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換季喝板藍根,可以預防感冒嗎
【在北方】北方換季溫差很大,容易導致感冒。而很多人為了預防感冒把板藍根當成家常便飯服用,這種換季預防感冒的做法並不靠譜的。也就是說,不對症就起不到預防感冒的效果。
資料擴展:
板藍根的作用功效
1、抗菌抗病毒
板藍根是植物抗生素,它抗菌抗病毒的功效特別出色,這種中葯材中含有的靛甙是天然抗病毒成分,能抑制人體內多種病毒的活性,也能減少病毒對人體組織的傷害,平時把它煎湯服用可以預防多種病毒性疾病發生。
2、解毒
板藍根還是一種能解毒的中葯材,它對藜蘆的毒性有很明顯的分解作用,平時人們不小心服用藜蘆出現中毒以後,及時服用板藍根就能讓身體內的毒素代謝分解出體外,中毒症狀也能隨之減輕。板藍根不但能解毒還能保護心血管,它能提高血管通透性也能營養心肌,提高心臟功能,預防心血管病變發生。
3、提高身體抗病能力
在流行疾病高發的季節,服用一些板藍根,還能提高身體的抗病能力,因為它不單能提高人體內淋巴細胞的數量,還能增強身體里吞噬細胞的活性,可以加快它們對多種病毒的吞噬,能讓身體自身的抗病能力明顯提高。
總之:板藍根是中葯的一種,如果長時間大劑量服用板藍根沖劑,很容易在肝臟累積,輕則加重肝腎等器官的排泄負擔,重則會引發蓄積中毒可能。
所以,不要把板藍根當成換季的常用葯物,應該根據病情對症用葯才會有效果。
❷ 煎中葯的時間是越長越好嗎
不是的。用紫砂鍋煎的可以的。煎中葯十分講究的。煎前浸泡:首次煎煮(一煎)一般葯物浸泡30分鍾,以種子、果實為的主的葯物可浸泡一小時;再次煎煮(二煎)時,不用再浸泡。一煎加水量超過葯物2-5厘米,二煎加水液面淹沒葯物即可。煎煮次數:一般煎煮兩次。一次久煎不能代替兩次分煎。煎煮火候:一般未沸前用大火(武火),沸後用小火(文火)保持微沸狀態。對於解表、芳香類葯物等,宜用大火急煎,以免葯性揮發,葯效降低;對於滋補葯,多宜小火久煎,使葯物有效成分盡出。煎煮時間:一般葯物,一煎應沸後再小火煎20-25分鍾,二煎沸後再小火煎15-20分鍾;解表、芳香類葯一煎10-15分鍾,二煎10分鍾;滋補葯一煎30-40分鍾,二煎25-30分鍾。煎葯並非越久越好。特殊煎服:葯包中注有「先煎」的小包葯,先煎30分鍾,再加入群葯;注有「後下」的小包葯,在群葯煎好前5---10分鍾投入再煎;注有「包煎」的小包葯,用紗布包紮好投入葯群中一起煎;注有「烊化」的小包葯,用煎好的葯液與「烊化」葯物煎煮溶解後服用;注有「沖服」的小包葯,用煎好的葯湯沖服。
❸ 千斤撥,牛大力煎湯可長時服用嗎有什麼功效
千斤撥即鑽地風,甘、微溫,平。歸肺;腎;膀胱經。主要祛風利濕,消瘀解毒。治風濕痹痛,慢性腎炎,跌打損傷,癰腫,喉蛾。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磨汁塗,或研末調敷。 不宜長期服用。牛大力即牛蒡子,也叫惡實。.《本草經疏》:惡實,為散風除熱解毒之要葯。辛能散結,苦能泄熱,熱結散則臟氣清明,故明目而補中。風之所傷,衛氣必壅,壅則發熱,辛涼解散則表氣和,風無所留矣。藏器主風毒腫諸痿;元素主潤肺、散結氣、利咽膈、去皮膚風、通十二經絡者,悉此意耳。故用以治癮疹、痘瘡,尤獲奇驗。不宜長期服用,而牛蒡莖則可長期服用,與蔬菜同。
❹ 一包針和艾草可以一同打湯嗎
可以的一包針和艾草可以一起打湯,它的成分都是陽性充足可以補充人體的陽氣,但不要喝的太多,否則可能會上火
❺ 煎湯的功能
中葯煎煮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葯物治病的療效,我國歷代名醫都十分重視中葯煎煮方法。漢代醫家張仲景將煎煮用水分為雨水、千揚水等多種;徐靈胎認為:「煎葯之法,最宜深講,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李時珍指出了葯液煎煮不當的不良後果:「凡服湯葯,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葯者魯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葯亦無功。」這些都說明古人已認識到煎煮過程中有諸多因素影響煎煮質量,而煎煮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了中葯葯效的發揮。
