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通信衛星的概念最初是由科幻小說家克拉克於1945年提出並於當年第一顆通信衛星電信一號發射 是對是錯
衛星通信是微波通信的手段之一,它是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發展起來的一種新技術。
最早提出利用衛星進行通信這一科學設想的是英國空軍的雷達教官與技師克拉克。1945年,克拉克在《無線電世界》雜志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文章的標題是「地球外的轉播站」。他在文章中詳細闡述了建立一個在全世界范圍內轉播無線電與電視信號的通信衛星系統的設想。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開始了人類利用人造天體為自己服務的新時代,推動了通信衛星的發展。
1958年12月18日,美國發射了「斯科爾號」人造地球衛星,並成功地在A、B兩站間遠距離傳送了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的聖誕節獻詞。這顆衛星雖然只工作了12天,但它作為第一顆通信衛星而載人了史冊。
1960年8月12日,美國又成功地發射了「回聲1號」通信衛星,它是一個表面塗鋁的塑料氣球,發射後充氣膨脹,直徑為30米。它不帶無線電設備,是一顆無源通信衛星。它能把無線電信號從一個地球站反射到另一個地球站,實現雙向無線電信號的傳遞,推動了美國衛星通信的發展。這也標志著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無線電與電視通信的開始。
1962年7月10日,美國發射了「電星1號」通信衛星,這是人類發射的第一顆有源通信衛星,它既裝有接收機,又裝有發射機。第二天,美國觀眾通過這顆衛星,第一次收看到了大西洋東岸播出的電視節目實況,首次橫跨大西洋的電視轉播試驗獲得了成功。此外,這顆衛星還成功地傳送了電報、電話、數據和傳真照片。同年,美國還發射了「轉播1號」通信衛星,成為美國、歐洲、南美洲、日本之間的通信轉播站。
1963年7月26日,美國又成功地發射了「同步2號」通信衛星,這是第一顆進入對地同步軌道的衛星。在此之前發射的通信衛星都是中低軌道衛星,們於赤道上空10000千米以下的軌道上。地球同步衛星是高軌道衛星,它定位於赤道上空35786千米處的軌道上,與地球自轉同步,運行周期為一個恆星日,即23小時56分。從堆面上看,它好像是停在空中靜止不動一樣。只要有三個相互間隔120度角分布的同步衛星
B. 科技日歷|60年前,拍攝到地球首張照片的「探險者6號」衛星發射升空
1959年8月7日,美國科學衛星「探險者6號」(Explorer 6)從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的大西洋導彈靶場發射升空,進入環繞地球的軌道。
這顆衛星是一顆小型球形衛星,旨在研究各種能量的捕獲輻射、銀河宇宙射線、地磁、上層大氣中的無線電傳播和微隕石等事物。
這顆衛星安裝有四組為其供電的太陽能帆板,外形彷彿一架大風車,因此又被人稱為「槳輪衛星」(Paddlewheel satellite)。
這顆衛星配備了一個感光掃描儀,一種用於拍攝地球雲層的掃描設備,可以從17000英里的距離傳輸地球表面和雲層的粗略圖像回地面。
升空一周之後, 8月14日,這顆衛星發回了世界上第一張從軌道上拍攝的地球照片。這張地球照片由夏威夷地面站接收,傳輸時間將近40分鍾。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 9月發布的這張照片描繪了地球的一部分在陽光下顯得明亮,呈新月形。
探險者6號以每小時兩萬多英里的速度向西飛越地球時拍下了這張照片。
有意思的是,此後美國還將探險者6號作為反衛星武器的試驗靶標,最終導彈從衛星近處約6.4公里的地方掠過。
美國的探險者號科學衛星系列象徵著人類 探索 太空的起步階段。1958年2月1日發射的探險者1號是美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到1975年探險者系列共發射55顆衛星,其中53顆進入軌道。
值得一提的是,最早從太空拍攝地球圖像的是一枚美國繳獲的德國納粹V-2飛彈。1947年3月7日該飛彈的飛行高度比之前的紀錄超過了近5倍,能夠非常清楚地看見地球邊緣的弧形。
1957年10月4日蘇聯搶先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此後,人類又於1959年10月通過衛星拍攝到了從地球上永遠看不到的月球背面的圖像。1961年4月第一個人類進入了太空,1969年7月第一個人類踏上了另一顆星球的地表。
2019年4月10日,事件視界望遠鏡(EHT)又捕捉到了人類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引起了科學界轟動。日漸發展的科學技術,正讓人類望向宇宙時能夠看得更遠、更清晰。
C. 最先發明出氣象衛星的是哪個國家
最先發明出氣象衛星的是美國!
