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件管理 » 产后出血病例介绍内容怎样写
扩展阅读
文档内容怎样配音乐 2024-11-22 01:24:40
慢跑饭后多长时间可以 2024-11-22 01:24:34

产后出血病例介绍内容怎样写

发布时间: 2024-11-07 09:04:26

‘壹’ 晚期产后出血对于产妇来说是危险的病发症,是什么因素引起的呢

对孕妇来说,产后出血,是很严重的并发症。生完孩子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毫升就是产后出血的表现。两小时内,有八成的人出现产后出血症状,可以说产后出血是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分娩后二十四小时后出现大出血,也就是产后大出血。分娩后期出血相对于产后出血来说更严重更危险,一般只有极少的晚期产后出血病例能抢救回来,即使抢救回来也有很大可能出现垂体功能减退即席汉氏综合症。因此产妇在分娩后两天内必须到医院观察,一旦出现大出血的情况,才能及时救治,以挽救生命。

‘贰’ 顺产出血1000毫升严重吗

产后出血是产科非常严重但是不常见的并发症,多发于产后24小时左右,只要流血量超过500ml,即可认定为是产后出血。不排除因为产后出血严重导致大出血而产妇死亡的病例。因此,为确保胎儿和产妇的生命安全,在发现产后出血的症状都必须要及时抢救。

根据出血量来判断。如果是产后出血量少于500ml的话,是属于产后的正常现象,不必过于担心。但是也需要补充营养,卧床好好休息,一是为了让身体尽快恢复,二是防止出现更为严重的产后出血的现象。如果产后出血量大于500ml的话,对身体的影响就非常严重了。首先,不及时输血输氧的话,很容易导致休克。止血不及时的话,对子宫和阴道的损伤是非常大的。在止血后,需要继续治疗观察。

所以,产后出量达到1000ml,是非常不正常、严重的情况,需要及时的治疗,不仅会休克,还容易让产妇日后留下后遗症,比如子宫受损严重、日后经常性的贫血或者体寒。

‘叁’ 产后出血综述范文

1产后出血的病因
产后出血的常见原因包括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及凝血功能障碍。在评估患者出血时,“4T”是一种很好的记忆方式,包括张力(Tone)、损伤(Truma)、组织(Tissue)和凝血(Thrombin),见表1。不正常的子宫张力(子宫收缩乏力)占产后出血原因的70%~80%,需要首先考虑。损伤主要指裂伤、血肿或子宫破裂。胎盘组织残留可通过超声来进行诊断,通过产后清宫予以处理。凝血则是提醒需要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如有异常需要及时补充凝血因子或纤维蛋白原等物质。此外,随着我国二孩政策的放开以及剖宫产率的升高,前置胎盘、胎盘植入、子宫破裂等因素已经成为产后大出血、大量输血的重要因素。
2产后出血的管理流程
产后出血抢救失败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包括:低估出血量而导致治疗延误、缺乏血制品、缺乏治疗方案、缺乏知识和训练、多学科沟通不足以及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3-4]。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段涛教授曾将其归纳为两个方面:太晚(Toolate)和太少(Toolittle),即发现太晚、处理太晚、呼叫太晚、输血太晚、子宫切除的时机选择太晚;血容量补充太少、宫缩药物实际使用太少以及血制品使用太少。事实上,约90%产后出血导致的死亡是可以预防的[5],而预防产后出血的流程模式(Protocoldrivenmodels)可以有效改善产后出血患者的预后,降低重症监护室住院率及输血率[6]。世界各国均了产后出血的管理流程。欧洲的德国、奥地利、瑞士3国(D-A-CH)在2014年联合了一个产后出血的应急管理流程[7],该流程涵盖4步:第1步是识别产后出血,查找原因,积极应用促进宫缩的药物,此环节主要由产科医生参与,过程不超过30min;当持续出血但血流动力学稳定时进入第2步,在寻找出血原因、对症处理的基础上应积极预防凝血功能障碍,该步骤应包括麻醉医生的参与,联系手术室或转入更高级别的医院,同样不超过30min;当发生严重的大出血或失血性休克表现时进入到第3步,该步骤的目的是稳定循环以及积极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和贫血,该步骤应由产科专家、麻醉师等共同参与;当出血持续不缓解时进入第4步,该步骤需多学科协作,首要任务是止血、稳定血流动力学,随后考虑介入治疗、血管结扎或子宫切除术。我国2014年出台的《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4)》中根据出血量分为预警线、处理线、危重线,涵盖三级急救处理流程,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针对性的指导[8]。2015年,美国国家孕产妇安全合作组织(Na⁃,NPMS)了产后出血的处理指南[9],并推荐所有的分娩机构均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符合当地情况的产后出血管理方案,见表2。在这份针对产后出血的管理方案中,涵盖了准备(Readiness)、识别和防范(Recog⁃nitionandprevention)、应对(Response)、上报和系统学习(R)4个部分(4R)和13条建议。在这些建议中,有一半以上是对分娩机构在抢救物品准备、应急反应团队建立、多学科合作、人员培训、病例讨论与回顾、上报流程等方面的指导,对于每所分娩机构都应建立完善的产后出血管理制度。
3建立分级预警系统
传统的产后出血预警系统多基于出血量和临床症状,上文亦提到了欧洲和美国的预警系统。我国各地、各大医院也报道了根据自身条件所建立的分级预警系统[10-11],将危险程度用不同颜色区分,规定了不同预警程度所需参加的人员、具体职责、具体抢救流程等,这些预警系统均降低了严重出血的发生率和输血量,改善了临床预后。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出血的估计往往是不足的,而血红蛋白或红细胞压积的改变往往在急性出血后4h才会下降,产后48~72h才会达到变化的峰值[12],因此用实验室指标来判断出血量往往存在滞后问题。另外,对于健康的年轻女性来说,在急性出血之初的生命体征改变往往也是轻微的,因此根据心率或血压的改变来判断出血量也会存在估计不足的情况。正因如此,对于高危患者的风险评估尤为重要,而对产后出血的早期识别则是出血抢救的关键。
4产后出血的风险评估
5建立产后出血应急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