中葯煎煮過程中要發生兩種變化:一是葯物有效成份的溶出;二是葯物中各種生理活性成份進行化合反應。因此,湯劑的煎制方法有許多特殊的講究。
可見中葯的煎煮方法對於有效地利用葯物和提高治療效果十分重要。中葯的合理煎煮可以充分地發揮葯物的作用,對於防治疾病均有重要意義。中葯的煎煮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1.清洗:
中草葯大都是生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進行了加工炮製,煎煮之前一般沒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確覺得草葯有些臟,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沖洗,以防易溶於水的有效成份大量丟失,從而影響中葯療效。
2.器具:
煎葯器具以砂鍋為好,因為砂鍋的材質穩定不會與葯物成份發生化學反應,導熱均勻,熱力緩和,鍋周保溫性強,水分蒸發小,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但砂鍋孔隙較多易「串味」,且易破碎。此外,也可選用搪瓷鍋,不銹鋼鍋和玻璃煎器,具有抗酸耐鹼的性能,可以避免與中葯成份發生反應,大量制備時多選用。銅、鐵質煎器雖傳熱快但化學性質不穩定,易氧化,在煎煮葯時能與中葯中多種成份發生化學反應而影響質量,不能使用用銅、鐵、鋁鍋、錫等器具,鋁鍋雖傳熱快、化學性質較穩定,但鋁鍋不耐強酸強鹼,對酸鹼性不很強的葯可以選用,但不是理想的煎葯用具。
3.浸泡
中葯飲片煎前浸泡既有利於有效成份的充分溶出,又可縮短煎煮時間,避免因煎煮時間過長,導致部分有效成份耗損、破壞過多。多數葯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葯物倒入葯鍋內攤平,然後加常溫水--室溫水浸泡60分鍾,輕壓葯材時水高出葯平面約2厘米。以葯材浸透為原則。夏天氣溫高,浸泡時間不宜過長,以免腐敗變質,冬季可以長些。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浸泡中葯絕對不能用沸水浸泡。
4.用水
煎葯用水必須無異味、潔凈澄清,含礦物質及雜質少。一般來說,凡人們在生活上可作飲用的水都可用來煎煮中葯。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來水,井水則須選擇水質較好的。水最好採用經過凈化和軟化的飲用水,以減少雜質混入,防止水中鈣、鎂等離子與葯材成份發生沉澱反應。
加水多少:按理論推算,加水量應為飲片吸水量、煎煮過程中蒸發量及煎煮後所需葯液量的總和。雖然實際操作時加水很難做到十分精確,但至少應根據飲片質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時間長短確定加水多少。水的用量一般為:將飲片適當加壓後,加水液面淹沒過飲片約2厘米為宜。第二遍用水量可少一些。頭煎結束後,將葯汁濾出,重新加水至高出葯平面約0.5-1厘米,繼續武火煎煮至沸騰後改為文火煎煮15-20分鍾即可。質地堅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葯物略多,質地疏鬆,或有效成份容易揮發,煎煮時間較短的葯物,則液面淹沒葯物即可。一般如果方中草、花、葉類葯物較多,吸水量較大,煎煮前應補充加水,可以多放一點水。