1958年美國發射的人造衛星開始攜帶氣象儀器, 1960年4月1日,美國首先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試驗氣象衛星,截止到1990年底,在30年的時間內,全世界共發射了116顆氣象衛星,已經形成了一個全球性的氣象衛星網,消滅了全球4/5地方的氣象觀測空白區,使人們能准確地獲得連續的、全球范圍內的大氣運動規律,做出精確的氣象預報,大大減少災害性損失。據不完全統計,如果對自然災害能有3-5天的預報,就可以減少農業方面的30%~50%的損失,僅農、牧、漁業就可年獲益1.7億美元。例如,自1982年至1983年,在中國登陸的33次台風無一漏報。1986年在廣東 汕頭附近登陸的8607號台風,由於預報及時准確,減少損失達10多億元。
1960年4月1日,美國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泰羅斯"1號。這顆試驗氣象衛星呈18面柱體,高48厘米,直徑107厘米。星上裝有電視攝像機、遙控磁帶記錄器及照片資料傳輸裝置。它在700千米高的近圓軌道上繞地球運轉1135圈,共拍攝雲圖和地勢照片22952張,有用率達60%。具有當時最優秀的技術性能。美國從1960年至1965年間,共發射了10顆"泰羅斯"氣象衛星,其中只有最後兩顆才是太陽同步軌道衛星。1966年2月3日,美國研製並發射了第一顆實用氣象衛星"艾薩"1號,它是美國第二代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軌道高度約1400千米,雲圖的星下點解析度為4000米。從1966年至1969年間,共發射了9顆,獲得了大量氣象資料。它的發射成功開辟了世界氣象衛星研製的新領域,大大減少了由於氣象原因造成的各種損失。
D. 美國第一顆通信衛星是
美國的通訊衛星是在1963年發射的他是世界上第一個同步通信衛星,他的名字是斯科爾號。
E. 世界上第一顆照相偵察衛星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它是裝有光學成像的空間遙感設備進行偵察,獲取軍事情報的人造地球衛星,常用的遙感設備有可見光照相機、電視攝像機、紅外照相機、多光譜照照相機和微波遙感設備等。
世界上第一顆照相偵察衛星是美國的「發現者」1號衛星,它於1959年2月28日發射成功。「發現者」1號是一顆試驗性偵察衛星。1960年8月10日,美國又發射了「發現者」13號試驗偵察衛星。8月11日,「發現者」13號接受地面指令控制,彈射出一個裝有照相膠卷的密封艙,再入大氣層,並在海上回收成功。這是人類從太空收回的第一卷照相膠卷。
由於衛星技術,光學遙感技術、信息傳輸技術和圖像處理技術的進步,使照相偵察衛星性能有了很大提高。由於衛星軌道運行時間長,偵察覆蓋面廣,且飛行不受國界限制,又沒有駕駛人員的生命安全問題,所以目前在美國衛星,已取代人了大部分有人駕駛飛機來執行照相偵察任務。
F. 美國的kh-12衛星工作在哪個波段
這個是屬於不公布的信息。
美軍的「鎖眼」系列,即KH—11、KH—12型照相偵察衛星,是美國最新型的數字成像無線電傳輸衛星,它不用膠卷而是用電荷耦合器件攝像機拍攝地物場景圖象,然後把圖象傳送給地面。 地面收看的效果猶如看電視片。
它的地面解析度為1.5-3米,它最早發現伊拉克軍隊向科威特推進的行動。還有一種更先進的鎖眼12偵察衛星,它的地面解析度高達0.1米,足可以清點沙漠中伊軍的坦克,帳蓬和人員。這種衛星具有一種「斜視」功能,即當衛星不能直接飛越海灣地區上空時,也能通過改變其光學系統的指向來攝取旁邊地域的圖像。
衛星上的紅外設備還可以在夜間拍照。 "長曲棍球"號偵察衛星是一種雷達成像型衛星。海灣地區地表沙漠多,最適合雷達全天候監視。雷達成像衛星與可見光照相偵察衛星不同,它不受光照條件限制,可以晝夜工作,不間斷地提供地面目標圖像。
這些衛星傳回了大量數據,在外理,分析這些情報的美國圖像照片判讀中心裡堆積如山,使處理人員每天工作長達18小時以上。經過處理的信息輸入美國海,空軍的導彈制導系統中,其結果是伊拉克一個個精心偽裝的戰略重地大多進了多國部隊的轟炸清單。
