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现有的课程内容怎样优化
从那种怎样优化该怎么优化就怎么优化呗?目前来说就只有这种有好的办法
‘贰’ 如何把课程讲好
1、要记住一句话:“精彩的是细节!要做足、做细!”
2、平时的功夫很重要。平时听课、备课时多动脑,多下功夫,多多参加听评课活动,时时不忘学习、读书。教学设计以及课件制作整个流程的时候才会有神来之笔,这神来之笔往往是让你的一堂课闪光的亮点,至关重要!可以就这一课查阅大量的资料,别人设计的思路对自己是很好的提示。但这需要你平时的功夫,才能一眼看出哪些是你应该借鉴的优点,让它成为你的亮点。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3、课件最好自己制作,别人的风格和思路未必适合自己,而且,如果你制作的过程中,吸取精华,去其糟粕,那么,你制作的,很可能比网上查到的任何一个课件都要棒,这是成功的首要条件。制作时要考虑细致,周全。如:不要花哨,字体要尽量大些,字要清楚,不要有错字。
4、课件制作好了,要注意语言的组织,如各个环节如何过渡,引导学生使用什么样的语言等等,都是要注意的。因为最充分的准备会让你没有办法紧张,心慌。整个流程才会自然流畅。拿出笔,看着自己制作好并且修改好的课件,把自己要说的话,把所有你能想到的,从头至尾写一遍,再说出来,用最好的精神状态,语言面貌录制一遍,然后多听,多熟悉,多修改。
5、试讲也很必要。试讲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一些预想时发现不了的问题,包括一些细节上的问题,以及时间的处理问题,等等。同时,试讲,让你更加熟悉教学内容。再有,找自己欣赏又肯讲真话的朋友听听课,帮助自己提提建议,事半功倍。有可能的话,可以试讲。
6、时间的把握:最后必须有一个环节是可伸缩的,如让学生提前准备拓展一些内容,以最后剩余的时间长短而定,学生多说一些还是少说一些。怕感觉不准确的话,可以在衣服里装好震动的手机,闹钟定制还有3分钟下课时。
7、上课过程中,还要集中精力,如临时有一些小的调整,认真听取并改正学生学习的或者语言表述上的错误,处理突发事件,等等。
8、课件的试用很重要,应提前把它放在电脑的桌面上,并且试用一下。否则突然打不开,或多或少一紧张,会影响发挥。还要考虑因突然断电,或者电脑故障,不能使用课件的情况,做第二手准备,包括板书设计,及整个流程的调整等。
9、服装要正规些,可以化淡妆增强自信心。有利于精神状态的调整。近视平时又不喜欢戴眼镜的的老师,应配戴眼镜,看清学生,提问时避免拖沓。
10、笑:有人听课不要训斥学生,或者怒气冲冲。伤了学生的自尊还给听课老师留下不尊重学生的印象。平时讲课时也要尽量避免。
11、椅子准备。如果需要应提前为听课老师准备好椅子,否则会因到时着急,影响发挥。
12、课文分析,不要走马观花,要从文章的语句、词语入手,避免泛泛而谈,粗枝大叶。
13、还要考虑听课者的胃口,如我们的教研员:喜欢批注是阅读,查字典,读,默读,该静的时候要静。迅速标注自然段,句子词语的赏析。毕竟,课后他的评价你无法不在意。
14、语文课,有人听课时,要不忘课前有个演讲,小积累等。把积累忘在关键位置。而且,有人听课时,更应该锻炼学生能力、给学生展示的机会,然后借此激励学生。但要事先指导,使之调动课堂气氛。
15、一些非常难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事先准备,你再修改,让他读熟。也不要事事让学生提前准备,太假了反而不好。
16、要前有吸引人的导语,后有总结。先让学生总结,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导语后有学习目标,学生齐读感知学习任务。文学常识,字词检查也要紧随其后。每一环节时,要有具体要求,方法提示。最后最好有拓展延伸。课文只是一个例子,不能只学一篇。
17、尊重学生,万不可自己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牵着孩子的鼻子走。大忌!学生多参与,自己少讲,讲就要精!