很多中葯說明是三碗水煮成大半碗。其實這是籠統的說法而已。碗有大小之分,葯物有多少之別,葯材質地亦有所不同,不能簡單以三碗煎煮成大半碗而論。
5.方法
5.1煎煮中葯應注意火候與煎煮時間。火候指火力大小與火勢急慢(大火、急火稱武火,小火、慢火為文火)。一般未沸前用武火,沸後用文火--小火保持微沸狀態,以免葯汁溢出或過快熬干,減慢水份蒸發,有利於有效成份的溶出。至於火候和時間的控制,則主要取決於不同葯物的性質和質地,在煎煮過程中,盡量少開鍋蓋,以免葯味揮發。
5.2煎煮次數與方法
中葯煎煮一般要煎煮2~3次,最少應煎兩次。煎煮次數太少,提取不完全,葯材損失大;煎煮次數太多,不僅耗工和燃料,而且煎出液中雜質增多。一般而言,一副中葯在煎煮兩次後所含的有效成份已大為降低,故以煎煮兩遍為佳。但對於葯量較大的處方,在兩次煎煮後可能存留的有效成份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為一日3次服用,以節約中葯資源,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療效。因為煎葯時葯物有效成份首先會溶解在進入葯材組織的水液中,然後再擴散到葯材外部的水液中。到葯材內外溶液的濃度達到平衡時,因滲透壓平衡,有效成份就不再溶出了。這時,只有將葯液濾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份才能繼續溶出。為了充分利用葯材,避免浪費,一劑葯最好煎煮兩次或三次。治療一般疾病的中葯煎煮以2次為宜,一般先用急火煮沸,水沸後計算煎煮時間,一般為頭煎20~30分鍾,二煎10~20分鍾。用於治療感冒的解表中葯或清熱葯宜用武火,時間宜短,煮沸時間為l0~20分鍾即可,並趁熱服用。用於治療體虛的滋補中葯以3次為宜,頭煎為40~50分鍾,二煎為20~30分鍾,三煎為l0~20分鍾。有效成份不易煎出的礦物類、骨角類、貝殼類、甲殼類葯及補益葯,一般宜文火久煎,使用效成份充分溶出。以上煎煮過程中需要經常攪拌。
煎煮好的中葯要趁熱濾出,免得有效成份沉澱在葯渣上;如果不小心把葯物煮干煮焦了,則此葯不能服用,因為此時產生很多有毒物質,服用對身體有害。
5.3煎煮榨渣取汁
湯劑煎完後應榨渣取汁。因為一般葯物加水煎煎煮後都會吸附一定葯液。其次主葯液中的有效成份可能被葯渣再吸附。如葯渣不經壓榨取汁就拋棄,會造成有效成份損失,尤其是一些遇高熱有效成份容易損失而不宜久煎或煎兩次的葯物,葯渣中所含有效成份所佔比例會更大,榨渣取汁的意義就更大。
一般在最後一次煎煮時,趁熱將葯液濾出後,要將葯渣用雙層紗布包好,絞取葯渣內剩餘葯液。有研究表明絞取葯渣內的葯液可增加葯液成份的l5%~25%。
中葯煎後所取得的葯液成人一般每次150毫升,學齡期兒童100毫升,嬰幼兒50毫升為宜。按一日2次服用,,成人每劑300毫升日服2次,學齡期兒童200毫升日服2次,嬰幼兒100毫升日服2次為宜。
6.服法
服用中葯,許多人的習慣是一劑中葯煎兩次,分頭汁和二汁分別服用。其實,這種服法是不科學的。因為中葯中易溶的甙類、多糖類、揮發油等有效成份在頭煎中含量較多,其它難溶有效成份則煎出較少;而在第二次煎煮時,易溶的有效成份可能含量已很低,難溶有效成份則煎出較多,故兩次煎出的有效成份不一致,葯效也差異很大。所以,服用中葯一般應將煎煮2次或3次的中葯液體合並,攪拌均勻後分為2份或3份,分別於早晚或早中晚服用才能發揮葯效至最佳程度。
