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您好,您說的 病人,病名叫胸椎小關節功能紊亂,能詳細說明一下嗎謝謝
用通俗一點的語言解釋,就是胸椎的一個或者幾個關節,解剖結構發生功能性紊亂。這同樣個屬於中醫的「骨錯縫筋出槽」。
『貳』 胸椎小關節紊亂不治療會自行痊癒嗎
那個做理療如果是手法的話是有機會糾正的,也就三天就行了。如果不是做手法呢就比較難了,還有理療不貴吖。一天都不用一百塊。不治療以後或者會有這樣那樣的不適,反正自愈的機會很小。
『叄』 急!!!腰椎的CT照片,可以確診"腰小關節紊亂嗎"謝謝
腰椎間盤突出沒有壓迫神經的,就叫腰椎間盤突出,可以不當成疾病;有腰椎間盤突出同時也有神經壓迫的,叫腰椎間盤突出症,這就是疾病,需要進行治療。你照片有突出,而無神經壓迫,不要當成腰椎間盤突出症。你描述的腰痛,慢性腰肌勞損的的可能性大,多鍛煉,少久坐就會康復。腰椎小關節紊亂是突發的腰部劇烈疼痛,活動都會困難,顯然你的不是。
『肆』 胸椎後關節紊亂是什麼啊
胸椎後關節紊亂症是脊柱小關節紊亂的一種症型。本症屬於中醫學「椎骨錯縫」范疇。主要是指胸椎關節因外傷、勞損等因素導致胸椎小關節(包括脊柱後關節、肋橫關節)的解剖位置發生改變使胸段脊柱,胸廓的生理機能失常,出現胸背部疼痛與功能受限的一系列臨床癥候群。 本症多由脊柱小關節,肋椎關節錯縫或滑膜嵌頓和部分韌帶,關節囊緊張引起反射性肌肉痙攣,致使關節面絞索或彈性固定在不正常或扭轉的位置上而產生疼痛和功能受限。 本病常出現於成年人,多以體力勞動者好發。其好發的部位在第3~6胸椎的後關節及肋椎關節處。解剖生理一、 骨與關節胸廓由胸段脊柱(十二個胸骨、十二個椎間盤)、肋骨(12對)、及胸骨所構成並維持其固有形態,保護胸腔內器官。 胸段脊柱,由十二個胸骨,十二個椎間盤及椎旁韌帶所組成,三者共同維持脊柱的形態。並構成其功能活動的基礎。前後縱韌帶對椎間盤和椎體起保護作用,並對其運動范圍加以約束;棘上韌帶對棘突的活動有限製作用,保護各小關節活動於正常范圍之內。同時脊柱的正常運動又依賴於肌肉力量的平衡作用。 胸椎的關節結構較其它椎體(頸椎、腰椎)特殊,胸椎十二個椎骨,每個椎骨都有對稱八個關節面。(即四個關節突關節面和四個肋橫關節面)。所以,一個胸椎與上下相鄰的胸椎,再與左右肋骨頭,形成四對關節。與椎體形成的關節稱胸椎後關節,與肋骨頭形成的關節稱肋椎關節或肋橫突關節。 肋椎關節:由肋小關節和肋橫突關節組成。 肋小頭關節:由肋骨小頭關節面與胸椎肋凹及椎間盤組成。 肋橫突關節:由肋結節關節面與胸椎的橫突肋凹構成。 胸椎間關節面呈額狀面,故胸部脊柱只能做側屈運動而不能屈伸。二、 肌肉(一)背部淺層肌,有四塊。名稱起點止點作用神經支配斜方肌上項線,頸外隆突,項韌帶,全部胸椎棘突鎖骨外1/3,肩峰,肩胛骨上份收縮提肩,中份收縮內收肩胛骨,下份收縮降肩副神經及頸神經(C3,C4)背闊肌T7-C5棘突、骶中嵴、髂嵴後份肱骨小結節嵴使肩關節內收,內旋,後神胸背神經(C6-8)菱形肌C6-T4棘突間胛內緣下份上提和內移肩胛骨肩胛背神經(C4-6)肩胛提肌C1-4頸椎模突肩胛骨的內側角上提肩胛骨並使肩胛骨內旋肩胛背神經 (C6)(二)、背部深層肌骶棘肌骶骨背面和髂嵴後部纖維向上分成三列:外側列止於肋骨,稱髂肋肌;中間列附於橫突,向上可達顳骨乳突稱最長肌;內側列附於棘突,稱棘肌收縮時使脊柱後神,並可仰頭,一側收縮使脊柱側屈頸、胸、腰部脊神經的後支支配夾肌起自項韌帶和第1-6胸椎棘突1-3頸椎橫突及顳骨乳突一側收縮,頭轉向同側,兩側共同收縮使頭後仰頸部脊神經後支支配 病因病理(一)急性外傷胸椎的連接是比較穩定的,並且活動度較小,在一般情況下不容易引起損傷。