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名人學會讀書也學會思考的例子
讀書有三到,為心到,眼到,口到。
這是朱熹的讀書之道。
具體講
循序漸進
朱熹說:"讀書之法,莫貴於循守而致精。"什麼是循序漸進?就是說,讀書要有個先後順序,讀通一書,再讀一書。就讀一書而言,則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順序讀,先讀的未弄通,就不能讀後面的。這樣才不會生吞活剝或雜亂無章。朱熹還進一步指出,讀書要從易到難,從淺到深,從近到遠,急不得,也慢不得。"所謂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謂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這是在告被讀書人既不可急於求成,也不可鬆鬆垮垮,而要進度適當,方能見效。
熟讀精思
他認為有些人讀書收效不大,是由於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夠。他還批評那種讀書貪多的傾向,一再講"讀書不可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將那精力來更看前半板"。
虛心涵泳
朱熹曾批評當時普遍存在的兩種毛病:一是"主私意",就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測書中的道理,穿鑿附會,歪曲了古人本來意思。二是"舊有先人之說",就是先前接受的觀點不肯放棄,從而排斥接受新的觀點。
為了糾正以上這兩種不好的毛病,朱熹主張讀書必須虛懷若谷,靜心思慮,悉心體會作者本意。朱熹強調讀書要耐心"涵泳",就是要反復咀嚼,深刻體會行中的旨趣。
切已體察
朱熹主張"讀書窮理,當體之於身。"什麼叫"體之於身"?就是要心領神會,身體力行。從讀書法的角度來看,朱熹強調讀書必須聯系自己,聯系實際,將學到的理論轉化為行動,這個觀點是可取的。
著緊用力
"著緊用力".包含有兩個意思:一是指時間上要抓緊,要"飢忘食,渴忘飲,始得。"二是指精神上要振作.要有剛毅果決,奮發勇猛的精神。"如撐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緩。"
居敬持志
所謂居敬持志,就是讀書必須精神專一,全神貫注,還要有遠大的志向,頑強的毅力。這也是朱熹讀書之法的最基本精神。
B. 讀書如何思考
釋迦牟尼絕非為成佛而學佛,書也不可為提高文學修養和思想境界而讀,最起碼讀的時候不要有這個念頭,否則,是以有所求之心求無所得之果——南懷謹的話。
不為境界不為修養不為稻梁不為女人,只為一分會心的快樂,「一與心會,自笑自歌,歌吟不已,繼以呼呵,痛哭呼呵,涕泗滂沱」,能像李贄這樣,一切的思考修養境界自在其中,無為而無不為。當然,前提是讀自己喜歡的書 ,若作者跟我不一個調調,任他有多大名氣,用槍指著我也看不下去。
以上是我的一些小小心得,假若以上涉嫌空泛,那不妨參以黃山谷的話,有很強的可操作性:「以我觀書則處處得意,以書博我則茫然而無所得」。以我為主體,老子自有思想體系,不跟著你作者走,不圍著你的思想轉,不被你騙,有點像段譽的北冥神功,取別人內力為我所用,廣納百川自成一體。
總結一下,1無所為而讀;2為心境快樂而讀;3怎麼讀;不妨參看陳平原《談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讀書」》,這篇文章可能有你的答案http://www.southcn.com/e/newbook/shu/200512290068.htm
C. 如何通過讀書學習思考修煉強大的格局
首先要明白格局不是僅僅靠讀書就能搞定的。但讀書會拓寬自己的邊界。
D. 讀書確實可以讓人學會思考、、、
然間發現讀書真的給人一種不同的思想境界,後悔前三年沒靜下心來看上那麼幾本書了,時間在指逢中匆匆流過,繼而又看了張學良、戴高樂、弗洛伊德等等,特別針對感興趣的西安事變找了幾本書從開始到結束、從正史到野史系統的了解了一下。躺在床上的時候也開始思考一些問題了,看到好的文章段落開始摘抄一些,或許真的如戴高樂所說:「物質上的匱乏對人都是暫時性的,而精神上的匱乏對人將是決定性的
E. 看書時如何學會思考謝謝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還是需要多讀幾遍,
這樣才可以理解…
也可以寫讀後感。
F. 如何讀書,如何獨立思考
讀書思考嗎?那就首先思考一下你為什麼要讀書,讀書的目的是什麼,目的有那些,一般就只有3種1興趣——純屬娛樂。2實用——學個現在用.以後用的.以免什麼都不會。3好奇增長見聞,以作比較選擇少走彎路.所以思考就是自己能時刻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怎麼去得到它,怎麼更好更加有效的去得到它.因此我們就要更可能的去了解我們不了解的東西,去學會我們不會的東西,掌握我們不曾掌握的.在信息時代,最好的能力就收集信息的能力,因為有了信息你就擁有了更多的可能,更多的選擇.更多的機遇.其它的你自己想吧,獨立思考嗎總要自己去想的嗎.只要你知道你究竟要什麼就行.