一般來說,病情緩和者可每日口服2~3次;而病情較重、較急者,可根據醫師的指示,每隔4小時左右服葯一次,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葯力持續,有利於更快地緩解症狀、減輕病情。幼兒或嘔吐病人因為服用葯物有困難則可以分多次服完。服葯時間應根據病人的病情和葯物的作用來決定,一般的葯最好在飯後1小時服,補養葯品宜空腹服,易吸收。健胃葯或對胃腸有刺激的湯葯以進食稍後再服為好,以助療效並減輕對胃的刺激。服用清熱解表葯後,不宜吹風,並觀察有無出汗和體溫、脈搏的變化;潤腸的瀉葯空腹服,易使積滯物瀉出。驅蟲葯在空腹時服,應在早上空腹服。能提高殺蟲效果,服後注意大便變化;調經葯應在經前服用。中老年人用於滋補身體的補益中葯最好是在飯前服用,特別是早晨空腹時服,有利於滋補成份的吸收。葯汁冷了,應熱一下再服用。大多數中葯宜乘溫服下,發汗葯須熱服以助葯力,而清熱中葯最好放涼後服用。
一般而言,補益葯和瀉下通便的葯物宜飯前空腹服用;治療外感疾病及頭面部疾病的葯物宜飯後服用;安神的葯物宜臨睡前服用;通下大便的葯物宜在清晨和白天服用,避免睡前和夜間服食。對腸胃有刺激的中葯,也宜飯後服用。飯後服用的時間一般為進食後半小時左右。
7.機煎中葯
中葯煎煮機是一種帶有電控裝置的全封閉微壓容器,利用水煎沸及其產生的蒸氣一次性使葯物的成份充分地煎出,其煎葯方便,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減輕工作量,保證中葯療效,更符合衛生學要求,不易霉變。
機煎中葯,服用比較方便。一般情況下,機煎中葯都是包裝在醫用塑膠袋中,包裝過程也在全封閉無菌狀態下進行的。這種袋裝葯液抗擠壓、不易破損,每包葯液可在常溫下,能保存10天左右,無論居家還是外出攜帶都非常方便。服葯時,只需將葯包放進熱水內浸泡約10~20分鍾即可飲用。微波爐加熱後的機煎袋裝中葯不會影響葯效的發揮,可以放心服用。
8. 適當忌口
服用中葯期間,飲食方面應注意忌食生、冷、黏膩、辛辣的食品,沒必要另外補充維生素。一般患熱性病者忌辛、辣、油膩及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和煙酒;寒性病忌食生冷食物;黃疸、過敏性疾病、癰疽、腫瘤及某些皮膚病忌食魚、蝦等腥膻食物及刺激性食物;水腫病人忌食鹽;補血葯忌飲茶等。
9. 特殊中葯的處理
在處方中有些葯材性質特殊,不能與方中群葯同煎,應分不同情況區別對待。醫師會在處方中註明,葯房在配葯時會另包並加以說明。
一般葯物可以同時入煎,但部分葯物因其性質、性能及臨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時間不同。有的還需作特殊處理,甚至同一葯物因煎煮時間不同,其性能與臨床應用也存在差異。所以,煎制湯劑還應講究入葯方法。
9. 1.先煎:礦物類、貝殼類、甲殼類、骨類、化石類葯物的質地堅硬,這些葯物的有效成份在短時間內很難煎煮出來,因此要單獨先煎。例如礦物類葯物石膏、代赭石、赤石脂等;貝殼類葯物如牡蠣、石決明等;甲殼類葯物如龜板、鱉甲、穿山甲等;骨類葯物如虎骨和豹骨等。這些葯物必須事先搗碎,加水單獨煎煮1小時後,再加入其它葯物一同煎煮。另外,還有一些毒性較大的葯物如川烏、附子、草烏等,通過長時間的高溫煎煮可以降低毒性作用,可以起到解毒作用以減少其毒性,久煎後的水解產物才能起到治療作用,使其應用更為安全。
9. 2.後下:花、葉類以及一些氣味芳香含揮發性成份多的葯材(如薄荷、香薷等)久煮會致香氣揮發,葯性損失,故宜後下,部分根莖類有效成份煎煮時中葯成份對熱不穩定,不耐煎煮者,不易久煎者亦應後下。如藏紅花、大黃、番瀉葉等,入葯宜後下。在其它葯煎煮以後,停火前的5~10分鍾時再將其納入,煎沸5~10分鍾即可,叫後下。
9. 3.包煎:將某種葯用紗布包起來,再和其它葯一起煎。需要包煎的主要有四類葯物,一是細小種子類葯物,如車前子、葶藶子、青葙子等,煎葯時特別粘膩,如不包煎,容易粘鍋,葯汁也不容易濾除:二是有些葯物如蒲黃、海金沙、灶心土、滑石等,煎時容易上飄在葯液表面或沉澱鍋底,所以需要包起來煎煮;三是有些有絨毛的葯物,如辛夷、旋覆花、枇杷葉等,如不包煎,煎煮後不易濾除,服後絨毛會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嘔吐等副作用。四是含澱粉、粘液質較多的葯物如山葯,在煎煮過程中易粘鍋焦化,需包煎;煎煮上述葯物時先將葯物用紗布包好,再放入葯鍋內與其它葯物同煎,叫包煎。包煎時葯袋盡量鬆些,以免葯物膨脹時空間不足導致無法更多吸收水份而煎熬不透。
