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资讯 » 国际收支数据怎样公布
扩展阅读
教师考试照片可以美颜 2024-11-17 08:42:29
ue可以批量改文件名吗 2024-11-17 08:29:09

国际收支数据怎样公布

发布时间: 2022-02-02 01:47:44

Ⅰ 国际收支统计与货币统计中的哪些项目的数据是相同的

1、经常项目收支:是一国的对外收支中经常发生而且数额较大的收支项目,它的收支状况对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具有决定性影响。经常项目收支包括贸易收支、非贸易收支和无偿转让收支三项内容。
2、资本往来项目收支:反映一国在对外经济联系中发生的债权和债务的增减变化。包括长期资本往来和短期资本往来。
3、外汇黄金储备资产:指我国拥有的可直接对国外支付的储备资产的增减额,它是国际收支项目中的平衡项目。

Ⅱ 为什么同年度中国国际收支报告的数据和该年度国际收支平衡表不一样

一般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年中也就是大约4、5月的样子公布,而国际收支报告则是年底,当然会有差别。

Ⅲ 从国际收支角度来看,影响汇率的因素有哪些

货币外汇汇率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比价或价格。外汇汇率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 政治局势: 国际、国内政治局势变化对汇率有很大影响,局势稳定,则汇率稳定;局势动荡则汇率下跌。所需要关注的方面包括国际关系、党派斗争、重要政府官员情况、动乱、暴乱等。
2. 经济形势: 一国经济各方面综合效应的好坏,是影响本国货币汇率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因素。其中主要考虑经济增长水平、国际收支状况、通货膨胀水平、利率水平等几个方面。
3. 军事动态: 战争、局部冲突、暴乱等将造成某一地区的不安全,对相关地区以及弱势货币的汇率将造成负面影响,而对于远离事件发生地国家的货币和传统避险货币的汇率则有利。
4. 政府、央行政策: 政府的财政政策、外汇政策和央行的货币政策对汇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时是决定作用。如政府宣布将本国货币贬值或升值;央行的利率升降、市场干预等。
5. 市场心理: 外汇市场参与者的心理预期,严重影响着汇率的走向。对于某一货币的升值或贬值,市场往往会形成自己的看法,在达成一定共识的情况下,将在一定时间内左右汇率的变化,这时可能会发生汇率的升降与基本面完全脱离或央行干预无效的情况。
6. 投机交易: 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充斥在外汇市场中的国际游资越来越庞大,这些资金有时为某些投机机构所掌控,由于其交易额非常巨大,并多采用对冲方式,有时会对汇率走势产生深远影响。如量子基金阻击英镑、泰珠,使其汇率在短时间内大幅贬值等。
7. 突发事件: 一些重大的突发事件,会对市场心理形成影响,从而使汇率发生变化,其造成结果的程度,也将对汇率的长期变化产生影响。如 911 事件使美圆在短期内大幅贬值等。
主要经济指标解读与公布时间,由于美圆在外汇市场中的地位,以及绝大多数的外汇交易都是以美圆为中心的交易等原因,美国的经济数据在汇市中最为引人注目。
以下是一些重要经济指标的理论上的观察方法和结论,但在实际运用中情况会复杂得多:
1. 国内生产总值( GDP ): 是指某一国在一定时期其境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值。反映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形势的好坏,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被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视为 “ 最富有综合性的经济动态指标 ” 。主要由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额四部分组成。数据稳定增长,表明经济蓬勃发展,国民收入增加,有利于美圆汇率;反之,则利淡。一般情况下,如果 GDP 连续两个季度下降,则被视为衰退。此数据每季度由美国商务部进行统计,分为初值、修正值、终值。一般在每季度末的某日北京时间 21 : 30 公布前一个季度的终值。
2. 工业生产( INDUSTRIAL PRODUCTION ): 指某国工业生产部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全部工业产品的总价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很大比重。由于工业部门雇佣了大量工人,其变动对整个国民经济有着重大影响,与汇率呈正相关。尤其以制造业为代表。此数据由美联储统计并在每月 15 日左右晚间 21 : 15 或 22 ; 15 发布。
3. 失业率( UNEMPLOYMENT RATE ): 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数据上升说明经济发展受阻,反之则看好。对于大多数西方国家来说,失业率在 4% 左右为正常水平,但如果超过 9% ,则说明经济处于衰退。此数据由美国劳工部编制,每月第一个周五 21 : 30 公布。
