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资讯 » 东北可以吃的臭蒿图片
扩展阅读
垃圾桶可以在网上买的吗 2024-12-27 03:44:10
可以组合的cp游戏 2024-12-27 03:31:25

东北可以吃的臭蒿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2-05 01:06:59

⑴ 东北人叫臭薅 学名叫啥

正确写法是:臭蒿 (草本植物)

臭蒿,(学名:Artemisia hedinii Ostenf. et Pauls.)一年生草本;植株有浓烈臭味。根单一、垂直。茎单生,稀少数,高15- 60(-100)厘米,细,有时稍粗。基部粗达0.6厘米,紫红色,具纵棱,不分枝或具着生头状花序的分枝,枝长4-8厘米;茎、枝无毛或疏被短腺毛状短柔毛。青海、甘肃民间入药,有清热、解毒、凉血、消炎、除湿之效。此外,还用作杀虫药。

⑵ 菊叶香藜和臭蒿是一种东西么

是的,是一种东西,菊叶香藜,塞外地区称之为臭蒿。东北称为臭菜,高20-60厘米,有强烈气味,全体有具节的疏生短柔毛。

⑶ 黄蒿是什么植物图片

黄蒿一或二年生草本,有特殊气味。茎直立,高40—90厘米,中等饲用植物。
别 称
东北茵陈蒿、猪毛蒿 、臭蒿

1形态特征编辑
一或二年生草本,有特殊气味。茎直立,高40—90厘米,带紫褐色,有多数开展或斜升的分枝。叶密集,长圆形,长1.5—3.5厘米,二或三回羽状全裂,裂片丝状条形或毛发状,常密被柔毛

黄蒿(又名:猪毛蒿)(6张)
;上部叶3裂或不裂,叶背受虫子产卵刺激会产生特殊结构。头状花序极多数,下垂,在茎及侧枝上排列成圆锥花序;总苞近球形,直径1—1.2毫米,边花5—7朵

.雌性,能育,盘花4朵,不育。瘦果长圆形,长约0.5一0.7毫米。
地理分布: 黄蒿分布于我国东北、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各省、区;国外分布在蒙古、苏联、日本、朝鲜、印度北部,欧洲也有分布。

⑷ 小麦里的杂草麦蒿能吃吗有没有营养

  • 可以食用的,营养价值不是很高。

  • 麦蒿与小麦的习性非常接近,要伴随麦子生长的始终,可以在地里越冬,在春天里返青,到麦收时候,满树黄花绽放过后,摇落一地的籽粒,当年就可以复生。

  • 麦蒿的近亲人多势众,还有白蒿、黄蒿、臭蒿等。冬天里基本只剩下了麦蒿,与麦苗一起荣枯。

  • 麦蒿一般生长在麦田或沟底,土质松软的地方;白蒿、黄蒿、臭蒿多生长在沟头河底。白蒿还有药用价值,只是需要把握好采撷的时间。

  • 早春三月,刚好吐出新芽,弄来泡水喝,据说可以预防甲肝,很灵验。至于黄蒿,秋天掰下几枝,作为调味品腌制豆子萝卜咸菜,吃起来,透着一种蒿草的清香,别有一番风味。

(4)东北可以吃的臭蒿图片扩展阅读

  1. 麦蒿,老人们又叫它“拉拉蒿”,大概是极言其生命力之强。

  2. 既可逢春必发,又能随遇而安。

  3. 小时候听父亲说起1960年代挨饿的日子,坡里的野菜成了农民的救命粮。

  4. 青黄不接的早春,地里的人比野菜都多。不管粗细,把野菜拔到家里,撒芝麻盐一样拌上点玉米面或地瓜面,下锅煮了充饥。

  5. 听了让人心酸,不由得想起唐代诗人杜荀鹤的“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的诗句。现在全无果腹之虞,人们却仍愿意拔麦蒿,这是兴致所至,调剂乏味的生活。

⑸ 中药菌陈和蛇胆一起煮着喝可以吗不会对身体有副作用把

菌陈
【药 名】:茵陈

【拼 音】:YINCHEN

【英文名】:Virgate Wormwood Herb Capillary Wormwood Herb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菊科植物茵陈蒿的幼嫩茎叶。