18、还要抓住文章的单元地位及本单元的学习要求。
19、课后多加反思,多听取别人的意见,积累经验。
20、一句话,平时苦练基本功,你的普通话,你的朗读能力,你板书的字等等。
总之,多练,多学,多讲,多总结。
‘叁’ 好课程是如何开发出来的
一、优秀课程的参考因素
衡量一门课程是否优秀,主要考核的几个标准:
1、学员学完后使用的频率?
(1)如果学习的东西有诸多前提的下,那么被使用的几率就大大降低;
(2)如果学习后没有提供给学员相应的工具表格,那么被使用的几率也会降低不少;
2、换做非开发的人来讲是否可以讲好?
(1)课程是否通俗、标准化,如果课程除了开发者本身别人就不能讲,这样的课程算不上优秀课程。
(2)课程是否有讲师讲解版本的讲义。比如每一页PPT应该怎么讲,或者是录音、视频,总而言之,只要识字的人的就可以拿着讲义来讲,那么这个课程定是一个高品质的课程。
3、课程的架构是否给力?
(1)逻辑性。层层递进,内容跌宕起伏,遵循五线谱的原则。
(2)内容设计。最好包含案例、故事+观点+工具表格+实战演练这几个部分,内容里尽量要有图片、视频,不要单纯的文字。
二、如何设计一名优秀课程
1、开发课程前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课程要解决什么问题?重点是解决什么问题。
(2)课程主要面对的对象是?这些对象心里想的是?
(3)课程时间为多长?
(4)课程能否换个角度来开发?有什么创新的思路?
2、开发课程的步骤
第一步:拿出一张白纸,一支笔,在上面做好微课程开发的时间规划。比如思考阶段,30分钟;找素材阶段30分钟;课程框架构思阶段90分钟;课件制作阶段90分钟。这一步关键是建立时间规划,逼迫自己在规定时间完成。
第二步:开始思考阶段的课程设计。这一阶段,不需要想逻辑,不需要想结构,更不需要想是否内容适合,把自己认为不错的观点、故事、案例都可以写下来,也就是想到什么写什么。这一过程可以促使把自己内心中最真实的一些素材提炼出来,有时自身经历过或感悟过得一句话、
‘肆’ 论述课程内容现代化
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包括:
1、课程内容应突出基础性。
2、课程内容应体现现代性。
3、课程内容应具有民族性。
4、课程应具有结构性。
‘伍’ 在课堂上如何用语言衔接好教学内容
不同职业有不同特色的语言,作为物理教师,其课堂口头语言既要有科学语言、教学语言的共性,更要有物理教学课堂口头语言的个性、特色。物理课堂口头语言是界于书面语言和生活语言之间的语言,它应准确、精练、条理、生动、通俗易懂。教师若能精心设计,巧妙运用,则可使学生对物理课产生像听一个生动的故事,看一场扣人心弦的独幕剧那样的渴求和欲望,课堂上自然会积极思维,通过主动思索、尝试、奋斗,达到理想的境界,学生对物理课和物理知识的学习将觉得是一种享受。反之,教师课堂口头语言含糊、杂乱、呆板,则学生会对上物理课感到枯燥、厌烦,乐趣、兴趣也就无从谈起了。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可见,课堂口头语言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着知识的传授、学生智慧的启迪和能力的培养,而且还会影响对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因此不论当今教育如何改革,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水平如何提高,用好课堂口头语言仍是十分重要的。 一、课堂口头语言的一般要求 物理课堂口头语言除了与其它学科教学语言有共性之外,还应看到物理学中某些内容理论性、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的特点,应尽量使课堂口头语言准确无误,推理清晰、生动活泼,挖掘口头语言在教学中的潜力,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对物理课堂口头语言一般有如下要求。 (一)科学性、准确性 课堂口头语言的科学性是落实教学科学性原则的重要表现,因此课堂口头语言应准确无误,严禁传授错误的、不科学的东西,以免误人子弟。当然注意科学性并不是一味追求严密,还应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掌握知识的阶段性、局限性。有时对定义、定理的内容的表述仔细推敲,可能觉得欠妥,但只要不违背总的科学原则或与物理实质并不矛盾,也是允许的,有时也是必要的。如初、高中对功的定义的不同就正是如此;再如分析物理过程时,似是而非、不注意条件和范围,而草率地讨论因果关系,“A量增大,B量也增大,则 B与A成正比”等,即使B确实与A成正比,但这种分析的说法是不够科学的。 语言的准确无误,严谨不苟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教师的课堂口头语言含糊其辞,漏洞百出,不仅影响着学生对物理知识本身的理解和掌握,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也是十分重大的。因此运用准确的课堂口头语言,对教育教学双方面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条理清楚、主次分明 课堂口头语言必须主题明确、条理清楚、主次分明、互相衬托,围绕重点层层解剖,由表及里地揭露本质。只有这样才能使所讲授的知识内容真实有力、逻辑性强,才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诱发思维,并使之具有连续性。如在讲光的干涉、衍射现象中,阐述光具有波动性时,应从“因波具有干涉、衍射的特性,实验证明光能发生干涉和衍射现象,所以光也是一种波”的角度进行分析,则显得有根有据,条理清晰。如果课堂口头语言语无伦次,因果关系混乱,使学生不知教师所云,也就谈不上知识的传授,更无须谈什么能力的培养了。 (三)生动性、直观性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一般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他们还不习惯于从抽象事物到理论的思维方式。