G. 怎樣讀書,怎樣思考
大學的教育要教什麼,我認為簡單地說,就是教三件事:怎麼讀書;怎麼寫論文;怎麼思考。延展一下,像我的學科——社會學,還教怎麼做社會調查,自然科學則要教大家怎麼做實驗。在這兒我就談兩件事:一是怎麼讀書,二是怎麼思考。這倒應了孔子他老人家所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讀書帶來的是樂趣而非利益
怎麼讀書呢?我想從不喜歡讀書開始談起。我所見到的情況,無論小范圍還是大范圍,都不怎麼令我滿意。整體來說,和其他民族比較起來,我們這個民族現在不太愛讀書。
有一本書非常好,叫《鋼鐵、細菌與大炮》,在美國賣幾十萬冊,我向同學推薦,沒有一個人看完不說好。但這本書在我們這兒只能賣一兩萬冊。再舉個例子,日本的地鐵里,等車的所有人都拿著書看,車來了以後,上車的上車,下車的下車,很擁擠,相互把位置調整調整,從兜里拿出書報繼續看,一個車廂里百分之八十的人在讀書,站台上百分之八十的人在讀書。
我在學校呆的時間不多,北大2年,人大5年。教書七年來我只見到一個學生,在我教「生物學對社會科學的啟示」的時候,感覺這個學生讀這路書有點痴迷了,很快我讀的書他差不多都讀了,我們能對上話。這以後他經常從網上下載一些英美學術刊物上關於社會學與生物學交叉的新成果發過來,我很受益。我就碰到這么一個學生,非常高興,也非常失落,這樣的學生怎麼就碰到一個呢?所以還是那句話,全國上下,包括我們名牌學校的學生,我看不到他們熱愛讀書,這是最使我悲哀的事情。
什麼原因呢?中等教育是禍根之一:我們的中等教育不但沒有激發,相反挫傷了大家的讀書興趣。我們學的東西太狹窄了,學生沒有選擇的自由,只有被動地去重復,去記憶。而且,在這個過於狹窄的領域中又逼迫同學們用力過猛。狹窄、單調而且用力過猛,最後造成學生們厭學。
還有什麼原因呢?我們的大學教育專業化太早,而後還是大家學的東西狹窄、單調,同學沒有較多的選擇餘地。這是我猜想的又一個原因。
還有第三個原因,就是我們的社會氛圍太過功利,不重視主體自身的樂趣,不重視開發主體閱讀的興趣,這種氛圍之下人們動輒要發問:這有什麼用?能幫我找工作?能幫我陞官?能幫我賺錢?對不住,往往都不能。很多人類的文化精品不能幫你這個忙。
這三個原因結合起來使我們無法建立起讀書的興趣。我想說,即使不做學術工作,如果你最終沒有養成對讀書的熱愛也是很遺憾的,我覺得你人生當中少了很多樂趣。而你如果以後想做學術,我以為是絕對做不好的。
讀完書要和人交流、要會「賣弄」
只有經過廣泛的閱讀你才能夠發現你自己,知道自己讀書的樂趣、研究的樂趣在什麼地方。此前我們為什麼沒有培養起讀書的樂趣?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太狹窄,是因為讓我們看的書都是服務於「科舉」的。那麼要開發大家的樂趣就是要反其道而行之,讓大家有選擇的自由,能接觸各種類型、風格的圖書,在這樣寬泛的閱讀當中,一個人才能發現自己的興趣、培養起自己的讀書興趣。
讀書興趣的培養跟生理上的一些其他喜好的養成很相似。你的食譜有多寬?你喜歡吃多少樣東西?是不是偏食?大家知道牛奶的養分非常高,也並不太貴,因此西方人牛奶的攝取量非常大,一天喝一公斤甚至更多,不分時段,早晚都可以喝。可我們中國人不成,我們只有一部分人能夠消化牛奶,很多人喝多了腹瀉。為什麼呢?不完全是先天的,很多是後天的原因。我們胃裡缺少一種酶,小的時候多喝牛奶,就能夠開發這種酶。讀書興趣的培養也是一個道理,小時候如果不開發廣闊的興趣范圍,大了就費勁了。童子功是非常要緊的。
如果一個寫作者讀書的興趣窄了,寫的書就沒人願意看。中國的經濟學家——水平差的不談——水平好的經濟學家和外國經濟學家寫的書比起來索然無味。差在什麼地方?我覺得專業上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國外的優秀經濟學家們非常之博學。知識面太窄了,書寫得沒有味道,人家怎麼能愛看呢!