4. 贸易赤字( TRADE DIFICIT ): 国际间的贸易是构成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当一国出口大于进口时称为贸易顺差;反之,称逆差。美国的贸易数据一直处于逆差状态,重点是在赤字的扩大或缩小。赤字扩大不利于美圆,反之则有利。此数据由美国商务部编制,每月中、下旬某日晚间 21 : 30 公布前一个月数字。
5. 经常项目收支: 经常帐为一国收支表上的主要项目,内容记载一国与外国包括因为商品 / 劳务进出口、投资所得、其他商品与劳务所得以及片面转移等因素所产生的资金流出与流入的状况。如果为正数,为顺差,有利本国货币;反之,则不利于本国货币。此数据由美国商务部编制,每月中旬某日 21 : 30 公布。
6. 资本帐收支: 主要描述一国的长、短期资本流动情况,包括长期资本、非流动性短期私人资本、特别提款权、误差与遗漏,以及流动性短期私人资本等项目。资本项目在金融日益国际化、自由化的今天,影响不亚于经常帐项目,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影响越大。其对汇率的影响的观察方法与经常帐基本相同。
7. 利率( INTRESTRATE ): 利率是借出资金的回报或使用资金的代价。一国利率的高低对货币汇率有着直接影响。高利率的货币由于回报率较高,则需求上升,汇率升值;反之,则贬值。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由美联储的会议来决定。
8. 生产物价指数( PPI ): 主要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的情形。数据上升说明生产旺盛、通胀有上升的可能,联储倾向于提高利率,有利于美圆;反之,则不利于美圆。此数据由美国劳工局编制,每月第二个周五的 21 : 30 分公布。
9. 消费物价指数( CPI ): 以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针,是讨论通胀时最主要的数据。数据上升,则通胀可能上升,联储趋于调高利率,对美圆有利;反之,则不利美圆。 但是,通胀应保持在一定的幅度里,太高(恶性通胀)或太低(通缩),都不利于汇率。数据由美国劳工局编制,每月第三个星期某日 23 : 00 公布。
10. 趸售(批发)物价指数( WPI ): 是根据大宗物资批发价格的加权平均价格编制而得的物价指数。 包括在内的产品有原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与进出口品,但不包括各类劳务。讨论通货膨胀时,最常提及的三种物价指数之一,观察方法与 CPI 、 PPI 基本相同。每月中旬公布前一个月的数据。
11. 领先指标: 由股价、消费品定单、周均失业救济金索求、建筑批则、消费者预期、制造厂商交货定单变动、货币供应、销售业绩、敏感原料价格变动、厂房设备定单、平均工作周等项目构成,是观察未来 6----12 个月内经济走向的指标。数据好,汇率上升;反之则下降。
12. 个人收入( PERSONAL INCOME ): 代表个人从各种所得来源获得的收入总和。包括工资薪水、社会福利、支出储蓄、股利收入等。数据提高,代表经济好转,消费可能增加,有利于本国货币;反之则不利。由美国经济研究局编制,每月月初某日 21 : 30 公布。
13. 商业库存( INVENTORIES ): 包括工厂存货、批发业存货、零售业存货。主要用以评估生产循环状况。存货低于适当水准,将增加生产,经济向好,对货币有利;反之则不利。数据由美国商务部编制,每月中旬某日 21 : 30 或 23 : 00 公布。
14. 采购经理人指数( PURCHASE MANAGEMENT INDEX ): 是衡量制造业的重要指标。考察制造业在生产、新定单、商品价格、存货、雇员、定单交货、新出口定单和进口等方面。数据以 50 为强弱分界点,在以上表示制造业向好对货币有利;反之则意味着衰退,对货币不利。数据由供应管理协会( ISM )编制,每月初某日 23 : 00 公布。
15. 耐久财订单 (Durable Good Orders) : 所谓耐久财是指不易耗损的财物,如汽车、飞机等重工业产品和制造业资本财。其它诸如电器用品等也是。耐久财订单代表未来一个月内制造商生产情形的好坏 , 数据与货币汇率呈正相关,但需要注意其国防定单所占的比重。耐久财订单由美国商务部统计,一般在每月的 22 号至 25 号晚上 21 : 30 或 23 : 00 公布。
16. 设备使用率 (Capacity Utilization) : 是工业总产出对生产设备的比率。涵盖的范围包括生产业、矿业、公用事业、耐久财、非耐久财、基本金属工业、汽车和小货 车业及汽油等八个项目。代表上述产业的产能利用程度。当设备使用率超过 95% 以上,代表设备使用率接近极限,通货膨胀的压力将随产能无法应付而急速升高,在市场预期利率可能升高情况下,对美元是利多。 反之如果产能利用用率在 90% 以下,且持续下降,表示设备闲置过多,经济有衰退的现象,在市场预期利率可能降低情况下,对美元是利空。每月中旬公布前一个月的数据。
17. 房屋开工率: 一般新屋兴建分为两种,个别住屋与群体住屋。新屋开工率与建筑许可的增加,理论上对于美元来说,偏向利多 ,不过仍须合并其它经济数据一同作考量。每月的 16 号至 19 号间公布。