因此就要求应用生动、直观、形象的语言对所研究的物理问题进行描述,引导他们的思维,打开他们的心扉,启迪他们的智慧。使学生能根据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大脑中想象出相应的一幅清晰的物理图景或一个物理模型,帮助他们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在讲解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知识内容时,教师课堂口头语言的生动、形象、直观便显得尤为重要,如关于原子结构、光的量子化等内容的教学。 (四)通俗易懂 通俗的口头语言不仅能使学生易懂、易接受,往往还能使学生根据语言形成视觉形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可观性和直观性。如对于质点概念的建立,若只强调“具有质量的点”则学生听起来总感到抽象,难于理解。但若用通俗的“微乎其微”几个字来比较两物体线度之小与它们二者间距之遥,一下就可使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出质点的模型,从而有助于这个抽象概念的建立。 (五)艺术性 教师的课堂口头语言要感情充沛,富有艺术性。实践证明,富有情感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增强他们的理智感,刺激求知欲,使学生在“动之以情”的过程中,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所学的内容。如讲到重点、难点之处语气加重;讲到疑点时声调提高,尾音拖长并稍加停顿。使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听”协调合拍,也即“教学进程”与学习的“思维过程”同步、发生“共振”、达到统一。试想若让电台播音员用广播新闻的语调来讲物理课那将是什么样子!更不用说一个情感贫乏,冷若冰霜的教师用平淡无味的语言讲课的效果了。因此必须突出物理课堂口头语言的特点,并将其艺术化,方能使课讲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二、课堂口头语言的设计与运用 (一)认真推敲,以求科学、准确 尽管物理课堂口头语言应尽量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但在关键之处仍要一板一眼,丁是丁卯是卯,不能含糊,以求对物理概念、规律叙述得科学、准确。对物理概念、规律进行认真推敲的分析,还有助于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如在力的定义中“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相互”两个字的强调,便于使学生真正理解力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间发生的作用,且为牛顿第三定律的学习设下伏笔。又如帕斯卡定律“加在密闭液体上的压强,能大小不变地被液体向各个方向传递”,对这26个字进行逐字分析,便可知液体传递压强的条件密闭;对象外加压强;特点大小不变,向各个方向。通过这样咬文嚼字的分析,既有助于学生把握住定律本身的物理实质,又便于学生记忆。 对于一些表述形式相近的物理概念的教学也是如此,可通过对原有概念咬文嚼字地分析,由学生自己得出新概念的定义。如学习汽化热时,可逐句逐字地对应已学过的熔解热,由学生自己总结出什么叫汽化热。这样既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的科学性、准确性,同时也能使学生对汽化热概念自觉地加深理解。 另外在一些课堂常用的关键词语上,也要抠字眼,不能含糊,如“刚好”与“至少”;“静止”与“速度为零”;“增加了几倍”与“增加几倍”等等。总之,必要的咬文嚼字,抠字眼,既可使物理概念、规律和条件叙述得科学、准确,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创设情景,以求生动、形象 由于学生思维水平的限制,使得他们对很多抽象的物理模型、概念和规律的认识限于表面的,似是而非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设法创设相应的物理情景,将科学的抽象转变成一幅幅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动画和实例,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以便更好、更快地顺应、同化新知识。创设物理情景,使课堂口头语言生动、形象一般可采用下述几种方法。 1.利用诗歌、典故和故事等,将学生带入物理情景 有的教师用“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链当空舞”的诗句作为“光的色散”一节的开头;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绝句作为“参照物和相对运动”的引课,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使学生在对诗歌的欣赏中,将思维转向物理内容,从而进入物理世界。 另外对一些新概念,若直接引入则比较抽象,学生也不易接受,但若巧妙地借助诗歌、典故,先使学生认识到新概念引入的必要性,这样再学习新概念时,也就不觉得抽象难懂了,反而还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对平均速度与即时速度的引入,借用“乌龟和兔子赛跑”的典故,当说到乌龟比兔子先到达终点时,立刻断言“乌龟就是比兔子跑得快!”此时一些学生往往会为兔子鸣不平。借此反问:“那为什么乌龟比兔子先到达终点呢?”学生经过思考后将意识到只用笼统的速度是不能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了,需找一新的概念,这样平均速度与即时速度也就顺理成章地引出来了,学生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再学习即时速度时,也就 表述的抽象了。 2.