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初中语文课本中写老师的课文,以及主人公的性格
魏巍《我的老师》回归初一教材 主人公蔡芸芝是洛阳人
1 《我的老师》回归教材,主人公蔡芸芝是洛阳人
一篇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里消失了13年的课文,近日重新回归——魏巍的《我的老师》被安排在该版教材的初一语文第六篇,全文约1000字。
魏巍凭借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红遍大江南北,也让《我的老师》中的主人公蔡芸芝多年名声不坠。
鲜为人知的是,蔡芸芝原籍山东兖州,但从小跟随父亲来到河南,长住洛阳偃师诸葛,与洛阳有着割舍不断的关系,并最终在洛阳去世。
蔡芸芝的爱人王秋秩,时任洛阳复旦中学教务处主任,曾以国民党洛阳县参议员的身份,掩护过纪登奎(曾任国务院副总理)躲避政治追捕。
2魏巍儿时表现平平,不像“潜力股”
1928年,魏巍在郑州东门外东大街关岳庙小学(一座破庙改成的平民小学,现在叫“创新街小学”)上二年级,蔡芸芝是他的国文(语文)老师兼班主任。
蔡芸芝的女儿王玉平告诉记者,蔡芸芝的父亲蔡仲荷一直在郑州陇海铁路上工作,蔡芸芝则在开封女子师范学校上学。在她还有一年就能毕业的时候,父亲失业了,年仅17岁的蔡芸芝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辍学当了老师。这一年正是1928年,魏巍是她教的第一批学生。
魏巍在班里属于极内向的孩子,不爱说话,表现平平,但成绩还不错。从他身上,还看不出有任何“潜力股”的迹象。
3魏巍遭人欺负,蔡老师挺身解围
蔡芸芝虽然知道魏巍性格内向,但也逐渐发觉他整天低着头不吭声,爱独来独往,似乎在躲着什么人,而且总拉着个脸,毫无寻常孩童的阳光与朝气,于是很纳闷。
通过家访,蔡芸芝才弄明白,原来当时军阀混战,魏巍的父亲去打仗了,一走之后就再没回来。魏巍跟母亲相依为命,孤儿寡母的平时常遭人白眼和欺负。
在学校里,一些同学总欺负魏巍,还孤立他,经常三五成群地突然揪着他的耳朵大喊“你爸死啦”“你爸挨枪子儿喽”之类的话。魏巍不敢还嘴,只能整天低着头,任人欺辱。
蔡芸芝把那些欺负魏巍的同学好好批评了一顿。当魏巍再到学校时,发现再没人骂他是“军阀的儿子”。
为了鼓励魏巍,蔡老师还特意给他写信,夸他是“心清如水”的孩子。
4蔡老师引导魏巍走上文学之路
到了寒暑假,蔡芸芝常把魏巍带到自己家里,给他吃甜甜的蜂蜜,还告诉他什么是蜂王浆。
星空下,蔡芸芝带着魏巍坐在院子里,大手拉小手,教他念《木兰辞》。夜晚的村庄很安静,只有风声里荡漾着魏巍稚嫩的声音,“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数十年后,魏巍在写给蔡芸芝的信中还深情地提到这段往事。
当年蔡老师很喜欢诗,常常给魏巍念一些诗,而且音调抑扬顿挫,让长大后的魏巍常回忆蔡老师吟诗“像唱歌一样”。
魏巍感叹世上竟有如此好听的声音,“今天想来,她对我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少年魏巍对蔡老师的崇拜到了“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的地步,甚至半夜一觉醒来,他迷迷糊糊仍要去“找蔡老师”。
5蔡老师仅教过魏巍三年,却让他念念不忘
1930年,魏巍转学了,而蔡芸芝也离开了关岳庙小学。从此两个人再没见过面。
王玉平回忆,蔡芸芝离开关岳庙小学后,重回开封女子师范学校,继续学业。没想到复课不久,父亲不幸去世,蔡芸芝为了养家,只得再次辍学,来到洛阳老城东华街小学教书。
1951年,魏巍声名鹊起,从朝鲜战场归来,所着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于当年4月11日在《人民日报》刊登,在全国引起重大反响,毛泽东主席阅后批示“印发全军”。
