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時間多維存在,什麼概念
一個遠離平衡態的系統,在局部上表現為平衡態,整個系統好像由許許多多這樣的局部拼綴而成。
遠離平衡時出現的新的狀態,可以具有一種令人驚異的有序程度,此時無數個分子在時間和空間中的行為達到協調一致,普里高津把這稱為「耗散結構」,因為它們發生在系統和外界之間有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的情況下,同時伴有系統的熵產生(耗散)。這些導致耗散結構生成的復雜而相互依賴的過程,共同的名稱叫做「自組織」。
非平衡自組織理論是一個學科群,包括許多門類,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耗散結構理論、協同學、超循環理論、突變論等。
「化學鍾」是自組織的一個實驗例子,這是一種特別的化學反應,裡面的顏色很有規則地變來變去,也會顯出美麗的漩渦結構。為了保持花紋,化學反應必需不斷地得到補充,它的組織也很特別,是連鎖在一起的一串化學反應,牽涉到反饋,其中一個反應的產品又參加同一個反應,甚至做它自己的催化劑。化學鍾里成千上萬的分子好象都精確地知道彼此在做什麼,它們好象能彼此「交換信息」。
能量的運動,宇宙萬物的運動,就是不平衡的表現,完全平衡的宇宙,將會凝結。對生物來說,變化完結的平衡態就是死亡。熱力學提供了一套自然語言,用它可以描述生物學的過程,只有遠離平衡的過程,變化才能發生。
就象化學界有化學鍾一樣,生物界也有生物鍾,這些鍾的節奏,雖然彼此懸殊,然而對生命都是少不了的。要了解這些過程,我們可以運用貝魯索夫——扎索廷斯基(BZ)反應里時鍾式振盪時所用的辦法。
在BZ反應中,自組織表現為化學活動的旋轉螺旋,其中成千上萬的分子齊步組成時間和空間的宏觀結構。在生物界中,相應的組織過程則是個別細胞聚成多細胞有機體。自組織也包含如昆蟲總數的漲落、人體心臟的跳動之類的有序現象。的確,整個的體都可以看為一個在時間空間自我組織的復雜單元。
「自復制」這性質是生命的主要特徵之一,只要核酸和蛋白組成的分子集體受著非平衡的約束,各式各樣的耗散式結構原則上便會出現:空間的結構,時間上的結構,時空中的結構,乃至混沌行為,都會出現。
在化學反應或輸運過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達到平衡,反應停止。
BZ反應證明物質在遠離平衡時有新的屬性,億萬個分子同時變藍,然後又同時變紅,在遠離平衡的條件下這需要出現長程關聯,而在平衡態時則沒有這種關聯。在近平衡態,與熵產生相聯系的耗散具有最小值,而在遠離平衡態時正相反,新的過程開始,熵產生增加。
每一個分子鍾會以自己穩定的速率運轉,因為每一個分子都有自己的行為模式。
原子鍾的運動速率更加精確,而生物體是由眾多分子聚合而成,眾多的分子的相互協同和干擾,使生物鍾的精度不是很高,且可調。
由此推斷,必然還有粒子鍾、引力子鍾、奇子鍾,與上述的分子鍾、原子鍾、生物鍾一樣各自都有自身的時間維度。
人們日常的時間觀念和使用的時鍾,是建立在地球自轉和公轉基礎上的,是一種太陽系鍾和地球鍾。
宏觀宇宙的一維時間,是指從宇宙大爆炸到現在的一維時間,是宏觀的宇宙鍾。宇宙時間維形成宇宙的宏觀空間尺度。
每一種能量包(如粒子、引力子、奇子)的運行速度都不相同,分別產生不同的時間維,即每一種粒子(包括不穩定粒子)、引力子、反引力子、正奇子、反奇子、原子、分子、生物都產生一種獨立的時間維,即時間編碼,這些時間維與三維空間交織、卷縮在一起,產生多維的宇宙。
三維空間加上一維的宏觀宇宙時間,再加上引力子、反引力子、光子、Z°、π°介子、正奇子、反奇子各自的時間維,一共是11維,電磁波(即光子)是第五個時間維上的波動,有些理論能在多維時空中自洽,是有道理的。
② 時間可能是二維的嗎
時間就可以轉化成1維的空間
首先談下物理世界的第四個獨立的方向——時間。平常我們在街上與朋友相遇時,一般都不只說出它發生在何處,還要說出發生在何時。因此,除表示空間位置的三個方向要素之外,又增添了一個要素——時間。
進一步考慮,很容易意識到,所有的實際物體都是四維的,三維屬於空間,一維屬於時間。從這個新觀點出發,一個四維正方體就只是一個存在了一段時間的普通立方體。
在四維時空幾何學的詞彙中,表示每一個單獨物質微粒歷史的線叫做「時空」線。
下面談時空當量。如果面臨一個四維正方體,它的三個空間尺寸都是1米,那麼應該取多長的時間間隔,才能使四個維相等呢?