【功 效】:清热利湿,解毒疗疮。

【主 治】: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风痒疮疥。

【性味归经】:苦辛,凉。①《本经》:“味苦,平。”②《别录》:“微寒,无毒。”③《药性论》:“味苦辛,有小毒。”④《珍珠囊》:“苦甘。”

入肝、脾、膀胱经。①张元素:“入足太阳经。”②《本草经疏》:“足阳明、太阴、太阳三经。”③《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煎水洗。

【用药忌宜】:非因湿热引起的发黄忌服。①《本草经疏》: “蓄血发黄者,禁用。”②《得配本草》:“热甚发黄,无湿气,二者禁用。”

【药物配伍】:配栀子,清热利湿退黄,治湿热黄疸。配附子,温阳利湿退黄,主治寒湿内阻之阴黄。配大黄,治黄疸初起。配白藓皮,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语言,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粘液。配车前子,清热利湿,通利小便。配厚朴,滑石,清湿热利胆宽中下气,化浊气消疸利尿泻火。

【别 名】:因尘(《吴普本草》)、马先(《广雅》)、茵蔯蒿(《雷公炮炙论》)、茵陈(《本草经集注》)、因陈蒿(《本草拾遗》)、绵茵陈(《本经逢原》)、绒蒿、细叶青蒿(《广西中兽医药植》)、臭蒿、安吕草(《江苏植药志》)、婆婆蒿(《山东中药》)、野兰蒿(《湖南药物志》)

【处方名】:茵陈、茵陈蒿、因陈、绵茵陈、西茵陈、北茵陈

【商品名】:茵陈、茵陈蒿、北茵陈、西茵陈,以质嫩、干燥、色灰绿或灰白、软绵如绒、气清香浓郁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主产陕西、山西、安徽。此外,山东、江苏、湖北、河南、河北、四川、甘肃、福建等地亦产。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春季幼苗高约三寸时采收,除去杂质,去净泥土,晒干。

【拉丁名】:药材Herba Artemisiae Scopariae原植物ArtemisiacapillarisThunb.同属植物黄蒿ArtemisiascopariaWaldst.EtKitaib小白蒿A.frigidaWilld.

【炮制方法】:过筛,拣去杂质,除去残根,碾碎,再过罗去净泥屑。《雷公炮炙论》:“去根细锉用。”