运用夸张、对比,活跃思维,强化记忆 对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及其适用范围,学生总感到不易理解和记忆,但若赋予夸张、形象的比喻,则可增强对学生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化知识的记忆。如对胡克定律的叙述,学生往往忽视“在弹性限度内”这一条件。教师若只是单纯重复定律本身进行强调,则不如用夸张的手法,问学生:“若将螺旋状弹簧用力拉直成为一根钢丝的过程中,弹力还和弹簧的伸长成正比吗?”这样,由于直钢丝和螺旋状弹簧形成鲜明的对比,则“在弹性限度内”这一条件也就容易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了。又如对于学生看不到、摸不着的电磁波的调制、发射、传播、接收、调谐、解调等抽象的过程,学生往往面对诸多新名词,不分因果,死记硬背,因此应用时难免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但若用货车的“装货”、“出站”、“运行”、“进站”、“调度”、“卸货”等一系列学生熟知的过程来进行形象的比喻、对比,使学生“僵死”的思维“死而复苏”,有利于学生掌握电磁波及无线电广播的全部机理和过程。 另外,对一些比较抽象物理过程的分析,也可采用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进行对比分析。如对于物理课本上的一题:“一初速度为零的物体做加速运动,当其加速度逐渐减小的过程中,其速度将如何变化?”学生初学时总觉得加速度减小,速度必应减小。为此可借用“今天你向银行存入十元钱,以后每天递减一元钱地连续存入,则你在银行的存款总额将如何变化?”这样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来对比,也就不难对上述问题做出回答了,从中还可对加速度有更深一层的理解。总之,运用夸张、对比,把物理知识生活化,可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3.合理张弛,学有所用,消除疲劳 课堂教学应张弛得当,在重要的物理概念、规律或公式得出后,学生一般会感到满足和疲劳,注意力开始分散。从认知心理学来讲,在学生精神松弛的情况下,再进行系统的、抽象的知识教学,则收效甚微。但可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即利用有趣、幽默的语言或事物来吸引学生,使他们消除疲劳感,集中注意力。如在讲完即时速度后,可给学生讲这样一则幽默:“一名警察截住一辆飞快行驶的汽车,对司机说:‘难道你不知道这条公路的车速不许超过40公里/小时吗?’司机答曰:‘我的车刚刚开了10公里,你怎么会知道我的车速会超过40公里/小时呢?’”如此一幅物理图景生动地摆在学生面前,对司机啼笑皆非的回答,学生听完在一笑之余无疑可加深对即时速度的进一步理解。 (三)当好“翻译”,以求通俗易懂 物理课堂口头语言,既有纯物理语言,又有生活中的语言。做为物理教师必须很好地把握住在什么教学环节,讲解什么内容,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使物理课上得既不失科学性,又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这就要求教师除专业知识娴熟外,还要能做好生活语言和物理语言间的“翻译”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顺利带入物理世界,才能将物理知识讲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如学生生活中常说“××(物)从上面掉下来”、“今天真闷热”,对于这样的语言,教师在课堂口头语言中应引导学生说“××(物)从上面竖直下落”、“今天气温真高,而且相对湿度也较大”。这样说既反映了物理实质,又使学生易于接受,同时也有利于对有关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深刻理解。同样对于学生感到抽象、难懂的词语,应在不失科学性的前提下,“翻译”成学生生活中的语言。如在用物理语言讲完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之后,不妨补充一句“就是快慢不变方向不变地走”,这样将物理语言生活化、拟人化,更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物理概念的实质。 (四)掌握技巧,以求艺术性 表演成功的演员,其语言总是随着剧情的发展而产生相应的平缓舒畅和慷慨激昂的语调,使演出效果紧扣观众心弦,这也是电台评书连播之所以能吸引广大听众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样,物理教师也要掌握语言技巧,使课堂口头语言的语调随教学的不同过程和内容而有抑扬顿挫之变,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收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无意的刺激是一种机械刺激,它将影响注意力的集中和保持。因此教学中对课堂口头语言的技巧问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教学的不同环节,根据教学的不同内容,应运用不同的语言技巧,一般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1.引入新课时,应用联想、启发、推断、寻觅性语调,给学生一种悬念感,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渴望,这样新的教学内容也就自然而然地引入了。如在讲“光的折射”一节的引课时,可借助让学生复习、叙述什么是光的反射,当学生们说到“……射到两种媒质的界面上时,其中一部分光……”时,教师马上启发追问:“一部分光反回原来媒质中,那另一部分光到哪里去了呢?”问题提出后,学生会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联想、判断另一部分光的去处。