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腦科學家洪蘭:運動會促進孩子大腦神經元的連接,連接越多越聰明
腦科學在教育上的應用,尤其是在教養孩子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通過對大腦的科學了解,掌握其發育規律,才能讓孩子的大腦更自由 健康 地生長。
作者洪蘭
讓孩子動手,會促進孩子大腦神經元的連接
大腦皮質是神經系統的最高中樞。大腦皮質按功能定位分為運動區、感覺區、視區、聽區以及語言區等區域。
為什麼孩子 比較早 聽得懂,而講話比較遲?這是由大腦的布羅卡氏區(Broca's area)即運動性言語中樞(說話中樞)決定的。布羅卡氏區主管語言訊息的處理、話語的產生,與韋尼克區(Wernicke's area)共同形成語言系統。不過人的喉嚨、下巴和嘴唇要發音並不那麼容易,所以小孩子需要通過牙牙學語,學會說話。
聾啞兒在八個月大時,即便聽不到外面的聲音,也會不由自主開始練習發音。但是由於耳朵聽不到外界的聲音,到十二個月的時候聾啞兒的這種行為就消失了。 所以我們會說話,跟運動皮質區有直接關系。 孩子大概六個月就聽得懂父母講什麼,比如「不要吵」「來吃飯」這種簡單的話,當然他自己要完全學會說話,還要等一段時間。
顳葉負責處理聽覺信息,也與記憶和 情感 有關。大腦中負責記憶功能的結構叫海馬,相當於電腦內存結構的就是大腦的前額葉。前額葉區域涉及規劃復雜的認知行為、個性表達、決策和調節 社會 行為等復雜的認知功能。
9個月的嬰兒會爬之後,開始 探索 世界,這時他們的運動和感覺能力 大大 增強,神經元開始大量連接。到了2歲,孩子已經有了很多後天經驗,神經元連接就很緊密。可見 要想有創造力,要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神經元的連接必須很緊密。 所以父母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事情,這樣有利於孩子腦部的生長。
筆者曾到芬蘭幼兒園考察,當時氣溫零下12攝氏度。在 台灣 ,零下12攝氏度就叫寒流了,是要全副武裝禦寒保暖的。 但在芬蘭,午睡起來老師就帶孩子去室外玩耍。 老師說,芬蘭在北極圈內,如果我們的國民怕冷,這個國家就沒有希望了。 只有不合適的衣服,沒有不合適的天氣。
有個3歲的小男孩,午覺睡久了,醒來一看,別的小朋友都去玩了,就很著急地開始穿衣服,老師站在旁邊看他自己穿。結果好不容易穿好了,發現穿反了。要是我們就會提醒說,穿反了,要脫了重新穿,可他們的老師卻拍拍他說,沒有關系,出去玩。孩子跑出去後,老師對我們說: 「他花了20分鍾才穿起來,如果再讓他脫,他會有受挫的感覺,明天就不穿了。如果讓他自己發現這個錯誤,今天錯、明天錯,後天就不會穿錯了。」
在我們中國,經常看到很多孩子,5歲還要父母喂飯,那是不可取的。 動作訓練會促進大腦神經元的連接,長期運動比不運動的孩子神經元網路更豐富,神經元的連接越多,人就越聰明。 我們常常說勤能補拙、熟能生巧就是這個道理。為什麼要反復練習呢?「習」這個字,是鳥的羽毛,鳥必須反復練習飛才能飛翔起來。孔子說「學而時習之」,是有道理的。著名的「一萬小時原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一個行為做了一萬個小時以後,就成了這個領域的專家。
有一項實驗,在對柏林愛樂樂團的小提琴家的大腦掃描後發現,他們的左手大小拇指相對應的大腦神經區域是一樣大的,而我們普通人一般大拇指對應的區域更大一些。為什麼?因為他們在拉小提琴的時候,左手這兩個大小指的使用度相當。這個結果告訴我們, 我們可以通過外在訓練改變大腦神經元的分配,而且越用連接越緊密,相應的區域越強大。
了解孩子的大腦,從而更好地建立親子關系
很多人錯誤地認為孩子兩歲之前沒有記憶,可以全權交給保姆帶,等孩子懂事了再把他接回來自己好好帶。有研究發現, 兩歲以前童年的受虐,主要是被忽略,大人對孩子的忽視會對大腦造成很大的傷害,甚至會影響很多他成年後的行為。