作为老师,蔡芸芝从未向人提起过她与魏巍的关系,直到1956年。
1956年10月1日,魏巍应邀给《教师报》写的文章《我的老师》发表在《教师报》第四版上。和蔡芸芝同住一村的韩老师,看到这篇文章后,认为文中“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的描述写的就是蔡芸芝,于是把报纸拿给蔡芸芝看,她才默认。
虽然蔡芸芝只教过魏巍三年,但魏巍对她一直念念不忘。
6魏巍虽名满天下,信中言语持弟子礼甚恭
《我的老师》见报后,魏巍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得知蔡芸芝的情况,并给她写了信,这段中断联系30多年的师生情才再度延续。
“魏巍在信里面告诉我妈妈,《我的老师》这篇文章是他含着泪写完的。”王玉平说。
蔡芸芝的外孙张大勇告诉记者,魏巍在信里总是说,他今天的文学成就得益于小时候蔡老师的教导和熏陶。
“当时的魏巍已经是名噪全国的作家,但是寄来的信里,言辞很是谦恭,总是用‘向老师汇报情况’之类的话语。每当出了新作品,他一定会寄来一本。就连他什么时候结的婚、孩子如今都在干啥也都跟我外婆说。”看过这些来信的张大勇回忆说。
张大勇还找出一张魏巍在1959年寄来的照片,大概有两寸大小,正面是魏巍的半身照,戴副眼镜,穿着军装站在一处院墙前;背面写着“芸芝师留念,魏巍。1959.9.21”。
7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后来,魏巍有很长时间没有再来信,而蔡芸芝的去信也都石沉大海,没有回复。蔡芸芝开始不安起来。
这一年是1966年,十年“文革”刚开始,魏巍就被列为“榜上有名”的人物,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成了“宣传战争残酷”“贩卖人性论”的毒草。未完成的小说《东方》手稿也被视为“黑靶”没收,遭到批判。魏巍从此中断了与蔡芸芝的通信,而这次中断竟成了永别。
在这期间,蔡芸芝因为“魏巍的老师”身份也受到了冲击,但她常对家人说:“国家不会一直这样乱下去,总有一天,国家会重新重视教育的。”
1973年的一天,蔡芸芝被检查出患有肠癌。1976年,她去世。
张大勇说,直到1983年,魏巍通过河南省一家通讯社的编辑,电话联系上了蔡芸芝的儿子王书发,才得知蔡芸芝病逝的消息,不禁黯然神伤。
一段跨越50多年的师生情就此画上句号,但魏巍《我的老师》却将蔡芸芝的慈爱老师形象,通过文学作品永远留了下来,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老师,也影响着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
望采纳,谢谢!
Ⅱ 飞鱼照京霜柳吟梦跟谁一起
魏巍。飞鱼照京霜柳吟梦跟魏巍一起。剧本杀《飞鱼照京霜》是一个机制阵营本,故事体量不算特别大,但是这个剧本的机制、对抗环节都设计的真的十分出彩。
Ⅲ 慰问照片能放出来吗
慰问照片能放出来,前提是对方同意了,而且也不是盈利用的。
慰问照片是指对某一人物进行问候,安慰,所拍的照片。
慰问的意思:(动)用话或物品表示安慰、问候。近义词:犒劳。
出自:明刘基《送田生归乡》诗:“老翁爱英俊,慰问至日夕。”
魏巍《东方》第五部第二章:“师长顺交通壕走着,一面同战士们握手,一面进行亲切的慰问。”
Ⅳ 代着名作家魏巍的交往佳话
2008年8月24日晚,我国当代着名作家魏巍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然而正如他的代表作《谁是最可爱的人》那样,他与朝鲜战场上那些“最可爱的人”之间的交往佳话,却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传唱。
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有这样一段话:“他今年才二十一岁,名叫马玉祥,是黑龙江青冈县人……有一天他从阵地上下来做饭。刚一进村,有几架敌机袭过来,打了一阵机关炮,接着就扔下了两个大燃烧弹。有几间房子着了火……他马上穿过浓烟……”文章发表后,马玉祥和他冒火抢救朝鲜儿童的事迹立即传遍了全国。
