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评价包括哪些内容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运用系统理论的概念和方法,把质量管理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职能组织起来,对人才培养活动实行体制化、结构化、持续化的监控,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诊断,形成的一个任务、职责、权限明确又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能够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稳定的、有效的质量管理系统。具体落实到高校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包括教学目标体系、高校的课程体系、高校师资体系、评价体系等。建立完善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就要保障这些子系统的有效和谐发展。目前,高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体现于对教学过程和质量的评价。在精英教育模式下,这种方法对加强高校的教学管理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终身教育和大众化教育潮流的到来,目前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教学目标过于狭窄。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多样化、综合化,但目前的高校教学目标却仅仅局限于某一专业的范围内,忽视了学生的综合性发展。教学是培养人才的直接手段,我们应该在教学中确立多元化的目标,树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目标,以适应变化和发展的社会。此外,目前的很多高校在办学目标上没有明确定位,盲目跟从,实行一刀切,将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相混淆,这都不利于保障教学质量。其二,教学质量评价过于主观化。目前部分高校尚未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具体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往往忽视客观的评价指标。
在评价过程中主观人为成分重,对教学质量的评价难以达到科学化、客观化、公平化,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此外,在教学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单一化。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的通常是高校的行政人员,这就忽视了学生和专家的作用,导致很多教师例行检查与平时上课时状态的不一致,这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其三,教学过程监控的不平衡。目前高校教学质量的监控主要偏重于课堂教学,而忽视学生的课外实践过程的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活动监控得较为严格,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监控较为松懈;对学生课内的专业知识考核比较重视,而忽视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能力的考核。其四,教学内容过于单一。从“大教学,小课程”的观点来看,大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指高校各种形式的课程。从当今国内高校各专业的培养计划、课程安排、选修课列表可以看出,我国高校的课程主要是集中于对学生专业课的训练、学业成绩的培养等显性课程中,而忽视了隐性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仅仅注重课程的分科性、专业性、文理分科等,没有利用课程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五,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高校教师是教学质量的直接负责人,然而很多高校教师凭借拥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只忙行政,忽视教学,或者终日碌碌无为却依然享受学校的高待遇。此外,还有很多高校为了节省开支,实行教师一岗多职,大班授课等,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我们认为,只有采用严格的赏罚升迁制度,不断引进新的师资力量,才能保障为高校的教育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二、构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存在诸多的不足,在构建和完善教育保障体系时应遵循体系内部自身发展的趋势特点,按照一定的原则来完成。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过程是全过程、全方位、全人员的科学管理的过程,具有系统性、协调性、动态性等特点,解决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遵循这些基本的要求和以下的几项原则: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指高校在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时,应系统全面考察与教学质量相关的各个要素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保障体系能包括对影响教学质量各要素、教学过程各环节进行有效控制的保障成分,并确保这些要素形成有机整体。贯彻系统性原则,主要把握三个方面:首先,一个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构成成分上是完备的,能包括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要素,体系中的制度规范也应该是明确的、全面的;其次,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是孤立或是简单的叠加,而应该是相互联系的,应该使各组成部分相互补充完善;最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具有通用性,一所高校所设置的院校、专业都比较多,且教学过程还具有动态性特点,因此在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时要提取共同要素,使其具有公用性。