下面談一點點怎麼讀書。讀書是要記筆記的,筆記是給自己做的,自己能看懂就行。筆記可以記得極其簡短,實際上是一個索引,看到兩個字,哦,他說的是這個觀點。或者再加個頁碼,在這本書某頁,日後要引用,要深入思考,把那本書拿來翻到那一頁,就行了。
讀完書以後要和人交流,要經常去賣弄,跟別人吹牛。這是非常好的,這樣能幫助你記住書裡面的東西。你給人講的時候你可不是拿書給人家念,會不知不覺地加進你的思考,至少加進你所強調的東西。這樣有助於將書中的內容跟你的思想融合。你當時能從腦子里拎出什麼東西來,肯定無意識中進行了篩選,那是你最喜歡的東西,你喜歡的東西你才能牢牢地記住。讀書最大的收獲是開發你的心智、開發你的思想,讀了以後跟作者的認識完全一樣,第一沒有可能,第二也沒有意義。要都是這樣,人類的思想就不會發展和拓寬了。一個好的思想激發了傑出的少年,他們受到激發以後將這思想稍微變異了一下,思想就是如此發展的。所以重要的是受書的啟發產生一些新的念頭,是不是正確理解不是最重要的。
「思想」不是一個謀生的差事
下面轉向另一個主題:思考。社會科學是什麼?社會科學是一個個解釋系統,解釋我們的社會,解釋我們的世界。解釋並非不是一種參與,並非不能影響這個社會,那麼我們怎麼發育出解釋世界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怎麼學會思考。
要從解釋你身邊的生活開始,要從日常生活中去學習思考,要學會解釋你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問題、疑團。你要對你周邊的日常生活有好奇心,要問為什麼。可能你跟你的很多同齡人不一樣,你除了活著以外還會經常好奇和提問:哎,這是怎麼回事?我們周圍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刺激我們的好奇心,可以誘發我們去思考、去解釋。比如家裡的狀況,你來到世界上最先目睹最先感受的小環境;比如你親屬的謀生之道,他們靠什麼活著;他們怎麼有的人下崗了;在你記憶中你的家庭消費在這二十年來的變化,這種變化怎樣發生的,和大社會有什麼樣的關系?
如果你生活在農村,故事會更多。因為一個村落中已經發生了極大的分化,在農村會目睹形形色色的生存方式。你會看到分家,看到村莊政治。我相信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東西非常耐人尋味,這才是真實的生活。
要從日常生活去學會思考、學會思想、學會解釋。因為日後你要去解釋社會,去解釋世界,首先要從解釋周邊開始培養這個能力。如果你解釋周邊的能力遠遠遜色於你的同齡人,日後你要去解釋社會、解釋世界,你不可能解釋好。
我們要培育自己的思考能力、思想能力。現在很多學者的研究工作是和生活脫離的、割裂的,這很遺憾。那些大思想家們的思考、研究與他們的生活、經歷是融於一體的。他們的研究、他們的思想是他們生存的核心,也就是說,那不是一個謀生的差事,那是另一種境界的東西。對他來說,那是跟他的生存完全一體的,甚至是他生存的核心。我覺得這是一種像天職一樣的東西,他會利用一切機會,當然包括他的日常生活,去發現信息,去提出問題,將生活和學術融為一體,他的很多基礎感受依賴於生活給他的刺激。
再給大家說一個培養思想能力的小手段:記筆記。讀書記筆記似乎平常,但觀察周圍的事情有什麼想法記筆記,多數同學恐怕就做不到了。要記筆記,要深入去想一些事,一些小事,然後記筆記。那些東西是很珍貴的,是你思想成長的軌跡,你記下你怎麼想的,你再想的時候就像登台階一樣走得更高了,而不是像拉磨一樣在轉圈。實際上由於高度分工,現代人的生活接觸面是不大的,甚至非常狹小,所以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是非常珍貴的;而我們所特別強調的是,要從這個方面開始思想、開始思考。
這也就是說我們要記兩本筆記,一本是讀書筆記,一本是我們對日常生活的思考所做的筆記。這兩個東西是相互對照、相互促進的。對書本理論學得越多、理解得越深,你就能在觀察周圍的生活時有更深的理解,跟沒有讀過那麼多理論的同齡人比起來,對生活的解釋就不一樣。反過來說,你對日常生活觀察得越細致越深入,積累了很多心得,回過頭來再讀那些理論著作,你的理解同沒有對生活做細致思考的人的理解就有很大的不同,它也會幫助你讀懂很多書,幫助你和一些書產生共鳴。二者融合在一起,一個人的思想學術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