1979年夏,马玉祥在《解放军画报》上看到了魏巍的照片后,当即给魏巍写了一封信,叙述了自己离开朝鲜战场后的经历,表达了对魏巍的思念。
收到信后,魏巍不仅立即复信,同时还把刚刚出版的长篇小说《东方》寄赠给马玉祥。在信中,魏巍深情地写道:“自从朝鲜战场一别,三十多年不见了,多么怀念你啊!玉祥同志,你的来信充满了兵味、兵的思想和兵的灵魂,也就是说,你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没有变。”
不久,马玉祥的老伴生病了。听到这一消息后,魏巍立即给马玉祥寄去了1000元钱。同时,魏巍还向有关部门反映说,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的转业老兵,现在年纪都大了,生活上会遇到困难,我们在纪念抗美援朝的时候,不仅要学习和弘扬他们保家卫国的英雄主义精神,还应该在生活上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怀和体贴。
魏巍与马玉祥的交往,因马玉祥于2008年4月11日病逝而中断。但是,两人的别样交往,却成了交际史上的永远佳话。
对此,有诗赞曰:
作家歌颂红高梁,魏巍缘交马玉祥。
红色友情好篇章,如诗似歌永传唱。
李玉安是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倾情歌颂的松骨峰战斗中的“烈士”之一。然而幸运的是,李玉安在这场战斗中并没有牺牲,在昏迷了六七个小时后,被朝鲜人民军的一名司号员救起。
伤愈后,不愿张扬的李玉安因残复员回到了老家黑龙江巴彦县兴隆镇,成为一名默默无闻的粮库工人。1990年,因儿子死死缠着自己要求当兵,李玉安无奈之下,找到了原部队首长,恳求收下儿子,并表示想见一见魏巍。正巧一位首长认识魏巍,很快将这一消息告诉了魏巍。得到消息后,魏巍既惊讶又兴奋,立即把李玉安请到了自己家。
刚一见面,魏巍就迫切地问李玉安,这些年都在什么地方、是如何生活的。当得知李玉安还住在“地窝子”里时,魏巍的心里非常不安,当场给巴彦县县长写了一封信,希望他们 在住房上给李玉安以照顾。
就这样,两位情如兄弟的老战友,一直谈到了午夜。临别时,魏巍把自己的新作《东方》赠给了李玉安,扉页上写的是:“你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为了纪念这次见面,魏巍还专门写了一篇题为《他还活着》的文章。之后,他们以书信为媒介,始终保持着联系。
对此,有诗赞曰:
只缘心中生感动,挥毫倾情颂英雄。
写与被写成莫逆,血浓于水互珍重。
井玉琢也是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提到的“烈士”之一。同李玉安一样,井玉琢 也在硝烟中被人救活,回到了祖国。伤愈后的井玉琢被定为二等乙级残废军人,可以获得终 身被供养的机会,然而他拒绝了,在农村过起了自食其力的生活。
闲暇时,井玉琢会捧起《谁是最可爱的人》悄悄地读,他渴盼着在某一天能够见见该文 的作者,并与他深入地聊一聊。井玉琢将自己仍然活着的消息和想法,通过魏巍的一位战友 传给了魏巍。魏巍获知后,激动异常,立即表示尽快与井玉琢见面。
两人见面后,魏巍被井玉琢的烧伤惊呆了:井玉琢的脸被美机低空投掷的汽油弹烧得严 重变了形,手指也无法自由屈伸。握住井玉琢抽缩的手,魏巍关切地问:“兄弟,你这手,咋能干活?”
“开始不行,一握锄杠,手背登时就裂开好几道口子。后来我坚持锻炼,练了几年,啥 活都能干了。”
魏巍听了,深感佩服,并反复叮嘱他注意休息,别过于劳累。
见井玉琢的牙大部分被烧掉了,魏巍就在点菜时,特意让服务员告诉厨师,将饭菜烧烂一点。魏巍对井玉琢的关心,让服务员感动不已。
此后,两人联系不断,直至井玉琢于1998年在家病逝。
对此,有诗赞口:
可爱之人自可爱,红色作家心自红。
爱与被爱成至交,情如钻石比金重!