對孩子的教養,0-6歲是關鍵期,大量的神經元連接在這一時期會改變。 6-12歲比較少, 12歲到18歲青春期,又是一個關鍵期。 所以,0-6歲要把孩子的習慣養好,6-12歲是孩子價值觀形成的時期。12歲以後,同學、老師對孩子的影響遠大於家長。比如孩子12歲以前,你牽著他的手過馬路,他會很自然地讓你牽。到了初中,你再去牽他的手,他會躲開。到了高中,你走在前面,他走後面假裝不認識你。所以在黃金時期就要把正確的價值觀和好的習慣培養起來。
親子關系就像我們放風箏,手上的線不能丟。孩子小的時候,家長要監督他、保護他。進了初中以後,孩子開始懂事,有了自主性,家長就要學會適當放「線」。到了高中,孩子思想逐漸成熟,「天高任鳥飛」,家長應該放手讓他飛。等他上了大學、畢業了,結婚了,就要把繩子還給他。
很多人表示,青少年叛逆心強,很難管教。其實這和他們的大腦發育有關系。 最近有研究發現,男生成熟比女生慢兩年。男生跟女生有很大差別的原因,在於女生身上有卵巢,而男生身上沒有卵巢。所以女性要比男性早說話,生活中女孩對媽媽說,今天發生了什麼事兒,如果媽媽不聽,她會一直講; 而男生如果告訴媽媽一件事,媽媽一定要趕緊回應他,因為男生是鼓起勇氣說的。 如果媽媽忙完才去回應「剛剛什麼事兒」,就已經晚了。
我們發現,女孩放學回家什麼都跟媽媽講。如果女生失戀,她會打電話給同學:「 這個男生我對他怎麼怎麼好」,電話一打半個小時,等掛了電話馬上就會撥另外一個同學的電話,說這個男生如何對不起他,等到女生掛下電話,就可以去做別的事情了,這叫情緒處理完畢。男生不一樣,男生失戀回家會把門關起來生悶氣,情緒處理方式跟女生完全不同。
為什麼青春期孩子難管教,就在於控制理性的和情緒的地方承受時間不一樣。 如果你的孩子很暴躁,請你真的不要生氣。情緒的刺激,比如被人家打了一個耳光、比如看到蛇來了,這個信息直接進入大腦視丘,它是我們的中途站,其中有兩條路,到杏仁核是短的路,可是到前面的額葉是長的路。比如我們爬山,看到一條蛇,馬上會往後面跳。這是眼睛接收信息後做出的情緒反應,同時又往上送到理智中心,一看「不是蛇,是條水管」,這時候跳一半就會停下來。這是基本的大腦生理反應。
我們發現孩子的注意力很難集中,我們常常說「我跟你講話你聽見沒有」,他說聽見了,可是我們覺得他沒有聽見。這是因為 人類大腦裡面的網狀組織,到青春期才能包完髓鞘,所以青春期的孩子注意力很難集中。
另外,孩子晚上不肯睡覺。童年期松果體在天黑不久就要分泌退黑激素,但是 青春期(十到十四歲)退黑激素的分泌晚了兩個小時,也就是到晚上九點、十點以後才會分泌,所以青少年要到晚上十一點才會睡。 美國現在有18個州,把上學的時間延後一小時,孩子沒有睡飽會產生起床氣。
為什麼孩子要睡飽?這里有一個實驗,兩組受試者,一組允許其睡覺,另一組不允許其睡覺,不睡的那組,給他們看100張圖片,從靜物風景到強烈情緒,如火燒房子、毒蛇咬人等等。結果發現 不讓睡覺的測試組杏仁核的活化比讓睡覺的測試組強了60%,睡覺的測試組的前額葉皮質能夠平衡地去調控杏仁核。 因為前者好比剎車,後者如同油門, 不讓睡覺的測試組這兩者調控失常,加大油門暴走,沒有剎車,情緒就會很暴躁,這跟杏仁核有關。
同時, 睡眠跟注意力也有直接的關系。 實驗中,先讓所有的受試者睡滿8個小時,然後開始實驗,第一組三天完全不睡,第二組每晚睡四個小時,第三組睡六個小時,第四組睡八個小時,這樣堅持兩周,結果發現,當銀幕出現光點要他們盡快按鍵時,第一、二、三組都反應變慢,甚至沒有反應。可見,如果睡眠不足,開車時,就容易導致車禍的發生。
睡眠跟免疫力也有直接的關系。 實驗中,讓受試者先睡一天,第二天讓第一組睡三個小時、第二組睡六個小時,然後在受試者鼻子上點感冒病毒。結果 睡眠少於三小時者,免疫力降低50%,有很多人患了感冒;而睡眠達到六個小時的只有18%的人得了感冒。 可見睡眠跟免疫系統有直接的關系。
所以, 我們了解孩子的情緒跟大腦的關系之後,就要好好地去處理,避免親子沖突。
孩子最重要的學習方式是模仿
大腦是環境與基因互動的產物,它會應外界需求而改變神經連接。 學習、經驗、壓力、創傷、受虐……都會改變大腦。所以沒有「3歲定終生」的說法。因為人的大腦一直在發展,一直在變化,有可塑性,「它的神經迴路是可以改變的」。
現在世界上最有用的人是那些懂得與別人相處之人, 人際關系是人類生存最重要的科學。 在幼兒園里最重要的是教會孩子如何控制情緒和培養好習慣,如果沒有好的情緒控制,是沒有辦法在團隊裡面生存的。它跟閱讀能力和數字概念的習得一樣重要。