当学生意识到并回答出“另一部分光进入第二种媒质中”后,再发问:“沿什么方向射入第二种媒质呢?”通过这样一系列疑问性问题的发问,“光的折射”也就自然地引入了。这样的问题及语调的运用,比教师平铺直叙地上课就说:“今天我们讲××节”,无疑更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2.在强调重点知识内容或重点环节时,要用坚定不移,落地千钧,甚至可用强制命令的语调,给学生一种“必须如此,势不可挡”的感觉,以强化重点内容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如关于楞次定律内容的表述、解释中,应将语言重音放在“总是”、“阻碍”、“变化”等关键字眼上。这样的语调对学生起到提醒和强调的作用,便于学生抓住这样一个抽象规律的特点和本质。又如在“物体沿一直线运动,如果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完成的位移都相等,则称为匀速直线运动”的表述、解释中,如重点强调“任何”、“都”,言外之意是有一段相等时间的位移与其它的不相等都不行。因此简单三个字的重读,道破了匀速直线运动的关键所在。 3.在主要概念、规律得出之后,应用轻松、愉快的语调,让学生在亲口品尝到硕果的芳香、甜美之中得到小憩。如在分析得出库仑定律之后,仍不给学生喘息的时间,而过分地重复强调库仑定律的内容、实质及适用范围,则学生会感到疲劳且难以接受。若能放松一下如用轻快、亲切的语调,穿插讲些库仑当年是怎样巧妙地计量电量的小插曲,或借用万有引力定律的有关内容对库仑定律及其适用条件进行对比说明,则学生可在科学美、和谐美的欣赏中得到小憩,使大脑得到调剂,从而为下面接踵而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 4.在分析物理过程时,应能随遇变换语调,尽量使课堂口头语言生动形象,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子弹射出枪膛的声音脆响震耳;汽车急刹车时噪声嘎然而止等。用语言创设物理情景,使学生的思维能自觉地被教师的口头语言带入物理过程,这样的物理课,学生定会感到妙趣横生,乐趣无穷了。 三、如何提高课堂口头语言的水平 (一)大量阅读,处处留意,钻研积累资料 为提高物理课堂的口头语言水平,平时要大量地、有目的地阅读有关报刊、杂志和书籍,注意搜集、积累有关素材。如读些散文、小说、诗歌、科普读物等,从中钻研积累与学生联系密切的,又有一定物理价值的素材。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一些物理问题,通过科学、合理的简化,使之成为物理课的内容。在备课时,只要将这些平时积累的素材进行语言的和物理的加工,便可使课堂口头语言变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因此,做为物理教师只有高深的物理知识是不够的,还应有广博的知识面,以广而博的知识来丰富、提高课堂口头语言的水平。 (二)善于钻研,勤于思考,提高自身素质 教学是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口头语言则是艺术中的艺术,语言的修养和理论修养、思想修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物理教师除了要学习物理知识外,还应学些自然辩证法、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逻辑学等学科,并将它们的内容及思想方法与物理教学实际相结合,来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才能使课堂口头语言更加生动、准确、条理清楚,富有哲理性、逻辑性和感染力。 (三)广泛学习,掌握技巧,提高口才水平 同一段相声题材,不同的演员表演,其效果不尽相同,主要原因是不同演员的口才水平不同。因此为使课堂口头语言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就要求教师平时广泛地搜集播音员、演员、有经验教师、以至口才较好的学生等各方面口头语言的特点,了解其各自的语言技巧,取长补短,练习模仿,以此来丰富物理课堂语言,提高课堂口头语言的水平。 四、运用课堂口头语言时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应与体态语言密切配合 课堂口头语言如脱离开教师的体态语言,那么活生生的物理教师将变成一台死板的录音机,会大大影响教学效果。只有课堂口头语言的抑扬顿挫与教师体态动作的快慢缓急,以至面部表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教师的讲解达到感情饱满,生动活泼、出神入画的境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看一些文艺小品与听其实况广播的效果差别来比较,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通俗而不落入俗套,注意语言美 课堂口头语言的通俗性确实重要,但通俗并不等于庸俗,并不是油腔滑调,玩弄小技巧来哗众取宠,使物理课堂变为“闹剧”。如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不问物理过程而乱套公式的不良解题习惯,造成费时间,收效差的现象评价为“瞎子点烛白费蜡”。这样的字句虽也通俗,但不免有些庸俗,且语言也不美。若改变说法“犹如盲人骑瞎马不会走正路”,用“盲人”代替“瞎子”语言也就美化了。物理课堂上可以有点幽默,有笑声,但这种幽默应是科学的幽默,笑声应是学生在回味物理知识过程中经过品尝所发出的甜蜜笑声。 (三)紧扣主题,不能海阔天空,夸夸其谈 物理课堂口头语言虽要求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但并不是滥用语言,堆砌辞藻,毫无限制地夸张,肆意发挥,更不能离题万里地夸夸其谈。应当明确,对课堂口头语言的一切要求都是以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物理知识为目的的。因此课堂口头语言的叙述一定要紧扣课题内容。当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可适当地讲些题外话,但绝不能离题太远,否则会消弱课堂的学习气氛,打乱学生的连续性思维。 (四)结合年龄特点,灵活运用课堂口头语言 由于客观存在的初、高中学生年龄的差异,思维能力的不同,因此不同阶段的学生对教师课堂口头语言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一般地讲,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教师应多用一些生动、形象、通俗的语言进行讲解效果好些。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且兴趣已由直觉兴趣转为探究事物因果关系的兴趣,因此教师课堂的口头语言也更应注重条理性、逻辑性。