9. 4.另煎:有些比較貴重的葯物(如人參、三七、羚羊角、蟲草、鹿茸等),可單獨煎煮取汁,再兌入煎好的葯液中同服。以免在與其它葯物的煎煮過程中損失有效成份,造成浪費。
9. 5.溶化:又稱烊化,是指有些膠質性中葯(如阿膠、鹿角膠、龜膠等)或黏性易溶的葯物(如飴糖),煎煮時容易與其它葯物粘結成團塊,或造成溶液膠體滲透壓提高,不利於葯物有效成份作用的溶出,影響整個葯物的煎煮效果,或粘附鍋底,容易熬焦且浪費葯材,不宜與其它一般葯共煎,需要另放入容器內隔水燉化,或以少量水煮化-注意要勤攪拌,再兌入其他葯物同服,或直接用煎好的葯液溶化後服用。
9. 6.泡服:一些用量少,而且葯物中的有效成份易溶出的中葯(如番瀉葉、胖大海等),不須煎煮,直接用開水浸泡後即可服用。
9. 7.沖服:一些難溶於水的葯,某些粉末樣的葯物(如琥珀粉、硃砂)不宜煎煮,或某些較貴重的中葯(如三七粉、人參粉)或不宜煎煮的葯物(如芒硝),液態葯物(如竹瀝、薑汁等),可直接沖入煎取的葯液中混勻服用,或直接用溫水沖服,以避免葯物損失。一些葯物較為貴重而且用量又小,如果與其它葯物一同煎煮,其葯汁就會被別的葯物吸附,從而影響葯物的療效。如牛黃、麝香、珍珠粉、琥珀、冬蟲夏草、三七粉等。另外,還有一些葯物如貝母粉,雖然不是貴重葯,但研成細粉沖服,比加入其它葯物一同煎煮後服用效果要好些。
9. 8.煎湯代水:某些中葯(如灶心土、玉米須等),可先煎煮後留水去渣,再用此水煎煮其它中葯。
中葯的浸泡時間與水溫
在煎煮中葯前不先用冷水浸泡中葯,而是直接加熱水浸泡中葯或冷水煎熬,這種方法極不可取。
中葯大多數都是干品,有效成份以結晶、無定型沉澱存在於葯物細胞內,直接加熱水煎煮會使葯材表面所含的蛋白質凝固、澱粉糊化,阻礙了水分透入到葯材的組織細胞中去,致使組織內部可溶性有效成份難以浸出,影響了葯物有效成份的滲出、溶解。如果葯材經過浸泡後就會膨脹疏鬆,有效成份也容易煎煮出來。
中葯入煎前應先浸泡多長時間為好呢?這應視配方中的葯物組成而定。若以花、葉、細莖類質地疏鬆和輕浮的植物葯為主的,浸泡20~30分鍾即可入煎;而以生長多年的植物塊根、根莖、種子、果實為主,質地堅硬的,應浸泡60分鍾方可入煎;凡是礦物、動物、蚧殼類葯材,浸泡時間需更長一些,這樣可濕潤葯材,能使其充分膨脹,葯材變濕變軟,更多的有效成份才會煎出。
至於用水溫度,一般含揮發油、苷類葯物及維生素類的葯物如薄荷、羌活、解表葯等以冷浸短煎為宜,以免長時間煎煮有效成份會隨著水蒸汽而揮發;含澱粉、蛋白質等一些成份豐富的葯物如天花粉、山葯、茯苓等則宜用40度左右的水溫浸泡,使水分緩緩滲入葯材組織內部疏鬆膨脹,形成良好的溶出環境,讓有效成份易於煎出。不過對於復雜的中葯處方來說,宜著重考慮絕大多數葯物的性質,採用冷浸的方式。
葯物的浸泡時間及浸泡溫度在保持一般原則的前提下,也應考慮到季節對葯物成份性質的影響,夏秋炎熱季節,中葯浸泡時間不宜過長,以免發酵變質;而在冬春寒冷季節,多數中葯浸泡時間則可長一些。
❻ 中草葯煎劑服用方法.有哪些種
不能用微波爐熬中葯。
熬中葯的過程是使葯物有效成分充分進入湯里,所以常用沙鍋。即使是煎二湯葯,也要一定溫度和時間。
但可以用微波爐熱煎好的湯葯,喝時要攪拌,小心受熱不均燙著。
■ 選取好煎葯器皿
■ 作好准備工作
■ 准確掌握火候
■ 用妥葯引 服好葯液
中葯湯劑是中醫最常使用的一種劑型,因為它吸收快,易發揮療效,便於加減應用,所以能全面、靈活地適應各種病證。但是如果煎法不當,服葯方法不科學,也會影響葯物的療效。為了充分發揮中葯湯劑的治療作用,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下面我們對煎葯的容器、次數、溫度、葯引、禁忌以及服葯後的注意事項等,作比羅詳細的介紹。
● 選取用什麼樣的器皿煎葯最好?