但由於胸椎周圍的軟組織比較薄弱,當較大的暴力傷及到胸背部時,則可發生胸椎小關節的錯位或肋椎關節的損傷。如胸椎過度前屈或前屈姿勢下背部突然遭受外力的打擊,或突然扭轉等,均可使胸椎後關節發生錯位,導致關節滑膜嵌頓,肌肉、韌帶等受到牽拉而反射性地引起痙攣。另外,猛力地咳嗽,噴嚏,或快速的轉身,擴胸動作也會造成胸椎小關節的移位或筋傷。(二)慢性勞損此種類型無明顯的傷史,由於胸椎間盤的自然退行性變化,椎間隙變窄,後關節的關節囊、韌帶鬆弛。患者在長期的不良或不協調的姿勢下作業,工作,學習,使胸背部肌肉、韌帶經常處於過度牽拉、扭轉而發生慢性的積累性損傷,胸椎的內、外力學平衡失調,從而導致胸椎後關節紊亂而發生疼痛。臨床表現患者在突然外力作用下有過度前屈或後伸肩背運動的受傷史,傷後出現胸背疼痛,痛連胸前,開始症狀較輕,背部板滯酸痛,有背負重物之感,以後症狀逐漸加重,坐卧不寧,行走、咳嗽、噴嚏、深呼吸震動時,疼痛劇烈,活動受限。常出現膽囊區,胃區,脅肋區的放射痛。慢性者與天氣變化,過度疲勞有關。如伏案工作稍久,背部掣痛難忍,作挺胸後伸活動感到輕松。檢查(一) 觸診時,患椎及其臨近胸椎有壓痛或深壓痛,壓痛在棘密表面或棘間韌帶處。並可摸到患椎處有筋結或條索狀物等異常改變,有的還可以發現患椎棘突高突或偏歪。患部或痛處有明顯叩擊痛。(二) X-ray線檢查,部分患者有患椎棘突偏歪改變。X-ray線雖不作為本病的診斷依據,但可排除胸椎的其他疾病,有助於鑒別診斷。治療(一)治療原則:舒筋活絡 解痙止痛 整復錯位 滑利關節(二)推拿治療1、 手法:推、揉、滾、按、理筋、彈撥、扳、背、頂等。2、 取穴及部位:胸夾背、背俞穴(胸俞、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天宗、阿是及患病部位3、 操作步驟① 推揉胸背活氣血:患者俯卧、術者位於患者頭側,用掌在胸背部,從上至下(從大杼穴開始沿膀胱經向下推至肝俞穴部)推10-20遍,再用同樣手法推對側10-20遍;繼用揉法、滾法在背部上下往返滾、揉1-2分鍾,以活躍背部組織的氣血。② 彈筋撥絡解痙孿:繼上法後,用彈筋法提彈肩筋(斜方肌)、背筋(菱形肌)每處只彈1-2次,彈後用揉法揉按所彈之處,以緩解彈後之不適感。再用撥絡法撥背部兩側的膀胱經及夾背,撥後也用揉法緩解其撥筋後之不適感。③ 點按諸穴通經氣:用指點法或肘按法點按背部的腧穴,從大杼穴開始逐一點按,每穴點按1-2次。點按時以酸、麻、脹為度。④ 整復錯位利關節:1) 掌按整復法:繼上述手法後,用雙掌按壓患部,以特定的按壓法糾正椎骨錯縫。如固前屈位引起的胸椎後關節紊亂,醫者雙手掌重疊於患處,用力下壓,當感到棘突有滑落感時,說明有復位的可能。如果是固後伸位引起小關節錯位時,用雙手掌分別置於患椎上下棘突處,兩手分別向上下用力按壓,即可復位2) 旋轉整復:此法適用於胸椎棘突偏歪者。