Ⅳ 女的跟我要照片,我给她了,要怎么要她的照片呢
你可以说,就是既然我给了你照片,你是不是该礼尚往来一下你的。
大概就是女孩子已经问了你的,你也给了,你可以说礼尚往来这个词语,我觉得是可以的,就是这种的意思的。
所以你可以这个样子去回复他,然后要到照片的。
下面是关于照片的(5)播放魏巍照片可以吗扩展阅读。
引证解释
原理:用感光纸放在照相底片下曝光后经显影、定影而成的人或物的图片。其过程是在完全封闭的暗室中完成的,是完全由红绿蓝(RGB)三色激光扫描照射而形成的影像。感光成像技术将RGB激光神奇地转化成为影像,照片颜色是从相纸内由分子尺寸生长出来的,并非数字印刷,喷墨打印等输出方式是由油墨堆积而成的。感光成像技术使得照片上的每一个像素的颜色信息都是完整的。
鉴别:照片区别于其他图片的最主要一点是在输出方式上,照片的输出方式是在完全封闭的暗室内(在一大型机器里面)由激光扫描曝光而成,区别于由机器用油墨喷涂而成。
巴金 《灭亡》第一章:“在这堵墙壁底下正中挂了一个大镜框,里面有一个四十多岁的慈祥的妇人底照片。”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十二章:“一揭开,里面都是曲曲弯弯的外国字,还夹着一张西洋年轻女人的照片。”[1]
基本常识
通常表示照片规格会用“寸”来表示,和显示器之类的产品用对角线长度表示尺寸的方式不同,照片所说的“几寸”是指照片长的一边的英寸长度。比如6寸照片,就是指规格为6×4英寸的照片。而国际上还有一种通行的表示照片尺寸的方法,即取照片短的一边的英寸整数数值加字母R来表示。比如6寸照片,规格为6×4英寸,即4R。
另外,数码的片子别管像素是几百万,只看长边的像素数,1200出5寸、1400出6寸,1700出7寸,类推 ……1寸(是指英寸)=2.54cm。我们说的x寸是指照片的长边,如5寸就是照片长2.54x5=12.7cm,12寸就是2.54x12=30.5cm,8x12就是长边2.54x12=30.5cm ,短边2.54x8=20.3cm。
Ⅵ 手机丢失了以前的照片能不能全部找回来
可以是可以,但是需要有前提条件的,首先你手机的云端备份需要打开,然后云端的储存空间要够,一般免费的只有几个g,付费的50g云储存,最后买回同品牌的手机,登录账号,从云端恢复下就可以了
Ⅶ 谁能提供魏巍《我的老师》里蔡老师的资料不是魏巍,是蔡老师!
蔡芸芝
蔡芸芝老师手捧学生魏巍着作
魏巍的散文《我的老师》中的女主人公。
蔡芸芝生于1910年7月27日(农历6月21日)。
2010年7月27日是蔡芸芝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
蔡芸芝的儿子在1983年第6期《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上发表了《怀念我的母亲蔡芸芝》一文,那时蔡老师已经去世八年了。摘录该文中的两段:
“《我的老师》全文最早发表在1956年10月1日的《教师报》上。那时偃师高中有位韩老师 (我们住在一个村子里) 看到了这篇文章,酌度再三,最后他从文中‘右嘴角边有榆钱 大小一块黑疙’中,认为确实是我母亲。于是,他就把这篇文章给母亲看,母亲默认了。后来,设法询到了魏巍同志的地址。从此,阔别了30年的师生又重新恢复了联系,以后就经常书信拄来,从魏巍同志的信中,看到了作为当代的着名作家对于教师的尊敬和爱戴。记得,每次信来,母亲都要念给我听,还教我模仿他的字体,练习写字。”
“当她44岁那年,即1956 年,司马私立中学聘请她任教。记得,那时她非常高兴,精神焕发,感到能为国家培养人才而欢欣鼓舞,魏巍同志的《我的老师》又给了她极大的力量。对于魏巍同志给她的评价,她很自谦,认为自己只是做了教师应该做的事情,一个教师就应该具有爱生的品德。”
蔡芸芝是山东兖州人,其父蔡仲荷一直在陇海铁路上工作。蔡芸芝是蔡仲荷的二女儿,蔡芸芝家中姊妹五人。她在洛阳女子小学附设的一年制师范班毕业后,考上了开封女子师范。1928年,她父亲在郑州铁路上工作后不久失了业,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蔡云芝在毕业前一年,决心辍学自谋职业。经人介绍,她到郑州东门外东大街关岳庙小学(一座破庙改成的免费平民小学,即现在的创新街小学)任教,当时她还不足18岁。
