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制作 » 怎样调整胃气
扩展阅读
什么保险可以报销门诊 2025-01-08 20:45:57
什么app可以学习cobol 2025-01-08 20:29:50

怎样调整胃气

发布时间: 2022-01-11 12:06:43

⑴ 胃气很多怎么办

食疗:胃胀气跑光光

胃胀气多是消化不良,胃肠运动慢造成的,胃炎、胃溃疡的人常会胃胀气,这里提供2个食疗法,3-5天可以改善情况。

食疗方一:炒谷芽15克,金桔2-3枚(或桔饼)

炒谷芽有健脾理气的作用,金桔有理气和胃的作用。

制作方法:将金桔洗净,压扁,将炒谷芽放入砂锅内,加冷水200毫升,浸泡片刻,煎煮10分钟后,再放入金桔煮5分钟,将药汁滗出,再加水煎1次,将两次药汁合并,加入少量糖,当茶饮。

这种食疗法任何人可用。

食疗方二:槟榔12克粳米60克槟榔有消食行气的作用。

制作方法:将槟榔洗净,用水煎,取汁去渣,将粳米洗净,加入药汁中,用小火煮成粥,可以根据自己口味加少量糖或盐,随量食用,一天吃一次,早晚吃最好。
参考资料:http://pop.pcpop.com/default.aspx?MainUrl=http://pop.pcpop.com/040711/1111380.html

胃胀气
1、发病机理与病因

引起胃胀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如精神压力、消化不良等,主要是胃动力不足。

2、临床症状与危害

一般是饭后饱胀,嗳气,坐卧不安,茶饭不思;
胃胀的反复性和长期性可以导致胃炎,消化道溃疡,甚至可以发展为胃癌。

3、常用药的危害

医药治疗主要加强胃动力,但是长期服用会造成人体的依赖性;
由于药物是化学合成,对人体存在着副作用。

4、日常生活以及饮食的注意事项

避免摄食刺激性和对身体敏感的食物;饮食规律,细嚼慢咽,戒烟少酒;情绪稳定,放松精神,适量运动,劳逸结合。

5、营养产品调理建议

■维生素 C:具有抗氧化,解毒的功效,减轻精神压力;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增强胃动力。
■维生素 B族:促进消化,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稳定情绪,减轻精神压力,改善睡眠。
■复合维生素片: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促进消化,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加速修复受损的组织;稳定情绪,减轻精神压力。

6、建议服用方法

■急需营养重点补充,按标签注量的 3倍服用,直到有关症状缓解为止:维生素C,维生素B族
■正常需要基本营养补充,按标签注量服用:复合维生素片

附:
胀气可能是胃、肠道出毛病的一个症状,张开嘴巴咀嚼、边吃边说话、狼吞虎咽(同时吃进许多空气)、边吃饭边喝汤(将胃中的消化酶冲下消化道)等,都容易造成消化问题带来胀气。消化不良、胃病也会伴随胀气;食物过敏也可能是造成原因,它使食物在结肠发酵,产生氢气及二氧化碳;糖类食品含有细菌,是产生胀气的主要来源。你需找出自己无法消化的食物,进而避开这些食物。生活压力、情绪紧张、缺乏消化酶等,均可能引起胀气。

家庭治疗措施
●服用嗜酸菌
消化不良型胀气可用嗜酸菌来改善,因为缺乏这些良性菌是最常见的消化不良因素。打开10粒胶囊服用,或使用一汤匙的粉末配方。对乳晶过敏者,可改用不含牛乳的制剂。嗜酸菌也是颇安全的灌肠剂,开始你可能感到轻微的不适,不过大约1小时后即可乎息。
●不直搭配的食物
食物搭配不良会带来消化问题,例如蛋白质与淀粉就不是好搭档,蔬菜与水果也是不佳的组合,牛奶不宜与三餐同时用,糖不要与蛋白质或淀粉合用。
●喝醋
用一汤匙纯的苹果醋加一杯水,在正餐时啜饮,有助消化。也可以早晨起床时先喝一杯柠檬水,它也有治疗及清血的作用。
●嚼米汤
米汤及大麦粥对胀气、排气及胃灼热等毛病有效。用5份的水加一份的米(谷子或大麦),煮沸10分钟。盖上锅盖再慢炖50分钟。过滤,冷却后,一天喝数次。
●应避免的食物
胀气的主要原因是消化系统无法吸收某类碳水化合物,豆类容易引起胀气,甘蓝菜、绿花椰菜、洋葱、白花椰菜、全麦面粉、白萝卜、香蕉等也容易产生胀气。
●遁量摄取高纤维食品
虽然高纤维食品有利于健康,但有些高纤维的蔬菜和水果可能会增加排气。如果你想在饮食中增加纤维用量以维持健康,应从少量开始,使肠子逐渐适应,这样可以减少胀气。
●服木炭片
活性炭能有效地排除过多的气体,在你感到不适时,立即服用5粒。但你若正服用其他药物,则需注意,木炭粒除了吸收气体,也会吸收药物成分。同时,切勿每天使用,因为木炭的吸收力强,能吸收有用的营养索。
●药物的选择
胃部胀气可用胰脏酵素;肠子胀气可用微量矿物质;制酸剂对排气及胀气均无效。当气体产生过多,可用新鲜柠檬榨成汁加1.14升的温水,当作灌肠剂,以平衡体内的PH值。如果体内排气仍持续数日,可用双叉乳杆菌灌肠剂,它可在数小时内解除问题。
●少吃乳品
如果你有乳糖不耐症,则当你吃乳品时,可能产生胀气问题。有乳糖不耐症的人,其肠内的乳糖酶不足,无法充分消化乳品中的乳糖。有些人只能接受限量及某类乳制品。如果你的医师怀疑你最爱的乳品是问题的来源,应减少用量,看看胀气的情形如何。
●细嚼慢咽
吃饭时应细嚼慢咽,不要张开嘴巴咀嚼或边吃边说话,边吃饭边喝汤,它们均容易造成消化问题带来胀气。
●怎样熏豆子
如果你喜欢吃豆子,又不希望胀气,这里教你一个解决办法。豆类在水中似乎会流失大部分产生气体的物质。研究显示,浸泡豆子12小时,或用湿纸巾覆盖24小时,可以大幅度地降低产生气体的化合物含量。用压力锅煮后,再浸泡30分钟,更可以减少90%的此类化合物。
其他疗法
●使用胰脏醇康
如果你曾经作过腹腔手术(例如,切除一段肠子),使用胰脏酵素将有助于消化食物。低血糖症患者也需要胰脏酵索。用餐毕,若感到饱胀、肚内有咕噜声、胀气或排气等,也可服用胰脏酵素。
●作运动
运动有利于肠胃的蠕动,有助于排除胀气,你可以快步行走和做操。
●过敏症测试
作一个过敏症自我测试,看看你对那些食物过敏。