患者坐位,以棘突向右側偏歪為例,一助手固定患者左大腿。醫者右手扶著患者左肩部,左手拇指頂椎偏歪之棘突,然後患者作前屈、右側旋轉動作,此時,兩手作相反的推扳動作,當感到指下有椎體輕微移動,並伴有響聲時,亦已復位。3) 牽拉整復:採用反背背抖或機械(牽引床)牽引、整復錯位。4) 拳頂整復:病人仰卧,雙手交叉抱於胸前。醫生一手握拳。放於患者病變部位,另一手扶著病人的肩項部,肘部按壓與患者交叉的手,此手輔助患者作起身運動,當病人後仰躺下時,握拳之手頂壓患部,此動作可反復多次,邊頂壓邊由下向上移動。頂壓的力度以病人能忍受為度。(三)葯物治療① 口服中葯:傷血者可選用和營止痛湯加減(當歸、川芎、赤芍、蘇木、陳皮、桃紅、續斷、烏葯、乳香、沒葯、木通、甘草)傷氣者可選用柴胡疏肝散、金鈴子散加減(柴胡、白芍、枳殼、香附、川芎、甘草)(金鈴子、延胡索)② 外敷葯膏(狗皮膏、南星膏、奇正消痛貼膏)風濕跌打酊外擦
『伍』 什麼叫胸椎小關節紊亂
胸椎後關節紊亂又稱胸椎後關節錯縫,臨床時有發生。胸椎後關節即關節突關節,由於胸椎後關節突關節面近似冠狀位,兩側有肋骨支撐,胸椎的穩定性相對於頸椎和腰椎為強,發生後關節錯縫的機會相對於頸椎和腰椎為少。但是,當突然的外力牽拉、體位變換不當、扭轉,使後關節不能承受所分擔的拉應力和壓應力時,則有可能引起胸椎後關節急性錯縫病變。[臨床症狀] 胸椎在人體正常的生理呼吸運動和中,後關節的活動范圍很小,但在擠壓或用力不當的扭挫傷,甚至咳嗽、打噴嚏等也可引起關節錯位。典型患者在發病時往往可聞及胸椎後關節在突然錯位時的「咯嗤」聲響,輕者發生關節勞損,表現錯位節段局部明顯疼痛和不適;重者可引起韌帶撕裂、後關節錯位,表現為「岔氣」,牽掣頸肩背作痛,且感季肋部疼痛不適、胸悶、胸部壓迫堵塞感,入夜翻身困難,以及相應脊神經支配區域組織的感覺和運動功能障礙。[體征] 急性胸椎後關節紊亂患者呈痛苦面容,頭頸仰俯、轉側困難,常保持固定體位(多見前傾位),不能隨意轉動;受損胸椎節段棘突有壓痛、叩擊痛和椎旁壓痛,深吸氣疼痛更甚,棘突偏離脊柱中軸線,後突隆起或凹陷等。受損節段椎旁軟組織可見有觸痛、觸及痛性結節或條索狀物。 [診斷] 1.有外傷史或長期不良姿式病史。 2.臨床症狀及體征:詳見上述「臨床症狀」及「體征」部分。 3.觸診:錯位節段胸椎棘突有明顯壓痛、叩擊痛或偏歪。棘旁軟組織可有不同范圍和程度的緊張甚至痙攣,觸之常可感覺有條索樣物,壓之疼痛。 4.X線平片:由於胸椎後關節錯位乃解剖位置上的細微變化,故X線攝片常不易顯示。但X線檢查可除外胸椎結核、腫瘤、骨折、類風濕等疾病。治療胸椎小關節紊亂的手法介紹
本貼收到6朵鮮花 胸椎小關節紊亂是一種臨床多發病。從生理上來看:12 塊胸椎作為脊柱的一部分, 構成了人體力學支柱的重要組成部分; 胸椎椎管內有脊髓經過, 並且有很多功能各異的神經從胸椎旁邊經過。由於胸椎小關節數量多, 發生紊亂後所引起的症狀、體征較為復雜, 具體表現與錯位胸椎平面的高低、數量的多少、累及組織的不同、組織累及的程度不一以及病程長短等諸多因素有關, 因此, 有較大差異: 如肌肉勞損、肋間神經痛、胸腹腔臟器功能紊亂以及頭頸部症狀等。從形態結構上來看: 胸椎參與構成胸廓,憑借關節囊、周圍韌帶以及肌肉等軟組織緊密結合與肋骨共同形成了較為穩定的狀態, 不容易受損, 故而臨床中胸椎小關節紊亂所致的疾病常常被誤診為心血管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等, 葯物治療收效甚微, 即使有效也往往停葯即再次發作, 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工作、學習和生活。
