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伏灸連續做了兩年還要不要再繼續
三伏灸連續做了兩年還要再繼續。
現在醫院里開展的天灸項目---三伏貼,也就只貼3次,每次5小時左右,並且是以3年為一個周期,也就是說連貼3年(9次)會看到效果。
三伏天,不僅是外在氣候陽氣最盛的季節,也是人體自身陽氣最旺的時候,這時做艾灸,就是利用「天之陽、地之陽(艾灸)、人之陽」三重合力,固本扶正,祛除一切寒濕,打通瘀阻經絡,此時艾灸可以最大程度獲得治療效果。
因此:三伏灸是所有艾灸人必須要做的一件事!
古人的三伏灸值得推敲:
清朝名醫張璐在《張氏醫通》里明確提出三伏灸的概念。
「三伏」是指三個農歷節日,實際上古人的三伏灸就3次,也就是2016年的」7月17號入伏、7月27號中伏、8月16號末伏「;並且是針對跟肺經相關的一些疾病,比如:哮喘、過敏性鼻炎和經常性感冒、咳嗽的艾灸治療。
2. 三伏灸和三伏貼的區別
1、使用方法不同:三伏貼是用膏葯糜狀物進行貼敷,而三伏灸是用溫經散寒葯性的葯材配合艾火在經絡穴位上進行治療。使葯物藉助艾火的溫補作用直接傳達整條經絡,反應到臟腑。
2、針對部位也不同,治療效果疾病也不同,多種選擇,因病施治。
3、三伏灸的適應症比較廣,因艾能治百病,配合溫補驅寒的葯材,其好處更是多多。
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伏即為潛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指「風、寒、暑、濕、燥、火」)中的暑邪。
「伏天」,就是指農歷「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天灸:全稱為三伏天天灸,即是在三伏天時進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醫時間醫學、針灸學與中葯外治相結合的一種療法。
在三伏天進行冬病夏治是最好不過的了。冬病夏治源於《黃帝內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三伏天是夏季最熱的時候,根據《內經》所述,人與自然界是統一的,人體的陽氣和自然界的陽氣相符,生於春,旺於夏,收於秋,而藏於冬。
夏季是人體陽氣最旺盛之時,尤其是三伏天,此時人體經脈氣血運行充盈,毛孔張開,有利於葯物吸收。
此時治療某些寒性疾病,可以最大限度的以熱治寒、激發陽氣,驅散體內寒氣,調整陰陽,從而達到減少冬季發病頻率或徹底根治疾病的效果。當然貴在堅持,一般要連著三個夏天都做三伏灸效果會更好。
三伏貼是在一年中最炎熱的三天及三伏天將中葯敷貼在特定穴位上治療秋冬發作的疾病。敷貼的膏葯如提款卡大小,有些為硬幣大小,一般四個為一組使用,針對不同的疾病,一般要將四片膏葯一起貼在後背的不同位置,保持八小時即可揭下。
敷貼季節性療法對時間有一定要求,根據中醫理論每伏第一天是開穴的日子,此時敷貼療法效果最佳。其適應症為呼吸系統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哮喘、反復感冒、過敏性鼻炎等;脾胃病,如慢性腹痛、腹瀉、消化不良、腹脹等。
小兒體虛容易感冒、反復咳喘、厭食;四肢寒涼、免疫力低下者及亞健康狀態者。其適應症單一,但是使用方法快,簡單,一貼上去就好。但是對皮膚比較敏感的患者,貼敷時間過長時會產生灼熱刺痛、發癢發熱明顯,甚至起泡,尤其是小兒,這樣時間達不到要求葯效就會大打折扣。
三伏灸也是在一年中最炎熱的「三伏天」進行的,也是用「冬病夏治」的原理。不同的是三伏貼是用膏葯糜狀物進行貼敷,而三伏灸是用溫經散寒葯性的葯材配合艾火在經絡穴位上進行治療。使葯物藉助艾火的溫補作用直接傳達整條經絡,反應到臟腑。
三伏灸分全身灸、經絡灸、局部灸、穴位灸四種,其方法各有不同,針對部位也不同,治療效果疾病也不同,多種選擇,因病施治。三伏灸的適應症比較廣,因艾能治百病,配合溫補驅寒的葯材,其好處更是多多。
其適應症除了上訴的呼吸系統疾病,脾胃病,小兒疾患及免疫力低下者及亞健康狀態者外,它還可以緩解和治療小葉增生、心臟病、關節疼痛、高血壓、糖尿病、胃寒、宮寒、月經不調、痛經、黃褐斑、面色暗沉、備戰二胎等虛寒性疾病和多種疑難雜症。
正所謂「針之不到,葯之不及,必須灸之。」三伏灸不同部位不同時間,很少起泡,溫度適中,讓人覺得舒服享受中治療疾患。不像三伏貼那樣隨貼隨走,三伏灸需要患者放鬆好好享受艾灸帶來的的舒服。三伏灸講究時間段,在三伏天時間段內做完,效果就能得以保持。
3. 過了入伏還能貼天炙嗎
三伏貼最好是在當天貼,因為它是利用中醫天人相印的原則,「三伏」是自然界一年之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利用溫熱的葯物驅除寒邪痼疾的辦法,過了時期也可以,對比可能效果沒有當日理想。一般還要求最好是當日中午更好,因為那是一天之中陽氣最盛的時刻。