【考 证】:出自《神农本草经》①《本草图经》:“茵陈蒿,今近道皆有之,而不及泰山者佳。春初生苗,高三、五寸,似蓬蒿而叶紧细,无花实,秋后叶枯,茎干经冬不死,至春更因旧苗而生新叶,故名茵陈蒿。五月、七月采茎叶阴干,今谓之山茵陈。江宁府又有一种茵陈,叶大根粗,黄白色,至夏有花实。阶州有一种名白蒿,亦似青蒿而背白,本土皆通入药用之。今南方医人用山茵陈,乃有数种,或着其说云:山茵陈京下及北地用者,如艾蒿,叶细而背白,其气亦如艾,味苦,干则色黑。江南所用,茎叶都似家茵陈而大,高三、四尺,气极芬香,味甘辛,俗又名龙脑薄荷。吴中所用,乃石香柔也,叶至细,色黄味辛,甚香烈,性温,误作解脾药服之,大令人烦。以《本草》论之,但有茵陈蒿,而无山茵陈。《本草》注云:茵陈蒿叶似蓬蒿而紧细,今京下、北地用为山茵陈者,是也。大体世方用山茵陈疗脑痛,解伤寒发汗,行肢节滞气,化痰利膈,治劳倦最要。详《本草》正经,惟疗黄疸,利小便,与世方都不应。今试取京下所用山茵陈为解肌发汗药,灼然少效,江南山茵陈疗伤寒脑痛绝胜,此见诸医议论,谓家茵陈亦能解肌下膈,去胸中烦,方家少用,但可研作饮服之,《本草》所无,自出俗方,茵陈蒿复当别是一物,主疗自异,不得力山茵陈。此说亦未可据,但以功较之,则江南者为胜,以经言之,则非《本草》所出。医方所用,且可计较功效,《本草》之义,更当考论尔。”②《纲目》:“茵陈,昔人多莳为蔬,故入药用山茵陈,所以别家茵陈也。洪舜俞《老圃赋》云:酣糟紫姜之掌,沐酰青陈之丝是也。今淮扬人二月二日犹采野茵陈苗,和粉面作茵陈饼食之,后人各据方土所传,遂致淆乱。今山茵陈二月生苗,其茎如艾,其叶如淡色青蒿而背白,叶歧紧细而扁整,九月开细花,黄色,结实大如艾子,花实并与庵? 花实相似,亦有无花实者。”③《本草崇原》:”一种开花结实者,名铃儿茵陈;无花实者,名毛茵陈;入药以无花实者为胜。”④《本经逢原》:“茵陈有二种:一种叶细如青蒿者名绵茵陈,专于利水,为湿热黄疸要药。一种生子如铃者,名山茵陈,又名角蒿,其味苦辛小毒,专于杀虫,治口齿疮绝胜。《本经》主风湿寒热,热结黄疸,湿伏阳明所生之病,皆指绵茵陈而言。”⑤《中药志》:“本品在历代之记载,皆与目前市售应用最广的茵陈蒿 Artemisia capillaris 类似。而《图经本草》又载江宁府一种茵陈,类似今用之白花茵陈。另在《图经本草》之白蒿项下又记有:今阶州以白蒿为茵陈蒿,苗叶亦相似,然以入药,恐不可用也。又似今植物白蒿。故按《本草》记载观之,古代药用称茵陈者甚多,又有名山茵陈、石茵陈者。但由其疗效观之,皆不相同,故不宜相混。”

【生药材鉴定】:之干燥的幼苗多揉成团状,灰绿色,全体密被白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长6~10厘米,多弯曲或已折断;分枝细,基部较粗,直径1.5毫米,去掉表面的白毛后,可见明显的纵纹,完整的叶多有柄,与细茎相连,叶片分裂成线状。有特异的香气,味微苦。以质嫩、绵软、灰绿色、香气浓者为佳。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同属植物黄蒿Artemisia scopariaWaldst.EtKitaib.(又名:滨蒿、北茵陈)、小白蒿A.frigidaWilld.等的幼苗,在东北等地作茵陈蒿使用。劲直蒿 A. strictaEdgew.的幼苗在西藏地区作茵陈蒿使用。显微鉴定:茵陈蒿叶粉末:灰绿色。①上表皮细胞垂周壁较平直,下表皮细胞壁波状弯曲;上下表皮均有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3-5个。②腺毛少,顶面观鞋底形,由6,8细胞上下成对迭合而成,直径15-22μm。③丁字形非腺毛多碎断似纤维状,完整者顶端细胞极长,可至2mm,直径5-26μm,左右两臂不等长,壁厚,木化;基部1-3细胞,极扁短。

