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骨關節炎到底是個什麼病,從中醫角度看,如何治療效果好
關節炎在臨床上又稱為退行性關節病或者肥大性關節炎,主要是以關節軟骨的變性和骨質增生為特徵的一種慢性關節病,多見於中老年人,女性較男性多發。根據發病原因可分為原發性骨關節炎和繼發性骨關節炎,原發性骨關節炎目前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患者的遺傳、體質、運動等相關;而繼發性骨關節炎臨床上常見於關節外傷、內分泌疾病、先天性或遺傳性疾病、炎症性疾病等疾病誘發,由於骨關節退變的不可逆性,所以此疾病治療的目的主要是以緩解症狀,恢復患者的正常生活為主。
骨關節炎在中醫學中屬於痹病范疇,在專業中醫師的辯證論治下,該疾病大致可分為以下證型,根據不同的證型選取不同的中葯方劑來治療。首先是風寒濕痹證,治療主要是祛風散寒,除濕通絡,代表方劑為烏頭湯加減;其次是瘀血痹阻證,治療以活血祛瘀,通絡止痛為主,代表方劑為身痛逐瘀湯加減;另外還有肝腎虧虛證,治療主要以補益肝腎,強筋壯骨為主,代表方劑為獨活寄生湯加減;還有一種是濕熱痹阻證,治療以清熱解毒,利濕通絡為主,代表方劑是四妙散加減。
第一,疼痛。疾病初期以隱匿性疼痛為主,在活動關節後疼痛可加重,休息可緩解,隨著疾病的發展,受累關節可出現壓痛。
第二,關節僵硬。常表現為晨僵,導致患者起床困難,30分鍾左右可緩解。並且在活動關節時可出現骨擦音或者骨擦感,伴有彈響,多見於膝關節。
第三,關節畸形。見於病情嚴重的患者,可因骨性肥大或者滲出性滑膜炎而引起,導致患者活動障礙。
第一,先天稟賦不足,致使肝腎虧虛、耗傷氣血,致骨失滋養,誘發此病。
第二,外邪湊襲,感受到風寒、濕熱之邪,致使經絡、筋骨、關節阻滯不通,而不通則痛,故導致關節疼痛。
第三,氣血失和,長期過度負重以及不良的姿勢導致長時間勞損,使氣血不和,筋骨失養,而誘發此病。
第一,骨關節炎在臨床上治療的目標是控制病情,緩解疼痛,延緩病情進展,降低致殘風險,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第二,其治療包括 健康 教育、葯物治療、物理治療以及外科手術治療,患者需要根據專業西醫的診斷或者中醫師的辨證論治來制定對症、合理、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案。
除年齡因素不可控制外,肥胖、運動性創傷、職業性勞損等因素都可以人為控制,比如要保持體重在正常范圍,盡量避免過於劇烈的運動和長時間負重勞作等。其次就需要鍛煉骨關節,增強其靈活性及強度,比如在平時可以經常的跑步、游泳、打太極拳、騎自行車等。
另外飲食調理對預防骨關節炎也是很有幫助的,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保證鈣、磷、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的攝入充足和均衡。
⑵ 如果腳踝外側疼怎麼辦
1、類風濕關節炎多是先從小關節出腫脹疼痛,晨起時候活動障礙。腳裸腫脹疼痛要考慮痛風的影響,是嘌呤代謝異常引起的。意見建議:建議需要重視這個身體的健康,檢查尿酸,如果異常考慮痛風引起,及時的葯物治療,同時應該是多喝水,適當的活動,少吃肉和海鮮等產生嘌呤多的食物。
2、如果是踝關節的積液,疼痛不用是局部的關節炎滑膜炎滲出引起的。一般是有以前的外傷或過度的勞損引起的。意見建議:應該充分休息制動,局部外用活血化瘀類的中葯外敷改善循環促使積液炎症吸收。如果積液多應該做抽取治療後注入潑尼松及潤滑劑等葯物治療減輕疼痛,如果保守治療長期不好轉應該考慮做關節鏡微創手術。
3、有氣滯血瘀導致的,是可以吃點中葯進行調理的!指導意見:建議可以吃點身痛逐瘀湯或者是桃紅四物湯進行治療的,同時可以做做針灸或者是艾灸治療的!
