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運動資訊 » 潑水粑粑可以放多長時間
擴展閱讀
可以同步的記賬軟體 2025-02-02 09:24:13
玩游戲可以獲得錢 2025-02-02 09:22:43
喝過酸奶多久可以測血糖 2025-02-02 09:21:59

潑水粑粑可以放多長時間

發布時間: 2022-02-25 08:18:22

❶ 西雙版納都有什麼特色小吃或特色菜呢

獨特的民族風情與地理環境造就了西雙版納擁有獨特的小吃,來過西雙版納的人都為這里的小吃所誘惑,都為這里的小吃所迷戀!因為地處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所以這里擁有很多水果、特色菜,可口的比比皆是。

涼拌篇

傣族的涼拌李子,李子中的一種,個小,味酸,敲裂後放上鹽,味精,辣椒等腌制,是非常招人口水的小吃!

涼粉是西雙版納人最愛吃的一道小食,各地加入的調料會有些不同,但都很好吃。

橄欖,不是每一種橄欖都用來榨油,這酸的橄欖吃完的時候如果喝上一口涼水,你一定會覺得你喝的是糖水,因為這種橄欖吃完後喝水,會讓水變得甘甜!

在西雙版納,幾乎所有果汁都是新鮮水果現榨,最大程度保證了水果的新鮮與口感。

燒烤篇

對我來說世界上只有兩種燒烤,一種是西雙版納燒烤,另一種叫其它。

版納的燒烤相較其它地區可以說很奔放很直接了,用竹簽一串,放在裁剪得整整齊齊的芭蕉葉上。

用天然調料腌制出來的串串一放進嘴裡就知道跟外面的不一樣,實打實的香,再配上一瓶啤酒,不要太滿足。

另外西雙版納燒烤中的扛把子包燒也是必吃項目,用芭蕉葉把各種食材和調料包裹在一起,用炭火慢慢烘烤,等食材熟透後打開芭蕉葉,香氣瞬間沖入鼻腔,有多好吃我就不描述了,自己去體驗一把吧。

❷ 潑水粑粑的做法步驟圖,潑水粑粑怎麼做好吃

潑水粑粑

  • 香噴噴的潑水粑粑就可以吃了!

  • ❸ 潑水節的過程和意義(詳細)

    潑水節來臨,傣家人便忙著殺豬,殺雞、釀酒,還要做許多「毫諾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種粑粑,在節日里食用。

    潑水節歷時三日。第一天,劃龍舟、放高升、文藝表演;第二天潑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塊進行丟包和物資交流。

    潑水節一般在風光旖旎的瀾滄江畔舉行。當晨曦映紅「黎明之城」的時候,各族群眾便穿著盛裝,從四面八方匯聚這里。一聲號令,一支支高升騰空而起,直穿雲霄,一艘艘龍舟箭一般,直沖對岸。此時,千萬只金竹「(上竹下必)」一起吹奏,鋩鑼、象腳鼓一齊敲響,瀾滄江兩岸頓時變成歡樂的海洋。

    當潑水剛開始時,彬彬有禮的傣家姑娘一邊說著祝福的話語,一邊用竹葉、樹枝蘸著盆里的水向對方灑過去。「水花放,傣家狂」,到了高潮,人們用銅缽、臉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戲追逐,只覺得,迎面的水,背後的水,盡情地潑來,一個個從頭到腳全身濕透,但人們興高采烈,到處充滿歡聲笑語。一段水的洗禮過後,人們便圍成圓圈,在(釒芒)鑼和象腳鼓的伴奏下,不分民族,不分年齡,不分職業,翩翩起舞。激動時,人們還爆發出「水、水、水」的歡呼聲。有的男子邊跳邊飲酒,如醉如痴,通宵達旦。

    「丟包」最富浪漫色彩,往往是傣族未婚青年的專場游戲。「包」是象徵愛情的信物,由傣族姑娘用花布精心製作,內裝棉籽,包的四角綴有五彩花穗。丟包時,在綠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將包擲給小夥子,小夥子再擲給姑娘,並藉此傳遞感情。如此,花包飛來飛去,最後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雙方悄悄退出丟包場,找一個幽靜的地方依肩私語去了。

    潑水節上,青年們端水灑潑,猶似銀花怒放

    ❹ 傣族姑娘送潑水粑粑有什麼寓意嗎(註:我是漢族,情侶之間)

    傣家人做「潑水粑粑」送人,表示歡迎的意思。

    傣族的潑水粑粑 類似 漢族過年包餃子,
    過年時 你家來了客人 你端出熱騰騰的餃子招待客人的意思是什麼意思,這個姑娘就是什麼意思。

    不要想多了,只是一種待客之禮。
    如果你在潑水節被姑娘狠狠的追著玩命的往你身上潑水,並吃到了 傣族姑娘給你的 茶水泡飯 時
    恭喜你 你可能被愛上了。

    ❺ 景頗民俗節日

    1、目瑙縱歌節

    目瑙縱歌節是景頗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數萬人踩著同一個鼓點起舞,規模宏大,震撼力極強,是中國西部地區的民族狂歡節,有"天堂之舞"、"萬人狂歡舞"的美稱。

    只要有場地,全世界的人都可以一起進行目瑙縱歌,它是世界上最壯觀的集體歌舞。目瑙縱歌節是景頗族最盛大、最隆重的民族節日。隨著時代的發展,目瑙縱歌節已成為景頗人民歡慶豐收的歌舞娛樂的民俗節日。

    2、能仙節

    能仙節:是景頗族青年男女為主的聚會、唱歌跳舞的節日。一般在每年的農歷二月十日舉行。節日里,男女青年穿上節日的盛裝,佩帶各種的裝飾品,聚集在一起,進行民歌、射擊、打彈弓、刀舞等比賽。