應該取多長的時間間隔,才能使四個維相等呢?是1秒,還是1小時,還是一個月?1小時比1英尺長還是短?乍一看,這個問題似乎毫無意義。不過,深入想一下,你就會找到一個比較長度和時間間隔的合理辦法。你常聽人家說,某人的住處「搭公共汽車只需20分鍾」、某某地方「乘火車5小時便可到達」。這里,我們把距離表示成某種交通工具走過這段距離所需要的時間。
因此,如果大家同意採用某種標准速度,就能用長度單位來表示時間間隔,反之亦然。很清楚,我們選用來作為時空的基本變換因子的標准速度,必須具備不受人類主觀意志和客觀物理環境的影響、在各種情況下都保持不變這樣一個基本的和普遍的本質。物理學中已知的唯一能滿足這種要求的速度是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即光速,更恰當些說是「物質相互作用的傳播速度」。
第一次測定光速的實驗是著名的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在17世紀進行的,盡管伽利略的這項實驗沒有導致任何有意義的成果,但他的另一發現,即木星有衛星,卻為後來首次真正測定光速的實驗提供了基礎。1675年,丹麥天文學家雷默利用木星衛星的蝕時,測的光速大約為每秒鍾185000英里。繼兩位先驅之後,人們又用各種天文學方法和物理學方法做了一系列獨立的測量。目前,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的最令人滿意的數值是c=299776公里/秒。在量度天文學上的距離時,用速度極高的光速作為標准就很便當了。因此,天文學家說某顆星離我們5「光年」遠,就象我們說去某地乘火車需要5小時一樣。由於1年合31558000秒,1光年就等於9460000000000公里。採用「光年」這個詞表示距離,實際上已把時間看做一種尺度,並用時間單位來量度空間了。
在解決了空間軸和時間軸上的單位如何進行比較的問題之後,我們現在可以問:在四維時空世界中兩點間的距離應該如何理解?要記住,現在每一個點都是空間和時間的結合,它對應於通常所說的「一個事件」。為了弄清這一點,讓我們看看下面的兩個事件。假設:
事件1:1945年7月28日上午9點21分,北京市五馬路和第五十街交叉處一層樓的一家銀行被劫。
事件2:同一天上午9點36分,一架軍用飛機在霧中撞在北京第三十四街和五、六馬路之間的藍天大廈第七十九層樓的牆上。
這兩個事件,在空間上南北相隔16條街,東西相隔半條街,上下相隔78層樓;在時間上相隔15分鍾。很明顯,表達這兩個事件的空間間隔不一定要注意街道的號數和樓的層數,因為我們可用大家熟知的畢達哥拉斯定理,把兩個空間點的坐標距離的平方和開方,變成一個直接的距離。為此,必須先把各個數據化成相同的單位,比如說用英尺表示出來。如果相鄰兩街南北相距200英尺,東西相距800英尺,每層樓平均高12英尺,這樣,三個坐標距離是南北3200英尺,東西400英尺,上下936英尺。用畢達哥拉斯定理可得出兩個出事地點之間的直接距離為3360英尺。
如果把時間當作第四個坐標的概念確有實際意義,我們就能把空間距離3360英尺和時間距離15分鍾結合起來,得出一個表示兩事件的四維距離的數來。
既然這樣,時間就可以轉化成1維的空間。
③ 關於時間與多維空間的問題……
這么說吧,老愛說的三維空間加一維時間實際上是四維時空而不是四維空間,兩個概念有很大的不同(小小BS老愛,害人無數啊)
四維空間的第四維當然不會是時間,四維空間加時間的叫五維時空了
時間快慢並不會讓我們接近高維或者低維空間的,如果我們是三維生物,那我一直並且永遠都會是三維生物(不同維度不能在同一空間共存)
因為不能共存,所以不可能其他四維生物控制我們的時間的
所謂壓縮空間只不過是讓那裡的物質失去「感知」幾個維度的能力。
例如什麼一維粒子,其實只是說它不會上下前後運動了——也就是失去了「感知」另外兩個維度的能力。實際上它在我們眼中仍然是三維的
LZ想的很多啊,學理科的嗎?