【中药化学成分】:茵陈蒿含具利胆作用的有效成分蒿属香豆精(Scopa-rone),即6,7一二甲氧基香豆精(6,7一Dimethoxycoumarin);含率因季节而异,开花期最高,达1.98%,以及绿原酸(Chloro-genicacid)和咖啡酸(Caffeicacid)。全草含精油约0,27%,果穗中精油较多,含率达1%。其成分有:B一蒎烯(B一Pinene),茵陈炔酮(Capillin),茵陈烯酮(Capillone),茵陈炔(Capil-lene),茵陈素(Capillarin)。还含脂肪油,其中脂肪酸为硬脂酸(Stearic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油酸(Oleic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acid)褐煤酸(Montanicacid)。灰分中含氯化钾。种子中也含蒿属香豆精及氯化钾。黄蒿含蒿属香豆精,含率因部位和季节而异,花蕾中有0,5%,花头和种子中有2%;开花期全草有0.46%,开花前的花头中有1.52%,但幼苗中不含蒿属香豆精而含绿原酸。全草含精油约0.6%,以开花期含率最高,约达0.95%。其成分有:侧柏醇(Thujyl-alcohol),正丁醛(Buty-raldehyde),糠醛(Fur-furaldehyde),甲庚酮(Methylheptanone),葛缕酮(Carvone),1,8一桉叶素(1,8一Cineole),侧柏酮(Thujone),乙酸?牛儿酯(Geranylacetate),毕澄茄烯(Cadinene),丁香油酚(Eugenol, a-蒎烯(a一Pinene),B-蒎烯,冰草烯(Agropyrene)等。还含脂肪油,其中脂肪酸为肉豆蔻酸(Myristicacid),5.1%,棕榈酸23.48%,硬脂酸24.43%,花生酸18.04%,亚油酸11.25%,油酸10.09%;非皂化部分中有B-谷甾醇(B一Si-tosterol)19.81%。又含另一利胆成分4一羟基苯乙酮(4-Hydroxyacetophenone)。还含胆碱(Choline),水杨酸(Salicylic acid),壬二酸(Nonandioicacid),石竹烯环氧化物(Caryophyllene epoxide)等。根含B一谷甾醇及草酸等。(1)猪毛蒿含挥发油,油中成分有香芹(葛缕酮,carvone)、对-聚伞花素(p-cymene)、苎烯、紫苏烯(perillene)、α-水芹烯(α- phellandrene)、百里香酚(thymol)、α-,β-蒎烯、松油醇-4、马鞭草酮(verbenone)、萘、芳甲基苯乙酮(armethylacetophenone)。另含滨蒿素(scoparone)、对羟基苯乙酮及绿原酸等。(2)茵陈蒿含挥发油,油中成分有月桂烯、苎烯,桉油精、α-蒎烯、莰烯、α-姜黄烯(α-curcumene)、达瓦酮(davanoe)、茵陈炔酮(capillin)、丁香酚(eugenol)、异丁香酚(isoeugenol)、萘、苯甲醛、龙脑。另含茵陈色原酮(capillarisin)、6,7-二甲氧基香豆素(即滨蒿素)。另报道从茵陈蒿地上部分分得茵陈素A、B(capillartemisin A,B)。

【中药化学鉴定】:取本品粗粉1g,加乙醇50ml,回流提取1小时,滤过。滤液滴于滤纸上,干后,置紫外灯(365mm)下检视,滨蒿浸出液显红色,茵陈蒿浸出液显砖红色。

蛇胆
蛇胆具有清热、解毒、止咳的功效,但因生蛇胆中含有寄生虫,人在食用后很容易引起中毒,如果要服用,可用酒吞服或者将蛇胆蒸食。

性凉,味苦微甘;

具有祛风除湿清凉明目、解毒去痱的功效;可调补人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延缓机体衰老;

治疗皮肤热毒、口眼生疮、肺热咳嗽、胃热疼痛、肝热目赤、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痔疮;

65度以下的纯白酒兑后泡一段时间饮用,或者干脆蒸熟了吃。

【来源】游蛇科动物乌风蛇Zaocys dhumnades Contor或其他种蛇的胆囊。取出胆囊,通风处晾干。

【性味归经】甘、微苦,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化痰镇痉。用于小儿肺炎,百日咳,支气管炎,咳嗽痰喘,痰热惊厥,急性风湿性关节炎。

【用法用量】 1~2个,入丸、散剂或兑酒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⑹ 农村老人常把吃不完的米饭拿来晒,有何用处呢

农村里过得很节约的,碗里不能留一粒饭,要是小孩子吃饭的时候,碗里还有很多饭,家里的老奶奶就会唠叨了,锅和饭勺也不能留下一粒米饭,吃剩的饭就拿到簸箕里晾晒,放在太阳底下暴晒,晒个一周就把米饭中的水分晒干了,放到塑料袋里存起来。说到这个塑料袋,也都是从外面买果买菜得到的塑料袋,这些袋子老人也要收起来备用。

