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蹇读什么
蹇 jiǎn
1.多指行动迟缓,困苦,不顺利的意思;
2.姓氏蹇姓。
蹇 qiān
1. 通“褰”。揭;提起。参见“蹇裳”。
2. 通“攓”﹑“搴”。拔取;得到。
❷ 蹇怎么读拼音
拼音:jiǎn(声母j,韵母ian,三声)
基本字义:
蹇是中国汉字,多指行动迟缓,困苦,不顺利的意思;另有姓氏蹇姓。
繁体字:蹇,部首:足,拼音:jiǎn
笔画:17,结构:上下结构
首尾分解:宀足,部件分解:宀井一八足
(2)蹇怎么读扩展阅读
笔顺:
组词解释:
1、蹇修[jiǎn xiū]媒人。
2、屯蹇[zhūn jiǎn]《易》《屯》卦和《蹇》卦的并称。意谓艰难困苦,不顺利。
3、蹇裳[jiǎn cháng]揭衣;用手提起衣裳。蹇,通“褰”。
4、蹇足[jiǎn zú]跛足。
5、蹇运[jiǎn yùn]蹇劣的命运,指不顺利的遭遇。
❸ “蹇”字的正确读音是什么”
蹇(jiǎn)
❹ 蹇作为姓氏怎么读
蹇作为姓氏读作jiǎn,声母为ji,韵母为an,第二声。
蹇姓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大夫蹇叔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蹇,通“謇”,又与“褰”通。蹇叔,子姓,原先是春秋时期的宋国名士,与百里奚是至交好友,曾多次救助过百里奚。后百里奚在秦国为相,向秦穆公推荐了蹇叔,蹇叔后来在秦国成为一代名相。
他和百里奚一起,辅佐秦穆公教化民众,安施变革,兴利除害,使秦国一天天地强大起来了,秦穆公最终也成就了春秋霸业。蹇叔的子孙后代以先祖为荣,以其名字为姓氏,称蹇氏,并世代相传。
(4)蹇怎么读扩展阅读:
蹇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位,以襄阳为郡望。蹇氏族人早期居住于陕西一带,后逐渐向南、向东扩展。
汉、唐之际,蹇氏族人在湖北襄樊一带形成郡姓望族,以襄阳郡为郡望。唐、宋以后,蹇氏族人分布渐广。如今湖北、湖南、四川、安徽、云南、陕西、重庆、贵州、山东、福建、台湾等地均有蹇氏族人分布。
❺ “蹇”作为姓氏怎么读
蹇姓 读作jiǎn
姓氏渊源
蹇(Jiǎn)姓源出有:
第一个渊源
源于风姓,出自远古第一帝伏羲氏之臣蹇修,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蹇修,是传说中远古第一帝伏羲氏属下的臣子,他在典籍《屈原·离骚》中由记载:“解佩飨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注:蹇修,伏羲之臣也。”伏羲氏与其妹妹女娲对人类发展最大的贡献,就是制定了合理的婚姻制度,“同姓不婚”,就是那个时代智者的贤识。由此,诞生了为男女之间传语联系、促成婚姻的人物,即媒人。而伏羲氏令蹇修为媒,以通辞理,说明蹇修是个很会做媒的人,故而后世的人们皆称媒人为“蹇修”。例如,在蒲松龄编着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中就有:“生不忘蹇修,翼日,往祭其墓。”即指蹇修的功德作用。