‘陆’ 如何将显性课程利用和发挥其影响到更大
可以这样来实现:
新课改中涌现出不少新鲜词。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有一个词不能不提,它就是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替代教学大纲,透露出这一轮课程改革对于教师的这样一种要求,即教师要有课程意识与课程建设的能力。通俗地说,就是要求教师根据自身的情况创造性地教教材,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十多年前,为一线教师所熟知的是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替代教学大纲,绝不仅是称谓上的变化。
教学大纲着力于知识与能力的训练,着力于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课程标准给出的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评价的指导和建议。相对于教学大纲的具体细致的刚性要求,课程标准则赋予教师教学与评价更大的自我发挥的空间。
然而对于习惯于依纲教学的教师而言,没有了具体要求反而不知所措。从不知所措到摸着石头过河,十多年来,教师在课程建设这一方面进行了曲折的探索。
‘柒’ 课程内容要处理好的三个关系
我国古代教育名着《学记》中有这么一段话:“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大家知道,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的一个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说出来,教师也把自己的理解谈出来,师生之间经过一番讨论,最终形成一个相对正确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从教师哪里获益良多,但教师也从学生哪里获得了不少的启示。可以说,这是每个有从教经历的人多多少少都体会过的一种经验。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很显然,这个原则十分深刻地揭示出了教学的本质特征。不过,要践行好教学的这一重要原则,教学过程还必须处理好下边这三对关系:要处理好教师的理解和学生的理解之间的矛盾、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下边一一分析之。
一、要处理好教师的理解和学生的理解之间的矛盾
在一个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总是存在着这么一个不容否定的事实,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比学生的理解要正确、深刻、丰富得多,因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老师都是学生理解的评判者。这样一来,时间一长,学生总感到自己处于被动的位置,从一定程度上讲,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打消学生心理上的这道阴影,唯一的办法就是教师必须淡化自己的评判语言及与此相关的评判的表情。换句话说,教师的评判语言应尽可能不要直接指向学生的回答,而是以一种坦率、真诚的态度直接谈自己的理解,然后让学生们讨论;教师的表情应可能亲切、自然,尤其不能带一丝一毫的傲气。
二、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
笔者一直有一个很坚定的看法:课堂教学本质上是师生之间互相学习的过程,但这个“互相学习”并不完全等同于人们通常所谓的“互相学习”。在这里,教师必须明明确确地认识到自己的作用,并把自己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教师决不能因为我们提倡“互相学习”就把自己真的混同于学生,从而忘记了自己的职责,这不是我们在这里所谓的“互相学习”。我们这里所谓的“互相学习”首先是指教师先把自己的主导作用发挥好,其次教师再以“学生”的身份出现,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习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那些一鳞半爪的、独特的、优秀的东西,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断地走近学生,不断地壮大自己。
三、处理好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是绝对必要的,但学生的学更是绝对必须的。这里,有这么三个问题教师在上课时必须处理好:①课堂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为主呢,还是以教师的讲为主?②课堂教学中,是学生先学教师后讲呢,还是教师先讲学生后学呢?③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和学生的学各占多少才是合适的、恰当的呢?