就是装猪肉装鱼肉的袋子,老人嫌弃有油味和腥味容易招来蟑螂才舍得扔,不然也要收起来装东西。


另外,家里的米饭吃不了剩下以后,等到第二顿再吃的时候,就已经干硬了。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干硬的米饭很少有人会再吃,农村人又比较节俭,不舍得扔掉,这时候就只能晒干。晒干以后的米饭粉碎后,除了可以喂养家禽以外,还可以用来当做肥料。自家菜园里种的各种蔬菜,都不愿意施化肥,可以把这些剩饭粉碎了当做肥料施。那样长出来的蔬菜甘甜口感好。

⑺ 青蒿素的发现者是谁

青蒿素
青蒿素(黄花蒿素)

通用名称:青蒿素

英文名称:Artemisinin

中文别名:黄花蒿素、黄蒿素

英文别名:Arteannuin、Artemisinine、Qinghaosu

【药理】

药效学

青篙素是从中药青篙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其对鼠疟原虫红内期超微结构的影响,主要是疟原虫膜系结构的改变,该药首先作用于食物泡膜、表膜、线粒体,其次是核膜、内质网,此外对核内染色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提示青篙素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干扰表膜-线粒体的功能。可能是青篙素作用于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对氚标记的异亮氨酸的摄入情况也显示其起始作用方式可能是抑制原虫蛋白合成。

药动学

青篙素口服后由肠道迅速吸收,0.5~1小时后血药浓度达高峰,4小时后下降一半,72小时血中仅含微量。它在红细胞内的浓度低于血浆中的浓度。吸收后分布于组织内,以肠、肝、肾的含量较多。本品为脂溶性物质,故可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在体内代谢很快,代谢物的结构和性质还不清楚。主要从肾及肠道排出,24小时可排出 84%,72小时仅少量残留。由于代谢与排泄均快,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短,不利于彻底杀灭疟原虫,故复发率较高。青篙素衍生物青篙酯,T1/2为0.5小时,故应反复给药。

【适应症】

主要用于间日疟、恶性疟的症状控制,以及耐氯喹虫株的治疗,也可用以治疗凶险型恶性疟,如脑型、黄疸型等。亦可用以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盘状红斑狼疮。

【用法用量】

成人常用量(1)控制疟疾症状(包括间日疟与耐氯喹恶性疟),口服,首次1g,6- 8小时后 0.5g,第 2、3日各0.5g;直肠给药,首次0.6g,4小时后 0.6g,第 2、3日各0.4g。

(2)恶性脑型疟,肌内注射,首剂 0.6g,第 2、3日各肌注0.15g。

(3)系统性红斑狼疮或盘状红斑狼疮,第 1个月每次口服0.1g,一日 2次;第 2个月每次0.1g,每日 3次;第 3个月每次0.1g,每日 4次。

[制剂与规格]青蒿素片(1)50mg(2) 100mg

青蒿素栓(1) 400mg(2)600mg

青蒿素混悬注射液(1) 1ml:150mg(2) 2ml:300mg

肌肉注射,首次剂量0.2g,6-8小时以后给药0.1g,第二,第三日各肌肉注射0.1g,总量0.5g.重症第4日再给0.1g,或连用3日,每日0.3g,总量0.9g.小儿每公斤体重15mg,分3日肌肉注射.口服,首次剂量1g,6-8小时以后再服0.5g,第2,3日各服0.5g,三日一疗程,总量2.5g.小儿每公斤体重15mg,按上述方法3日内服完.注射部位疼痛,硬块.

[用法及用量]成人常用量:①控制疟疾症状(包括间日疟与耐氯喹恶性疟),青蒿素片剂首次 1.0g,6~8h后0.5g,第 2、3日各0.5g。栓剂首次 600mg,4h后 600mg,第 2、3日各 400mg。②恶性脑型疟,青蒿素水混悬剂,首剂 600mg,肌注,第 2、3日各肌注 150mg。③系统性红斑狼疮或盘状红斑狼疮,第 1个月每次口服 0.1g,1日 2次,第 2个月每次0.1g,每日3次,第 3个月每次 0.1g,每日 4次。

