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血骨髓或痰塗片找到瘧原蟲的檢查方法
感染瘧疾的症狀之一,血骨髓或痰塗片可以找到瘧原蟲。血骨髓或痰塗片找到瘧原蟲這樣的方法是一種檢查疾病的方法,這樣的疾病瘧原蟲流行期中,多急起,高熱寒戰,昏迷與抽搐等。流行區嬰幼兒突然高熱、寒戰、昏迷,對於身體的健康影響很多,應及時的檢查治療比較好,預防別的臟腑的病症的發生。
血骨髓或痰塗片找到瘧原蟲的檢查方法:
1、Dipstick方法: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推薦應用Dipstick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惡性瘧原蟲能夠合成、分泌一種穩定的水溶性抗原-富組蛋白Ⅱ(histidine rich proteinⅡ,HRPⅡ),以其制備的單克隆抗體滴於免疫層析條上,經過吸附、洗滌與顯色,檢測血中富組蛋白Ⅱ的存在。據國外比較Dip-stick及其他幾種方法的報道,Dipstick方法診斷瘧疾的敏感性(84。2~93。9)和特異性(81。1~99。5)均較高;且具有操作簡便、快速穩定、易學的特點,適用於鏡檢或實驗室技術質量難以保證、及待確定瘧疾的流行范圍、瘧疾呈低度傳播、需避免葯物濫用以減少抗性發展的地區。必須指出的是,應用Dipstick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用此法難以檢出尚處於潛伏期或血中僅含有成熟配子體的惡性瘧原蟲。
2、PCR檢測:
目前公認,在各種瘧疾檢測方法中,PCR方法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是最高的。為進一步提高PCR技術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以及便於在實際工作中推廣,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巢式PCR(nested PCR)、PCR-ELISA等方法的研究。除能夠直接檢測抗凝血樣中的瘧原蟲外,PCR檢測濾紙干血滴上的瘧原蟲技術也已成熟,從而便於以PCR技術監測邊遠地區的瘧疾。由於它對實驗技術和條件的要求較高,從而限制了其在現場的應用。就目前多數瘧區的條件,現場采血後,尚要回到具有較好條件的實驗室做進一步的分析處理。
3、免疫學檢測:
①檢測瘧原蟲抗原:可查出原蟲血症者,故對臨床診斷為現症病人以及從人群中查傳染源、考核療效均可使用。主要方法有瓊脂糖擴散試驗、對流免疫電泳、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直接熒光或酶免疫染色法等。
②檢測瘧原蟲抗體:可用於流行病學調查,追溯傳染源;藉助測定流行區人群抗體水平的高低,來推斷瘧疾的流行趨勢;過篩供血者以預防瘧疾輸血感染,以及考核抗瘧措施的效果等。此外對多次發作又未查明原因者,檢測瘧疾抗體有助於診斷。檢測抗體的方法較常用的有間接熒光抗體試驗、間接血凝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
⑵ 瘧疾應採用何種病原學診斷方法
瘧疾(拉丁語:Malaria,俗稱:打擺子、冷熱病)是一種會感染人類及其他動物的全球性寄生蟲傳染病,主要流行地區包括非洲中部、南亞、東南亞及拉丁美洲。 其病原瘧原蟲隸屬囊泡藻界,藉由蚊子散播。感染瘧疾後往往會引起發燒、畏寒、疲倦、嘔吐和頭痛,在嚴重的病例中還會引起黃疸、祥槐癲癇發作、昏迷或死亡。
檢查
1.血象
瘧疾
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在多次發作後下降,惡性瘧尤重;白細胞總數初發時可稍增,後正常或稍低,白細胞分類單核細胞常增多,並見吞噬有瘧色素顆粒。
2.瘧原蟲檢查
血液塗片(薄片或厚片)染色查瘧原蟲。並可鑒別瘧原蟲種類。骨髓塗片染亮譽色查瘧原蟲,陽性率較血片高。
3.血清學檢查
抗瘧抗體一般在感染後2~3周出現,4~8周達高峰,以後逐漸下降。現已應用的有間接免疫熒光、間接血凝與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陽性率可達90%。一般用於流行病學檢查。
診斷
1.流行病學
有在瘧疾流行區居住或旅行史,近年有瘧疾發作史或近期曾接受過輸血的發熱患者都應被懷疑。
瘧疾
2.臨床表現
典型的周期性寒戰、發熱、出汗可初步診斷。不規律發熱,而伴脾、肝大及貧血,應想到瘧疾的可能。凶險型多發生在流行期中,多急起,高謹鍵友熱寒戰,昏迷與抽搐等。流行區嬰幼兒突然高熱、寒戰、昏迷,也應考慮本病。
3.實驗室檢查
主要是查找瘧原蟲,通常找到即可確診。血片找瘧原蟲應當在寒戰發作時采血,此時原蟲數多、易找。需要時應多次重復查找。並一定要做厚血片尋找。如臨床高度懷疑而血片多次陰性可做骨髓穿刺塗片查找瘧原蟲。
4.分子生物學技術診斷法
(1)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檢測的靈敏性和特異性均較高。PCR檢測方法已在原來的基礎上發展成多種方法,如巢式PCR、反轉錄酶PCR、PCR-ELISA等。除可以直接檢測血樣中的瘧原蟲外,還可以檢測濾紙干血滴上的瘧原蟲。已從檢測惡性瘧原蟲發展到檢測間日瘧原蟲。
(2)DNA探針檢測DNA探針檢測具有良好的特異性和穩定性。
5.治療性診斷
臨床表現很象瘧疾,但經多次檢查未找到瘧原蟲。可試用殺滅紅內期原蟲的葯物(如氯喹),治療48小時發熱控制者,可能為瘧疾。但注意耐氯喹蟲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