另外不推薦度娘什麼的,要去就去英文維基……
④ 時間是否和空間一樣存在多維
多維,但不能有交集
⑤ 有沒有多維時間
我相信「上帝創造天地時」也創造了時間與空間,所以上帝存在於時空之外,也因此在宇宙被毀之後,人將以永生的靈魂方式存在於時空之外。神創造天地,顯然時間就此開始,也顯然時間並非永遠存在。「世界與時間共有一個開始」奧古斯丁說「世界不是在某一時間創造的而是與時間同時創造的。」
西方的線性時間觀念——一切都有個開始,往後進行至結束,這和許多別的文化所持時間會無窮盡循環的觀念不同。在循環的時間觀念中,永遠有過去和未來,當然還有現在。在我的時間觀念中,在任何時刻都只有現在實際存在,過去與未來都只存在於心裡。時間是線性的,它是一種直尺,所有的事件都可依照筆直的順序注記在這尺上。
康德對時間沒有一個開始的辯證比較直接了當。他說,如果時間有一個開端,那個開端之前便必定有空的時間,但空的時間也是時間,所以時間不可能有開端。這和另一位比康德早得多的哲學家對空間的論證有異曲同工之妙;公元1世紀羅馬的哲學家盧克萊修(Lucretius)曾用同樣的簡單論證指出空間是無限的:如果空間有邊界,那麼邊界外除了更多的空間,還可能有什麼?所以空間沒有盡頭。
在不從事行而上學的辯論時,康德對時間與空間的觀念有一半人的比較實際的平凡了解。他認為空間是我們發明的關於東西何在的觀念,他又認為我們內在的時間觀念不允許我們了解外在的客觀的時間,即使真有外在的客觀時間存在的話。康德稱,關於時間與空間真正性質的問題,是超越人類了解的。
麥克維
⑥ 時間是多維空間構成的嘛
實際上時間只是理論上的東西,並不存在任何空間。為了方便人們的方便所以才有「時間」這一名詞。還有哦!本人認為穿越時空是不可能的
⑦ 時間是否是多維的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上有很合理的解釋啊
一個旋轉的天體能使組成三維空間以及第四維時間的「結構」發生偏轉和扭曲
開普勒第三定律:在相同的時間內,天體掃過的面積是相等的。
現在,事情將開始變得十分奇怪。我確信當你發現時間膨脹時你會感到十分奇怪。但愛因斯坦也發現了這一假設的另一個奇怪得結果:(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不是歐幾里德式的。這意味著圓不再是圓,平行線會相交或發散,三角形得三內角之和不到180度?