目标性原则。目标性原则指在构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时,要紧紧围绕质量控制进程,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来实现教学目标。目标性原则是全面构建实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首要条件。为此,一方面在质量保障体系中,要建立具体明确的定位机制,并制定相应的评价反馈机制,以预防目标的偏离;另一方面,要落实管理,从领导层、监督层到执行层,要层层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权责分明,确保达到教学质量目标。持续性原则。持续性原则指的是高校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以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把握教学质量不断改进、持续发展的本质,建立能及时反应教学质量需求和质量发展变化过程的质量体系。贯彻持续性原则,首先要坚持持续提高质量的发展管理观,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永恒的主体,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定任务。其次要注重教学的持续性,在教学过程中,各个阶段、各门课程甚至各个教学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在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过程中,不能割断彼此之间的联系,应将各要素纳入质量保障体系中,形成教学质量的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构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策略
从以上对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概念界定来看,高校的教学质量不仅仅包括教学,还包括其他的子系统。所以,要构建全面完善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就要抓住高校教学保障体系中的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师资体系、评价体系等子体系。
(一)高校教学目标体系的建立高校教学质量的目标体系不但受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还受到高校在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办学宗旨、办学条件、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在制定教学质量的目标体系时,一方面要将终极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相结合,在遵循国家的方针政策时,要考虑到一定时期内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走势对高校培养的人才的特殊需要。所以,我们应根据学校的定位和性质,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全面、科学、合理的终极目标,然后再根据学校具体的教学计划和发展规划以及学校现阶段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的可用性、经费的投入将终极目标分割为不同时期的阶段性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要建立详细的目标评价体系,及时反馈目标的实施运行情况,纠正偏离目标的教学行为。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运行,最重要的是将阶段性的目标具体化,即制定各项目标所要达到的具体分目标。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是抓好教学质量的基础建设,例如教室、师资力量、课程、科研项目等,应对各项目各阶段应达到的目标进行分组责任制,使各阶段的分目标有效落实,进而最终完成终极目标。
(二)高校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教学质量是高校教育的生命线,课程体系是教学质量的重心,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应建立高质量的课程保障体系,笔者认为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立的:首先,改革课程目标。在设置课程目标上,将基本的学科知识与实践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相结合,改变以往片面强调学科知识的观念,有效开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学科知识、专业学科知识,也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修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次,改革课程的组织方式。传统的高校课程模式一般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马哲思修组成。我们看到,这些高校在课程的内容设置上只关注专业技能的培养,没有顾及其他。另外,理工类大学的课程设置也没有考虑人文、社会方面的课程,人文类院校也有忽视科普类课程的设置。在这种课程模式下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的偏离使其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对大学生应具备全面知识的诉求。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要避免文理分家的局面,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相结合;还要设置较多的选修课,实行学分制的课程模式,专业学科应精选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的课程,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学会将所学内容服务于生活实践。
最后,现行的高考制度也影响着高校的课程模式。不可否认,高考制度的建立为我国选拔了一批批的优秀人才。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也日益凸显。考试标准单一、录取标准单一等都阻碍了素质教育的进程。改革现行高考制度的关键是改变单一的考试标准和录取标准,实行多元化综合性的考试录取方式。这样的录取模式应该充分考虑到高考分数以外的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专长等,充分考量各层次、各类型学校对不同学生的差异性的需求。只有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和各省、市、学校自主考试相结合的考试制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进入高校的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高校教学师资体系的建立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高校教学质量师资体系的建立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对教学工作的领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办好大学,大楼需要,但关键是师资,是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近年,大学扩招以来,师资队伍越来越紧张。据统计,我国高校的师生比例是18:1,而世界标准的师生比例是14:1。如果按这个标准计算,我国高校还有近10万专职教师的缺口。可见,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加教师数量,培养专业教师是当务之急。积极鼓励副教授以上的教师进讲台上课,鼓励在校硕士、博士生兼任辅导员协助教学,大力开展继续教育,采取函授、自考等形式培训在职教师的教学水平都是有效措施。此外,要强化教师责任制,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教师考核评估制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励他们高质量完成教学科研任务。教学工作的领导建设。教学工作是整个高校工作的中心。高校不仅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教学的有效开展,更重要的是学校的管理者、决策者要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建立主管领导负责制,院系、处室、科研部门都要责任到位,一切工作都要与教学质量挂钩,树立“教育教学质量是第一要务”的理念。
