於凡也』。困訓就,因、就同義。

而因姻又同音同義,通假。為什麼通假,首先婚姻二宇,連在一起,婚是對於在昏夜男搶女而言。

姻是由於女被搶就男方居而言。《詩經·我行其野》:『昏姻之故,言就爾居。

……昏姻之故,言就 爾宿。』『言』為虛詞,無義;。

4. 古文中「引」的用法

檢舉 引而不發中的引是拉的意思。

引兵而去中的引則是率領的意思。引河水而濟……中的引是招引引頸就戮中的引是申的意思引在古文中還有延長、延續、牽連、自盡、薦舉、招致等意思。

引 古代術語。見載於清施定庵《弈理指歸圖·凡例》。

大致有兩種含義:(1)指引回被敵方切斷的棋子。近人徐去疾《圍棋入門》:「自遠應援圍中之子,使其乘機得出曰『引』。」

或相當於現代的「渡」。(2)即「退」。

徐潤周《圍棋術語圖說》:「引,也是引回之意。」 引 yǐn (1) (會意。

從弓丨。(丨表示箭。

箭在弦上,即將射發。本義:拉開弓) (2) 同本義 [draw a bow] 引,開弓也。

――《說文》 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孟子》 引弓而射。

――《淮南子·說林訓》 臣為王引弓,虛發而下鳥。――《戰國策·楚策》 長城以後,引弓之國,受命單於。

――《史記·匈奴列傳》 丁壯者,引弦而戰。――《淮南子·人間訓》 柄鐵折疊環復…引之長丈許。

――明·魏禧《大鐵椎傳》 (3) 又如:引手(引箭手);引弓(拉弓);引滿(拉弓至滿) (4) 拉,牽挽 [draw] 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

――《呂氏春秋·察今》 引相如去。――《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引車避匿。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引之),拉他(表示好感)。

――《世說新語·方正》 (5) 又如:引日(拉轉日輪);引手(拉回手);引曳(牽拉) (6) 延長;延續 [lengthen;continue] 子子孫孫,忽替引之。――《詩·小雅·楚茨》 (7) 又如:引日(拖延時日);引年(延長年壽);引時(遷延時日) (8) 伸著 [stretch] 引首顧曰。

――馬中錫《中山狼傳》 使者持刀趨前,濟引頸待之。――《新唐書·卓行傳·甄濟》 (9) 又如:引首(伸長頭頸,抬起頭。

形容殷切盼望);引手(伸手);引頸(伸長頸項);引臂(伸臂) (10) 牽連;攀供 [involve in] 果引張勝。――《漢書·李廣蘇建傳》 (11) 又如:引附(攀附);引逮(株連捕) (12) 引導 [guide] 引之表儀。

――《左傳·文公六年》 (13) 又如:引轉(扭轉;轉回);引風吹火(引風助火勢。喻指煽風點火,加重事態);引商刻羽(指講究聲律、造詣很深,有很高成就的音樂演奏) (14) 帶領 [lead] 復夜引兵。

――《資治通鑒·唐紀》 (15) 又如:引奏(向帝王稟告、上書);引領(帶領);引線(告密、引路捕人者) (16) 引決、自盡 [suicide] 感三良之殉秦兮,甘捐生而自引。――《文選·潘岳·寡婦賦》 (17) 又如:引決(自殺);引訣(引決);引葯(服毒自殺) (18) 援引 [cite]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諸葛亮《出師表》 引入上諭中。――清·梁啟超《譚嗣同傳》 (19) 又如:引喻失義(援引例證以明理而失去大義);引經據古(引用經史古籍中的文句或故事作為根據) (20) 薦舉 [remend] 兩人相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

――《史記·魏其武安侯傳》 (21) 又如:引援(推舉;引薦);引預(引薦,使之參與) (22) 招致 [incur] 必親引問。――《資治通鑒·唐紀》 (23) 又如:引納(招致接納);引惹(招惹) (24) 執持 [hold]。

如:引杖(持杖);引杯(舉杯。指喝酒) (25) 退避 [retreat] 自引而起。

――《戰國策·燕策》 引次江北。――《資治通鑒》 (26) 又如:引避(引退,迴避);引遁(退卻,逃走) (27) 選用 [elect]。

如:引賢(選用賢才) (28) 吸引 [attract] 引入黃婆洞。――《廣東軍務記》 (29) 又如:引類呼朋(呼引同類);引狗入寨(比喻主動把敵人或壞人引進來);引流(導引水流) (30) 辭職 [resign]。

如:引老(告老。年老辭官);引去(離去;退去) (31) 舉起;豎起 [lift] 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戰國策·燕策》 (32) 又如:引耳(豎著耳朵);引飲(舉杯而飲) (33) 承認 [recognize] 權引咎責躬。――《三國志·吳志》 (34) 又如:引伏(服罪);引過(承認過失);引罪(承認罪過) (35) 延請 [send for]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史記·魏公子列傳》 (36) 取過來,拿出 [take;get;get sth.out] 引佩刀。――《漢書·李廣蘇建傳》 引壺觴。