三九天灸也稱為三九貼敷即「三九穴位貼敷」,是在農歷「一九」、「二九」和「三九」的第一天,通過葯物對穴位的溫熱刺激,起到促進氣血運行、抵禦外邪入侵的作用。那 三九天灸將含有溫經、益氣、養陰等葯物的葯膏貼於特定穴位(如肺腧、膏肓)上,在「冬至」日即「三九」第一天開始,選用適當的腧穴進行貼敷。每「一九」可貼敷3天停6天,連續貼三個「九」即可。一般貼敷時間小兒為3小時,成人為4小時時間不要過長,以免葯物刺激皮膚產生過敏反應。貼敷其實也並不一定非局限於「三九」,只要在寒冷的冬季都可以應用。不管是「三九貼」還是「三伏貼」,每一九或一伏當天是最佳貼敷時間,因此最好按時貼敷。但如果有事錯過了一兩天,再貼也是可以的。
4. 三伏天艾灸時,最佳時間是什麼
艾灸的確可以幫助人們調理身體,改善亞健康的狀態,所以在夏天很多人都有艾灸的習慣,夏天的確是最適合艾灸的季節,如果人們在夏季三伏天的時候,每天正午11點到1點鍾去艾灸,按摩效果是最顯著的,因為這個時候人們的陽氣正在提升,配合溫熱的艾灸,那麼溫補身體效果會更好。
現在我們應該知道夏季艾灸的最佳時間了吧,夏季是最適合艾灸的季節,而在夏季大家可以在每天中午11點到1點艾灸,這個時候誰能體內的陽氣最盛,如果配合艾灸,那麼就可以戰勝病邪,補益的效果非常顯著。
5. 柳州市中醫院三伏天時間
2019年三伏天時間表如下:
伏前加強:2019年7月2日—7月11日
初伏:2019年7月12日—7月21日
中伏: 2019年7月22日—8月10日
末伏: 2019年8月11日—8月20日
末伏加強: 2019年8月21日—8月31日
(5)入伏連續下雨其它時間可以做天灸擴展閱讀:
三伏天灸要注意
1、提前問診再貼天灸
天灸所用都是性溫通、溫陽的葯物,人體體質不盡相同,在決定做天灸前,最好先詢問醫生是否適合做天灸,看自己有哪些對應症,主要貼哪些部位,這樣在貼葯當天可使醫生迅速完成貼葯,節約問診時間。
2、貼葯期間的飲食禁忌
貼葯的當天以及次日不能吃生冷、海鮮、辛辣食物,還有易化膿食物,如牛肉、鴨、鵝、花生及其他煎炸食物,貼葯10小時內不能洗澡。治療的同時應戒食如牛肉、鴨肉、鵝肉、花生及其他煎炸食物。敷貼期間應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不要貪涼,不要吃肥甘厚膩、生痰助濕的食物,禁食海鮮、蝦等易發物,以免影響治療效果。
3、貼葯後的注意事項
天灸療法又稱「發泡灸」,貼葯後起水泡是正常現象。成人一般貼1-2小時,兒童貼0.5-1小時,貼葯後皮膚有發熱感,灼痛感,各人皮膚耐受情況不一樣,但以能耐受為度。敷貼之後,一般人的局部皮膚都會有灼熱和紅潤,如果穴位上的皮膚起泡,效果會更好,證明所貼葯物已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通過經絡氣血直達病處,但瘢痕體質的患者起泡後可能留下瘢痕。貼葯後如皮膚出現水皰,應注意保護好創面,避免抓破引起感染。
4、做三伏灸重在堅持
一般來說,三伏天灸一年至少要做三次,分別在初伏、中伏、末伏各做一次。天灸的作用是防病保健,並不等同於治療疾病。一個天灸的療程是三年,如果半途而廢,做一年停一年,效果肯定會打折扣。
5、三伏灸的禁忌
患咳喘但是伴有發燒的患者、肺結核活動期伴有咯血的人都不能用「三伏灸」法治療,患有這些疾病的人,或者陽盛,或者陰虛,總之體內都存著不少的「火氣」,如果再用熱性的葯物,會使陽更盛,陰更虛,會加重發熱、咯血等病情。
三伏天網路
6. 做完三伏灸要注意什麼
三伏天艾灸之後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每次艾灸完後的24小時內都不能吃生冷寒涼的食物,施灸的三天內最好吃清淡食物,忌食牛肉、鴨肉以及油炸辛辣食物;
- 每次艾灸的時候要注意不能受風;
- 艾灸的時候如果施灸部位出現了潮紅、刺痛、灼熱甚至是小水泡都是正常現象,一般在兩三天之後就會自動消退;
- 每次艾灸後的24小時不要做劇烈運動。
三伏天艾灸時間的限制:
三伏天艾灸是冬病夏治的一種方法,所以在時間上也是有限制性的,艾灸的時間從入伏開始一直到末伏結束。大約有30-40天的艾灸時間。最佳的艾灸時間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第一天,如果這三天沒有時間艾灸也可以在這三個日期的三天之內艾灸也是有效果的。
7. 三伏天艾灸幾天灸一次
7——10天一次,只要在初伏、中伏、末伏都灸一次就好。
8. 入伏的時候下雨好不好
「入伏」雖然不在二十四節氣里佔有名分,但入伏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節,進入伏節也就表示陰氣要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熱的陽氣當會盛行,表示這個時期將會是一年裡面最熱的時節,並且在這個時間段里,不但溫度高熱,空氣濕度也會很高。所以,「伏」實則也有避暑之意。而在我們農村也有很多有關於「伏」的農諺俗語,這些與「伏」有關的農諺俗語在一定程度上對知道農事生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所以,從老祖宗的經驗總結來看,入伏下雨是好的,對作物生長是有利的。當然這些農諺的准確性也是有依據的,這些都是古人們在長期的農事勞作中,通過在變化莫測的天氣中可循的規律的總結,因此就把這些規律總結成為了農諺,不過這些天氣的預測農諺確實對農業生產有一定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