(四)高校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维度的,教学质量的评价包含教学的各个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成绩的评价制度。从根本上说,教师的教学质量是通过所培养学生的质量来体现。学校对各类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实践活动课等)从选题、试卷送印、考试安排、成绩评定管理等都应作出明确规定,以确保考核成绩的公平公正。结合课程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考试方法,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在评价中注重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时,我们还应对全校学生的学习成绩情况进行统计,对一些课程进行重点分析,横向和纵向进行比较分析。此外,对于研究型的院校,学校每学年应该按照学科的分类组成专家组,到各院检查和验收科研成果。
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体系。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兴趣,培养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关系。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内容应该是多元化、多方位的,不仅包括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专业基础知识科研能力等硬性指标,还包括教师的道德素质、人格魅力等。对于评价方式,可以采用问卷调查、专家评价、学生评价、网上评价等形式,综合考评教师的教学工作。我们建议,评价的结果直接与教师的工薪、岗位聘任相挂钩,使评价体系直接与实际相结合,而不是一纸空文。“国运兴衰系与教育,教育兴衰系于教学”,教学质量是高等院校的生命线与发展的源泉。高校的教学质量不仅仅是指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包括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发展、教学设备的完善、师资力量的充足等。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最关键的是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从目标、课程、师资力量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改革,改革传统落后的部分,以保障高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❷ 高校发展规划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规划,即为比较长远的发展计划。学校发展规划是校长办学思路、学校发展目标的具体文本和实施渠道,是校长阶段性办学思想的体现。学校发展规划制订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校长办学思路是否清晰和校长的办学水平。
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学校制定发展规划和审定学校发展规划来实施对学校的管理,政府督导部门通过对学校指导、检查、监督、评估学校发展规划实施情况,了解和保证学校的办学水平。 规划制订前的准备工作:
1、学校要思考时代背景、社会发展对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的要求;社会普遍认同的教育观念;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关于教育改革的动向、要求和建议。
2、学校办学要有教育理念,引用正确的教育思想,形成校长的办学思想。
教育理念:是校长自己确信的对教育事业的希望。教育理念与时代发展特征相联系,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理念是比较稳定的和不多变的,如:有教无类理念、以人发展为本的思念。 教育思想:是教育的客观在反映在教育家头脑中和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面而产生的结果。教育思想是教育经一定的实践积累,上升为理性的实践总结,如:孔子的教育思想、杜威的教育思想、苏霍莫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办学思想:是校长依据学校现状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以确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对如何办学的思考结果。简言之,办学思想是校长怎样办学的思考。 3、校情分析
校情分析,可包括学校发展的历史沿革、学校教育改革的客观现实、学校软硬件基本情况。在调查的基础上,要了解学校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对学校的现状和发展要有清醒的估计。以此,找准学校的“最近发展区”和“最优发展区”,定出比较适切的学校发展目标。 4、学校发展环境分析 环境分析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社会需求:现时代社会的要求、学校所在社区的要求、家长的想法和需求。 (2)学校竞争环境分析:特别要了解同类学校的情况(情报)。
(3)学校办学资源的分析:除前述的学校内部资源外,要了解学校外部可利用的办学资源,包括社区资源、家长资源、上级可提供的资源、海外资源。
5、外界对学校办学现状的诊断、评估可征询教育行政部门、督导部门、社区等对学校的诊断评估情况。 二、确定学校的发展策略
根据上述的分析和了解的情况,组织中层以上干部广泛讨论,由校长综合后,确定学校的发展策略: 1、最先发展区:学校需要发展什么?根据学校缺什么、有那些不足确定发展什么——中国人的观念 2、最优发展区:学校有哪些优势项目,需要深入发展、特色发展、优先发展的,从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国外的观念。
前提:学校各项基础工作均达到规定要求。 三、学校发展目标的确定
目标要适切、有递进性、不要好高骛远
1、设定学校发展的整体目标(一般用三到五句话加以描述,应高度精练,高度概适的)。反映了校长的办学理念、引用的教育思想和本人的办学思想。 2、办学目标、培养目标、管理目标
办学目标:对学校发展前景进行形象设计,并提出发展目标,也可分为起始目标和终端目标,一般包括办学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内容、办学核心理念或规划主题思想。