    3、新米節

    新米節:在每年農歷的七至八日,要分別過兩次「新米節」。七月,早稻開始成熟,過第一次「新米節」。佤語叫「朋奧」或「波奧」。

    八月,稻穀大量成熟,第二次過「新米節」。它又稱「吃新米」,佤語叫「朋挺」或叫「奧瓦」。「新米節」這一天,主人早起准備好過節的雞、豬、牛肉,然後背背籮上稻穀地采新谷。

    (5)潑水粑粑可以放多長時間擴展閱讀

    2018中國德宏景頗族國際目瑙縱歌節3月2日開幕

    2018年3月2日,2018中國·德宏景頗族國際目瑙縱歌節在雲南省德宏芒市開幕,來自國內外的賓朋與景頗族群眾共慶盛會。

    雲南省政協、國家民委、中國僑聯、國家林業局有關領導,各省及省內友鄰州市代表團,美國、英國、緬甸、菲律賓、新加坡、韓國、越南等國際友人,港澳台同胞、僑團僑胞,來自世界各地的影視攝影專家、景頗文化學者和著名的藝術人士等各界人士參加此次活動。

    本次目瑙縱歌節以「開放、合作、團結、發展」為主題,是弘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更是全面展示改革開放以來德宏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彰顯民族團結的一次盛會。

    通過本次目瑙縱歌節,德宏州將全方位展示各少數民族,特別是景頗族的民俗文化、民間文藝、服飾文化和飲食文化。

    目瑙縱歌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景頗族最盛大、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德宏州各族人民大團結、大聯歡的盛會,素有「萬人之舞」的美稱。

    經過長期的傳承和創新發展,目瑙縱歌節碩果累累,成功創下了多項吉尼斯世界紀錄,已經成為傳承優秀民族傳統文化、打造旅遊文化品牌、增進民族團結、促進對外交流合作的國際性交流活動。

    ❻ 雲南什麼小吃最出名

    折耳根豆腐

    早幾前昆明的菜場、學校門口經常有賣,一般是一個小販用自行車托著一個烤箱,烤箱里是有炭火,豆腐在上面燒熟以後,再將拌好的折根放進豆腐里,折根辣辣,豆腐嫩嫩,滋味妙不可言。現在已經很少見到路邊有賣了。

    俠辣

    怒族人不僅愛飲酒,而且也善於用酒做出各種美味的食物,"俠辣"和"鞏辣"就是貢山境內的怒族的珍饈。"辣"是"阿辣"的簡稱,意為燒酒。"俠"的意思是肉,因此"俠辣"就是"肉炒的酒"。

    闊耍俄勒

    在雲南省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的傈僳族群眾日常生活食譜中,闊耍俄勒無疑是一道獨具特色的傳統美食。闊耍俄勒是傈僳語,意為包穀稀飯,但它與一般的包穀稀飯的做法和口味大為不同。

    過江餌絲

    過江餌絲和是雲南的地方小吃 ,源自大理州的巍山縣,過江餌絲是將烹煮好的餌絲和扒肉等啄襝分叼盛入倆個湯碗中,吃的時分扒肉的湯碗里食用。其香氣四溢、不油不膩,味道甚佳,口感更好。

    油炸青苔

    油炸青苔_美味酥脆親近自然的介紹!青苔也能吃嗎?在雲南,油炸青苔可是一道很受歡迎的菜,很多外地人來到雲南發現有那麼一道菜都很驚訝並佩服雲南人的勇氣,但如果親自嘗嘗炸青苔,你一定不會失望的。

    菜包魚

    用生菜或包菜包著魚肉,米線、香菜,再放上特製的醬,超級美味

    都督燒賣

    都督燒賣是一道起源於雲南宜良的小吃,已有七十多年歷史,辛亥革命時宜良人祝可清開設興盛園,尤以燒賣馳名。都督燒賣的餡心非常講究,是用生餡與熟餡調合而成,既有北方面點餡的鮮嫩特點又有南方而食熟餡的香醇適口。計有鮮豬肉末、熟豬肉丁,加雞蛋,水發冬茹、冬筍、干貝、肉皮凍等精心調制而成。

    豆面湯圓

    豆面湯圓是昆明人所喜愛的小吃,有的包餡,有的不包餡,但以外面要滾粘上一層熟黃豆面為其共同特點。

    蕎糕

    蕎面為雲南特產,蕎面製作品種很多,蕎糕是人們喜愛的一個大眾化品種。夾沙蕎糕色澤棕紅美觀,有香甜氣,吃後潤喉,微苦,清涼解熱,富於營養,有助消化,蕎香味濃醇!

    調糕藕粉

    調糕藕粉是雲南特色小吃之一,在雲南它幾乎與火腿,過橋米線齊名。潤滑的藕粉與雪白的米糕混合在一起,各式顏色的果仁相間其中,紅糖透著粘稠,玫瑰醬散出芬芳,食客唇齒舌尖縈繞著香酥,沁著甜潤,是備受雲南人推崇的一道小吃。

    羅平五色花米飯

    五色花米飯是布依人及壯族人的特產,不但色彩鮮艷,而且味道悠遠。色彩一般有紅、紫、黑、白、黃幾種,叫「五色花米飯」。每年的秋後,布依人就把上等的糯米挑選出來,單獨放好留待做花飯用。羅平五色花米飯就是當地布依族獨具特色的美食。

    豆燜飯

    豆燜飯的做法歷史悠久,在製作過程中您也能感受到這些特色美食的魅力。豆燜飯是很有特色的雲南特色小吃,豆燜飯以蠶豆為主要材料,雲南省四季如春,常年時鮮蔬菜不斷。

    豆花米線

    豆花米線是雲南昆明有名的小吃。它源於民間,後逐漸成為小吃店中的一款獨具特色的品種。香辣爽滑,價廉物美,人們戲稱解饞食品,吃了還想吃,情系此線中。

    抓抓粉

    抓抓粉,是雲南夏季消暑的涼食。成品清涼甜潤,富有韌性。因是用特製的有洞鏟形器 往凍粉上面抓成細絲,故有此名。

    過手米線

    過手米線是阿昌族最中意的食品。阿昌族過手米線是用上好的米製成潔白的絲狀,再把鮮肉燒烤成半熟後切剁成細塊,佐以粉腸、鹽、辣子、花生、芝麻、豆粉、酸水等料,攪成糊狀即可。吃時因需先取一團米線置於手心,然後將拌料放在米線上食用,由此而得名"過手米線"。倘若有野味製成的拌料,那味道則更是鮮美了。不少客商、"老外"到此,品嘗一番後都咂嘴咂舌地贊嘆:"絕代佳餚!