⑵ 怎样才能消除胃气

这种情况应该是脾胃虚弱引起的,可以服用吗叮啉片,人参健脾丸治疗的,平时饮食均衡清淡,多吃蔬菜和水果,避免辛辣和生冷,定时定量,适当运动锻炼,保持乐观舒畅的心情,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⑶ 有胃气,应该怎样解决

这在中医叫”梅核气”,即是咽喉中有异常(异物)的感觉,是以咽喉中如有梅核阻塞,咽之不下,咯之不出的咽喉疾患。中年妇女比较容易患上此病。中医学认为本病因情志所伤,导致肝气郁结,肝郁气滞或气滞血瘀而形成。中医治疗方法大致为:疏肝理气,除痰散结。

对于治疗梅核气,可参考试用:

柴胡8 法夏10 苏梗10 云苓12 香附10 郁金10 川朴9

陈皮8 丹参15 川芎10 白芍10 紫菀9 桑白皮10

⑷ 胃气上逆怎么调理

胃气上逆这是胃病还是要养的,有胃病的人尤其要注饮食,三餐一定要注意,要忌口。总得来说就是这不能吃那不能吃,长期坚持慢慢的就能将胃养好了,你也可以试试吧,
胃气上逆有很多原因,寒热都可以引起,气滞痰阻也可以引起。所以要辩证处理,不能简简单单一味的理气

⑸ 请问中医师如何补充胃气

一般不这么说的。胃属于脏腑里面的腑,一般只有脏才说气虚之类的。一般说的是养胃。用药要去问医生,平常消化不好就喝点粥,普通的白粥或者小米粥,总之清淡一点的。

把脉的说没有胃气那就有点惨了,有点要准备后事的意思在里面了。脉决里面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都无力回天了,还上哪去补啊。

==================

学中医不宜在这些道理上面打转转,记住它对应什么情况就行了,没必要去深究。中国传统不同于现代科学,没有那么强的逻辑性。

⑹ 胃气衰败怎样调理

中医学非常重视“胃气”,认为“人以胃气为本”。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脏俱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所谓胃气,其含义有三:其一,指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胃为水谷之海,有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又有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特性。这些功能和特性的统称,谓之胃气。由于胃气影响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直接关系到整个机体的营养来源。因此,胃气的盛衰有无,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和存亡,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二,指脾胃功能在脉象上的反映,即脉有从容和缓之象。因为脾胃有消化饮食,摄取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的重要作用,而水谷精微又是通过经脉输送的,故胃气的盛衰有无,可以从脉象表现出来。临床上有胃气之脉以和缓有力,不快不慢为其特点。其三,泛指人体的精气。“胃气者,谷气也,荣气也,运气也,生气也,清气也,卫气也,阳气也”(《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
胃气可表现在食欲、舌苔、脉象和面色等方面。一般以食欲如常,舌苔正常,面色荣润,脉象从容和缓,不快不慢,称之为有胃气。临床上,往往以胃气之有无作为判断预后吉凶的重要依据,即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所谓保护胃气,实际上保护脾胃的功能。
胃气衰败,则不能受纳腐熟水谷,而出现纳呆、厌食、胃脘胀闷,胃脘疼痛、嗳腐食臭等,
胃气衰败,则胃阴阳具虚,见口燥咽干,大便干结,面色胱白,畏冷肢凉、神疲乏力,舌红少津,脉细数或弱。

⑺ 胃气弱,如何调理

多吃酸橙。。。还能治胃病的哦。。。
麻烦采纳,谢谢!

⑻ 怎样使胃气下降

中医中药和针灸都可以

⑼ 胃胀气怎么调节

如果想要调理胃胀气,需要做到:1、服用乳酶生、吗丁啉、二甲硅油,以及干酵母片、西沙必利等药物促进胃动力,保护胃黏膜,也可以服用健胃消食片促进消化,缓解胃胀的症状,这些药物都要在饭后服用,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2、平时需要忌嘴,不要随意吃太辣、太烫、太硬和过于油腻的食物,要忌烟酒。3、平时要多吃清淡、容易消化和新鲜的食物,每天吃饭要定时、定量,每餐不要吃太多,可以少食多餐,保持胃里一直有食物,能和胃酸中和,可以有效的避免胃酸侵蚀到胃黏膜,有助于调理胃胀气。4、加强锻炼身体,可以促进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减少胃胀气,还可以提高免疫力,可以有效的降低生病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