1928——1930年,在蔡云芝任教的三年里,魏巍(魏鸿杰)就在这个学校读二、三、四年级,他跟着年轻的蔡老师培养了文学爱好。1930年8月,蔡芸芝离开了郑州前往开封女师复学。平民小学设在郑州东门外的一所破旧关岳庙里,这是一所义学,既不收学费,又可不做制服(校服),这对穷家孩子来说,无异是一个福音。蔡芸芝出身寒门,对这些无钱上正规学校但又同样聪颖的孩子充满了同情和爱。蔡老师的文学爱好,对魏巍影响很大,蔡老师后来发表在郑州一家报纸上的文章《断鸿声里》让魏巍一直念念不忘,可以说,蔡芸芝是魏巍在文学上的启蒙老师。
魏巍送给蔡芸芝老师的照片
1930年,蔡仲荷去世,蔡芸芝再次辍学,到洛阳老城东华街小学教书。1936年再次复学,1937年总算在开封女师毕业。家庭的变故使蔡芸芝在开封女师断断续续读了十年!毕业后仍回洛阳教书,直到1940年,才与洛阳复旦中学教务主任王秋秩结婚,当时蔡芸芝已29岁,是当时少有的晚婚青年。王秋秩思想较进步,曾以国民党洛阳县参议员的身份掩护过纪登奎(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等进步学生。洛阳沦陷后,王秋秩带着一家人回诸葛老家躲避。1945年抗战胜利后,蔡芸芝应聘到诸葛中心小学任校长,王秋秩仍回复旦中学教书。
解放后,蔡芸芝和所有知识分子一样欢天喜地的迎接社会大变革。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56年诸葛镇司马民中成立,蔡芸芝才受聘到民中任教。当时的民中也像郑州的平民小学一样设在一所古庙里,条件非常简陋,但复出后的蔡芸芝精神焕发,全身心投入了工作。司马民中当时作为偃师西南的一所民办中学,为偃师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从1957年到1966年10年间,魏巍和蔡芸芝书信不断,不断把自己新创作的作品和自己的工作生活情况告诉蔡老师;每出一本书,总要亲笔签上名子送给蔡老师,并且一直亲切地称她“芸芝师”。每次收到魏巍的来信,对蔡芸芝一家和司马民中的师生“都象过节一样高兴”(王书法语),蔡芸芝不仅把来信读给儿女听,也读给自己的学生听,让他们和自己一样分享这份快乐,勉励学生象魏巍那样立志成材。
这十年是蔡芸芝最快乐的日子。后来文革开始了,司马民中停办了,蔡芸芝也因丈夫王秋秩的历史问题受到了冲击。突如其来打击,把蔡芸芝击倒了,病情一天天加重, 1972年夏,蔡芸芝带着满腹冤屈离开了人世,终年63岁。
蔡芸芝有四个孩子,老大王亦平、老二王如平和老四王青平是女孩,老三王方(又名王书发)是惟一的儿子。王如平、王书发、王青平三人都在司马民中毕业,都是蔡芸芝的学生。
1966年,王书发作为返乡知青,回到了诸葛村,参加了修建陆浑东一干灌渠的水利工程建设,并一直在村里的工程队做技术工作。1976年,村里推荐王书法到该村中学任教,先后当过初中和高中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1987年至1989年间,王书发自费到洛阳教育学院进修学习。此后,他一直在初中教毕业班,直到2006年退休。从教三十年来,他先后送走了3000多名学生,有不少学生考上了偃师高中,有两名学生考上了北大,一名学生考上了清华。长期的劳作,使王书法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医生多次劝他手术,他一拖再拖,直到退休后才在北京做了手术。
1999年,王书发的二女儿、蔡芸芝的孙女王新晓从洛阳二师毕业后,被分配到司马小学任教。王新晓教学生涯的开始和蔡芸芝教学生涯的结束,竟然在同一地点,历史竟然有如此惊人的巧合!王新晓现在在诸葛小学任教,她的爱人袁平伟也是一名教师,在洛阳旅游中专任教。
二女儿王如平的丈夫徐长生在洛阳市聋哑学校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他用手语和爱心,让一个个残疾孩子也拥有了健全的人生。
受徐长生的影响,王亦平的女儿、蔡芸芝的长外孙女张瑞红也爱上了特殊教育,她在洛阳市残联康复中心工作,用心帮助残疾人进行语言和听力康复训练。
在蔡芸芝女儿和孙女的婚姻问题上,似乎大多数都倾向于选择教师。王书发说:“无论是做教师,还是选择教师做配偶,很大程度上都是受了母亲的影响,她老人家曾说过‘当教师,教书育人,挺好!’”。
蔡芸芝用她的行动和精神哺育了一个教师家族。
Ⅷ 为什么不能烧照片
不吉利。
照片,指用感光纸放在照相底片下曝光后经显影、定影而成的人或物的图片。 语出巴金《灭亡》第一章:“在这堵墙壁底下正中挂了一个大镜框,里面有一个四十多岁的慈祥的妇人底照片。”原理:用感光纸放在照相底片下曝光后经显影、定影而成的人或物的图片。其过程是在完全封闭的暗室中完成的,是完全由红绿蓝(RGB)三色激光扫描照射而形成的影像。感光成像技术将RGB激光神奇地转化成为影像,照片颜色是从相纸内由分子尺寸生长出来的。