在蹇修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蹇氏,大多操持媒业,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蹇氏族人大多尊奉蹇修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大夫蹇叔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蹇,通“謇”,与“褰”通。蹇叔,子姓,原先是春秋时期的宋国名士,与百里奚是至交好友,曾多次救助过百里奚。后百里奚在秦国为相,向秦穆王推荐了蹇叔,蹇叔后来在秦国成为一代名相。他和百里奚一起,辅佐秦穆公教化民众,安施变革,兴利除害,使秦国一天天地强大起来了,秦穆公最终也成就了春秋霸业。
蹇叔的子孙后代以先祖为荣,以其名字为姓氏,称蹇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魏国大夫蹇重,属于以先租名字为氏。史籍《风俗通义》中记载:战国时期魏国有蹇重。“三家分晋”后的魏国,曾一度非常强大,其时蹇重为魏国君主魏文侯魏斯执政时期(公元前446~前397年在位)的重要谋臣,姬姓,与着名的赵简子为同时代之人。
在典籍《刘向说苑·尊贤》中记载了蹇重对君臣关系以及所谓“忠臣”的看法:“魏文侯觞大夫于曲阳,饮酣,文侯喟然叹曰:‘吾独无豫让以为臣。’蹇重举酒进曰:‘臣请浮君。’文侯曰:‘何以?’对曰:‘臣闻之,有命之父母,不知孝子;有道之君,不知忠臣。夫豫让之君,亦何如哉?’文侯曰:‘善!’受浮而饮之,嚼而不让,曰:‘无管仲鲍叔以为臣,故有豫让之功也。’”蹇重的意见,打消了魏文侯的许多顾虑,推动了魏、韩、赵三家瓜分晋国的进程,功秉一时。
在蹇重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蹇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蹇修、蹇叔、蹇重。
❻ 蹇是什么字怎么读
蹇 [jiǎn]
1.笔划:17
2.部首:足
3.笔顺:点、点、横撇/横钩、横、横、竖、竖、横、撇、捺、竖、横折、横、竖、横、撇、捺
4.结构:上下结构
❼ 蹇怎么读
蹇,读音:[ jiǎn ]
声母:j,韵母:ian,声调:三声
基本解释
1、跛,行走困难:蹇足。
2、迟钝,不顺利:蹇涩。
3、傲慢。
4、穷困。
5、驽马,亦指驴。
6、姓。
(7)蹇怎么读扩展阅读:
相关词汇解释
1、蹇滞[ jiǎn zhì ]
不顺利;不吉利
2、时蹇[ shí jiǎn ]
犹时艰。时运不顺。
3、蹇吃[ jiǎn chī ]
口吃;言语不顺利。
4、骄蹇[ jiāo jiǎn ]
傲慢;不顺从
5、𫘤蹇[ sì jiǎn ]
愚笨迟钝。
❽ 蹇怎么读音是什么
蹇
读音:[jiǎn]
部首:足
释义:1.跛,行走困难:~足。~步。 2.迟钝,不顺利:~涩。~滞
❾ “蹇”作为姓氏怎么读
“蹇”作为姓氏读:jiǎn
一、蹇的读音:jiǎn
二、汉字释义:
1. 跛,行走困难。
2. 迟钝,不顺利。
3. 傲慢。
4. 穷困。
5. 驽马,亦指驴。
6. 姓。
三、汉字结构:上下结构
四、部首:足
五、相关词组:
蹇然、蹇舛、蹇数、秣蹇、蹇吃
(9)蹇怎么读扩展阅读:
一、汉字笔画:
点、点、横撇/横钩、横、横、竖、竖、横、撇、捺、竖、横折、横、竖、横、撇、捺
二、词语释义:
1、蹇然
艰难困厄貌。
2、蹇舛
谓命运困厄乖舛。
3、蹇数
乖舛的命运。
4、秣蹇
饲养蹇驴或驽马。
5、蹇吃
口吃;言语不顺利。 蹇,通“ 謇 ”
❿ “蹇”怎么读是什么意思
拼音:jiǎn
解释:
1. 跛,行动迟缓:策褰驴(策:鞭打)。特指劣马或跛驴:策褰赴前程。
2. 钝,困苦,不顺利:褰涩、褰滞、前途多褰。