小心!我不是說你在學校里學所學的東西是錯的。歐幾里德式幾何作為一種數學抽象總是對的。但當被用來描述真實世界時,沒有什麼是確定的。在愛因斯坦發現歐幾里德幾何不足以描述世界之前,高斯(Gauss)和其後的黎曼(Riemannn)發展了另一種幾何。有時它被稱作「高斯幾何」。當他們發展這一新的數學分枝的時候,他們甚至不能想像這會是世界的正確描述。事實上,愛因斯坦在其朋友格羅斯曼(Grossman 一個優秀的數學家)的幫助下,在高斯幾何的基礎上發展了他的廣義相對論。我想指出的是:數學是獨立於真實世界而發展的。這就叫「抽象」。
讓我們另外舉一個例子:1+1=2。這是真的嗎?作為數學抽象,這總是對的。但當你試圖給這個表述一個物理含意的時候,它就是錯的了。例如,你不能通過將光速加上光速(記得火車上的經歷嗎?你不能將光子的速度加到火車的速度上)「V+C=C」。但如果你將一升牛奶加上另一升牛奶,你將得到兩升牛奶。明白我的意思了嗎?數學只有在不涉及現實的時候才是正確的。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現在,讓我們回到廣義相對論。
讓我們設想在一個大盤子上畫了兩個同心圓,一個非常小,另一個同盤子一樣大。
我們的觀察者站在盤子上,盤子高速旋轉著。另一個處於伽利略系中的人用一把尺子測量這兩個圓的周長(P)和直徑(d)。後者作如下計算:P/d。他發現P/d=π。對於他而言,歐幾里德幾何是正確的。(這里「正確」的含意是它正確描述了現實)
在盤子上的觀察者用同一把尺子測量了盤子的周長和直徑。在測量直徑的過程中,位於伽利略系中的人覺得尺子的長度沒有縮短(參見狹義相對論中對此的描述)。因此盤子上的人應該得到和伽利略系中人一樣的結論。
然而,第四個實驗的情況就不同了。當盤子上的觀察者測量大圓周長的時候,他相對於盤子外的人以非常快的速度旋轉,因此從盤子外人的角度看,尺子的長度縮短了。但觀察者不會發現相同的結論,對他來說:P/d不等於π。歐幾里德幾何在這種情況下不能描述現實。
得出這種奇怪結論的原因是什麼?盤子上的觀測者在測量大圓的周長時,受到了一種奇怪的力的作用。你可以稱其為「向心力」。這就是由於引力場的存在(圖中以箭頭標志)。同樣的實驗可以通過在這三個不同的系中用同一隻表測量時間:在伽利略系中,在盤子的中心附近和遠離中心的地方。我們可以得出相同的結論:盤子上遠離中心的觀測者的測量結果和盤子外面的人的觀測結果不同。引力場的存在可以解釋這一差異產生的原因。
這使我們得出如下結論:引力場影響時空。
引力場導致的時間膨脹可以測量出來。實際上,在高山頂上的值略小於山腳下的值。兩個原本同步的原子鍾在這兩個不同的地方被放置了一段時間後給出了不同的時間。
⑧ 時間 空間是多維的嗎 人能穿越時空看到自己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嗎》
不要有太多的幻想。人還是不會穿越時空
我們要理性的思考 ,如果你有一個寫小說,製作動畫。。。。。。
有了這些思維也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 挺不錯的。
在你的記憶里 應該不會有前生和後世的。就算有也是自己潛意識的一個想法罷了。
我們還是要現實一點的好。
導師講的時間 空間多維,我不知道,但是應該不會和過去將來有關系吧。
不然導師可以研究一下去看他的過去將來 我們還都是在自己的世界看自己的世界。
認識我們的生活環境。
不要幻想哦
⑨ 時間空間到底是怎麼區分維度的
時間是高維N,空間等於時間加維度,即時空。我們現在在三維時空。未來在四維時空。未來的未來在五維空間。過去在二維時空。過去的過去在一維時空。12345維時空是我們人類所能理解的范圍。超出就是黑洞。人類根本不可能能理解的。
⑩ 時間有可能是多維的嗎
一維是線,二維是面,三維是靜態空間,四維是動態空間(因為有了時間)。
我們在物理學中描述某一變化著的事件時 所必須的變化的參數。這個參數就叫做維。幾個參數就是幾個維。比如描述「門」的位置就只需要角度所以是一維的 而不是二維 。簡單地說:0維是點,沒有長、寬、高。一維是由無數的點組成的一條線,只有長度,沒有寬、高。二維是由無數的線組成的面,有長、寬沒有高。三維是由無數的面組成的體,有長寬高。維可以理解成方向。因為人的眼睛只能看到三維,所以三維以上很難解釋。正如一個智力正常,先天沒有一隻眼睛,一隻耳朵的人(這樣就沒有雙眼效應,雙耳效應),他就很難理解距離了,他很可能認為這個世界是2維的。一個簡單的說法:N維就是N條直線兩兩垂直所形成的空間。因為,人類只能理解到3維,所以後面的維度可以通過數學理論構建,但要仔細理解就很難.在量子力學,目前仍在建立的膜理論,認為世界是11維的。四維空間一個時空的概念 日常生活所提及的「四維空間」,大多數都是指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他的《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中提及的「四維時空」概念。我們的宇宙是由時間和空間構成。時空的關系,是在空間的架構上比普通三維空間的長、寬、高三條軸外又加了一條時間軸,而這條時間的軸是一條虛數值的軸。根據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相對論所說:我們生活中所面對的三維空間加上時間構成所謂四維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