Ⅳ 在目前通货膨胀的形势下,如何正确理财,以个人实际举例

第一,回顾一下去年的国际收支情况。去年,我国涉外经济运行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考验,外汇储备仍然实现了较快增长。去年全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下降4%,利用外资减少3%。从外汇局统计的数来看,银行结售汇总额下降21%,非银行部门跨境收付款规模下降16%。但是到去年年底,外汇储备达到2.4万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531亿美元,较2008年多增353亿元,比2007年的历史最高水平少增88亿美元,恢复了2005年以来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态势。

第二,虽然我国外汇储备增长速度仍然较快,但2009年国际收支状况仍有一定改善。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首先,外汇储备变动不完全反映真实的国际收支情况。人民银行公布的外汇储备余额含了货币折算的变化、储备资产估值变化、储备投资收益等。现在我国的储备币种多元化,而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美元汇率变化较大。根据美联储编制的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指数变化,2008年美元汇率是升值9.5%,去年是贬值8.5%。大家都知道,我国外汇储备是用美元计算的。因此,,美元兑非美元货币贬值,则非美元货币折美元就有汇兑收益;反之,则有汇兑损失。我们现在有数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美元汇率走势一两个点的波动都会对储备的货币折算有很大影响。

其次,初步估算,前三季度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同比下降37%,占GDP比重达到6.1%,较2008年下降3.7个百分点。按照国家统计局的估算,前三季度净出口对经济增长拉动为负3.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外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减弱,而内需的贡献力度加大。前三季度我国经常项目加资本项目顺差即国际收支总顺差同比下降30%。同时,全年外贸顺差下降34%,银行结售汇顺差下降30%,非银行部门的外汇资金净流入下降52%。

再次,去年下半年以后我国银行结售汇顺差扩大主要原因是银行部门外汇净流入增加。去年银行新增外汇贷款1362亿美元,同期外汇存款仅增长162亿美元,大部分外汇是从境外调过来的。这不是银行增加了借用外债,而是减少了境外资产运用。银行减少了境外存放拆放、把境外有价证券变现了,调回境内发放外汇贷款。去年全年,银行结售汇顺差较非银行部门外汇收支顺差大922亿美元,小于当年银行新增国内外汇贷款的规模,这也就意味着顺收大于顺差基本可以用国内外汇贷款来解释,结售汇顺差扩大不是因为企业、个人结汇增多而是因为购汇减少。

最后,现在社会上常用外汇储备余额减贸易顺差减FDI的差额来衡量异常境外资金流入我国的情况,其实很可能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当然,这也与我们外汇统计数据披露较少有关。今年我们准备提高外汇统计数据透明度,增加数据披露内容,还有增加数据披露频率,准备按月或者按季披露一些数据,这将有利于市场更好分析国际收支状况。

第三,今年我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依然任重道远。大家可能注意到十六大时,中央首次把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之一写到党的文件里面。在200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阐述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六个必须”的认识时,其中一个就是“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作为保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同时明确提出,国际收支无论顺差还是逆差都不能过大,我国现在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经从外汇短缺转为了国际收支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增长过快。从今年的情况看,中国涉外经济运行的内外部环境将好于2009年,全球经济起稳、国际金融市场开始解冻、跨境资本流动趋于活跃,当然也有些不确定因素会制约我国稳定出口和利用外资。总的来讲,我个人对2010年国际收支状况有几个基本判断:一是今年国际收支总规模会恢复增长,有可能增速快于国内经济增长。去年国际收支总额占GDP比例下降,今年有可能重新上升。二是外贸出口有可能恢复性增长,但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有可能延续前两年下降的趋势,外需仍可能对中国经济增长为负拉动。三是随着全球金融市场解冻,资本流入我国会增加,但同时随着中国加快走出去步伐资本流出也会增加。