根据笔者经验,在参考其他论述,笔者对上述三个问题这样来回答:
1. 第一个问题。就教学理念的层面看,课堂教学必须树立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讲为辅的理念,但就一堂具体的课而言,得由学生的认知状态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来定,这里,不能一刀切。
2. 第二个问题。还得从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两个方面来把握。就教学理念而言,现在倡导的课堂教学方式就是先学后教;但就一堂具体的课而言,究竟是先学后讲好,还是先讲后学好,同样必须由学生实际的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来定,这里,不能一概而论。
3. 第三个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和向学生的学究竟各占多少才是合适的恰当的,笔者认为,同样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教学理念层面,学生的学必须占比要大,教师的讲要尽可能压缩占比;就一堂具体的课而言,同样要视学生的认知状态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来定,不能笼统决定。
“教学相长”的理念虽然是古人提出的,但从现代教学论的角度来看,其先进性、现代性不言而喻。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很好地践行这一理念,则教学就会获得双赢,教学自然会获得成功。那么,如何践行呢?笔者上边所谈三点体会,各位有兴趣的不妨一试。
‘捌’ 怎样讲课学生们通俗易懂
通俗易懂来源生活的细心发现,和生活阅历,体验不同的生活,看不同类型的书,如同神农尝百草。
要把复杂的事情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比如为什么把烧红的铁放在水里会变硬,你给一个初中生解释的时候,可以告诉学生,铁是由分子组成,放到水里,就如同排兵布阵,铁分子就如同士兵,这个他们看过电视剧,知道排兵布阵的意思,至于冷水是怎么做到的就不用在讲了,告诉他们好好学习基础吧。
数学,学习这事,如同大楼,有一个框架,然后细分往里加。越早让小孩子脑海中建立一个模型最好,比如钣金的设计与展开,生活中我发现的一个事,一个小孩父亲是设计的,他的小孩几何方面就很活跃,那么小的小孩能在脑海中思考几何体。几何牵扯出复杂的数学,数学联系力学,物理填充着几何,产生更强大的数学计算。化学又掺杂近来,
英语,作为老师应该充分了解英语的历史,语言的历史,其他的没有什么窍门,多看多用就是了。
还有就是,也许你讲的在好,有的学生不学习,也是没用的,至于原因,十分复杂,有兴趣可以琢磨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了解下为什么一些人不学习,或学不好。
‘玖’ 如何把课程标准的内容转化成为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区域地理的教学要求和学习目标的变化深入认识新课程理念下区域地理教学的重要转变,有助于我们把握区域地理教学中的教学要求和学习目标的变化。(一)明确课程标准地位,重视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分析地理课堂教学目标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一切教学活动的动因和根据。因而,我们可以认为,从“教学目标设计”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领会、理解和实践,这也将直接反映当前新课程区域地理教学现状及其转变过程。下面试以“东南亚”为案例作一说明。人教版的实验教材“东南亚”一节,选取了“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四段材料,其中包含的区域地理要素包括“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和首都”“气候特点与农业生产及生活”“河流分布对城市分布的影响”“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涵盖了“认识地区”部分9条课标中的4条,即:①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②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③运用地形图说明某一地区主要河流概况,以及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④举例说出某一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我以为,为体现新课程理念,“东南亚”一节中“十字路口的位置”的教学目标设计应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运用东南亚地图说出东南亚的位置,并概括出东南亚被称为“十字路口”的特点,即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从而学会如何描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如何对地理位置进行简要的评价。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地图、有关熟知的(东南亚)、身边的地理事象等,感知地区地理位置,并通过分析、概括等思维,认识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认识空间地理位置的特点,产生对地理的好奇心。