筆者經過幾年的臨床探索, 並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對胸椎小關節紊亂的糾治有了點粗淺的認識, 並歸納出了治療胸椎小關節紊亂行之有效的十種手法, 現介紹如下。
1 手法介紹111 沖壓法 以第五胸椎向左、第六胸椎向右旋轉移位為例。患者俯卧, 醫生站於左側, 以左手掌跟壓在第五胸椎棘突右邊, 右掌跟壓在第六胸椎棘突左邊, 然後囑患者作一深呼吸, 待呼氣將盡未盡時, 醫生用雙手同時施一寸勁沖壓。此時, 往往可以聽到清脆的關節彈響聲, 提示關節
復位。然後再檢查相鄰的上下關節, 若仍有錯位則依法再施。此法可以作為糾正胸椎小關節紊亂的通用手法, 尤其適合於小關節紊亂並伴有胸椎輕微前後滑脫者。
112 旋轉沖壓法 此方法為沖壓法的衍生手法, 所不同之處在於沖壓時雙手作一順時針方向的旋轉。這樣沖壓力與旋轉力所形成的合力對於單純的胸椎旋轉錯位比沖壓法更省力。
113 單掌振法 此法機理與沖壓法、旋轉沖壓法機理相同, 但施術時改雙手為單手。以第五胸椎向左旋轉移位為例。患者俯卧, 醫生立於左側, 右手掌抵住第五胸椎棘突,囑患者作深呼吸, 待呼氣將盡時, 右掌跟以寸勁向右沖壓,聽到關節彈響聲則提示關節復位。單掌振法較為適合於上中段胸椎小關節紊亂。
114 膝頂擴胸扳法 又稱「胸椎對抗復位法」。具體操作時有三種方法: 患者面向靠背椅的靠背跨坐到椅子上, 雙手向上交叉抱於腦後, 醫生用膝蓋頂住偏歪棘突。A 法:醫生雙手從患者腋下向前, 然後繞向後上方, 抓住患者前臂, 慢慢向後拉患者前臂, 同時膝蓋稍微用力, 聽到關節彈響聲, 則提示關節復位。B 法: 醫生雙手托住患者肘尖向後慢慢扳動, 待活動到最大限度時輕微閃動一下, 聽到關節彈響聲則提示關節復位。C 法: 這一方法是我對前兩種手法掌握不太熟練時, 發現用A 法, 稍胖一些的患者不能忍受, 而B 法有時操作不慎會使患者感到肩部疼痛, 於是我就變通一下。醫生雙手從患者腋下伸出, 然後兩手向上勾住患者雙肩, 緩慢向後拉, 同時膝關節輕微向前抵住偏歪棘突, 待活動到最大限度時, 稍一加力即可聽到關節彈響聲。這種方法較為適合於上中部胸椎小關節紊亂。
115 扳肩法 以第三胸椎棘突左偏為例。患者俯卧, 醫生立於患者頭側, 以左手小魚際壓住第三胸椎棘突右側, 同時右手向左上方扳患者右肩, 聽到彈響聲則提示關節復位。此法較為適合於上中段胸椎小關節紊亂。
116 指推法 以第十一胸椎棘突右偏為例。患者俯卧, 醫生立於患者右側, 雙手拇指重疊抵住偏歪棘突, 逐漸加力向左推之, 聽到關節彈響聲則提示關節復位。指推法適合於頸胸椎交界、胸腰椎交界關節紊亂及身體較瘦弱、關節囊較為鬆弛的患者。