煎葯時最好用陶器、砂鍋、不銹鋼器皿等,切忌用帶油垢的鍋、鐵鍋、鋁鍋和其它金屬器皿。因為油垢中可能含有致癌物----3、4苯並芘,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鐵器可以和湯葯中的鞣質、油脂、生物鹼、蒽醌類、香豆素及其甙等成分發生化學反應,服後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
● 煎葯前的准備工作有哪些?
煎葯前要先檢查葯物是否有發潮霉變或蟲蛀變質,然後用冷水將葯劑浸濕,過幾分鍾後加入適量的冷水煎熬。放入的冷水一定要清潔,沒有雜質。頭煎放入的冷水應超過葯劑面兩寸左右,二煎、三煎水量的酌減。
● 煎中葯應掌握什麼樣的火候?
煎葯時在葯液未沸前宜用急火,沸後改用文火,以防中葯很快熬干,葯物中的有效成分未能溶解出來而影響葯效。煎熬時最好經常攪拌,讓葯液充分煎好煎透。清熱、解表葯煎的時間不要太長,一般頭煎沸後再煎20分鍾,二煎、三煎沸後再煎15分鍾即可。補益葯宜慢火久煎,大約40---60分鍾。
● 煎好的葯液如何處理,注意事項是什麼?
1、 煎好的葯液一定要用 子過濾,每煎大約150---200亳升,混合後分次服用。如葯液太多,可將混合的葯液再次煎熬,濃縮後再服用。切忌服用煎糊的中葯。室溫高時,注意煎好的中葯湯也容易變餿變質。另外,服葯用的碗杯要及時清洗。
2、 每次煎葯後,應立即將鍋見內的葯垢清洗。
3、 葯劑內,凡註明「先煎」、「後下」、「溶化」、「沖服」、「布包」的葯要特別注意區別:介殼類(如海蛤類、生牡蠣等)、礦石類(如生石膏、生牡蠣等)、毒性葯物(如川鳥、草烏……)等,需先煎10---15分鍾,後再入其它葯;氣味芳香易揮發的葯(如砂仁、佩蘭等)要在其它葯煎好前5---15分鍾再放入;易溶化的葯(如阿膠、鹿角膠等)應用煎好的葯液溶液或將葯隔水蒸化;沖服葯(如三七粉、冰片等)可用煎好的葯液送服;包煎葯(如旋復花、車前子等)宜用布包好再放入鍋內同煎。
● 貴重的葯如何煎熬?
貴重中葯如人參、西洋參、冬蟲夏草、靈芝等應另煎,時間要長一些,大約1小時左右。
● 如何服用湯葯?
如果沒有特殊醫囑,最好每日口服2次(早、晚)或3次(早、中、晚),以3次的效果更好一些。三煎後的葯湯中,仍可含有20%左右的有效成分。日服3次,有助於使血液中維持一定水平的葯物濃度。有些葯物對胃腸有刺激作用,最好在飯後半小時至1小時服用,或者飯後間斷多次服用。
● 為什麼不可忽視「葯引」的重要性?