第四,多方面着手,积极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大量顺差形式的对外经济失衡会影响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而要处理好这些关系,就必须解决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顺差形式的对外失衡,会增加央行外汇占款的投放,影响货币政策操作,进而影响通胀预期的管理。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我们有以下几个有利条件:一是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理顺投资储蓄关系,从根本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二是坚持开拓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拓宽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其中重点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加快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等等。三是要以进出口核销制度改革、资本帐户开放、外汇市场发展为重点,推动外汇管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建立健全国际收支调节的市场机制和管理体制。四是加强国际收支监测预警,尽快建立健全对流入、流出双向预警体系和应急预案。五是在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分析的情况之下,加大对异常资金流入的管理力度,继续打击违规资金流入,同时对过度的资本流入渠道进行适当控制。根据三元悖论理论,一国要保持汇率稳定和物价稳定,就必须选择加强资本管制,中国也不能摆脱开放经济的这种一般规律。

Ⅳ 2005年到2018年的国际收支,通货膨胀数据到哪里可以查找

国家统计局官网,每年的统计公报,里面的CPI指数,有的是按季度公布的,你可以求平均值

Ⅵ 根据​1982年到2011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数据之间的变化和他们的经济关系

新闻分析:2009年我国国际收支呈现哪些特点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0年02月05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2月5日电(记者 安蓓、姚均芳)国家外汇管理局5日公布2009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据。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国际收支延续“双顺差”格局,其中经常项目顺差额较上年下降35%。同时,国际储备资产增加额比上年下降18%。这些数据反映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哪些特点?如何看待资本项目差额和外汇储备资产增量的变化? 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 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说,尽管2009年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继续保持较大顺差,延续了前些年的“双顺差”格局,但经常项目顺差绝对额有所下降,占GDP比重也进一步下降,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 我国政府近几年一直致力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并将之作为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数据显示,去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额较上年下降35%,占GDP比重也从2008年的9.9%下降为2009年的5.8%,延续了2008年以来占比下降的格局。 管涛说,这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努力正在发挥成效,我国经济增长正在从外需拉动更多转向内外需均衡拉动。 他指出,事实上,经常项目GDP占比下降由很多因素引起。但从理论上看,这也意味着汇率更加接近合理水平。 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国际储备资产增加3932亿美元,与2008年4795亿美元的增加额相比下降18%,这也说明我国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改善。 资本项目差额变化非“不可解释” 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达1091亿美元。而2008年已公布的这一数字为190亿美元。 对此,管涛解释说,最新公布的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只是预估值,含净误差与遗漏,因此与2008年已公布的数字不具有可比性。 他强调,资本净流入的大幅增长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并不是不可解释的。 首先,2009年受国际金融市场形势影响,国内商业银行重新调配境外资产和负债规模,减少境外资产规模,净调入外汇600多亿美元。而2008年则是净调出外汇300亿美元。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字,2009年全年外汇各项贷款增加1362亿美元,同比多增1105亿美元。 管涛说,央行境外资产的回流也是造成资本净流入大幅增长的一个因素。 2008年上半年以前,央行出于货币政策调控需要,要求银行以外汇缴存人民币存款准备金。2008年下半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央行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低存款准备金率,同时返还外汇缴存的存款准备金。 此外,去年境内企业境外上市融资及QFII项下额度增加,导致证券投资项下有较快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前11个月境内企业海外上市筹资比2008年增加了一倍多。 管涛说,200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向各成员国分配特别提款权,建议按照国际收支手册第六版原则,将分配的特别提款权记录为各成员国储备资产和对外负债,也是造成资本流入增加的原因。 外汇储备资产数据剔除汇率、价格等非交易价值变动影响 根据央行公布的数字,2009年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3992亿美元,同比增长23.28%,全年外汇储备增加4531亿美元。而此次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字则显示外汇储备资产增加3821亿美元。 管涛解释说,与央行公布的数字相比,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据剔除了汇率、价格等非交易价值变动的影响。 他说,近年来,由于我国外汇储备资产规模增长较快,且国际市场美元汇率波动较大,外汇储备资产中非交易变动规模日益扩大,可能影响社会对真实国际收支状况的判断。在此情况下,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对平衡表中外汇储备资产记录方法进行调整,记录外汇储备资产交易变动数据,剔除非交易变动的影响。因汇率、价格等非交易因素引起的储备资产价值变动将通过国际投资头寸反映。 以2009年为例,有710亿美元外汇储备资产增加是由于汇率、价格等非交易因素引起的,因此未记入平衡表。 此前,国家外汇管理局曾表示,去年外汇储备的增长不存在“无法解释”的问题。社会上较为普遍采用的“新增外汇储备-贸易顺差-实际利用外资=热钱”的估算方法不够科学,得出的结论也具有较大误导性。在分析外汇储备余额增加时,除考虑外贸和外商直接投资因素外,还应充分考虑服务贸易、个人、外债、证券投资项下的资金跨境流动情况,以及外汇储备本身的投资收益、货币折算等因素,绝不能仅作简单的扣除之后就宣称“无法解释”,甚至贴上“热钱”的标签。 我都是抄的这个