并非数字印刷,喷墨打印等输出方式是由油墨堆积而成的。感光成像技术使得照片上的每一个像素的颜色信息都是完整的。鉴别:照片区别于其他图片的最主要一点是在输出方式上,照片的输出方式是在完全封闭的暗室内(在一大型机器里面)由激光扫描曝光而成,区别于由机器用油墨喷涂而成。巴金《灭亡》第一章:“在这堵墙壁底下正中挂了一个大镜框,里面有一个四十多岁的慈祥的妇人底照片。”
魏巍《东方》第四部第十二章:“一揭开,里面都是曲曲弯弯的外国字,还夹着一张西洋年轻女人的照片。”
Ⅸ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谁写的
魏巍,男,1920年3月6日生于河南郑州,1937年在山西参加八路军,后到延安,曾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赴晋察冀边区,长期在部队做宣传工作。1939年起在在《晋察冀日报》等报刊发表许多诗歌,1942年创作长诗《黎明风景》,1945年后创作了《寄张家口》等诗。抗美援朝时期,两次赴朝,发表了《谁是最可爱的人》等许多文艺通讯,深受国内外读者喜爱。他历任《解放军文艺义副主编,总政文艺处副处长,北京军区文化部长等职。1977年完成反映抗美援朝的长篇小说《东方》,1987年发表描写长征的长篇小说《地球的红飘带》。
魏巍于1950年5月调入解放军总政治部。抗美援朝在1950年10月25日打响后不久,他奉命随三人小组赴朝了解美军战俘的思想动向,成员还有新华社顾问——英国共产党伦敦区书记夏庇若和新华社处长陈龙。在碧潼战俘营,通过和许多美军官兵接触和个别谈话,小组获悉不少俘虏参加过二战,普遍表现出厌战情绪,不愿远离故土且对战争不理解,来朝作战是迫于政府命令。他们只想早日服役期满,脱下军装与家人团聚。尽管也有部分官兵态度顽固,但都觉得遇到了最难对付的军队。完成调查任务,给总政写出报告后,大家又不约而同地想到前沿阵地看看,于是他们便冒着炮火和飞机的轰炸,奔赴汉江南岸。夏顾问等人到了汉城,魏巍则径往前线。来到战士中间,魏巍被许多感人场面所打动,便决定留下来。历时三个月的采访,魏巍的魂魄彻底融入这场伟大的反侵略战争之中。“我们的战士在面临艰巨的任务,面临艰苦的环境时所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比起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所看到的,还有更高的发展,特别是这种英勇的普遍性,更是空前的。伤员随队作战的比住院治疗的数字还大,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回想起当年战场见闻,魏巍动情地说。
回到祖国已是1951年2月,调任《解放军文艺》副主编的魏巍,便夜以继日地伏案疾书,以图及早将所见所闻准确真实地告诉读者。采访本上的20多个故事,魏巍又几经遴选几经推敲,最后才确定最典型最感人的三个。落笔后,由于纯系情感的自然倾泻,可以说是一气呵成。《谁是最可爱的人》圈上最后一个句号,第一位读者该刊主编宋之的阅罢,激动之余当即吩咐:“送《人民日报》!”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邓拓有着与宋之的同样的感受,旋即确定在头版显着位置予以全文发表。
毛泽东指示:《谁是最可爱的人》印发全军/“最可爱的人”成为志愿军代称/周恩来脱离讲稿,表示要认识一下魏巍这位朋友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隆重推出朝鲜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毛泽东旋即批示“印发全军”。据说,朱德阅后连连说,写得好!很好!随后《人民日报》又为此召开座谈会,主持会议的邓拓还朗诵了文章的片断,出席会议的魏巍还介绍了创作体会。
文章的发表,极大地鼓舞了前方将士的斗志,也推动了后方人民的支前活动。自此,“最可爱的人”便成为志愿军的代称;自此,写给“最可爱的人”的慰问信,雪片似的从祖国四面八方飞过鸭绿江,慰问品也源源不断地寄到炸不断的运输线上,寄到硝烟弥漫的战壕里。《谁是最可爱的人》传到朝鲜前线,各部队油印小报几乎同时转载,指战员竟相传阅。“最可爱的人”五个普通的汉字,使百万志愿军将士感到祖国和全国人民就在自己身旁。魏巍的名字从此传遍全国。