如何教孩子控制情緒?最好的方法是大人做好情緒控制的榜樣。 父母在遭受挫折時,若能保持情緒的穩定,就可以提供孩子一個情緒的安全感。孩子需要在一個情緒上安全的環境里,表達他的憤怒、失望、悲哀和傷痛感覺。
在學習上,模仿是最原始、最不費力的學習。 1977年曾有一個實驗,出生40分鍾的嬰兒,還沒有抱回家,實驗者給他吐舌頭、做鬼臉,結果孩子馬上就學會了。這個時候孩子就像白板,怎麼就會了呢?因為 大腦里有「鏡像神經元」。鏡像神經元就像是鏡子一樣,看到別人的行為,大腦就會出現相應的反應,行動上就可能會模仿。
比如,火烈鳥都是一條腿站立,鴨子進了火烈鳥的隊伍後,也會保持一條腿站立。 如果父親喝酒、抽煙,孩子長大後也會學著做。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師,對孩子優秀品德的培養,父母責無旁貸。
在幼兒階段,最重要的學習方式是模仿。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1992年腦神經研究者發現,鏡像神經元是最早的學習場所,父母是最初的老師, 孩子最大的恐懼是沒人愛,被拒絕是他們最害怕的。 出生四天的嬰兒放在核磁共振裡面,趁他睡覺的時候,在耳朵旁邊放父母吵架的聲音,雖然他聽不懂大人講的話,但他的恐懼中心會馬上亮起來。 所以教養孩子不困難,就是用欣賞的眼光去看他,看到他的長處。
腦科學研究發現, 大腦的可塑性是終生的,人終其一生不停地因新的經驗而重塑他的大腦。 用進廢退,大腦的功能可以被取代。這是一個循環,大腦產生觀念,引導行為,行為產生結果以後又反過來改變大腦。 所以不能罵孩子是豬或者笨,每天說他笨,最後真的就變笨了。 請每天善待你的孩子,因為 每天怎麼過日子影響神經的連接,最後影響孩子行為。
— END —
❷ 運動神經元怎麼鍛煉
運動神經元疾病的患者,是可以適當的做一些體育鍛煉的。體育鍛煉,同樣是運動神經元疾病,不可缺少的一個項目,患者可以做一些醫療體操或者是打太極拳,以及保健氣功,來增強體質,提高患者機體的免疫功能,但是在做運動的過程中,一定要避免強烈的運動或者是高強度的鍛煉,這樣反而會加重病情的。除此之外運動神經元疾病的患者,還要加強功能鍛煉,這樣才能夠延緩肌肉的萎縮,防止關節僵硬,要鼓勵患者做一些主動握拳或者是按摩,受累肢體,活動關節等運動,是防止產生廢用性的肌肉萎縮。
❸ 運動能讓大腦變得更聰明更靈活嗎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鍛煉可以使大腦更聰明、更有效率。長期以來,人們忽視運動對大腦的許多有益影響引起了研究者的興趣和關注。近年來,科學家們正在觀察不同形式的運動如何以多種不同的方式增強和重塑我們的大腦。
科學家首先發現,運動對大腦影響的線索來自於對嚙齒動物15年的研究。動物實驗表明,在跑步機上跑步可以促進大腦記憶區(海馬)更多神經元的形成,運動可以在海馬產生一種稱為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的蛋白質,從而促進新神經元的形成。事實上,經常在跑步機上跑步的小鼠記憶能力顯著增強,迷宮行走實驗的表現也較好。
❹ 運動鍛煉與神經系統有什麼關系
人的神經系統是人體進行一切活動的司令部,對指導人的運動鍛煉具有極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運動鍛煉又能夠給神經系統帶來極大的好處。
運動鍛煉本身常常要求身體完成一些比日常生活更為艱巨的任務,身體必須高度動員出自己的機能,才能適應這些任務的要求。經過長期鍛煉的人,不僅肌肉發達、動作有力,而且動作的速度、柔韌性、靈活性等方面也有顯著的增強,對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耐受力增加,對致病因素的抵抗力和對各種外界刺激的適應力也都有明顯的提高,比方說,經常進行運動鍛煉的人,在受到突然的寒冷侵襲時,能迅速地發生毛孔收縮、表層血管收縮和增加新陳代謝等防禦反射;相反,在炎熱環境中,適應能力同樣也很強,能迅速加強各種散熱機能;當細菌進入身體後,能夠動員體內各種防禦機構,以保護身體免於受到侵犯。這些都是神經系統功能良好的具體表現。