Ⅶ 哪里有江苏省国际收支平衡表,我要的是经常账户的数据

国际收支数据属国家机密,一般不对外公布,你要的还是收支平衡表,估计没戏

Ⅷ 怎样提高国际收支统计申报数据质量

统计数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统计数据质量从使用的要求上看,取决于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准确性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客观真实性方面的体现,是统计数据使用者的首要要求。及时性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的时间价值上的体现,是对统计数据形成和提供的高速度、快节奏、强效率的要求。完整性是统计数据在统计信息的内容含量上的体现,就是要求统计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在内容上应该包括使用者所需的所有项目,不能残缺不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经济领域呈现经济利益多元化、经济格局多样化、经济统计现化化的趋势,统计工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越来越大。县(市、区)统计工作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发挥统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确保统计数据可信可靠。

Ⅸ 中国当前国际收支情况数据可以在哪里查

外汇管理局的数据最全面。

Ⅹ 中国国际收支的历史和现状

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由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决定,而经常账户的盈亏取决于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金融账户则主要决定于金融市场的利率、风险、投资报酬率与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变动。从动态上讲,国际收支活动描述了一种经济现象,反映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往来的货币收付活动。就静态而言,国际收支描述了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货币收支的对比结果,把这种结果加以系统地记录,就形成了国际收支平衡表。
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正是由于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了我国目前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近两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失衡日益引起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关注。

一、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根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度上升,2005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1608.18亿美元,同比增长134.23%,占我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上升为72%,主要是因为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上升。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5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1342亿美元,增长12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629.64亿美元,同比下降43.1%,原因主要是由于对外投资增长较快,“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由顺差转为逆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占2004年中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下降至28%。2005年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逆差分别为49亿美元、40亿美元。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外汇储备增长2089.4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22.6亿美元,特别提款权增加0.05亿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减少19亿美元。2005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8189亿美元。“净误差与遗漏”出现在借方,为168亿美元,相当于国际收支口径下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21%,在国际公认5%的合理范围以内。2005年,我国的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2.42万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7%,占GDP比重进一步上升到109%。国家外汇局在《国际收支报告》中指出,这表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更加紧密,对外经济运行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增强。
2005年,国家继续运用货币、财政等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金融体系改革取得进展,整体稳健性增强。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积极发展外汇市场,放宽汇价管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增强,外汇市场参与主体不断扩大。
2006年,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对外开放迈上新的台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汇率弹性提高。国际收支延续“双顺差”的格局,经常项目实现顺差2498.66亿美元,同比增长55.37%,其中出口11444.99亿美元,进口8946.3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66%和20.45%。我国进出口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使得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形势大好。在进口方面,我国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进口需求稳步增长,使得我国进口持续快速发展。从整体数据来看,运输是导致经常项目中的服务项目出现逆差的主要因素。其中收入210.15亿美元,支出343.69亿美元,逆差133.54亿美元,与2005年运输逆差63.32亿美元相比,同比扩大70.22亿美元。
从2003年到2007年经济保持增长较快、效益较好、运行较稳的基本态势,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的格局。国际收支顺差式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在这几年里,“双顺差”似乎已经成为我国国际收支的“惯例”。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同比增长78%,较上年同期增幅提高了42个百分点。调整、对部分产品加征出口关税等政策执行前抢先出口,货物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货物贸易出口5472亿美元,进口4115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28%和18%;顺差1357亿美元,增长7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同比增长132%,较上年增长1.3倍,改变了2006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下降的局面。2007年上半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流入62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4%。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逐步实施,对外直接投资较快增长,2007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80亿美元,增长21%。证券投资逆差4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44亿美元。其中,我国对境外证券投资净流出15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97亿美元;我国从境外证券市场融资以及吸收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投资流入10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3亿美元。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7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80亿美元,同比增长21%,其中,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78亿美元,增长21%;对外直接投资撤资清算汇回6亿美元,增长142%;净流出74亿美元,增长17%。“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特征使得我国外汇储备进一步增长。截至2007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3326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663亿美元。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和较高的外汇储备规模,有助于提升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并且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