H. 讀書讓我學會思考高中作文八百字.
讀書讓我學會思考
一次偶然,我看到了《堂吉訶德》這本書。才翻開沒幾頁,我就被書里那有趣的故事情節吸引住了。
《堂吉訶德》是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寫的一部文學巨作。作者通過瘋瘋癲癲的堂吉訶德的可憐遭遇,給游俠騎士畫了一幅漫畫像。堂吉訶德是一位落魄的鄉紳,他沉迷於各種騎士小說,整天胡思亂想,甚至找了他的鄰居桑喬做他的侍從,和他一起去各地冒險,完成他的騎士夢。他走在路上平白無故地居然救了一群要被押去做船夫的囚犯,因此躲進了山裡。在山裡,他竟然異想天開,學騎士小說里的樣子對著一個他捏造出來的杜爾西內婭夫人發瘋,一定要桑喬去找那個子虛烏有的杜爾西內婭夫人。最後,他卻可悲地被他的朋友神父和理發師裝在木頭箱子里運回了家鄉。這還沒完,堂吉訶德還要再次出去冒險呢!
我覺得堂吉訶德實在是太荒謬了。不分青紅皂白地把現實中所有的東西都給想像成了騎士小說中的東西,把供人們消遣的騎士小說當了真,不聽別人的勸告,一意孤行地把自己當成了游俠騎士,一大把年紀了還騎著一匹瘦馬羅南爾多到處「征戰」,把周圍的東西都給當成騎士的敵人,去和他們決斗。結果把自己搞得到處是傷。如果他無法解釋眼前發生的事情,就把它說成是魔法師在捉弄他,把這事物變成如此這般。他真是太可笑了。如果他能用他聰明的腦袋去思考一下,也不會到處去出醜了。
我想堂吉訶德的腦子里要是沒有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要是沒有那些騎士小說中描述的情節,又怎麼會如此瘋狂呢?他變得這樣的瘋瘋癲癲全是因為他過量的看了這些騎士小說了,看得太入迷了。所以讀書一定要仔細地挑選有益的書來讀,不能盲目地、不加選擇地讀。如果自己沒有思考能力,讀再好的書都沒有用,相反,如果自己會思考,自然也不會去讀一些對人無益的書了。那些供娛樂的書不是不能讀,但是要控制自己,不讓自己被這些書給迷倒了。適當讀這些書也是有好處的,可以放鬆心情,使自己更快樂一些。但如果過量地讀,就會變得像堂吉訶德一樣,控制不住自己,發瘋似的去各地「征險」。
由此,我想到了現在社會上的一些青年,他們整天沉迷於電腦中的虛擬世界,什麼事也不管,工作甚至連家庭都不要了,不是整天呆在網吧里就是抱著電腦,不是打游戲就是聊天,陷入網路里的世界無法自拔。他們其實就是堂吉訶德的化身,和堂吉訶德一樣沉迷在自己想像的世界裡,脫離了現實。
讀了《堂吉訶德》讓我知道了讀書要學會思考,不能盲從書中的的那些故事情節,不要老是沉浸在自己編造出來的世界中,要活在當下,要活在現實中生活。
I. 讀書要邊學習邊思考 關於思考該怎麼思考
讀書與思考如同孿生的姐妹,如影隨形。只讀書而不思考,則讀書便覺得乏味;只思考而不讀書,則成了光說不練的假把式。所以,孔聖人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讀書與思考同等重要,二者不可偏廢。但,是邊讀書邊思考,還是讀完後再思考呢?這個要按照個人的讀書習慣,不能一概而論,因為別人的讀書方式不見得對你管用。
邊讀邊思:就是一邊讀書一邊思考,養成隨時看書隨時思考的習慣。如邊讀書邊思考想像作者描寫的意境,在頭腦中形成畫面;如邊讀書邊思考作者所寫事情,自己是否有類似的經歷,當時自己是怎們想的,怎麼做的;作者為什麼這樣寫,如果我是作者,我會怎樣寫……這樣讀思結合,既可以避免漏掉重要的知識,又能收到循序漸進、步步深入的效果。超前懸思:就是在看書(包括章、節、段)之前,先作預想猜測,試著懸想一下下面要說些什麼,然後邊讀邊猜。運用這種思考方式展開閱讀,大腦處於積極的思維狀態,心理上有一種急於想了解下文內容是否
與猜想的內容一致的意向。因此,大腦對文字語言的選擇性理解的效率大大加快,有時只需掃視幾個詞、幾個句子就能從整體上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內容。猜讀有助於
理解,可以提高閱讀的速度,又
可以避免消極地跟著作者走,而是和作者一起探討、商榷。
筆錄所思:就是隨時用筆記下自己思考的東西,特別是把一閃而過的思想火花記下來,既是思考的積累,又是進一步思考的依據。
思考使人清明,思考使人和諧,思考使人縝密。對一本好書做深度的思考,便是讓自己的思想插上了理想的翅膀,在書中所描述的時空里翱翔,那是多麼幸福一件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