有很多中葯用「葯引」同服更為合適。「葯引」有利於引導其它葯直達病所,使中葯發揮更充分的作用。
常用的「葯引」有以下幾種。
蜂密:味甘補中,潤腸通便,潤肺除燥,健脾解毒,可沖水調服,適用於治療肺熱咳嗽、陰虛久咳、習慣性便秘等一類中葯。
米湯:適合具有補氣健脾、養胃益腸、利膈利咽、生津止渴、利尿祛濕等功用的中葯以調和諸葯,起協調作用並可減輕難以消化吸收的礦石類、貝殼類葯物對胃腸道的刺激。
姜湯:「宣肺氣而解郁調中,暢胃口而開痰下食」,可和中止嘔、溫中祛濕,適合具有治療風寒表證、肺虛咳喘、脾胃虛寒、嘔吐呃逆等功用的中葯。生薑3---5片水煎取湯。
棗湯:味甘益脾,益氣養血,可緩和葯性,解毒,生津,止瀉,補脾和胃,增強脾胃功能。適合具有治療脾胃虛弱、中氣不足等功用的中葯。大棗5---10枚水煎取湯。
溫黃酒:可增葯力,因為有些葯物的有效成分是酒溶性成分。
● 中葯無毒副作用的說法對嗎?為什麼?
中葯無毒副的說法較為流行。其實,凡「葯」都有一定的副作用。一些有毒中草葯如雷公藤、防已、魚膽、木通、厚朴、細辛、草烏、苦參、牽牛子等長期應用或過量服用,傳統引起腎毒性反應。近期報道,中草葯引起腎損傷54例臨床觀察發現,部分患者有不同的程度的多尿、夜尿增多、脫水、煩渴、惡心嘔吐、乏力或水腫、少尿或無尿、輕度蛋白尿、管型尿、血尿、糖尿、高血壓等症狀。研究表明,木通、厚朴、細辛中含有馬兜玲酸可導致腎小管病變。
雷公藤含有多種生物鹼和雙萜類三環氯化物及細胞類烷化劑,毒性大,可致心、肝、腎、神經等多系統疾病。其中腎毒性可引起腎小管變性或壞死、中毒性腎病、間質性腎炎、腎乳頭壞死、急性腎衰。在214例雷公藤中毒者中,死亡64例,其中44例死於急性腎衰。。有人報告,有7例病人服木通60克以上,7---10日內死於急性腎衰。中成葯引起的過敏反應,以過敏性皮炎最常見,多為局部瘙癢、灼熱,或大片紅色斑疹,甚至伴有發熱、胸悶、惡心嘔吐、煩躁不安,嚴重者可引起心律失常,直至發生溶血反應和過敏性休克而死亡。因此,不可輕視中成葯的毒副作用。
● 中葯治療有療程嗎?
服中葯不象服西葯有嚴格界定的療程。一般來說,服中葯時間的長短,應根據中葯辯證論治理論、病情穩定與否或進展狀況,以及同時採用的西醫治療反應以及病人對中葯的耐受程度等多種因素來綜合考慮。短的可服用幾天,如輔助化療期間對惡心嘔吐緩解消化道症狀的中葯治療。長的可服幾年,如患者康復期服用一些補益類中葯,有利於防止復發。臨床報道,腸癌患者術後邊連續肥健脾清熱解毒中葯3----5年,可減少復發。有報道肺癌、乳腺癌和子宮頸癌患者長期輔助應用扶正中葯生存率可提高5---10年。
● 中葯能否與西葯同時服用?
最好不要同時服用,因西葯與中葯、中成葯之間的復雜關系很難確定,需嚴防服後產生拮抗作用或協同作用造成不良反應。為使葯物被充分吸收,一般習慣把服用中葯、西葯的時間隔開。
● 能否用飲料、茶水、牛奶、豆漿作為「葯引」送服中葯?
一般強調用溫開水送服中葯。用飲料、茶水等服葯有可能降低可破壞葯效。例如:茶中含水中含有的單寧酸與帶有鹼性的中葯碰到一起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沉澱減少有效成份,降低葯力而影響療效。
「煎葯之法,最宜深講,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前人在煎葯、服葯方面積累了很多的經驗。中葯湯劑服用得當與否,關繫到治療的療效。有了這方面的知識,有利於醫患間的溝通,也能促進醫患間的合作。
參考資料:http://www.cancerclub.com.cn/cancerclub/newcancerclub/magazine/article.asp?
❼ 車前草.雞屎藤、一包針、一起煮水能喝嗎
你好,
車前草,雞屎藤,一包針(鬼針草)、能一起煮水喝,
這些食物沒有相剋。 謝謝!!