培养目标:按照一定的目标,长期地训练或教育,学生发展、成长要达到的要求(境地)和标准。 管理目标:通过规范的学校治理,使学校工作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学校氛围。部分可通过校风、学风、干风、教风来表述。
校训:学校的教导或告诫的话 3、学校发展总目标内涵的界定
包括对办学目标\培养目标\管理目标的内涵界定,对其中有实际意义的词做出界定.
四、分类目标和阶段目标、分类目标和实施措施(可有轻重缓急,确定优先发展还是优势发展)。 (1)。 (2)德育工作。 (3)。
(4)建设::;硬件、布置。:软件和精神、师生精神、学校氛围和精神。 2、学校发展性阶段目标(粗分),在制订学年目标时再具体细分。分三年、六个学期,分段实施达标。有些在1---2个学期实施达标,有的要用三年时间达标。 五、学校发展的保障体系(措施)
1、保障部门:党支部(核心)、工会、共青团工作。
2、队伍建设(干部和老师、职工)。校本培训。部门、教师个人规划。 3、教学科研:促进学校发展的龙头课题,学校特色发展的龙头课题。 4、事与分配制度改革(结构工资,人事制度等)。 5、学校的基本建设和设施设备。 6、改改善生活。 7、协作办学。 8、规章制度。
9、学校自评和建立自评机制。 10学年度发展指标的制订。
(1)、输入保障(经费、师资、生源、协作办学、校园建设)。
(2)、过程保障(科研、制度改革、规章制度、学校自评、队伍建设)。 (3)、结果(输出)保障(阶段性评估和反馈)。 六、学校规划规范的文本要求(格式)
(一)、正文(不必太长,简洁明了、主题鲜明)
1、学校规划制订的指导思想和起因。(为什么要制订规划,也可不写) 2、校发展规划的分析:可包括学校的历史、现状和对现状的评估。
3、校三年发展目标的陈述(使命的陈述),设定学校发展的整体目标(100---200个字的描述,高度精练,高度概括)。
4、学校办学目标、培养目标、管理目标(要对有实际意义的词做出界定),后可附校训、校风、学风…… 5、分类目标和实施措施。 6、阶段性目标和要求。
7、学校发展的保障体系(措施)
(二)学校发展的附件:(有附件的,在正文中只列出附件要点)即可,部门规划、措施、实施方案、学校课题方案、分类目标实施方案、保障措施方案、制度等) (三)制订规划注意事项 1、规划的自评和调整,
自查、自评、调整(调整不能太多,要尊重原文,要上报)、再实施。
2、要务实,目标不要太高,跳一跳能达到。不能虚、空、假、大。规划制订是为了使自己实施时工作有序。校长调动,规划不能变,可做一些调整。 3、规划要有递进性,延续性。培养目标是长期的。
4、规划的制订要发动全体教师,经几上几下讨论,在讨论实施的过程中解理,在管理时可以项目管理方式,明确负责部门、责任人实施时期。 5、注意规划实施的资料积累。
6、要重在按规划要求实施。计划,学年度指标要与规划相符,有依存性
❸ 学校学校总体规划都有哪些功能区
一般学校规划有严格的功能分区,有校前区,教学区,宿舍区,运动区,生活区,有的还有教师生活区,研发区,社会实践区等。
一、入口景观区
一般而言,中国高校入口景观区是指大门至学校主体建筑之间的空间,是人们对这所大学的第一印象。它由大门前的引导缓冲空间、大门主体建筑、周围环境、地面铺装以及透视到校园内部的景观所组成。
二、科学教研区
一般而言,中国当代大学科学教研区是学校的主体建筑群区,是各学科的集散处,以及教学核心区的集中地。它是由师生使用的公共设施如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等设施组合而成的空间。这里应是大学空间结构的高潮,许多重要景点都集中于此。
三、行政办公区
目前中国高校的院系设置较为复杂,各院系的行政办公融入院系的教学区域内,而学院级的整体办公需单独设立。此区域的景观设计应简洁。严肃,多以规则式为主,设有小型喷泉、树阵、组合花坛和草坪。因办公的需要,需在行政楼附近设有临时停车场所。
四、学生生活区
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生活区是校园中最受人喜欢的空间。多由宿舍楼、食堂、洗浴中心等建筑组成。在该区域可以开辟林间空地,设立花坛和围合性休息座椅,同时可设计供学生节假日聚会的公共空间。
五、体育运动区
高校体育活动区域一般面积较大,由操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场地组成。体育运动区四周可栽植高大的乔木,下层配植耐阴的花灌木,从而形成一定的绿化层次和密度。具有一定密度的绿化带形成的绿荫,一方面可以遮挡夏季直射的阳光和冬季寒风的侵袭,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噪声的扩散。
六、生态休闲区
生态休闲区是近年在高校逐渐产生的一个功能区域。从功能上看,目前,由于许多公办纷纷迁出原有狭小的校园,进驻面积较大的新校园,且教学生活用建筑物层次设置较高,在规划时除了建筑组合的空间外,还留有较集中的生态型空地。
学校功能区作用
学校功能室是为了科学化,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造,提高办学水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学校功能室建设,充分发挥作用。
❹ 校园文化建设系统的校基础体系
校园文化系统由四大基础体系组成,分别为:理念识别系统(MI)、行为识别系统(BI)、视觉识别系统(VI)、环境文化规划系统(EI)。
校园文化理念识别系统(MI)
1、概要:学校理念文化识别系统(MI)是学校文化识别系统(SIS)的核心工程,它对内可以激励全体师生,对外可以展示学校的价值追求。校园文化建设专家余建祥认为学校理念文化识别系统要依据教育发展趋势和具体的教育政策,结合学校的地域特色、历史沿革、现状分析以及未来发展的多种可预期因素进行综合规划。
MI是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其作用在于引导、规范、激励师生的价值追求,深化、规范、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科学定位学校的发展方向,铸就学校的文化品牌。
2、具体规划内容:
基本理念:核心理念、学校精神、学校价值观、学校使命、学校座右铭、校训、校风、政风、教风、学风、学校形象定位、学校发展愿景等。
治学理念:教育理念、办学理念、办学方略、办学特色、办学追求、办学宗旨、培养目标等。
治校理念:治校理念、发展理念、管理理念、用人理念、质量理念、服务理念等。
口号誓词:学校口号、教师誓词、学生誓词、学校宣言、校长寄语等。
校园文化行为识别系统(BI)
1、概要:
学校行为文化识别系统(BI)是学校文化识别系统(SIS)的保障工程。它以学校理念文化为基点,对内完善学校规章制度,规范学校行为;对外加强学校宣传,开展校外交流活动。学校行为文化识别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应与理念文化保持一致,通过学校的各种行为特征来展现学校的办学风貌,提升学校的整体形象。
校园文化建设专家余建祥认为通过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规章制度,细化管理项目,策划专题活动,使学校的运行机制合理化、系统化;通过规范师生行为特征,塑造学校良好的行为形象,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具体规划内容:
(1)学校规章制度的修订与完善。
(2)学校校本课程的指导与开发。
(3)学校专题活动的组织与策划。
3、相关培训:
(1)学生学习力训练:学校的主要功能就是教会学生学习,而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学会学习是其中的关键。学习力训练由学习力教育第一人余建祥先生亲自主持训练。
(2)教师领导力训练:如何带好自己的学生这个团队,是每位教师的必修课,我们提供国内第一套专业的教师领导力训练,有效提升教师的领导力,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校园文化视觉识别系统(VI)
1、概要:
学校视觉文化识别系统(VI)是学校文化识别系统(SIS)最为直观的组成部分。是学校的视觉形象工程,通过个性化、标准化、系统化的设计方案,对以校徽、标准字、标准色为主的基础要素和160多个应用要素进行规范,塑造独特的视觉新形象。它兼顾学校内部不同的功能需要,以校徽、标准字、标准色为核心,涉及教学、办公、指示、公关等100多种应用元素,通过个性化、系统化的视觉方案使学校的办学理念得以规范呈现,从而塑造学校良好的视觉形象。