神經系統對運動鍛煉有如此重大的關系,我們應該如何保護神經系統呢?首先,就是要勞逸結合。我們知道,一切活動本身對神經系統有鍛煉、增強的作用,但過度的勞累又足以損害它的正常功能,因而在運動鍛煉中不可憑一時熱情而進行過久過重的鍛煉,應該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在鍛煉中間進行適當的休息,以利於功能的恢復,特別要強調充足的睡眠,因為睡眠是一種幾乎遍及整個大腦皮層和部分皮層下神經中樞的廣泛的保護性抑制。經過睡眠之後,神經系統的功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復。此外,在鍛煉後作一些輕微的整理活動、按摩和溫水浴等,也能夠對神經系統起安寧鎮靜的作用。平時,保持有規律的生活習慣,避免煙酒和其他刺激性飲料及食物,對保護神經系統也是非常必要的。
❺ 運動能促進神經系統的穩定發展,真的是這樣嗎
也有些朋友在強身健體的同時也為了放鬆身心,在這里忘記生活工作中的煩惱和壓力。 也有些把運動作為一種堅持,鍛煉自己的身體的同時磨練自己的意志,確實有些時候堅持比努力更可怕。工作狀態也好了。生活狀態也好了。運動健身改變的不僅僅是身體的改變。而是一個面。你的工作,對生活,對人生的態度都會有改變!所以運動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遇到另一個更好的自己!
時間的鍛煉來改善自己的體型,男的練出腹肌來顯示陽剛之氣。女的練出馬甲線。三是,鍛煉身體,提高機體的能力。這部分人大多數都是專業的遠動員。為了自己的職業,不斷的運動,來保持或者提高自己的運動技能。
❻ 運動真的可以改變大腦嗎
很多人單純地將運動歸為強身健體的一類,多運動可以保持年輕的心態,對血液流動和心臟都有很大的好處。每次跑完步後,大腦是不是感覺到神清氣爽呢?沒錯,運動真的可以強大大腦。
運動鍛煉身體有很多好處包括降低患心臟病、中風和糖尿病的幾率,降血壓得到,此外運動還會對大腦有深遠的影響,特定的體育活動可以以精確的方式改變大腦結構。
2013年一項薈萃分析報告顯示,有氧運動和抗抑鬱運動對治療抑鬱症症狀都有一定效果,而且運動似乎與抗抑鬱葯物和心理治療一樣有效。
因此運動真的可以改變大腦。
❼ 運動神經元如何鍛煉身體
運動神經元病鍛煉可以通過走路或者是慢跑等方式來進行鍛煉,如果到了中晚期的時候,患者是無法鍛煉的,就要通過康復中心來進行正規的鍛煉,同時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每天給患者進行關節的活動,比如說可以做屈伸關節活動等功能性的鍛煉,這樣能夠避免患者肌肉萎縮的進展情況。
運動神經元病鍛煉,能夠適當的讓肌肉通過活動對神經元有一個反饋的作用,促進神經的保護,但是過度活動,可能會加重神經的負擔,因為神經元已經受到了損傷,盡量的不要出現過度勞累的情況,同時這段時間要有一個好的心態。
❽ 運動真能讓人變聰明嗎由
運動肯定能讓人變的聰明,毋庸置疑!
那麼,運動是怎麼讓人變聰明的呢?
首先,運動能促進血液循環。
運動使心跳加快,從而使血液循環加速,以及使血液中的氧含量,也為之增加。那麼,帶進大腦中的氧含量會使大腦細胞更加活躍,我們就會因此變的更聰明一些呀!
其次,運動能促進新陳代謝。
大家都知道,大腦細胞也存在著新陳代謝呢。運動能促進身體新陳代謝,同樣也能促進大腦細胞的新陳代謝呀,我們又變聰明了吧!
再次,運動能產生快樂因子。
運動時,人們感到愉悅,感到很有成就感。就是因為,它使人體中的多巴胺分泌量增加。那麼,人們在快樂中,就更願意接受很多東西!我們想不聰明都不行呢!
最後,運動讓你的左右半腦平衡發展。
在運動過程中,只有四肢與左右大腦的高度協調配合,才能使動作更加完美。而這種協調配合的能力,是可以通過鍛煉來提高的。
所以,運動能力越強的人,他的四肢與大腦的協調能力也越強。他的大腦也會比不運動的人更發達,同樣學歷的人群當中,愛運動的人往往更勝一籌!
運動可以讓人變得聰明。那麼,就是從為了比別人更聰明這一點來說,你是不是也要去運動運動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