車前草的功效與作用
清熱利尿
車前草甘寒滑利,長於清熱利尿消腫,故常用於濕熱淋濁、瀉痢、黃疸等證。凡濕熱蘊結膀胱,小便淋瀝澀痛者,可與木通、滑石、黃柏等配伍,如《雜病證治新義》加味滋腎湯;若石淋者,可與海金沙、篇蓄、滑石等同用,以加強清熱利尿排石之功。凡濕熱壅盛,水腫,小便不利者,可與鹿銜草、益母草、魚腥草、白花蛇舌草相配,如《名老中醫秘方驗方精選》五草湯。凡濕熱黃疸者,可與蒲公英、茵陳、梔子、金錢草等相伍,以增強清熱利濕之效。
止咳祛痰
車前草煎劑口服,能使氣管分泌物增加,有明顯的祛痰作用,其作用強度不如桔梗。車前草的祛痰作用時間均維持在6~7小時以上,作用高峰大多在5~6小時之內。
涼血解毒
車前草性寒,既能清熱涼血,又能解毒消腫,故常用於咽痛乳蛾、血熱出血及癰腫瘡毒等證。凡咽喉腫痛,喉痹乳蛾者,可與鳳尾草、烏梅肉配伍,如《養痾漫筆》治喉痹乳蛾方;或配山豆根、青黛、野菊花等,以加強清熱解毒利咽之功。凡血淋尿血者,可與藕節、側柏葉、滑石、甘草配伍,如《不知醫必要》加味六一散。
調節胃液分泌
車前草提取液對胃液分泌有雙向調節作用;對毛果芸香鹼所致胃液分泌過多和腎上腺素所致胃液分泌過少,均有對抗作用。車前草對工作狀態的胃有抑製作用,對安靜狀態的胃卻無作用。車前草還可暫時性增加腸液分泌,對腸運動則無明顯影響。
抗病原微生物
車前草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其水浸劑在試管內對同心性毛癬菌、羊毛狀小芽胞癬菌、星狀奴卡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
抗炎
車前草對由甲醛或右旋糖酐引起的炎性水腫,有明顯抑製作用。
清除氧自由基
車前草水煎液對氧自由基有顯著的清除作用,許多病理生理現象如衰老、腫瘤、炎症及腦缺血等都與氧自由基過多有密切關系,因此車前草有抗衰老,抗癌等作用。
❽ 鬼針草可以吃嗎具體的吃法是怎樣的
農村老家門前房子後面有一根草,特別是長得旺盛,小時候沒有殺蟲劑,只用鋤頭鋤草。這種草叫鬼針草,真讓人頭疼。田裡長了這種草,不久就會長滿田地,影響農作物的生長。鬼針草可以開花,花的花蕾是黃色的,花瓣是白色的,很好看。開花後會長出類似針的東西,有點扎,小時候捉弄人的話,會把它綁在別人的衣服上,紮好後很難打掃,要慢慢地一根一根地拔。
後來才知道是討厭的耳針草還是專門有用的中葯。即使被蚊子咬或被蛇咬,也有很多用鬼針草解毒的功效。例如,有些人摔倒受傷,這種草葯也有幫助。我們家鄉很少有人有高血壓當地人的食物比較清淡,偶爾吃耳針草對健康有好處。因為鬼針草可以調節人體血壓,有規律地吃可以預防高血壓。
❾ 如何正確的煎中葯一天喝兩次和一天喝三次效果一樣嗎
中葯一天喝兩次和一天喝三次,在效果上並沒有明顯的區別,對於中葯一天喝的次數,僅是根據葯物的性質和葯物葯效決定的。一般來說,如果中葯的主要功效是補中益氣,那麼一天喝三次的效果,會比一天喝兩次的效果好,具體最好咨詢自己的主治醫生,不要盲目增加劑量,防止影響治療的效果。另外飲用中葯時,要保持飲食的清淡,不要進食辛辣、刺激和過於油膩的食物,以防影響葯效。
❿ 第一次煎完剩的湯葯多,不倒出來,不加水或加少量水繼續煎二遍可以嗎,會不會影響葯效
完全可以,不會影響葯效的。有的醫院有給病人代煎葯服務,也就是煎好一次,再加水煎第二次。然後裝袋給病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