2、具体规划内容:
核心元素:校徽、标准字、标准色。
实用元素:办公、服饰、公关、运输、指示、环境系统等几百个设计元素。
校园文化环境文化系统(EI)
1、概要:
学校环境文化识别系统(EI)是学校文化识别系统(SIS)的基础工程。校园文化建设专家余建祥认为环境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隐性资源,其主题突出的走廊文化、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生活区文化、活动区文化及个性鲜明的校园人文景观对在校师生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效。学校环境文化建设要以“六化”为指导原则,做到校园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秩序化、人文化、教育化。
环境文化规划系统(EI)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其对学校功能区进行系统规划,确定文化建设主题,营造个性文化氛围。主要包括:走廊文化、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会议室文化、宿舍文化、道路文化、景观文化等。
2、具体规划内容:
(1)教学区的环境规划与设计:包括楼宇命名、教室及走廊等的文化设计。
(2)办公区的环境规划与设计:包括楼宇命名、办公室(校长办公室、教师办公室及会议室、接待室等各种功能室)及走廊等的文化设计。
(3)生活区、活动区、校园景观区的环境规划与设计:包括景观(雕塑、喷泉、假山、小品、园景小区和绿化带等)、运动场、道路(道路的设计、命名和释义)等的文化设计。
❺ 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如何真正体现校长的办学思想
第一,学校发展机遇要分析。就是要从国家及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政策发展的走向来把握学校的未来发展趋势。要对学校所处的地理、社会环境与其他学校发展相比,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能发现并把握学校发展的契机。
第二,学校相对优劣要分析。就是要认识到学校在地理位置、课程建设、公共关系、师资、教学质量、生源等方面所具有的长处,并充分发挥这些长处,以推动学校的良性运行。当然,认识学校优势,并不能忽视学校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只有正确、全面地分析优劣所在,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校发展规划。
第三,学校发展历史要分析。历史传统是重要的无形资产,我们要认真研究多年来的遗留传统,以及在发展目标上能多大程度地得到社会和学校师生的认同,尤其是在传统基础上形成的学校特色能否有助于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只有总结过去,才能面向未来。
第四,相关利益群体要分析。利益群体包括与学校有直接、间接关系的群体。包括:受教育者、投资者、教师、学生、家长等等。无论这些群体与学校的相关程度如何,都要充分重视其需要,并将其合理的建议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之中。这一方面能保证学校按合理的方向前进,不会有所偏失;另一方面,也能确保学校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储备各种潜在资源,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学校发展规划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四个方面的内容。
三个部分是:
学校总体发展规划、课程和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发展规划。三个构成部分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四个方面的内容:
学校现状分析:是对自身所具有的基础、问题等进行全方位地梳理,明确在同一地区、同类学校中所处的位置及特色是什么;
发展目标展望:是陈述学校在某一时段的发展目标和程度,包括办成什么性质、什么类型、什么水平的学校。
发展要素确定:是规划的主体部分,即学校选择要重点发展的若干项目及领域。
设置保障系统:是指为服务于发展目标和发展要素而需要提供的人、财、物等资源及相关的学校制度设置。
总之,制定发展规划不是为了追求完美的发展蓝本,而是追求更有效、真正发挥作用的行动纲领;学校发展规划不追求逻辑严密但更求实效。因而,在制定学校规划时有几点关注是必须的:一要重视调查研究。正确地把握自身条件,看到自己的成绩,找出自身不足,明确学校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重点发展项目,落实切实可行的措施。二要独立思考特色学校的创办。特色学校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全面科学规划和有计划地建设。校长应改变从属思维的定势,改变被动思维的模式,大胆创新,使学校个性化、特色化。三要制定具有可能性、重点性和伸缩性的学校发展规划。学校精心设计的规划,必须是“跳一跳能摘到的果子”。否则,规划的各种作用都将变为零。同时,设计的规划中所制定的目标,必须是带有较大重要性的指标,是办好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十分必要又必不可少的目标。而且,制定规划中的目标要有一个弹性,要留有余地。
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持有一颗虔诚的事业心去对待所处的职业,改变“忙,盲,茫”的工作状态,克服“泛、烦、凡”心理状态,主动发展,自觉成长,在
“忙”中受益,做最好的自己,因为一个知名的教育品牌是长期积淀的结果,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努力过程,更是一个综合各种因素的整体推进的过程,因此,要打造学校品牌,需要切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创新,精心做好学校发展规划,从而促进学校的实效性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❻ 幼儿园发展规划内容包括几大点
(一)幼儿园的现状分析 一般包括幼儿园历史和办学传统,幼儿园发展中的特色和优势,幼儿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幼儿园目前面临的挑战,社区及教职工对幼儿园的期望等方面的分析。现状分析是幼儿园规划制定的现实依据。 (二)办学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 (三)幼儿园发展目标定位 发展目标主要由幼儿园的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两方面构成。办学目标是指幼儿园准备在将来多久的时间内发展成为一所什么样的幼儿园,其中的重要内容是幼儿园的办学特色;培养目标则是希望将孩子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其中很多内容是由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法律规定的。 发展的总体目标需要分阶段实现,所以发展目标包括: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与中期目标的时限一般是2~3年。 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是办学特色,所以,本部分需要探明幼儿园特色的概念及内涵。 (四)发展规划的实施系统 本部分主要是针对幼儿园选择的优先发展项目,分别确定具体目标、具体任务、实施步骤等。 (五)发展规划的保障系统 主要以下内容:组织保障(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的保障);对无保障(师资队伍、科研队伍和管理队伍的保障);条件的保障(硬件建设的保障);制度保障(管理制度、评价制度等方面的保障)。