    鹵餌絲

    民國期間,玉溪人翟永安在昆明端仕街開辦永順園,以小鍋氽肉米線、氽肉餌絲著名。一天,因翟師傅勞累過度,氽肉餌絲下鍋後,他跑到外面抽水煙筒,回到廚房氽肉餌絲里的湯全乾了。恰逢顧客催得急,翟師傅只得忙下鹵水和紅油,翻顛幾下後端上桌,顧客一吃,大為稱絕,問這是什麼餌絲,翟師傅急中生智答"鹵餌絲",後成為昆明著名小吃。

    舂雞腳

    舂雞腳:雞腳就是所說的雞爪子。其味淡,做法甚多。舂:把東西放在石臼或缽里搗去皮殼或搗碎。顧名思義,舂雞腳就是把雞腳放到石臼里搗碎。舂雞腳是西雙版納地方特色美食,口味酸酸甜甜微辣。主料為雞腳。

    青松燒鴨

    玉溪菜譜中燒鴨居首位,馳名全省,清代著名詩人楊竹溪有《棋陽竹枝詞》贊玉溪燒鴨。其詩雲:"鴨卵能教谷抱成,百千萬億廣資生。紅泥爐內包燔熟,大嚼何辭飲巨觥。"玉溪燒鴨近似北方烤鴨,但又有自己的特點,多選用四十至六十天、重量在一公斤左右的子鴨加工烤制而成,皮脆香、肉滋嫩,加入花椒鹽,更是香味濃郁。

    冰稀飯

    冰稀飯,源自玉溪市的民間小吃,以白糯米為主料,配以小紅棗、西米、芝麻、紅綠絲、紅糖稀、冰渣,突出糯米稀飯的香糯,色澤潔白,點綴色澤鮮艷的果品,紅糖稀的純甜,冰渣的涼爽,冰稀飯是夏季人們喜食的佳品!

    傣族米花

    甜甜脆脆的,除了當小零食外、還見過有人把它泡在米干里吃。

    豌豆粉

    豌豆粉是昆明市傳統的漢族小吃。是雲南人十分喜愛的雜糧製品。是用干豌豆粒,磨瓣去皮,用水泡發後,摻水磨成漿,經過濾、熬者成糊,冷卻後凝回而成。質地細膩滑嫩,色澤姜黃,口感有豌豆的特殊芳香,經刀功成形後烹調可熱吃或涼吃。

    蒸餌絲

    蒸餌絲是曲靖的一道特色小吃,這道小吃的時間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80年代。曲靖蒸餌絲的主料為當地產的筒子餌塊。它是用曲靖沿江、珠街一帶產的優質稻米,按傳統工藝加工而成的。該小吃可謂是中國獨有的一道小吃,享譽大西南。

    通海豆末糖

    豆末糖是雲南通海歷史悠久的傳統產品,以「香、甜、酥、脆,入口無渣。」著稱,選用優質黃豆作為主要原料,另加白糖、飴糖等精工製成。層薄如紙,色白如乳,食用起來,甜而不膩,松酥、香脆 ,十分爽口。

    朵朵糕

    在元江,「朵朵糕」已經成了家喻戶曉的風味小吃,各賓館酒店也早餐必備。每天早上只要留心看,在人多的地方總能看見一兩家賣「朵朵糕」的小攤。

    小粑粑

    「曲靖小粑粑」是當地人婚嫁聘禮的一部分,男方家到女方家下聘時,除了一般該有的聘禮外,必須要有全套的銀首飾。另外必備的就是「曲靖小粑粑」了。男方家送多少個「曲靖小粑粑」給女方家,就說明男方家要請多少個客人。

    壇子雞

    壇子雞是雲南騰沖著名的漢族小吃,源於明末,興於清初,相傳與明朝末代皇帝永曆皇帝有關。由瓷壇(或特製砂鍋)燜制工藝和神秘的宮中葯物融合騰沖當地原材料配製而成。其色金黃玉潤,晶亮養眼,其色純正持久,不悶不膩,入口細品,皮脆肉嫩骨酥,滿口溢香。壇子雞還因為中葯秘方的鹵制,有活血舒筋,清肺、健胃之功,尤為適合老人和小孩。

    閹母雞

    閹母雞為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特色美食,通過閹割手術控制母雞的激素分泌,進而控制產肉品質,提升口感。一般母雞當年閹割後,當羽毛換成閹雞毛時即可上市。

    泡果

    元謀泡果是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謀縣的名特食品,民間製作已有70多年的歷史,素以「甜如蜂蜜、泡如棉花」而著名。元謀泡果是選用精白糯米、飴糖、白糖、花生油、黃豆漿、鮮芋頭、蜂蜜、芝麻等為原料加工而成的。用手工製作,工藝復雜而嚴格,工序歷經21道,生產周期為15天。

    乳鴿

    楚雄姚安壩區土地肥沃,耕地集中,氣候溫和,盛產稻、麥、豆類。農民喜飼養鴿子,一來鴿群覓食容易,二來繁殖迅速,民間有"四十天兩見面"說法,即一對成鴿,40天可繁殖2-3對乳鴿。姚安養鴿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壩區農民幾乎戶戶養鴿。棟川鎮街頭還專辟鴿市進行交易,省內外購者絡繹不絕。年均可有20一30萬只乳鴿上市。