我国连续的、长期的、大幅度的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顺差”已明显表现为经济的外部失衡。这既有悖于传统的国际收支结构理论,又是各国国际收支结构实践中罕见的,其之所以能够维持十余年之久,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和国内特殊的管理体制与鼓励政策,但其本身也潜伏着一定的风险,引发诸多矛盾和问题。这种局面是由一系列客观复杂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国际的原因,也有国内自身的原因从国际上来看,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紧密联系,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了寻求更优化的资源配置,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产业和产品向国外的转移。而我国为了适应国际形式的发展,日趋完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法律和政策,同时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再加上我国具有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这些都使得我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目的地,连续数年位居世界前列。同时由于我国国内金融市场比较不发达,国内企业往往借助境外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从而增加了资本的快速流入。而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也促进出口的增长,1992年以来境外资本流入中国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8.9%左右。

从国内来看,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了我国的持续大额顺差。
(一)储蓄率过高
我国经济增长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储蓄率过高。国内总储蓄率在20世纪90年代平均为GDP的40%,在2004年上升至GDP的47%。尽管投资率在此期间也有所增长,但储蓄快于投资的增长,扩大了经常帐户顺差。当前的储蓄率和资本形成率无论与本国历史平均相比还是与其他主要国家相比均处于高位。一般认为中国储蓄率高主要是因为个人储蓄欲望强烈,但更主要的是企业和政府的储蓄率高,企业高储蓄率带来的投资增长效益较低并可能导致产能过剩。此外,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渠道不畅,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企业不得不更多地依赖自有储蓄。
(二)加工贸易仍占主导地位
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低的产业和领域,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而加工贸易出口方式与贸易出口数量的增加呈明显正相关的关系。深入分析我国贸易结构可以发现,一般贸易及其他贸易实际上处于逆差状态,持续攀升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无论是通过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最终产品一般销往国外,在我国境内所形成的增值部分自然构成顺差。因此,加工贸易的规模越大,相应的顺差必然也越大。
(三)非对称性的国际收支政策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鼓励出口和鼓励外资流入的非对称性国际收支政策。我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是多年的“奖出限出”的传统思想和对外资不加选择的“超国民待遇”等经济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政策制度安排使得资本流出受到管制,流出渠道少,导致资本项目净流入大于净流出格局的形成。外资的大量涌入不仅拉动了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而且加大了外资企业在我国出口中不断增长的比重。

三、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对策

我国目前的“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与其基本国情是极不相称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较为理想的国际收支结构应是:贸易项目逆差,经常项目保持平衡,资本项目下的顺差。而目前的国际收支失衡、巨额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国家提出“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的政策导向,运用各种手段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一)降低我国过高的储蓄率
货币政策的取向应当是货币供应收紧,利率水平提高,人民币更大幅度有序升值。除了实行降低投资增速的行政措施之外,当前货币政策应当适度从紧,包括降低货币供应的增速和提高利率水平。央行应当继续加息并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控制流动性。同时,人民币汇率应该更加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更加富有弹性。这些政策措施都将有助于纠正内需和外需的不平衡。
(二)进行进出口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核心竞争力
经常项目顺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进出口产业结构失衡,出口集中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产品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在国际上以低价量大为特点,企业利润率低并且很容易受到反倾销诉讼。进口缺乏中国真正急需的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发达国家产业调整仅仅把我国作为制造业基地,真正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的研发都在发达国家国内。因此,我国现在必须调整进出口产业结构,限制高耗能高耗资源型出口;并把环保、安全、社保等因素纳入企业的出口成本;开发产品核心技术创造力,提高企业自主竞争力,实现在平稳出口量的基础上利润最大化。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投资
积极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运用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扩大对外投资。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相关法律和政策,给予其适当的优惠政策和信贷支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鼓励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支持到境外合作开发国内短缺资源,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置换;健全对境外投资的服务体系,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