拓展資料
一、KH-12
目前最具代表性的高解析度光學成像衛星如美國的KH-12,KH-12解析度高達0.1米,可以清楚地看到地面汽車的牌照、坦克類型、人員數量等。衛星還採用了小像元和多像元CCD、長焦距等新技術和復雜的衛星穩定控制技術,不但使地面解析度從「KH-11」的0.15米提高到0.1米,也使瞬時觀測幅寬從2.8-4公里提高到40-50公里。
二、成像距離大
1999年IKONOS衛星1米解析度成像標志著商業高解析度衛星成像時代的到來。9.11事件後,在發動阿富汗與伊拉克兩場局部戰爭中,美軍購買了數億美元的高解析度商業衛星影像。鑒於高解析度商業衛星成像在現代高技術戰爭中的重要作用,2003年,美國明確地將商業高解析度遙感衛星影像納入到國家影像體系之中,美國商業高解析度衛星產業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世界各國衛星成像系統隨後進入百花齊放的繁榮時代,下面是目前世界上優於10米的衛星成像系統。
G. 衛星通信是誰提出的
衛星通信是微波通信的手段之一,它是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發展起來的一種新技術。
最早提出利用衛星進行通信這一科學設想的是英國空軍的雷達教官與技師克拉克。1945年,克拉克在《無線電世界》雜志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文章的標題是「地球外的轉播站」。他在文章中詳細闡述了建立一個在全世界范圍內轉播無線電與電視信號的通信衛星系統的設想。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開始了人類利用人造天體為自己服務的新時代,推動了通信衛星的發展。
1958年12月18日,美國發射了「斯科爾號」人造地球衛星,並成功地在A、B兩站間遠距離傳送了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的聖誕節獻詞。這顆衛星雖然只工作了12天,但它作為第一顆通信衛星而載人了史冊。
1960年8月12日,美國又成功地發射了「回聲1號」通信衛星,它是一個表面塗鋁的塑料氣球,發射後充氣膨脹,直徑為30米。它不帶無線電設備,是一顆無源通信衛星。它能把無線電信號從一個地球站反射到另一個地球站,實現雙向無線電信號的傳遞,推動了美國衛星通信的發展。這也標志著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無線電與電視通信的開始。
1962年7月10日,美國發射了「電星1號」通信衛星,這是人類發射的第一顆有源通信衛星,它既裝有接收機,又裝有發射機。第二天,美國觀眾通過這顆衛星,第一次收看到了大西洋東岸播出的電視節目實況,首次橫跨大西洋的電視轉播試驗獲得了成功。此外,這顆衛星還成功地傳送了電報、電話、數據和傳真照片。同年,美國還發射了「轉播1號」通信衛星,成為美國、歐洲、南美洲、日本之間的通信轉播站。
1963年7月26日,美國又成功地發射了「同步2號」通信衛星,這是第一顆進入對地同步軌道的衛星。在此之前發射的通信衛星都是中低軌道衛星,們於赤道上空10000千米以下的軌道上。地球同步衛星是高軌道衛星,它定位於赤道上空35786千米處的軌道上,與地球自轉同步,運行周期為一個恆星日,即23小時56分。從堆面上看,它好像是停在空中靜止不動一樣。只要有三個相互間隔120度角分布的同步衛星,就能實現在地球上除兩極以外的任何兩地之間的無線電通信。
1964年8月f9日,美國航空航天局發射了名叫「同步3號」的通信衛星,這是世界上第一顆試驗性對地同步衛星。當年秋天,利用它向美國傳播了在日本東京舉辦的第18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實況,從而首次實現了跨越太平洋的電視圖像轉播。