4、腳踝外側疼筋拉傷,這種情況考慮是身體素質一般,肌肉軟組織損傷沒有規范治療導致的疼痛不適症狀。指導意見:可以口服復方氯唑沙宗片同時外用烏梢蛇活骨貼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改善血液循環祛除風寒濕痹促進損傷細胞修復,避免過度勞累。避免受涼就行了。
5、一般踝關節韌帶損傷,也就是軟組織損傷,如果經常扭傷,那就屬於習慣性踝關節扭傷了。指導意見:首先要注意避免劇烈運動,超負荷運動,勞逸結合,如果平時有疼痛症狀,可以採取小針刀,局部注射,外敷膏葯等等對症治療。
⑶ 如何解決腿部肌肉僵硬
可以配合使用碳酸氫鈉片酸鹼中和改善出現的尿酸升高的情況。平時盡量避免和肉湯吃過於油膩的東西。盡量以清淡飲食為主。平時盡量避免劇烈運動。中醫認為是出現了風寒濕痹。可以配合使用天麻膠囊活血,祛風止痛。可以配合使用雙氯芬酸鈉片改善出現的疼痛。中醫認為是出現了腎虛。可以配合使用強力天麻杜仲丸。
⑷ 關節炎該怎麼運動
關節炎的病因復雜,主要與自身免疫反應、感染、代謝紊亂、創傷、退行性病變等因素有關。根據病因可將關節炎分為骨性、類風濕性、強直性、反應性、痛風性、風濕性、化膿性等。
關節炎可以做簡單活動改善關節的靈活性:
揉膝:將雙手手掌分別放置在兩腿膝關節上,輕揉左、右膝關節5分鍾,力度適中。
轉踝:採用坐姿,抬起兩腿。兩腳同時分別按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各轉動30次,以活動踝關節。然後兩腿伸直,兩腳分別繞踝關節上、下擺動各30次。
蹲坐: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兩手自然下垂貼於身體兩側。從站立位置緩慢下蹲,蹲至兩大腿與小腿相接觸,然後慢慢站起,如此反復活動10次。
步行:每天堅持步行30分鍾。
活動人體各關節先從雙手指關節開始,然後腕、肘、肩關節,其次是頸椎、胸椎和腰椎關節,接著是髖(胯)、膝、踝關節,最後是各腳趾關節。
⑸ 腰痛的原因和辦法
腰脊痛,中醫認為腰為腎之府,是人體的重要支撐部分,其位置在脊柱兩側平臍部位,是人體運動的關鍵所在。腰脊痛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中醫將其分為急性腰痛和慢性腰痛,病因包括外感風寒、內傷腎虛、外傷閃挫等。
太陽風寒腰痛多因外感風寒,表現為腰脊強痛,伴有頭痛、項強、肩背痛,甚至尻、膕、踹部、周身關節均痛,發熱惡寒無汗或有汗,舌苔薄白,脈浮緊。風寒濕痹腰痛則表現為腰部鈍痛或隱痛,遇冷加重,得暖則舒,疼痛部位多固定不移,疼痛程度較重,脈沉有力或緩,或遊走不定,遇風邪疼痛時輕時重。
勞損腎虛腰痛常見於久坐、久站或過度勞累的人群,表現為腰痛綿綿不休,休息後可暫時輕減,稍遇勞累則疼痛加重,伴有短氣、身重、頭暈、耳鳴等症狀,腎陽虛者畏冷肢涼喜暖,腎陰虛者則有低熱、五心煩熱、面部烘熱、盜汗等症狀。
閃挫瘀血腰痛則是由外傷引起,起病突然,疼痛劇烈,伴有局部瘀血腫痛,影響腰部活動,不能俯仰轉側,疼痛程度隨活動而加重。
根據腰痛的不同症狀,中醫會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如針灸、推拿、中葯內服外用等,以達到緩解疼痛、恢復功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