3. 〈古〉通"謇"。口吃,结巴。
4. 姓。
5.通“褰”。揭起。
汉字首尾分解:宀足
汉字部件分解:宀井一八足
笔顺读写:点、点、横钩、横、横、竖、竖、横、撇、捺、竖、横折、横、竖、横、撇、捺
典故:
蹇,跛也。――《说文》
蹇膝伸不屈、易蹇、往蹇来连。――《素问·骨空论》
驾蹇驴而无策兮。――《楚辞·谬谏》
郄克偻,而鲁使蹇。――《史记·晋世家》
策蹇驴,囊图书。――马中锡《中山狼传》
红装而蹇者。――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蹇侘傺而含戚。――《楚辞·九章·哀郢》
(10)蹇怎么读扩展阅读:
“蹇”字做姓的名人:
1、蹇叔(公元前628年-公元前560年),春秋时秦国上大夫,秦穆公六年(前654年)以后任职。初居齐,纳百里奚,与之友。又居宋。百里奚荐之于穆公,使人厚币迎蹇叔于宋,以为上大夫。
2、蹇硕(?-189年5月27日),东汉时期的宦官。据《后汉书》记载,中平五年(188年),蹇硕为上军校尉,灵帝以蹇硕壮健而有武略,对其特别信任,并以其为元帅,以监督司隶校尉以下。蹇硕虽然握有兵权,但对何进非常畏忌,曾和宦官们一起说服灵帝派遣何进西击边章、韩遂。
中平六年(189年),灵帝在病重时将刘协托给蹇硕。灵帝去世后,蹇硕想先杀何进再立刘协为帝,但失败。刘辩继承帝位后,何进命袁绍入宫捕杀蹇硕,混乱中蹇硕被中常侍郭胜所杀,其士兵亦被何进所领。
3、蹇周辅(1021-1096年),北宋臣。成都双流(今属四川)人,字磻翁。第进士。累官为御史台推直,善治狱。熙宁十年(1077年),廖恩起事闽中,他任福建转运使,督诸将进行镇压。改福建盐法由官卖为商卖,减盐价,严保伍,增巡兵,以禁私盐。
元丰初,任大理寺少卿,擢三司度支副使。更革江西、湖南部分地区盐法,以广盐取代淮盐。元祐初,坐立盐法扰民,罢官。卒于庐州。
4、蹇序辰,北宋臣。字授之,周辅子。第进士。历提举江西常平,右司谏,提点江东刑狱,中书舍人、同修国史,知扬州。徽宗立,坐谤讪罪除名,放归田里。蔡京为相,授刑部、礼部侍郎,为翰林学士。因事黜知汝州,徙苏州。坐纵民盗铸钱等罪,屡谪至单州、永州等。遇赦,复官中奉大夫,卒。
5、蹇义(1363-1435年),明臣。字宜之,初名瑢。巴县(今属四川)人。洪武十八年(1385年)进士,授官中书舍人。因奏事称旨,太祖又喜其诚笃,为之更名义。
靖难之役后,燕王朱棣入继大统,蹇义官迁左侍郎,不久,进尚书。永乐七年(1409年)成祖巡狩北京,命辅皇太子监国。其时,因他谙熟朝廷典章制度,通达礼仪,故国家军政大事均倚办于他,与户部尚书夏原吉齐名。因得帝宠信,数度奉命兼理其他部事,虽职务众多,亦能应付自如。
十九年,蹇义分巡应天诸府,访军民疾苦,黜免扰民之文武官吏,上疏条陈数十事奏行。翌年,成祖听信谗言,怪罪太子,蹇义受牵连入狱,次年获释。仁宗即位后,以其为国朝元老,兼有监国功劳,愈加倚重。仁宗卒,他力赞修筑献陵宜俭。
宣宗即位后,以其年事已高,命朝夕侍于左右从备顾问。英宗即位未逾月,以疾卒。蹇义为人朴实,待人以诚。久任吏部尚书,历事五朝,对明初政治曾起过重要作用。其为政致力于典章制度的建立健全。
6、蹇谔(?-1855年),清臣。字一士。贵州遵义人道光举人,选充教职。咸丰四年,镇压桐梓杨龙喜起事,蹇谔助官军围攻,次年战死。赠道衔,封世职。
7、其他蹇姓名人有明大臣蹇英等。近当代蹇姓名人有英烈蹇先为、蹇先超,政治活动家蹇先佛、蹇先任,材料专家蹇锡高,外国文学专家蹇昌槐,作家蹇先艾等。
参考链接:网络-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