❼ 学校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学校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1,这个观点是否与学校的利益相冲突。
2,这个观点是否得到学校有权领导的同意。
3,学校掌权领导是否认为这个观点会为自己带来便利和最大收益。
4,是否有充分的证据及方案来实行你的观点。
详细内容:
学校发展战略是学校对其长远发展目标及行动路线所作的宏观的有预见的构想和安排。
学校战略规划的特点包括:
(1)学校战略规划是对未来的深入思考。
(2)发展战略立足竞争,塑造学校优势。
(3)发展战略注重研究环境和适应环境。
(4)发展战略具有主体性和创新性。
中国中小学采用的战略模式主要包括:1.特色战略。2.转制战略。3.连横战略。4.合纵战略。5.任务转移战略。
❽ 学校发展规划的内容应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学校发展总体战略规划和什么什么
课程、队伍建设战略规划。
(8)学校发展规划的保障系统可以包括扩展阅读:学校(英语:School),是指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名称起源于民国。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有计划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并最终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达到预定目的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的具体活动受到社会需求影响,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趋势。
❾ 如何制定学校发展规划
它首先是从英国开始的。SDP项目在二十世纪80年代初在英国由一些学校和地方教育当局提出。提出的背景有二:一是这一项目采用“草根理论”探索学校管理问题,迎合了当时教育管理“权力下放”的趋势,有力地推动了校本管理局面的形成;二是由SDP项目本身的功能决定的,它能促进学校的发展和变化,促进学校效能的提高。 二十世纪90年代,英国科学和教育部颁发了《学校发展规划实践指南》,呼吁全国中小学推广这一方法,从而使SDP项目在英国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学校管理改革项目。随后,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丹麦、美国等国家也开始推广这一项目,使其产生了持续的国际性影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也积极推荐“学校发展规划”这个项目,旨在通过校本管理、社区参与以及提高学校的自治能力,来提高各国中小学的综合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学校发展规划现已成为国际教育界的研究热点,成为中小学学校管理领域普遍为人们所采用的一种管理工具。学校发展规划在国际学校管理改革的背景下,适应学校管理的现状和改革需要,开始走进我国中小学管理的新实践。学校发展规划的推广和应用,将对提高我国中小学的办学水平和学校管理效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将越来越成为人们日益关注并急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何谓学校发展规划 (一)何谓学校发展 学校发展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主要指学校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从发展的主体来看,学校发展包括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领导者发展等;从发展的具体内容来看,学校发展包括学校硬件发展与软件发展,硬件发展主要有教学设施的更新与提高、校园建筑的建设等,软件发展主要有学生与教职员工素质的提高、学校形象的提升、学校品牌的树立与扩张、校园文化的建设等;从发展的方式来看,学校发展包括规模发展与内涵发展;从发展的性质来看,学校发展有渐进式发展与跨越式发展。 (二)何谓学校发展规划 学校发展规划(School Development Planning),又可称为学校蓝图、学校远景计划、学校战略规划、学校设计等,简称SDP。 西方国家SDP项目对学校发展规划的解释为:通过学校共同体成员的共同努力,系统地分析学校的原有基础及学校所处的环境,发现学校的优先发展项目,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和教育目标,促使学校挖掘自身的潜在资源,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最终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我国理论界对学校发展规划的基本为:学校发展规划是指学校根据国家或地区教育发展战略计划的要求,结合自身条件,对学校未来三至五年内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和发展途径,如学校发展目标、发展规模与速度、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办学条件和实施策略等方面所做的安排。学校发展规划包括确定社区未来三至五年对学校的需求,寻找学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展望学校发展的前景和目标,提出实现这些目标优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办法、行动计划和措施。 (三)学校发展规划的基本内涵 理解发展规划,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校发展规划绝不是几位校长冥思苦想的结果,也不是请人捉刀代笔的文案,它应是校长、教师、投资方、学校管理者、学生家长、学校管理委员会、地方教育官员等共同参与,立足于学校实际制定的学校发展的行动计划。 第二、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应立足过去,指向未来,既有对过去的诊断和分析,又有对未来的预测和憧憬。规划强调把握现在,任何一种规划都不是“为规划而规划”,它强调的不仅仅是静态的结果,更关注动态的规划及其实施过程。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 第三、从时限上看:学校发展规划往往是学校三到五年的远景规划。其意义在于通过学校发展设计,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学校发展规划是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目的。它主要是通过成功地应对教育改革和变化,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水平。因此,学校发展规划的中心应放在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上。与此同时,也应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专业技能获得。 