口服青蒿素的抗疟活性不及注射。栓剂亦优于口服,但采用栓剂时,如肛塞后 2h内排便,应补给 1次。

青蒿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盘状红斑狼疮均可获不同程度的缓解。治疗初期病情可能有所加重,全身出现蚁走感,半个月后逐渐减轻,月余后一般情况改善。

[剂型与规格]片剂:50mg/片,100mg/片。栓剂:600mg/枚。水混悬剂:100mg/ml。

[用法]

(1)直肠给药: 1次 0.4—0.6g, 1日 0.8—1.2g。

(2)深部肌注:第1次 200mg, 6—8小时后再给100mg,第 2, 3日各肌注 100mg,总剂量 500mg(别重症第 4天再给 100mg)。连用 3日,每日肌注 300mg,总量 900mg。小儿 15mg/kg,按上述方法 3日内注完。

(3)口服:先服 1g,6,~8小时再服 0.5g,第 2, 3日各服 0.5g,疗程 3日,总量为 2.5g。小儿 15mg/kg,按上述方法 3日内服完。

[制剂]油注射液:每支 50mg(2ml); 100mg(2ml); 200mg(2ml); 300mg(2ml)。水混悬注射液:每支 300mg(2ml)。片剂:每片 50mg; 100mg。

【禁用慎用】

妊娠早期慎用。

【给药说明】

口服青蒿素的抗疟活性不及注射。栓剂亦优于口服,但采用栓剂时,如肛塞后 2h内排便,应补给 1次。

青蒿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盘状红斑狼疮均可获不同程度的缓解。治疗初期病情可能有所加重,全身出现蚁走感,半个月后逐渐减轻,月余后一般情况改善。

【不良反应】

青蒿素毒住低,使用安全,一般无明显不良反应。少数病例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但不严重。水混悬剂对注射部位有轻度刺激。

个别人一过性转氨酶升高,轻度皮疹.少数人有恶心,呕吐,腹泻等,可自行恢复.

青蒿素毒性低,使用安全,一般无明显不良反应。少数病例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但不严重。水混悬剂对注射部位有轻度刺激。

【相互作用】

1.本品必须与伯氨喹合用根治间日疟。

2.与甲氧苄胺嘧啶合用有增效作用,并可减少近期复燃或复发。

【作用与用途】

本品为一高效、速效抗疟药。作用于疟原虫红细胞内期,适用于间日疟及恶性疟,特别是抢救脑型疟均有良效。其退热时间及疟原虫转阴时间都较氯喹短。对氯喹有抗药性的疟原虫,使用本品亦有效。

【剂量与用法】

口服,首次服1g,间隔6~8小时后再服0.5g,第二、三日各服0.5g。3日为1疗程。深部肌注,首次200mg,间隔6~8小时后再肌注100mg,第二、三日各肌注100mg,总量500mg;肌注300mg/日,连用3日,总量900mg。小儿15mg/kg,按上述方法3日内注完。

【副作用】

1 有轻度恶心、呕吐及腹泻等,不加治疗能很快恢复正常。

2 注射部位浅时,易引起局部疼痛和硬块。

3 个别病人,可出现一过性转氨酶升高及轻度皮疹。

4 妊娠早期妇女慎用。

【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
世界卫生组织在对全世界抗疟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后,认为单方青蒿素的使用容易使疟原虫产生耐药性,提出了停止使用单方青蒿素,改用复方青蒿素的建议。
(注:目前,我国的生产的青蒿素全为单方青蒿素,复方青蒿素的专利已转让给瑞士诺华。)

【历史】
一.历史回放

自古以来,中国各地中医草医使用数种不同的蒿草以“青蒿”入药。但从
1593年出版李时珍《本草纲目》至1975年的近400年的历史中,青蒿( 又名香蒿,拉丁学名Artemisia apiacea Hance)一直被尊为正品,稳居‘太子’之位。其他均为赘品( 假药)。

