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判后答疑程序
一、判后答疑条件
1
、对于我院作出的已生效的裁判文书,当事人如对事实认定、证据采信、法律适用、裁判理由等方面存在疑问,可以在裁判生效六个月内,向我院诉讼服务中心申请判后答疑。诉讼服务中心将联系原承办案件的法官或相关人员向当事人进行必要的解释说明。
2
、判后答疑适用于本院做出裁判的各类一审、再审等案件。
正在审理过程中的案件以及当事人的申诉或申请再审已由上级法院受理的案件不属于我院判后答疑范围。
二、判后答疑需提交材料
1
、案件当事人需提交本人身份证及要求答疑的裁判文书原件或复印件。
2
、填写《判后答疑登记表》,写明联系电话、答疑问题和事项。
三、答疑形式
判后答疑原则上采取由承办法官接待当事人并口头答疑形式。答疑法官应当针对来访人提出的问题,分别就案件的事实认定、证据采信、裁判理由、法律适用、法律专业术语的含义及程序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说明解释。当事人提出的问题涉及法定保密事项的,不予答复。
判后答疑一般掌握在三次以内。
四、判后答疑时间
当事人提出判后答疑申请后,诉讼服务中心应当及时与相关审判庭进行联系,能够当即安排法官答疑,及时进行答疑。如无法当即答疑的,由答疑法官根据工作安排,确定具体答疑时间,电话通知当事人。
B. 二审不可以判后答疑
二审不可以判后答疑。
1、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制,第二审人民法院的判决为终审判决,不得再上诉;
2、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就第一审判决认定的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全面审查,不受上诉或者抗诉范围的限制;
3、一审被告承认的事实,在二审中一般不可反悔,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
4、二审可以提交新证据,包括一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和一审期间未获准许调查取证的证据。
二审程序的特点:
1、审判程序:二审是对一审判决的复核程序;
2、审理范围:通常只审查一审程序中的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
3、审判组织:由高一级法院的合议庭进行审理;
4、审判效力:二审判决通常是终审判决,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
5、上诉权利:当事人对一审判决不服可以提起上诉;
6、审判期限:法律规定了二审程序的审理期限,以保证案件的及时审结。
综上所述,二审不可以判后答疑,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的判决为终审判决,不得再上诉;同时,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全面审查第一审判决的事实和适用法律,不受上诉或者抗诉范围的限制;一审被告承认的事实在二审中一般不可反悔,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而二审可以提交新证据,包括一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和一审期间未获准许调查取证的证据。
【法律依据】:
《关于规范民事申请再审案件受理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六条
当事人对生效裁判提出质疑要求判后答疑的,原审合议庭或承办法官应当在一个月内约见当事人进行判后答疑和法律释明;答疑工作中发现生效裁判确有错误的;原审人民法院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八条的规定启动再审程序。
C. 判后答疑的法律规定
判后答疑的法律规定
一、法律规定概述
判后答疑是指法院在作出判决后,针对当事人对判决结果产生的疑问进行解答的活动。其目的是帮助当事人理解判决的依据和理由,促进司法公正和透明。相关法律规定主要围绕保障当事人知情权、保障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等方面展开。
二、具体法律规定
1. 当事人知情权保障:根据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当事人在判决后有权利知晓判决的理由和依据。法院应当提供必要的法律文书和判决依据,以供当事人查阅。
2. 判后答疑程序:法院在判决后应当主动组织判后答疑活动,针对当事人的疑问进行解答。答疑活动可以由法官或合议庭成员主持,确保答疑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3. 答疑内容:答疑内容应当围绕判决的事实认定、法律适用、裁判理由等方面进行,确保当事人对判决的理解和接受。
4. 司法公正与效率:法律规定判后答疑活动应当遵循公正、高效的原则,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同时提高司法效率。
三、详细解释
判后答疑是司法实践中一项重要的活动,有助于增强司法透明度,提升公众对司法的信任度。法院在作出判决后,往往会组织专门的答疑活动,解答当事人对判决结果的疑问。这一活动不仅保障了当事人的知情权,也有助于当事人理解判决的依据和理由,从而更容易接受判决结果。同时,判后答疑活动也有助于提高司法效率,减少不必要的上诉和申诉,维护司法权威。
在法律规定的层面上,判后答疑是法院应尽的职责之一。法院应当提供必要的法律文书和判决依据,供当事人查阅,以确保当事人的知情权得到保障。此外,法院还应当主动组织判后答疑活动,确保答疑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这些法律规定体现了对当事人权益的充分保障和对司法公正的严格要求。
总的来说,判后答疑的法律规定旨在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促进司法公正和提高司法效率。通过这一活动,当事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判决的依据和理由,减少误解和冲突,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