    蕎粑粑

    武定蕎粑粑非常具有特色,但是製作非常簡單。製作方法:成團的蕎面,製作成長一尺,厚有三寸,寬有五尺的條形蕎粑粑,放入沸水中煮熟即食,但苦蕎粑粑保持微苦回甜的味道。

    潑水粑粑

    每逢潑水佳節,傣族家家戶戶都要做潑水粑粑。其做法是選用上好糯米水磨成吊漿粉,加入適量紅糖,將吊漿粉與紅糖糅合成粉團狀,後用采來的芭蕉葉,葉上抹上豬油,將粉團包好壓成長條形即可上蒸籠。

    喜洲粑粑

    喜洲粑粑是著名歷史名城喜洲的一種特色小吃。主要原料為麵粉。口味有甜、咸兩種。制時皆用上下兩層炭火,上層炭火為猛火,下層炭火為文火。在做好的面胚上刷上豬油之後入鍋烘焙,在烤制過程中繁復刷幾次油脂,烤香直至烤酥。喜洲粑粑外皮香酥而內在綿軟,倍受人們喜愛,且層次分明,宛若蒼山十九峰十八溪,實為美色可餐。

    石板粑粑

    石板粑粑是貢山縣獨龍族、怒族的古老食品。古就古在石板當鍋,攤入面漿烙制而成。成品香甜適口,風味獨具,營養豐富,這種石板是在貢山縣丙中洛鄉青拉筒附近出的一種石板,火燒不壞,水澆不裂。把它當作鍋,放在火塘三腳架上烙粑粑吃,不用放油,粑粑也不會粘在石鍋上,烙出來的粑粑特別泡,味道也特別香。

    涼雞米線

    涼雞米線必須是大理古城美食中的當家花旦。主要就是由雞絲和米線製成,雞絲需要煮熟,以核桃醬和小粉做成鹵汁,搭配著辣椒汁和蒜末,為了美觀通常還會撒些蔥花和芝麻,吃起來微辣,恰好的酸味,雞肉的嫩和米線的香混為一體,極為爽口,很快就能將一碗滑下肚。

    肉餌絲

    巍山肉餌絲米線的就餐環境干凈整潔,作為簡單飯菜,還是不錯的。點了一份肉餌絲和一份米線,還有一份拌豬耳,肉餌絲的湯很香,肉很爛...

    乳扇

    雲南十八怪」有一怪為「牛奶做成扇子賣」,這說的便是乳扇。乳扇其實是一種乳酪,由牛奶製成,半透明狀,光滑油潤,片狀成卷,

    吃法很多種,生吃、干吃、涼拌、燒烤、油炸著吃皆可,可與雲腿一起用於烹調,也可作為可口的下酒菜。在大理隨處可見,它的美味可口早已深入人心。

    大理燒餌塊

    大理餌塊有特色的是新鮮現揉的燒餌塊,其加工過程是:將蒸熟、沖搗後的餌塊團放在光滑潔凈的大理石板上,用手揉成餅狀後,按各自品食習慣、

    內包白糖、核桃仁或芝麻醬、鹵腐、油條等佐料,加放在木炭上慢慢烘烤至表皮微黃後,即可食用。這種燒烤出來的餌塊香脆可口,食後許久還余香在口,倍受人們的青睬。

    雞豆涼粉

    雞豆涼粉,麗江特產的一種涼粉小吃。涼粉外表呈現黑色,所以人們又稱之做「黑涼粉」。在乾隆《麗江府志》中,曾把這種風味小吃稱作「食黑豆腐」。幾百年來,雞豆涼粉這種風味小吃在麗江經久不衰,暑吃涼,寒吃熱,涼吃拌以酸醋醬油調料之類,能消暑開胃、止車暈浪;熱吃將涼粉在平底鍋內用香油雙面炸黃、佐以調料,雖然其貌不揚,但味道質地卻極其細膩爽滑、適口,是下飯佐酒的一道風味好菜。

    黃豆面

    大石橋旁邊的黃豆面。有一份叫《行走麗江》的手繪地圖上特別介紹。上面把這家叫「大石橋小吃」的店裡的黃豆面說得是天上有地下無。個人感覺:湯底酸酸的辣辣的,挺開胃;裡面的炸黃豆挺鬆脆,有口感。

    米灌腸

    米灌腸是麗江特有的一種風味食品。它是由豬血、米飯及各種香料,按照一定的配比拌在一塊兒,然後灌入加工過的豬腸子而製成的米飯腸。

    酥油茶

    香格里拉~酥油茶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必需品。製作時簡單方便:先用土茶倒入茶筒,加入酥油、鹽和精製和香料,用攪捧上下反復攪打成水乳交融狀,即可斟用。飲之,色香味美,回味無窮。在藏族的飲食結構中飲用酥油茶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藏族家庭里一天至少要飲三次茶,有的甚至多達十幾次。酥油茶既能產生很大的熱量,喝後可禦寒,又能起生津止渴的作用。許多沒有喝過酥油茶的人,第一次品嘗會覺得異味難當,而咬咬牙喝過幾次之後,便會真切地品味其流香滿口,餘味修長的妙處。

    奶渣

    香格里拉~奶渣與酥油相伴而生,從牛奶中提制而成。奶渣白色、味酸,具有極強的消化作用,用酥油煎奶渣加紅糖而成的煎奶渣是藏家人待客常用的一道菜。

    琵琶肉

    香格里拉一種用傳統腌制方法製作而成的肉品。具體方法是豬屠宰後將其內臟和骨頭取出,保留完整軀體。待其稍涼後,撒入花椒面、草果面、食鹽等佐料及白酒,輕輕搓揉後,將其開口縫合,在縫線部塗敷上水或香油調好的灶灰,並用木塞或玉米芯把豬鼻塞嚴,以防蟲蛀。然後用石板或木板壓上晾乾,干後形似琵琶,故名"琵琶肉"。琵琶肉的製作歷史悠久,保存時間長,若不切開,三、四年不變味。琵琶肉肉色透明,色鮮味香,風味獨特,是迪慶藏族、彝族等待客及家用的上等佳餚。