1964年,西方國家組建了「國際通信衛星組織」,現在,這個組織已經發展到100多個國家,擁有國際電視和電話通信的大部分市場。
1965年4月6日,上述組織發射了第一代國際通信衛星「晨鳥」,成為這個組織使用的12顆衛星中的第一顆。它的重量是39千克,同年6月28日,正式開始承擔國際通信業務。
1965年4月下旬,前蘇聯成功地發射了准同步軌道衛星「閃電1號」,運行周期為12個小時,它為前蘇聯北部、西伯利亞、中亞地區提供了電視、廣播、傳真、電話等業務。
「晨鳥」和「閃電1號」衛星的使用,標志著衛星通信進入了實用、提高和發展的新階段。
20世紀70年代,許多國家相繼發射了實驗用的廣播通信衛星。1976年1月,美國和加拿大合作發射了「通信技術衛星」,在更高的頻率段內進行衛星電視廣播實驗,取得了比較理想的結果。這是當時世界上功率最大的通信衛星,它除了傳送電視圖像外,還能進行雙向傳聲和數據通信。1977年,世界無線電管理會議制定了歐洲、非洲及遠東等地區直播衛星的發射標准、軌道和頻率,後來又制定了新的標准。前蘇聯、日本、澳大利亞等國,也在不同的頻率范圍內進行了試驗。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電視節目的衛星直播得到了更為迅速的發展。把地面電視台播出的節目傳送到地球同步通信衛星上,再由衛星上安裝的星載電視發射機發射,就可轉發到衛星所覆蓋地區內用戶的衛星電視接收機。用戶只要在自己的樓頂上安裝一個天線,就能用家中的電視機,接收到由通信衛星轉發的電視節目。
1983年11月,美國聯合衛星通信公司開辟了美國最早的衛星電視收費直播業務,為交費的用戶提供59個頻道服務的電視節目。
1984年4月8日,我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成為世界上能獨立發射同步衛星的第五個國家。1988年7月,日本開始利用通信衛星向家庭提供24小時不問斷的電視節目。
1990年4月7日,我國用「長征3號」火箭成功地為外商發射了一顆國際商用通信衛星「亞洲1號」,也叫「亞星1號」。我國大部分地區,用直徑1米左右的衛星電視天線,就能接收到由它轉發的電視節目。從1991年起,中央電視台的節目一直使用這顆衛星轉播。
香港亞洲衛星集團所屬的亞洲衛星電視網,利用「亞星1號」向亞洲38個國家和地區免費開播了5套電視節目。從1992年初開始,每個台每天24小時不間斷地播出。1993年,「亞星2號」發射成功,在亞洲掀起了衛星電視接收的熱潮。
1993年,美國發射了直播電視衛星「空中電纜」,用戶只要使用口徑僅為30厘米的拋物面天線,就可以收看108個頻道的電視節目。
歐洲發射的電視直播衛星,如果在衛星電視天線上配接一個解調器,用戶還能收看到立體聲高度清晰的電視節目。
電視衛星直播有很多優點,圖像穩定可靠,圖像質量也好,不受地形的影響,能很好地消除重影現象,還能同時傳送多路彩色電視節目。直播衛星電視是實現電視大面積覆蓋的先進手段,在信息社會里將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H. 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是哪個
月球是地球的衛星,而圍繞月球的人造天體,有的人把它叫做孫衛星。
繼「月球9號」月面軟著陸成功以後,前蘇聯的「月球」10號成為歷史上第一顆孫衛星。
「月球10號」在1966年3月31日發射,4月3日以每秒2.5千米的速度接近月球,並從月球附近飛過,這時逆推進火箭點火,速度減到每秒1.25千米,於是進入孫衛星軌道。它的軌道要素如下:遠月點大約1000千米,近月點大約360帶米,軌道傾角71°54′,周期大約是3小時。
「月球10號」包括逆推進火箭,重1.6噸,進入孫衛星軌道之後,火箭部分分離,探測器本身只重240千克。在這個探測器里裝有宇宙塵測器、輻射線計、磁力計、紅外線計等科學儀器,但是沒有電視攝象機。這個探測器使用的是化學電池,所以電池的電力一用完,電波的壽命也就終止了。