117 捶擊法 以第二胸椎棘突右移為例。患者俯卧, 醫生立於右側, 左手拇指擠壓住偏外的棘突並用右拳擊之, 聽到關節彈響聲則提示關節復位。操作時要注意不可驟用暴力, 對有骨質疏鬆或導致骨質疏鬆疾病的患者禁用。此法適用於上中段胸椎小關節紊亂。
118 雙手重疊按壓法 患者俯卧, 醫生立於左側, 雙手重疊於中段胸椎棘突之上, 囑患者做深呼吸, 待呼氣將盡時以寸勁按壓, 聽到關節彈響聲則提示關節復位。此法適合於脊柱甩鞭傷的新傷, 復位成功時的關節彈響聲有人稱為「放鞭炮」。
119 坐位旋轉推法 以第十二胸椎棘突右移為例。患者坐位, 助手固定患者雙腿, 醫生坐在右側以右手從患者右腋下穿過向上用手勾住患者頸部, 以左手拇指頂住偏歪棘突,患者放鬆, 醫生以右手帶動患者上身由直立向右下方擺動, 待力傳至第十二胸椎時以右手拇指推之, 即可聽到關節復位的彈響聲。此法較適合於下段胸椎的小關節紊亂。
1110 拔伸牽引法 較之前九種手法, 此手法操作難度較大, 對醫生要求較高。以第一胸椎束突偏歪為例。患者仰卧, 醫生坐於床頭, 右手托住患者頸部並用拇指食指放鬆患者頸部肌肉; 左手托住患者下頜緩慢牽引, 待傳到第一胸椎時, 以寸勁作一牽引動作, 聽到輕微的關節彈響聲則提示復位。此法要求十分熟練方能操作成功。本法適合上段胸椎小關節紊亂。
2 病案舉例孫××, 女, 33 歲, 2003 年5 月來診。自述背部疼痛1 周余, 加重3 天。經檢查發現其胸椎小關節紊亂, 棘突向左偏歪, 其餘無特殊症狀。於是局部施以放鬆手法, 然後以沖壓法進行復位, 聽到四聲清脆的關節彈響聲, 患者告知「感覺輕松許多」, 考慮到是第1 次治療, 不能過多使用整復手法, 遂囑其回家熱敷, 第2 天繼續治療。次日患者早早來到, 高興之情溢於言表, 說患此病已13 年了, 從未想到會有如此療效。經仔細問病史, 患者告知13 年前從車上摔下, 經住院治療, 出院時被告知脊柱形態無法矯正。後每隔1 月或每到天氣突變時均會發作, 住院吃葯均未能根除, 再檢查脊柱時發現整個脊柱向一側側彎, 方明白是一側甩鞭傷。於是仍用沖壓法, 前後治療1 周, 全部紊亂的小關節得以糾正。考慮到病史較長, 囑其每天熱敷半小時, 並隔3 日治療一次, 以鞏固療效, 連續1 個月。
3 討論關於胸椎小關節紊亂的病因病機, 長期以來有兩種不同的看法: 一種認為由於骨質的病變, 如骨質增生等導致周圍肌肉、神經、血管的痙攣、水腫, 隨之產生疼痛、小關節錯位。這就是習慣上所說的「骨性學說」[ 1 ] ; 另一種則認為由於肌肉、神經、血管等軟組織受到不良刺激產生痙攣、水腫導致胸椎受力結構破壞, 脊柱失衡, 從而產生小關節紊亂繼發骨質增生。這就是習慣上所說的「肌性學說」[ 2 ] 。從臨床觀察並結合骨質增生產生的病因病機來看,本病多因長期坐姿不正, 或因受涼, 或過度疲勞、外力損傷等原因, 導致胸椎周圍軟組織痙攣, 擠壓周圍的神經血
管, 使血液循環受阻, 從而產生彌漫性疼痛, 進而脊柱穩定性遭到破壞, 失去平衡, 從而出現脊柱側彎, 進而發生小關節紊亂甚至胸椎滑脫, 這種小關節紊亂未得到有效的糾正, 周圍組織充血水腫不能很好的消散、吸收, 時間過久就導致骨質增生, 紊亂的胸椎小關節突出部分和骨質增