    泡魯達

    泡魯達是雲南非常著名的小吃,甜點類。用西米露、煉乳、特製麵包干、新鮮椰絲加上冰塊和水做成,特點是甜、脆、香、冰、滑、爽。

    香竹飯

    香竹飯是具有濃郁傣家特色的名吃,把米飯放在竹筒里用火烘烤而成,又稱竹筒飯。將香竹的竹節砍下作底,泡過的糯米放進竹筒,用芭蕉葉塞住。放在炭火上烤或埋進火灰里焐。待竹子的水分蒸干後,就可以吃了。打開竹片,竹子的香氣伴著糯米的香味撲鼻而來,一層薄薄的白色膜覆蓋在晶瑩剔透的米飯上,看著就很有食慾。一般每年11月到來年2月間的香竹飯是最好吃的。

    勐海烤雞

    這是一種西雙版納勐海縣特有的傣雞,體型較小,每隻雞體重不到一斤,肉嫩味好,特別經有經驗的師傅一加工,再配上特有的粉狀調料,那味道更不一般。烤雞肉質鮮嫩,輕輕便可撕下。

    大救駕

    「雲南十八怪」之一就是大救駕,就是炒餌塊搭配「青龍過海湯」。據說是清初時期,明朝永曆皇帝為躲清軍追趕逃往滇西,一路上飢餓難耐,找到一處歇腳之地後吃上了炒餌塊,皇帝說「炒餌塊救了朕的大駕!」,以此命名。將餌切成菱形狀,加入火腿片、鮮肉片、雞蛋、西紅柿和豌豆尖等入鍋爆炒,起鍋前加入香料。色澤金黃,油而不膩,口感很好,這種吃法在騰沖非常普遍,正餐的餐桌上也有它。

    松花糕

    騰沖松花糕最出名的是和順古鎮藺大媽所有做出來的松花糕,使用的松花和豆沙,都是新鮮的,不含防腐劑和色素。

    燒肉米線

    將黃皮、酥肉、黃瓜、切成碎末,放入涼米線,拌上芝麻油、花椒油、油辣椒、蒜泥、味精、醬油、干腌菜油、花生油、蔥花、白醋,一碗騰沖燒肉米線就上桌了。

    菠蘿飯

    菠蘿飯是一道有名的雲南菜,清甜的菠蘿和香軟米飯兩者結合成的美味!

    烤洋芋

    烤洋芋又是瀘西最具代表的特色小吃,尤其近年來越來越火了,凡是到這里的朋友必吃烤洋芋。在瀘西,中午飯——烤洋芋;晚飯——烤洋芋;宵夜——烤洋芋。來親戚——烤洋芋;來朋友——烤洋芋;來同事——烤洋芋。

    乳扇薩其馬

    乳扇薩其馬是雲南小吃中的代表。其味道鮮美,是其他地域小吃所不具備的,製品既有薩其馬的酥易化,蜜甜清香,面紅身黃的特點,又增加了乳扇的乳香和回味。

    ❼ 有小夥伴喜歡去雲南玩的嗎雲南都有些什麼美食啊

    鮮花餅、過橋米線、野生菌、乳扇、石屏豆腐有好多說不完,你可以 注意一下「原生雲南」微信公眾號,裡面有 介紹雲南 美食的

    ❽ 德宏州梁河縣消費水平,哪個地方最好,主要產業是什麼城市建設怎麼樣

    那我就照葫蘆畫瓢的告訴你了:

    梁河縣地處雲南省西部橫斷山脈西南端、高黎貢山西麓坡階地中的峽谷地帶,位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東北部,東經98°06′-98°31′、北緯24°31′-24°58′。東北與騰沖縣接壤,東南與龍陵縣交界,南與潞西市、隴川縣毗鄰,西與盈江縣為鄰。縣境南北縱距49公里,東西最大橫距45公里,國土面積1159平方公里。縣城遮島鎮距省會昆明742公里,距州府芒市,經潞盈路122公里,經騰龍線160公里。全縣轄7鄉(含2個阿昌族鄉)、3鎮,63個村民委員會、381個自然村、672個村民小組;居住著傣、阿昌、景頗、德昂、僳僳、佤、漢等民族。2002年末,全縣總人口15.8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4.17萬人,占總人口的89.4%,少數民族人口5.19萬人,占總人口的32.77%。
    2004年末,梁河縣總戶數38006戶,總人口16.0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4.29萬人,非農業人口1.74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38.3人。有少數民族人口53000人,佔全縣總人口的33.05%,其中傣族35120人,佔21.9%;阿昌族12577人,佔7.84%;景頗族1727人,佔1.07%;德昂族775人,佔0.48%;僳僳族1193人,佔0.74%;佤族743人,佔0.46%;其他少數民族865人,佔0.53%。
    縣人民政府駐遮島鎮,郵編:679200。代碼:533122。區號:0692。拼音:Lianghe xian。
    梁河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最熱月平均氣溫為23℃,最冷月平均氣溫為11℃;極端最高氣溫33.7℃,極端最低氣溫0.9℃。1957年至2004年平均年降雨量為1403.8毫米

    梁河屬半山半壩縣。主要河流有大盈江、龍江和蘿卜壩河,較大的壩子是遮島壩、蘿卜壩和勐養壩。境內地勢由南向北漸低,最高點是北部海拔2672.8米的瘌痢山頂,最低點是南部海拔860米的勐養鄉老芒東。梁河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不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多年年均氣溫18.3℃,年均日照時數2385.5小時,年均降雨量1396.2毫米,不僅適宜多種農作物和經濟林木的生長,而且天然資源豐富。有蓄積豐厚的思茅松用材林,有葯材類、芳香類、竹類等野生經濟植物55科、101屬、400多種,有錫、鐵、硫、煤、鋁、鋅、鈾等30多種礦產資源,其中錫和煤的儲量較大,有龍窩寨、熱水塘等17處地熱溫泉,極具開發潛力