4月17日發表早期觀測的結果,大略有:第一,月面的輻射線和地球上的花崗岩放出的輻射線很相似。如果扣除宇宙線的影響,月面輻射線的強度和地面玄武岩放出的輻射線相似。第二,在環繞月球飛行的5小時16分里共遇到53個宇宙塵粒,得知月球附近的宇宙塵粒的密度比行星際空間宇宙塵粒密度約大1000倍。第三,在月球周圍存在著微弱的均勻的規則磁場。
以後前蘇聯又把「月球11號」、12號、14號送人孫衛星軌道,用來拍攝月面照片,調查月球引力場以及月球和地球的引力關系。
美國在前蘇聯發射「月球10號」以後的4個月也發射了孫衛星。美國的孫衛星叫「月球軌道環行器」,它是由宇航局的蘭利研究中心負責研製的。這是具有4塊太陽能電池板的探測器,發射的時候重390千克。在月球附近逆推進火箭點火,修正軌道。推進劑用完以後,探測器重,270千克。
在這個探測器里裝有廣角鏡和望遠鏡的照相機,把月面景色拍攝到底片上,底片可以在探測器里自動顯象,並且傳送回地面。
「月球軌道環行器1號」在1966年8月10日發射,飛行92.1小時以後,8月14日進入孫衛星軌道。初期的軌道要素是:遠月點1865千米,近月點188千米,軌道傾角12.2°,周期3小時37分。8月21日近月點降到。56千米,繼而8月25日繼續降到40千米。這樣做的目的是要拍攝月面的細節照片。環行器1號共拍攝了月面照片21.5張,此外還有2張從月球附近看地球的照片。根據地球上的指令,10月29日,探測器上的火箭點火,使探測器撞擊在月面上。這是為了避免跟以後的軌道環行器的信息相混淆而採取的措施。
以後「月球軌道環行器」每隔3個月發射一次,一直發射到5號,拍攝了99%月面的照片。這些照片為製作精密的月理圖和「阿波羅」登月選擇著陸地點提供了充分的依據。此外,在環繞月球飛行的過程中,由於月球引力的不均勻性,軌道發生偏離,由此而獲得月球內部結構的新知識。
發現這個問題的是加利福尼亞工科大學噴氣推進研究所的繆拉。他在分析「月球軌道環形器5號」的軌道數據的時候,發現當探測器經過圓形的「海」的上空的時候,它的速度增加。可以認為這是由於圓形的「海」,那裡的引力強,探測器在這種引力的作用下增加了速度。引力強,這就是說在這部分有比較重的東西。繆拉認為「在圓形的海底也許埋有隕石吧。」根據他的分析,在雨梅、澄海、危海、酒海、濕海的底下都有這種比較重的東西。在美國把這種重的東西叫「重力瘤」。
I. 美國1970年發射第一顆專用x線探測衛星叫什麼名字
第一顆X射線天文衛星是1970年12月12日美國在肯亞發射的【烏呼魯】衛星,該衛星原名「探險者42號」,又名「小型天文衛星1號」,因發射當天正值肯亞獨立7周年紀念日而得名(茲瓦西里語意為「自由」)。衛星上裝有兩個相互反向的X射線探測器,利用衛星的旋轉進行了系統的X射線巡天,確定了約350個X射線源,發現了許多銀河系中的X射線雙星、來自遙遠星系團的X射線,以及第一個黑洞候選天體——天鵝座X-1。烏呼魯衛星的觀測取得了極大的成功,被認為是X射線天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J. 世界上第一顆商用通信衛星是
世界上第一顆商用通信衛星是晨鳥(EarlyBird)
1965年的4月6日,國際衛星通信組織(INTERSAT)發射了一顆半試驗、半實用的靜止通信衛星——「晨鳥」(EarlyBird),又稱為「國際通信衛星-Ⅰ(Intelsat1)」,作為世界上第一顆實用型商業通信衛星,它為北美和歐洲之間提供通信服務,開創了衛星商用通信的新時
代。「晨鳥」標志著衛星通信從試驗階段轉入實用階段,同步衛星通信時代的開始。
通信衛星是衛星通信系統的空間部分。一顆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大約能夠覆蓋40%的地球表面,使覆蓋區內的任何地面、海上、空中的通信站能同時相互通信。在赤道上空等間隔分布的3顆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可以實現除兩極部分地區外的全球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