两年后召开的第二届全国文代会上,周恩来在报告中还特意提到这篇文章。他说“……我们就是要写工农兵中的优秀人物,写他们中间的理想人物。魏巍同志所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这类典型的歌颂。他感动了千万读者,鼓舞了前方的战士。我们就是要刻画这些典型人物来推动社会前进。”周恩来还脱开讲稿,停下来向台下问道,魏巍同志来了没有?请站起来,我要认识一下这位朋友。周恩来目光炯炯环视会场,与会者也左右张望。魏巍羞怯地从座位上起身,回答了总理的问话。
魏巍的朝鲜战地通讯,先后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结集出版,盲文出版社也将它作为该社成立后第一本盲文读物出版,普通中学课本也予以收录。可以说,《谁是最可爱的人》难以计数家庭的爷爷读过父亲读过,眼下儿子又在宽敞的教室高声朗读着。包括文中抢救朝鲜儿童的英雄马玉祥的家人,包括“烈士”李玉安的儿女……
“《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题目,不是硬想出来的。而是在朝鲜战场上激动的情况下,从心里跳出来的。在朝鲜时,我曾反复问自己,我们的战士为什么那么英勇,硬是不怕死呢?那种高度的英雄气概是怎样产生的呢?我带着这个问题,访问了志愿军各种岗位上的同志。后来发现,他们由于锻炼与认识的不同,虽然有差异,但是都有着共同的一点,就是对伟大祖国的爱,对朝鲜人民深刻的同情,和在这个基础上做一个革命英雄的荣誉心。于是,我了解了在党的教育下,这种伟大深厚的思想感情,就是我们战士英勇无畏的最基本动力,这就是最本质的东西。”针对如上景观,多年后魏巍总结说。
阵亡“烈士”李玉安由女婿陪同,专程赴京看望魏巍
马玉祥带来的老山参却招致魏巍老伴的批评
出乎所有人意料,《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松骨峰战斗英勇牺牲的烈士李玉安,竟然无声无息地活着。孩子曾经拿着课本询问父亲,里面的李玉安是不是你。他平静地回答说,同名同姓的人多啦。在他所供职的粮库,李玉安是再普通不过的老头,没有人知道他就是登在书里,在书声朗朗的校园被千万次吟咏的“已故”战斗英雄。直到后来儿子死死缠着父亲要求当兵,无奈中李玉安只好千里迢迢找到原部队,亮明身份恳求首长收下儿子。“烈士”突然复活的消息,顿时传遍全军传遍全国。隐功埋名四十载的英雄,向首长向络绎不绝的记者唏嘘着陈述了死而复生的经过,激战过后,李玉安被朝鲜人民军救下阵地,持续昏迷5个月后才醒过来。战争结束,他转业到远离县城的粮库后,从未张扬自己的功劳,更不居功邀赏。他说,当初我们连一百多人,死的死伤的伤。我复员以后,还成了个家,现在有六个儿女,都有吃有喝。想想那些战友们呢,他们二十几岁就牺牲了,他们得到了什么?我哪里还谈什么功不功呢?我现在不敢想他们,一想他们就难过。
退休后,李玉安由女婿陪同,专程到北京看望了魏巍。英雄与作家相见,彼此都异常欣喜。“如果说,烈士们的鲜血书写了共和国历史一页光辉篇章的话,那么执笔者就是您。”李玉安动情地说。
《谁是最可爱的人》将马玉祥的名字传遍全国。1979年夏秋之交,马玉祥在《解放军画报》上看到魏巍的照片,当即致函魏巍。此后他们书信频仍,魏巍还把长篇小说《东方》、《地球的红飘带》赠给老朋友。8年后,马玉祥从科尔沁草原来到北京,两位阔别36年的战友终于在西山魏巍的寓所相聚。魏巍望着老朋友黑中透红的脸深情地说:“那年你21岁我31岁,我说过你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梁那样淳朴可爱,现在你还是那样还不老。”马玉祥则说,当过兵的人,才理解兵!《谁是最可爱的人》使多少志愿军流了泪呀……最后两人相约,来年在科尔沁草原再相会。
翌年,魏巍夫妇应邀来到通辽马玉祥家中。老英雄居室的陈设也像他本人那样朴实无华,作家赠与的条幅“天地有正气,江山不夕阳”悬挂在简陋的墙壁上,魏巍夫妇备感亲切。马玉祥1947年参军时年仅17岁,围歼完廖耀湘又随百万大军长驱入关。平津战役他荣立大功并入党,紧接着又马不停蹄挥师南下渡过长江。到了朝鲜战场,马玉祥飞虎山下刺刀见红,汉江北岸与八O高地共存亡立下战功,汉江南又奋不顾身抢救朝鲜儿童。转业后,马玉祥屡次把晋升提薪机会让给同事,整整31年一家数口仅居住在24平方米的房子内,直到魏巍走后上级“主动”给他调换住房。拥有这样一位淡泊名利的朋友,魏巍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基于此,作家在赠给马玉祥《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史》时,扉页上赫然题写到:“你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老哥哥,我来看你来了。”