    梁河歷史悠久,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就是中國「南方陸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但由於社會歷史和地理的原因,梁河各民族的社會歷史進程十分緩慢。直到新中國成立時,壩區傣族還處於從封建領主經濟向地主經濟過渡階段,山區少數民族經濟仍從屬領主經濟,景頗族還保持著較多的原始公社特點,只有漢族地區基本屬於地主經濟並兼有一點小規模的工商業,因而生產力十分低下,經濟文化極其落後。加之土司、地主、糧商的剝削壟斷和匪患橫行,使梁河各族人民掙扎在水深火熱、貧困交加的苦難深淵中。
    梁河,古名南宋,又名南甸,傣名勐底。西漢時屬益州郡不韋縣,東漢時屬永昌郡哀牢縣。從元置南甸軍民總管府起,開始成為一個獨立的政區。明設南甸宣撫司。清襲明制。民國時期土流並治,先後設置八撮縣佐和梁河設治局。從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設軍民總管府至1950年,南甸土司歷史長達661年。
    1950年5月,梁河解放。這標志著各民族進入平等、團結、共同繁榮的新時代。從此,全縣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使梁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50年至1956年,經過禁種大煙、土地改革和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梁河的經濟出現了劃時代的進步和發展。1956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由1952年的705萬元增至1107萬元,增長57%;糧食總產達4509萬斤,比1949年增62%,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糧食自給。1957 年至1966年,全縣各族人民認真貫徹執行黨的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這期間,全縣各項事業在曲折中發展,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也受到了不少挫折。1958年急於搞人民公社化,分配上搞這樣那樣「不要錢」,生產上搞「大兵團」作戰,既違背了經濟規律,又嚴重挫傷了群眾的生產積極性。1959年,糧食跌了200多萬斤,加之搞「以糧為綱」,很多地方翻茶種糧,茶葉面積減少2696畝,群眾生活受到極大影響。1962年以後,經過調整,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各項事業穩健向前發展。1965年,全縣糧食總產比1959 年增長2200萬斤,茶葉發展到8561畝,增加4907畝。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文革」浩劫,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災難,也給梁河造下了嚴重惡果。直到1978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只有6956萬元,財政收入僅189萬元,「兩個吃不飽」(農民糧食不夠吃,梁河糖廠吃不飽)嚴重困擾著梁河經濟的發展,還有相當一部分農民在貧困線上生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黨中央一系列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指引下,縣委、縣政府切實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以改革 為發展動力,不斷解放思想,從縣情出發,因地制宜,探索適合經濟發展的思路、目標、戰略和措施,調整生產關系,梁河從此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快速發展時期。特別是1989年以 來,又帶領全縣各族人民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精神和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精神,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堅持「兩手抓」的方針,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開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切實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和黨風廉政建設,使全縣政治、經濟、文化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顯著改善。2002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27714萬元,比1978年增長1.98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754元,增1.12倍,農民人均純收入919元,增13.14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77元,比1989年增4.62倍;城鄉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已分別達到20平方米和18.3平方米。
    梁河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1982年,全縣農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在農村發生深刻變革的20多年中,縣委、縣政府始終把農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不斷加大對農業的投入。
    特別是近幾年來,通過實施滇西南農業綜合開發、糧食自給工程等項目,加快了對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提高了農業科技覆蓋率和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使全縣農業得到快速發展。