在中医药千年的历史中,现今大名鼎鼎的黄花蒿( 又名臭蒿,拉丁学名Artemisia annua L.)连假药资格都没有,因为它的臭味较大,很难当成青蒿( 香蒿)来卖钱。老百姓只是用它来薰薰蚊子而已。时至公元1990年,黄花蒿忽然时来运转,摇身一变取代了青蒿的‘太子’的地位,一举成名天下知。

要说臭蒿“狸猫换太子”一事,就要追溯到20世纪下叶。1959年,越共中央
委员会决定武装统一越南,并派遣大量军事人员前往南越组织武装颠覆。1961五
月,应南越吴廷琰政府要求,美国肯尼迪总统派遣了一支特种部队进驻南越,标
志着越战的开始。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前苏联和中国绝对不会袖手旁观,全力以
赴地支持北越政府。越战逐步升级,越打越烈。

60年代中期,除了提供大批物质金钱支援越南北方政府以外,中国政府派遣
中国人民解放军6886部队秘密入越参战。身上没有任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标志,
解放军战士身着越南人民军的黄绿色军装,头戴胡志明帽,在越南的丛林中周旋。
战士们纷纷感染疟疾,其中恶性疟疾死亡率极高,极大地影响战斗力。但是当时
抗疟特效药氯喹已经产生抗药性,医护人员对战斗人员大量减员一筹莫展,毛泽
东主席和中央军委对此十分关注。与此同时,越共军队也因患疟疾大量减员,越
共中央胡志明主席请求中国政府代为研究寻找能替代氯喹治疗疟疾的新药。

1967年5月23日,毛泽东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研究工作,要寻找能够替代
氯喹治疗疟疾的新药。周恩来总理直接参与,国务院专门成立“5.23”办公室。
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等数十
家国家级和省市级的研究机构在各大军区所属的“5.23”办公室领导下,承担了
这项当时较为秘密和重大的科研工作。1967年5月至1972年底的五年中,各地承
担5?23项目的科研人员把中医药老祖宗几千年留下来的瓶瓶罐罐翻了个底朝天,
检验了无数的中草药治疗疟疾的成方、单方、验方、秘方。花掉了以亿元计算的
人民币,大量的人力物力,结果是一无所作获。如果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的发生,今人何以评说就不得而知了。

引用近年来见于报端文摘的关于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的报道,当年“5.23”工
程的盛况可窥一斑。

“根据全国“五二三”项目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云南省于1971年成立了
“昆明五二三领导小组”,以昆明军区后勤卫生部、省卫生厅、省科委等单位为
成员,部队和地方共有30多个科研机构参加,直接参与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前后
约320多人;全省涉及16个地州的30多个县,1400多个生产队,搜集民间抗疟疾
中草药单方、验方4300余个;其他省主要参与研制的单位有6个,主要协作单位
有39个。一场全国性协作、全国集团军式的“抗疟”战斗悄无声息地展开了。”
( 1)

“在大量查阅“本草”记载及其它医药典籍、资料的基础上,科班出身的科
研人员积极向民族、民间医生收集治疗“打摆子”单方、验方及驱蚊、灭蚊的方
法。在搜集、整理、采集、试验研究后,把注意力逐步集中到了中药“常山”及
马兜科植物“金不换”、“管兰香”上,这些药物虽具有明显的抗疟效果,但遗
憾的是又具有无法克服的毒性。” ( 2)

车到山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偶然事件的发生改写了中药青蒿的历
史。1972年底,云南“5.23”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傅良书,副主任周建波,李舒
从北京参加完全国“5.23”会议回来,向科研人员传达时提到,北京中医药研究
院中药研究所发现青蒿的粗提取物有边缘抗疟作用,但前景不看好,已停止了对
此研究,建议他们筛选一下本地的蒿属植物进行研究。