(二)重视构建区域地理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学习迁移能力《课程标准》把区域地理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如何通过区域要素学习来认识一个区域”,要从案例区域的资料中抽取具有共同意义的、便于迁移的区域知识、技能、方法等,这也意味着要求区域地理教学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地理认知结构是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感知、记忆、理解空间关系的一般方式,是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认知模式、思维模式。着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学习包括把新的经验同化到一个人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也包括调整一个人的认知结构去顺应新的经验。建构主义也认为,学习就是实现新信息与学生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同化、改组或重建,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在新意义上的构建。可见,良好认知结构的建立,有利于把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根本。1. 重视区域地理认知结构的构建。区域地理诸多要素中,例如,位置、范围、地形、河流、植被、资源、人口、经济、工业、农业、商业、城市、文化等,每一种地理要素,都固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和认识方法、思路。如认识区域地形特征的基本方法是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其认知的基本框架如下。2. 在板书中体现认知结构。地理课堂教学板书是教师运用文字、符号、图像,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和认识过程,使知识概括化和系统化的教学行为。板书对加强系统性,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板书表现的是地理知识的骨架,包括知识要点及其之间的联系;板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呈现出来的,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板书中的文字、符号、图像等,使一节课的内容简明扼要、系统清晰地表现出来,重点突出,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板书加强了教学直观性,也便于学生复习和巩固。因此,新课程区域地理教学应在板书中体现认知结构。(三)重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的突出特点。强调过程与方法是地理课程改革的亮点。《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地理新课程的区域地理在设计思路上“使用案例的方式”,并鼓励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所有这些都表明,“认识区域”学习目标的重点之一应是通过对“案例区域”的深入学习让学生在认识这个区域的整体中掌握地理学习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通过“探究学习”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理解应用地理科学方法,并经历地理科学探究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有:①运用地图和资料,认识某一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概况;②运用归纳的方法,认识某一区域的地理特征;③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认识地理特征的成因;④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某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地理环境的异同。因此,区域地理的一般学习和研究方法是结合地图和有关资料,采用综合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具体要掌握以下三种研究方法。1. 图表研究法。地理学的表述有别于其他学科,文字只能恰当地表达地理概念和观念的一部分,而不能形象地表达空间的概念。有形的图表既是地理学的工具,又是地理知识与信息的载体,同时也是地理思想的表达方式。文字与图表构成了地理学的形象特征。2. 区域分析和综合研究法。所谓“分析综合”,是指把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通过分析各部分的特点、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认清主导因素,从而认识其本质特征。3. 区域比较研究法。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石。地理学的特点之一是“区域性”,即指区域内部相对一致性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比较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它要求通过区域间的自然、人文要素的横向比较,认识区域间的“一致”和“差异”。显然,相对过去“大纲”的区域地理教学,新课程理念下的区域地理教学的变化是深刻的,为此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领会,再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