    1984年,結束了吃植物油靠外調的歷史。1989年,全縣糧食生產創歷史新高,受到國務院嘉獎。1991年,解決了「兩個吃不飽」的難題。1997.年,以魔芋、松香、柏籽仁、香料、核桃、板栗、桔子、西南樺為主的綠色產業初具規模。2002年,全縣農業總產值19424萬元,比1978年增長2.74倍;糧食總產38401n屯,增8.47%;甘蔗總產40萬噸,增10.9倍;茶葉總產542.6噸,增1.23倍;肉類總產4180噸,增2.71倍;奶蛋、水產品有大幅度增長。全縣糧食自給有餘,肉奶蛋、水產品供應充足,價格穩定。林業工作堅持把生態環境建設、森林資源培育、林業產業結構調整放在突出位置,同時致力於森林資源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加強森林防火、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工作,積極推進農村沼氣化建設,認真實施退耕還林工作,有效地遏制了生態破壞,使生態環境得到逐步改善。森林覆蓋率由1976年的26.3%上升到2002年的 60.2%。水利工作圍繞「兩江一河」和水土流失的治理及「五小」水利和人畜飲水工程的建設進行,並取得明顯成效。1950 年至2002年,共投資9951.6萬元,完成各類工程595件,改 善灌溉面積8.63萬畝,治理水土流失232.95平方公里,改善了10.69萬人和36471頭牲畜的飲水問題。
    工業從無到有。解放前,梁河無工業企業,僅民間有零星分散的匠鋪。新中國成立後,經過50多年的建設,形成了以輕工業為基礎,蔗糖業、錫業為主導,有電力、機械、煤炭、林產品加工、制葯、造紙、魔芋精粉加工等10多個門類的工業體系。1992年,全縣工業總產值11170萬元,佔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51%,形成了工農業總產值並駕齊驅的新格局,從而根本改變了梁河歷代以農為主的狀況。2002年,全縣工業總產值17045萬元,比增長22倍。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解放前,梁河無公路,無電。電訊極其落後,僅曩宋和曩宋芒東有2處農村電話。經過50多年的建設,至2002年,全縣通車里程已達764.63公里;縣鄉公路實現了柏油化和彈石化,所有行政村和90%以上的自 然村通了公路。95%以上的自然村通了電。特別是經過2001年至2002年的農電體制改革和一、二期農網建設與改造,農 村供電質量和安全可靠性明顯提高,電價明顯降低,每千瓦時平均電價降低了0.33元,預計全縣每年減輕農民負擔223萬元。市內電話實現了程式控制化,農村電話實現了自動化;全 縣電話普及率5.98部/百人,其中市話普及率36.28部/百人, 農話普及率2.45部/百人。近幾年來,還相繼完成了潞盈路梁河段、通縣油路、縣城城區改造、第二水廠、農貿市場等建設工程,為今後梁河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財政收入穩步增長,金融業平穩運行。財政收入由1978年的188.79萬元,增加到2002年的4064萬元(含上劃中央兩稅收入1628萬元和上劃中央所得稅228萬元),增長20.5倍。各項存款余額由1978年的415.7萬元,增加到2002年的39310萬元,增長93.56倍,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由76.82萬元增加到29461萬元,增384.6倍。鄉鎮企業發展迅速。1978年全縣僅有鄉鎮企業117個。至2002年末,全縣已有鄉鎮企業1904個,增長15.27倍,從業人員6696人,總產值10730萬元,營業收入14130萬元,上繳稅金418萬元。不但成為拉動全縣經濟增長點的突破口,而且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繁榮。
    非公有制經濟長足發展。2002年末,全縣有個體工商戶1840戶,從業人員2278人,注冊資金1575萬元;有私營企業42戶,投資人數135人,僱工人數276人,注冊資金3018 萬元。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梁河新的經濟增長點。扶貧攻堅成效顯著。「九五」期間,積極開展小額信貸、易地開發、扶貧攻堅鄉、溫飽試點村、科技示範村、部門掛鉤等扶貧活動,共投入扶貧資金4044.3萬元,使全縣貧困人口由「八五」末的6.9萬人降至2.2萬人。
    1950年5月,梁河解放。1952年始設為縣。1958年10月2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梁河縣,並入騰沖縣。1961年4月15日,國務院批准恢復梁河縣建置。全縣轄7區、1鎮、61個鄉。1969年4月,改區鄉為公社、大隊,全縣轄7個公社、43個大隊。(出處)
    1984年4月設區建鄉體制改革結束後,全縣轄1個縣轄鎮、9個區、9個鄉級鎮、52個鄉(含7個民族鄉)、2個辦事處。
    1988年1月,撤區建鄉體制改革結束後,全縣轄9鄉(含兩個民族鄉)、1鎮:遮島鎮、九保阿昌族鄉、河西鄉、曩宋阿昌族鄉、平山鄉、小廠鄉、大廠鄉、札木寨鄉、芒東鄉、勐養鄉。共有61個行政村(含7個民族行政村)、2個辦事處。
    2000年,梁河縣村級體制改革結束後,63個行政村、辦事處改為63個村委會。全縣轄1個鎮、9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50985人,各鄉鎮人口: 遮島鎮 14009 平山鄉 14818 小廠鄉 9378 大廠鄉 8372 杞木寨鄉 7263 九保阿昌族鄉 14147 曩宋阿昌族鄉 21970 河西鄉 18243 芒東鄉 25778 勐養鄉 17007
    2001年,梁河縣轄9鄉(含2個阿昌族鄉)、1鎮、63個村委會、381個自然村、601個村民小組、672個合作社。
    2002年,省政府批准勐養、芒東2個鄉撤鄉設鎮。至此,梁河縣轄7鄉(含2個阿昌族鄉)、3鎮,63個村委會,381個自然村、672個村民小組:遮島鎮、勐養鎮、芒東鎮、九保鄉、小廠鄉、大廠鄉、曩宋阿昌族鄉、河西鄉、九保阿昌族鄉、杞木寨鄉。2002年末,梁河縣總戶數36321戶,總人口15.8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4.17萬人,非農業人口1.68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37人。有少數民族人口51948人,佔全縣總人口的32.77%,其中傣族34467人,佔21.74%;阿昌族12289人,佔7.75%;景頗族1633人,佔1.03%;德昂族773人,佔0.49%;僳僳族1153人,佔0.73%;佤族747人,佔0.47%;其他少數民族886人,佔0.56%。
    2003年,梁河縣轄7鄉(含2個阿昌族鄉)、3鎮、63個村民委員會、381個自然村、672個村民小組。2003年末,梁河縣總戶數37141戶,總人口15.9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4.22萬人,非農業人口1.72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37.5人。有少數民族人口52311人,佔全縣總人口的32.81%,其中傣族34620人,佔21.7%;阿昌族12419人,佔7.8%;景頗族1685人,佔1.1%;德昂族775人,佔0.5%;僳僳族1172人,佔0.7%;佤族746人,佔0.5%;其他少數民族894人,佔0.6%。
    2004年,梁河縣轄7鄉(含2個阿昌族鄉)、3鎮,66個村民委員會(其中社區4個),381個自然村,672個村民小組。
    2005年,梁河縣撤銷杞木寨鄉。調整後,梁河縣轄遮島鎮、勐養鎮、芒東鎮、九保鄉、小廠鄉、大廠鄉、曩宋阿昌族鄉、河西鄉、九保阿昌族鄉