“1973年新年,罗泽渊到家住云南大学的朋友家玩,在云大校园里意外地发
现了许多苦蒿”。“抱着试一试的想法,采了一大把抱回药物研究所。之后,她
制备了苦蒿不同溶剂的提取物,顺利地分得了数种结晶成份。当从事多年抗疟药
药效学筛选工作的黄衡看到编号为结晶体三的化合物过筛结果时,惊讶地发现,
原本被感染得呈“满天星”状的小鼠血片中,疟原虫竟全部消失了。“会不会只
是一个偶然”,黄衡惊喜之余冷静地提醒自己。但是,多次试验结果重现后,他
激动了,“这不是偶然,我们真的找到有效的抗疟成分了。”黄衡把这份意外之
喜告诉了组里的其它成员。一时间,全体人激动难抑,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总
算看到了一线希望之光。”( 2)

“经过进一步的经药效学、药理学研究,到三月底,课题小组成员们证明了
苦蒿结晶三确实具有高效、低毒抗鼠疟的特点。与此同时,罗开均将苦蒿的植物
标本送请着名分类专家吴征镒教授鉴定,定名为菊科蒿雪大头黄花蒿。因此,他
们将该结晶命名为黄花蒿素。”( 2)

“戚育芳告诉大家说四川的青蒿也是黄花蒿,开花期比云南晚,说不定四川
会有。没有耽搁,戚育芳和詹尔益马上打点行装赶赴重庆。得知重庆市医药公司
正准备处理一批不合格的青蒿药材。大喜过望之下,他们一口气买下了500公斤,
回到所里加工提取,发现这批蒿中的有效成份很多,可以从中提取大量的结晶。”
( 2)

黄花蒿素的发现为‘假青蒿’黄花蒿中若干年后“狸猫换太子”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

二.真假青蒿

青蒿:又名香蒿。为菊科植物青蒿( Artemisia apiacea Hance)的全草。
主产于安徽、河南、江苏、河北、陕西、山西等地。不含青蒿素。

黄花蒿:又名臭蒿,苦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的全
草。商品均以色青绿、干燥、质嫩、未开花、气味浓郁者为佳。含青蒿素。

牡蒿 :为菊科植物牡蒿( Artemisia japonica Thunb.)的全草。在江苏、
上海、四川等地药材市场上作“青蒿”使用。

茵陈蒿:为菊科植物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全草。东北
地区常作“青蒿”入药。不含青蒿素。

小花蒿:菊科植物小花蒿(Artemisia parviflora R.)的全草。以青蒿收载
入《滇南本草》,云南昆明亦称此为青蒿。

三.狸猫换太子

在以上提到的五种蒿草中,只有黄花蒿( 臭蒿)含青蒿素。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出版的中文版中药书籍中的药用“青蒿”只有一种,
即青蒿( 香蒿):Artemisia apiacea Hance),也可见于外文资料( 3,4)。

在发现青蒿素以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出版的中药书籍将入药“青蒿”
改为:“包括青蒿( Artemisia apiacea Hance)和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两种均可入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彩色图集》( 1990年
版)时将药用“青蒿”定为:“本品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干
燥地上部分”,不再提Artemisia apiacea Hance。从此中药的‘青蒿’ 变成了
‘黄花蒿’。上演了一出现代的“狸猫换太子”的轻喜剧。

但目前国内除提取青蒿素在使用黄花蒿外,中药依然沿用青蒿(Artemisia
apiacea Hance)入药。

四.青蒿素

分子式:C15H22O5
分子量:282.33
无色针状晶体,味苦。
在丙酮、醋酸乙酯、氯仿、苯及冰醋酸中易溶,在乙醇和甲醇、乙醚及石油
醚中可溶解,在水中几乎不溶。
熔点:156-157℃ ( 水煎后分解)

五.参考资料
1.
http://pharm.holley.cn/drizzlycms/index.php?act=newsinfo&;amp;resourceid=506
2. 《青蒿素的故事》云南日报 熊燕, 2004-12-12。
3. A Barefoot Doctors Manual. Running Press ISBN 0-914294-92-X
4. Yeung.,Him-Che. Handbook of Chinese Herbs and Formulas.
Institute of Chinese Medicine, Los Angeles 1985。

⑻ 白花苗是不是臭蒿的幼苗能不能吃

没听说过这样的小苗,你是不是打错了字!是不是白化苗
白化苗即为叶片中不含有叶绿素的植物幼苗植物叶肉中有两种质体,绿色和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