――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5. 文言文「引」字的用法,急求

(1) (會意。

從弓丨。(丨表示箭。

箭在弦上,即將射發。本義:拉開弓) (2) 同本義 [draw a bow] 引,開弓也。

――《說文》 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孟子》 引弓而射。

――《淮南子·說林訓》 臣為王引弓,虛發而下鳥。――《戰國策·楚策》 長城以後,引弓之國,受命單於。

――《史記·匈奴列傳》 丁壯者,引弦而戰。――《淮南子·人間訓》 柄鐵折疊環復…引之長丈許。

――明·魏禧《大鐵椎傳》 (3) 又如:引手(引箭手);引弓(拉弓);引滿(拉弓至滿) (4) 拉,牽挽 [draw] 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

――《呂氏春秋·察今》 引相如去。――《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引車避匿。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引之),拉他(表示好感)。

――《世說新語·方正》 (5) 又如:引日(拉轉日輪);引手(拉回手);引曳(牽拉) (6) 延長;延續 [lengthen;continue] 子子孫孫,忽替引之。――《詩·小雅·楚茨》 (7) 又如:引日(拖延時日);引年(延長年壽);引時(遷延時日) (8) 伸著 [stretch] 引首顧曰。

――馬中錫《中山狼傳》 使者持刀趨前,濟引頸待之。――《新唐書·卓行傳·甄濟》 (9) 又如:引首(伸長頭頸,抬起頭。

形容殷切盼望);引手(伸手);引頸(伸長頸項);引臂(伸臂) (10) 牽連;攀供 [involve in] 果引張勝。――《漢書·李廣蘇建傳》 (11) 又如:引附(攀附);引逮(株連捕) (12) 引導 [guide] 引之表儀。

――《左傳·文公六年》 (13) 又如:引轉(扭轉;轉回);引風吹火(引風助火勢。喻指煽風點火,加重事態);引商刻羽(指講究聲律、造詣很深,有很高成就的音樂演奏) (14) 帶領 [lead] 復夜引兵。

――《資治通鑒·唐紀》 (15) 又如:引奏(向帝王稟告、上書);引領(帶領);引線(告密、引路捕人者) (16) 引決、自盡 [suicide] 感三良之殉秦兮,甘捐生而自引。――《文選·潘岳·寡婦賦》 (17) 又如:引決(自殺);引訣(引決);引葯(服毒自殺) (18) 援引 [cite]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諸葛亮《出師表》 引入上諭中。――清·梁啟超《譚嗣同傳》 (19) 又如:引喻失義(援引例證以明理而失去大義);引經據古(引用經史古籍中的文句或故事作為根據) (20) 薦舉 [remend] 兩人相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

――《史記·魏其武安侯傳》 (21) 又如:引援(推舉;引薦);引預(引薦,使之參與) (22) 招致 [incur] 必親引問。――《資治通鑒·唐紀》 (23) 又如:引納(招致接納);引惹(招惹) (24) 執持 [hold]。

如:引杖(持杖);引杯(舉杯。指喝酒) (25) 退避 [retreat] 自引而起。

――《戰國策·燕策》 引次江北。――《資治通鑒》 (26) 又如:引避(引退,迴避);引遁(退卻,逃走) (27) 選用 [elect]。

如:引賢(選用賢才) (28) 吸引 [attract] 引入黃婆洞。――《廣東軍務記》 (29) 又如:引類呼朋(呼引同類);引狗入寨(比喻主動把敵人或壞人引進來);引流(導引水流) (30) 辭職 [resign]。

如:引老(告老。年老辭官);引去(離去;退去) (31) 舉起;豎起 [lift] 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戰國策·燕策》 (32) 又如:引耳(豎著耳朵);引飲(舉杯而飲) (33) 承認 [recognize] 權引咎責躬。――《三國志·吳志》 (34) 又如:引伏(服罪);引過(承認過失);引罪(承認罪過) (35) 延請 [send for]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史記·魏公子列傳》 (36) 取過來,拿出 [take;get;get sth.out] 引佩刀。――《漢書·李廣蘇建傳》 引壺觴。

――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6. 說明「而,然」等文言文虛詞的用法及意義.1,而忽有龐然大物,拔山

1,而 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連詞,表修飾,相當於「著」、「地」等.暮而果大亡其財.連詞,表承接.丁壯者引弦而戰.連詞,表修飾,相當於「著」、「地」等.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連詞,表承接,相當於「並且」、「就」.墮而折其髀.連詞,表承接,相當於「並且」、「就」.學而時習之.連詞,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相委而去.連詞,表承接,相當於「並且」、「就」.人不知而不慍.連詞,表轉折,相當於「然而」、「可是」、「卻」.而疑鄰人之父.連詞,表轉折,相當於「然而」、「可是」、「卻」.任重而道遠.連詞,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2,然 忽有龐然大物.助詞,……的樣子.果然鶴也.代詞,起指示作用,譯為「這樣」、「如此」.忽大風起,塵氣莽莽然.助詞,用於句尾,「像……似的」.然數年恆不一見.連詞,表轉折關系,譯為「然而」、「但是」等.。

② 課外文言文閱讀(12分)喜雨亭記(節選)蘇軾予至扶風之明年,始治官舍。為亭於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


小題1:①第二年②這③下雨④通「囑」
小題2:C
小題3:那麼,我與你們即使想在這座亭子中悠閑自得地享樂,難道做得到么?
小題4:關心民眾疾苦或與民同樂(意巴對即可)《醉翁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