    梁河縣轄3個鎮、6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遮島鎮、芒東鎮、勐養鎮、平山鄉、小廠鄉、大廠鄉、九保阿昌族鄉、曩宋阿昌族鄉、河西鄉

    民族風情
    梁河縣地處雲南省西部橫斷山脈南端,高黎貢山西麓坡地中的峽谷地帶的民族邊疆縣,居住著漢、傣、阿昌、景頗、德昂、僳僳、佤等20餘種少數民族,人文景觀豐富,民族風情濃郁,文化歷史悠久。
    阿昌人民的慶典——梁河縣阿昌族阿露窩羅節
    2001年末,梁河阿昌族人口為12093人,佔全縣總人口157532人的7.7%。屬中國兩個阿昌族聚居區之一,全國有3個阿昌族自治鄉,僅梁河就占兩個,即九保和曩宋阿昌族自治鄉。據史書記載,阿昌族是最早活動在青海、甘肅高原的氐羌民族,其中一部分很早就遷徙於川西至滇西一帶。約於公元十三世紀開始有一部分沿雲龍、保山、騰沖遷陡,最後定居於梁河地區。
    古代阿昌族就是一個善歌好舞的民族,阿昌族的歌聲清亮,阿昌族的舞蹈莊重凝朴。阿昌族最隆重最富於民族特點的傳統節日是「窩羅節」。1983年德宏州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根據阿昌族人民的要求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有關規定,正式決定阿昌族的傳統節日為「窩羅節」。1995年改為「阿露窩羅節」,節慶時間定於每年的3月20日,節日標志為弓箭和青龍白象。
    為了感謝傳說中遮帕麻和遮米麻的創世之功和多次挽救人類的大恩大德,每年的初 春或桑建花開的時候,阿昌人都要舞獅舞象,跳著阿露窩羅舉行祭祀活動表示紀念。
    阿露窩羅節
    阿露窩羅節活動首先是選神樹。全寨男女老少要到山上選一棵標直的栗樹作為神樹,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祀後,才將該樹砍下,不能肩扛,而是用無數條繩子栓著樹身,由全體參加人員拖到寨子。其次搭建祭台。再次開始祭祀,神靈附體的大活袍(巫師)將五穀茶酒和鮮花水果擺上祭壇後,便揮舞起鷹尾大扇高聲頌經,傳唱遮帕麻遮米麻的創世史詩,贊頌人類始祖的大恩大德。接著獅子舞隊和大象舞隊,一齊參拜神座,向創世始祖致敬。之後,全體村民身著節日盛裝,手持鮮花綠葉,蘸著清清泉水,圍著神座唱起則勒歌,跳起阿露窩羅舞,表示對祖先深深的謝意。
    節日活動可以持續幾天至半月,這期間是阿昌姑娘充分展示自己美麗和聰明智慧的時節,也是男青年追求恩愛伴侶的大好時光。由此演繹出了許許多多感人的愛情故事,成就了無數美滿的姻緣。
    德昂族(原稱崩龍族),主要居住在梁河的勐來村「二古城」和勐宋村「白露頭」兩個自然村,位於亞熱帶半山區,住房多為竹木結構樓房。澆花節(也稱潑水節)是德昂族的傳統節日,於清明節後五至七天開始,歷時三天。澆花節與傣族「潑水節」內涵相同,但活動內容差異較大。「澆花節」的來源傳說有多種:一種是古代時,天庭有七個仙女下凡,在湖水中沐浴,被崩龍人發現,即飛回天庭,仙女臨飛時,告訴崩龍人說:若是思念她們,可塑佛像,每年替她們潑水沐浴;一種是釋迦牟尼為關懷天下民間疾苦,見老天久早不雨,便告之崩龍族每年在堆沙節,各信徒提一桶水,潑於佛身,天即降甘露以拯救百姓;一種是釋迦牟尼佛飛回天庭時,留下經書,要求崩龍族百姓每年舉行堆沙節,便給佛潑水,佛會保佑崩龍人民清吉平安,五穀豐登.德昂族的「澆花節」便這樣一代代地流傳下來,節日前,德昂人民准備豐富賧品,做糯米糖粑粑,造旋轉噴水筒、搭小佛寺,趕制新服飾。過節時,全村男女,前往山中採摘鮮花,青年們敲著象腳鼓、芒鑼在前引路,將鮮花採回,插滿小佛房,表示獻給神,然後男女集體舞蹈,節日還邀請各民族大聯歡,增進了解,互相交流。潑水開始,人們手拿竹筒、水桶齊集小佛房前,聽佛爺誦完經之後,用清水洗滌佛寺佛像和神壇,然後將清水倒入水龍槽內使水轉動旋轉花筒,將水噴灑於四周小佛像,人們喝口洗佛的清水,曰「吉祥水」。潑水儀式後,男女間即可互相潑水祝福,廣場中鑼鼓之聲不絕。
    潑水節
    清明節後七天,既是迎新送舊的日子,又是傣家人民富有歷史意味和浪漫色彩的節日——潑水節。潑水節的來歷有「小洗血跡」、「紀念穆姑」、「浴佛」等不同的傳說,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互相潑水祝福。傣家人認為,水是聖潔的,它能沖刷一切污穢、驅走一切妖魔怪、消災除病,給人以吉祥幸福。
    潑水節是歡樂、隆重的節日。節日前夕,許多傣家人都要做「潑水粑粑」送人,表示歡迎。節日前一天,人們修繕佛寺,建龍亭,組織萬人採花隊伍,敲起象腳鼓,穿著節日盛裝到野外採花。采來鮮花,插在龍亭四周。老人、中年婦女送來潑水粑粑和鮮果,安放在龍亭四角。節日期間,城鄉各地處處水花飛濺,互相潑水祝福,成為水的世界;村村寨寨,敲鑼打鼓,載歌載舞,笑語連天,一片歡騰。節日期間,還舉行賧佛、堆沙、丟包、跳孔雀舞、「嘎央」 舞、象腳鼓舞、放孔明燈、唱傣戲、民族武術比賽等文體活動和經貿活動。
    目瑙縱歌節
    目瑙縱歌節
    目瑙縱歌節是景頗族的主要傳統節日。定於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十六日為節慶之期。梁河的景頗族主要以浪速(羅俄)支系為主。目瑙縱歌(浪速語稱迨臧歌)是大家一起跳舞的意思,也即「萬人之舞」。節日盛會於廣場中央,高豎目瑙柱,人們排成長長的隊伍,由頭戴兜鍪、用孔雀羽毛為頂飾的男子在前領舞,男人邊跳舞邊揮大力,個個英姿颯爽,女人抖動著彩帕和扇子,身上裝飾的銀泡和銀鏈唰唰響、閃閃亮,似彩蝶起舞,象孔雀開屏;舞蹈排列成陣,隊形變換有序,時如彩練漫卷,時而似瑞靄輕飄;人數眾多、規模盛大,氣勢壯闊,舞步剛健明快,在木鼓、芒鑼、「洞巴」、笛子等樂器的伴奏下,「哦熱啊」的歌唱旋律飛向高空,響遍景頗山鄉

    ❾ 潑水節可以算習俗嗎

    潑水節可以算習俗,節日屬於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