生所產生的骨贅刺激到周圍軟組織, 引起進一步的軟組織痙攣、充血、水腫, 擠壓周圍的血管、神經, 從而產生更加劇烈的疼痛及其它症狀, 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實施手法復位時, 首先通過放鬆手法, 使毛細血管擴張, 加速局部血液循環, 增加組織供氧量, 促進代謝廢物如氮、二氧化碳等的排泄並升高患者血液中的類嗎啡樣物質以解除軟組織痙攣, 減輕疼痛。這樣從軟組織方面來清除病因, 截斷惡性循環的進一步發展; 然後, 通過整復手法來糾正小關節紊亂, 消除其對周圍軟組織的不良刺激,恢復脊柱的力學平衡。隨著錯位小關節的糾正, 有些患者的臨床症狀可以迅速消除。這樣從骨性結構上清除病因,截斷惡性循環的發展。
通過臨床治療觀察, 我們有如下體會: (1) 各個手法在使用前都要對局部進行充分的放鬆, 這樣不僅有利於手法的一次性成功, 而且還能盡最大限度避免患者受到無謂的損傷或者痛苦。(2) 做完整復手法後須用理筋手法, 使局部恢復解剖位置以便於氣血的通暢, 從而有利於疾病的康復。(3) 文中多次提到的「寸勁」就是醫生能夠收發自如的一種爆發力, 因為其收發在一寸之間, 故而稱為「寸勁」。(4) 介紹手法時, 對脊柱的分段只是以模糊的上、中、下段概括而不作精確的定位, 是因為在實際操作中,由於各個醫生因為習慣的不同或者熟練程度的不同, 有些手法的操作差別僅僅在細微之間, 但矯正的胸椎則差別較大, 故而不作嚴格的定位。(5) 在文中筆者多次提到關節復位而沒有說成功復位, 是因為由於醫生把握的尺度不同,或者功力的深淺不同, 有時不能一次完全復位成功, 仍然會遺留一些輕微的錯位, 則需要再次施術以正之, 故而僅僅說復位。(6) 對於胸椎小關節紊亂時間較長的患者, 則應多次復位方能成功, 不可強求一次完全復位, 以免造成新的損傷。(7) 對於體質較差、關節囊較為鬆弛或者病程日久的患者, 做完整復手法後可以適當的點、按足三里穴以加速康復並能鞏固療效。(8) 以上手法對於單純的胸椎小關節紊亂及其並發症狀有著良好的療效。若用之得當,常可以使症狀迅速解除。但臨床中要仔細檢查, 注意與其它疾病相鑒別, 尤其要注意對年高體弱、骨質疏鬆等患者要謹慎, 對腫瘤患者則應禁止手法治療。(9) 對於小關節復位時的彈響聲, 它可以作為關節復位的一項指征, 但不是唯一的指征, 故而不能強求, 更不能片面追求彈響聲而用暴力, 以免造成新的損傷。
『陸』 如何診斷胸椎小關節紊亂
1、有外傷史或長期不良姿勢病史。(驟然上舉、轉側,長期伏案、扭身等) 2、臨床症狀及體征:在發病時,往往可聞及胸椎小關節在突然錯位時的「咯嗤」聲響,輕者發生關節勞損,表現錯位節段局部明顯疼痛和不適;重者可引起韌帶撕裂、後關節錯位,表現為「岔氣」,牽掣頸肩作痛,且感季肋部疼痛不適、胸悶、胸部壓迫堵塞感,入夜翻身困難,以及相應脊神經支配區域組織的感覺和運動功能障礙。 3、觸診:錯位節段胸椎棘突有明顯壓痛、叩擊痛或偏歪(超過1mm)。棘突旁(約1.5cm)軟組織可有不同范圍和程度的緊張,甚至痙攣,觸之常可感覺有條索狀物,壓之疼痛。 4、X線平片、CT影像:由於胸椎小關節紊亂症屬於小關節解剖位置上的細微變化,其X線攝片常不易顯示。(但其病變棘突歪斜、小關節間隙不對稱存在1mm寬度差異的陽性率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