马玉祥和魏巍的四只大手近日再度紧紧握在一起,这缘于北京晚报的撮合。尽管飞机晚到了近20分钟,但从首都机场出来的马玉祥老人心情仍非常好。在报社安排下,刚到北京的马玉祥不顾一天奔波之苦,稍事休息后立即赶赴西山脚下去拜见老哥哥魏巍。今年70岁的马玉祥说:“如果没有老哥哥的那篇文章,我今天又能算得了什么。”寒暄之后,马玉祥拿出自己带来的礼物,一支长白山出土的老山参和几包家乡产的奶豆腐。奶豆腐魏巍愉快地收下了,但马玉祥带来的老山参却招致魏巍老伴的批评——“你本来生活也不富裕,应该省着点过。”说起志愿军老战士的生活,魏巍收敛笑容面色凝重。他说,当年那些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的第一批转业老兵,现在年纪都大了,生活上会遇到困难,今年是抗美援朝5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我们不仅要学习和宏扬志愿军保卫和平、保家卫国的英雄主义精神,还应该在生活上给予他们及其家属、子女更多的关怀和体贴。
马玉祥对记者说,魏老一直非常关注志愿军老兵们的命运。前几年当魏老得知他老伴生病的消息后,立即给他寄去了1000元钱。“魏老是全体志愿军的朋友,他就是一个真正的兵,所以他最了解我们‘兵’的心。”
可以说,是《谁是最可爱的人》使世人从志愿军身上看到了物质在精神面前的脆弱,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坚不可摧。作家魏巍也因此收获累累。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此后又连续当选为二届、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历任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和军区政治部顾问,离休后享受副大军区级待遇。还曾当选为团中央委员,全国青联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等等。
据说,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做出决定,请魏巍将《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全文书写出来,勒石刻碑永久陈列。“三千多字的文学散文勒石刻碑,这在中国刻碑史上是空前的。这个决定的做出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构思。”《魏巍评传》作者杨炳、田怡和东方评介道。该书作者进一步披露说,魏巍已经把字写好了,只等雕刻了。
Ⅹ 照片彻底删除了还有办法恢复吗
照片删除了能恢复过来。现在手机里一般都自带有“最近删除”,我们可以打开手机相册,然后在相册里面找到“最近删除”恢复即可。我们也可以用第三方恢复工具恢复,我们在手机应用商店或者浏览器查找手机数据恢复精灵,它能够帮你恢复你手机里误删的很多数据哟,我们只需进去界面,然后选择“图片恢复”就可以帮你恢复咯,成功率还是蛮高的。
相关说明
电子相册是指可以在电脑上观赏的区别于CD/VCD的静止图片的特殊文档,其内容不局限于摄影照片,也可以包括各种艺术创作图片。电子相册具有传统相册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图、文、声、像并茂的表现手法,随意修改编辑的功能,快速的检索方式,永不褪色的恒久保存特性,以及廉价复制分发的优越手段。
电子相册制作软件是用于制作电子相册的软件。目前国内外电子相册繁多,不同的软件,制作出的电子相册都会有不同。随着数码相机在家庭中越来越普及,人们在可以更方便的拍摄照片却又不需要把拍摄的照片都冲印的时候,更多就选择了打包保存在电脑或光盘中,电子相册制作软件就在这一过程中充当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电子相册制作软件,我们的照片可以更加动态、更加多姿多彩的展现,通过电子相册制作软件的打包,相片可以更方便的以一个整体分发给亲朋好友,刻录在光盘上保存,或在影碟机上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