三、学校发展规划的功能 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对于促进学校发展、提高学校效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指向性 规划是全面而长远的发展计划,在一定时期内,规划是学校各种活动、行为所要达到的境界和标准,是学校各项行动的航标。科学而符合实际的规划,具有极大号召力,使全校师生员工,朝着规划所指向的目标而奋斗,并鼓舞士气,增强凝聚力,提高学校工作的效率和效益。 (二)可控性 规划的指向性特征决定了规划具有控制的意义。规划制定并为群众所理解和认同后,校长就可以根据规划中所制定的目标,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如人力、财力、物力等),努力实现预定目标;同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还要尽力排除各种干扰,纠正偏离目标的各种行为,抑制不符合目标的其它需要;规划要求师生员工围绕目标和要求,按一定的活动方式及日程去行动,所以,它对有效调控师生员工的行动方式具有积极作用。 (三)激励性 规划能激励人们的行动,鼓励人们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当师生员工行动遇到障碍时,规划中的目标给人以克服困难的力量;而当行动较为顺利时,规划中的目标又给人以鼓舞,增添人们行动的热情和信心。当全校师生员工看到鲜明、具体的目标,并感受着目标的一步一步实现,就会形成了强烈的动向感,朝着既定的目标奋进。 (四)可衡性 正确而切合实际的规划中的目标,既是各项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也是终结点,因而它是人们检验和衡量各项工作成效的尺度。校长通常根据既定的目标要求检查工作的达成度,使精心设计的学校发展蓝图变成客观现实。工作好坏、质量高低的评价,不是来自主观和感觉,而是以是否完成规划中目标的客观实际为依据。规划的可衡性,还体现在能使学校、学校里的各个部门能根据规划要求具体衡量各自工作的成效。 (五)发展性 校本发展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步兴起并得到流行的一个教育理念和发展策略,近些年来在我国也得到了重视和传播。其含义是以学校为本位,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为主体。 以往,我国政府部门对学校控制过多,社会对学校干预过多,学校不能自主发展、自主办学。学校规划也主要是按照上级领导的布置去开展工作,规划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校本发展是一种重视学校自身力量和学校自身发展的教育观念。它主张在政府宏观指导和积极参与下,学校自主办学和自主发展。即:校本发展则需要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推进发展策略,发挥自主办学的功能作用。在校本发展的理念下,学校规划的制定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需要学校从自己的优势和弱势中寻求变革,在大量的比较参照中重新定位,制定科学可行、符合实际的行动纲领,并实事求是地去操作实践。这一切,包括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都将有效地调动学校各种人员的积极性,并有力促进学校的自主发展。 四、学校发展规划的内容 根据以上对学校发展规划的分析,学校发展规划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学校的现状分析 一般包括学校历史和办学传统,学校发展中的特色和优势,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学校目前面临的挑战,社区及教职工对学校的期望等方面的分析。现状分析是学校规划制定的现实依据。 (二)办学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 在不同学校的办学规划中,这一部分的表述存在差异,但以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指导思想三种表述居多。主要内涵为:“三个面向”、“四有目标”、“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是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理论和政策依据 (三)学校发展目标定位 学校发展目标主要由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两方面构成。办学目标是指学校准备在将来多久的时间内发展成为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其中的重要内容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培养目标则是学校希望将本校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其中很多内容是由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法律规定的。 如: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的学校发展目标:办学目标——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成为“上海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品牌学校;深入推进教育改革,锐意进取,注重开发学生潜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实验性学校;模范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探求新时期办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成为辐射改革成果,输出办学经验的示范学校。培养目标——南洋模范中学的教育是指向“人”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人格主体性和社会化的发展教育;是努力践行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是学校通过有组织的认知过程与环境影响,养成学生健康的心理和文明行为规范的现代教育。学校通过这样的教育,促进学生的智能和人格和谐发展,使南模学子具有:出色的才智+健全的人格。 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需要分阶段实现,所以学校发展目标包括: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与中期目标的时限一般是2~3年。 学校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是办学特色,所以,本部分需要探明学校特色的概念及内涵。 (四)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系统 本部分主要是针对学校选择的优先发展项目,分别确定具体目标、具体任务、实施步骤等。优先发展项目是从德育、课程、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等学校中心工作中选择的。它是落实学校发展目标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五)学校发展规划的保障系统 主要以下内容:组织保障(学校的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的保障);对无保障(师资队伍、科研队伍和管理队伍的保障);学校条件的保障(学校的硬件建设的保障);制度保障(管理制度、评价制度等方面的保障)。 ☆五、学校发展规划的设计步骤 (一)学校现状的调查分析 这一步主要是在对学校的原有基础、办学传统及教育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学校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寻找学校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为确定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学校发展目标提供依据。 这项工作应由校长与学校共同体的所有人员一起商讨、共同分析,取得共识。必要时,还可借助于问卷调查的方法,广泛了解教职员工对学校现状的认识。如可向教职员工调查以下内容:我们的优势;我们亟待提高的地方;我们的短处;我们的担忧;我们情愿做的事情;我们需要什么;我们要抵制什么;我们的自豪之处;学校目前的总体状况如何?是否学校的某些部门比另外一些部门更加有效?为什么?学校现在的成绩比以往如何?学校现在的成绩与同类型的学校比较如何? 在学校现状的分析中,尤其要重视学校的优势分析。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发展优势,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发展优势,不同的校长和教师也有不同的发展优势。制定规划时,学校管理者应对自己学校的发展优势要有充分的认识,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对学校的特色目标进行定位。 学校发展优势的分析,包括学校物质层面、精神层面以及外部环境的分析,如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社区环境、学生家长状况、学校条件结构、学校文化等,其中学校文化的分析是重要的方面。许多名牌学校在其悠久历史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学校十分重要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优势。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就能形成学校鲜明的特色。如南京一中是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校。新中国成立前,该校就曾推进首席导师制,造就了一大批杰出人才。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任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学校传统文化和经验的继承,并注入新的内涵,以导师制为突破口,构建导师制的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导师制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成长,在省内外产生较大的影响。导师制作为南京一中历史上的教育模式,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重新成为该校的办学特色。 (二)对学校发展的目标进行定位 学校发展的目标一般包括三个维度:方向(办学特色),程度,时间。如上海的曹杨中学的目标定位:“文理兼通,以文见长”,在人文修养方面有高度素质,3年成为上海市一流、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示范性和实验性中学。 学校发展目标的三个维度中,最重要的是方向,而方向往往又是和学校特色的定位相联系的。 1、学校发展特色的选择 学校特色是指管理者和教育者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和本校独到的办学理念,从学校实际出发,在教育实践中努力挖掘、继承发扬并积极创造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优势,所形成的有鲜明个性、独树一帜、成效显着的运行机制、办学风格和教育教学模式。 学校的发展就如同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一样,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东西,要有把自己同其他区别开来的特点。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的标志和灵魂,是一所学校历史发展过程中最珍贵的、最值得珍惜和总结的东西。 学校特色是立足于本校,从本校实际出发,密切结合学校实际的产物。学校特色必须是具有鲜明个性的,是独树一帜、与众不同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学校特色化就是学校个性化,就是学校优质化。 2、学校发展程度的定位 学校发展程度的定位,指学校在同类学校中所处地位的发展定位。如品牌学校,可追求成为全国的领先校,乃至世界一流名校;也可追求成为全省、全市同类学校中的首席;还可追求成为本学片同类学校中的首席。 3、学校发展目标体系的形成 当学校的特色与程度定位准确后,可选择目标实现的时间范围,然后将方向、程度、时间有机组合起来,形成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总体目标一般是抽象的,还需要将总体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形成层次化的目标体系,从而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规划中的众多目标纵横排列,形成了层次结构。反映目标系统的众多目标可按层级结构进行分解,从而使各级目标之间产生从属关系、递进关系,显现目标的不同层次。一般地说,高层级的目标往往从宏观角度出发,体现其战略性和概括性的特点;而低层级的目标,往往从微观或中观角度出发,反映出战术性和具体性的特点。就目标层次而言,有隶属层次(总体、部门、个体等目标)、时间层次(远期、中期、近期等目标)、要求层次(高级的和中级的、低级的目标)。总之,各种不同目标紧密相连,组成了有层次的目标系统,使目标具有某种秩序、策略并能发挥其整合一致的作用。 在确定和表述各层级的目标时应注意:目标是明确的,经过努力是可以达成的;目标是可考核、可衡量的,可以估量成效的。即应当明确做什么,达到什么要求,应该在什么范围什么时间内进行,应该如何估量目标成效。 具体的目标应该具有以下特点:有达成的标识(或成功的标志);有测评点;有测评标准;有达成度的测评办法;有明确的时间规定;有明确的责任人。 (三)制定各部门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是学校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是学校发展规划中可操作的一环。 行动计划一般包括两个系统:一是支持保障系统,包括达成目标所需的思想保障系统、组织保障系统、队伍保障系统、制度保障系统、经费和条件等保障系统;二是反馈调控系统,建立反馈网络、反馈渠道,并建立有效的调控系统。 学校是一个社会系统,系统内的事情千头万绪,学校不可能一下子完成所有的事情,所以,学校在制定行动计划时,应首先确定优先发展项目。学校优先发展项目不宜过多,要选择对学校目标实现能产生关键影响的项目,一般以三到五种为宜。 行动计划要把重心放在优先发展项目上。围绕优先发展项目,制定各部门的行动计划,落实各部门的具体目标和具体行动。部门规划应具有以下特点:具体;可测量;可完成;真实、联系学校实际;确定时限;可以评价;可以检查。各个部门的行动计划必须详细阐述:要达到的目标(学校整体目标、各个部门目标);任务(具体说明为达到目标各个部门必须采取的行动);负责实施这项行动的人;实施行动、监控和检查所需的时间;成本问题(教职员工所画的时间、经费和物质资源、培训成本) 计划中的每一项目标和行动都应包括清晰的成功标准。标准可以是学期的标准和年度的标准,也可以是整个三至五年规划时期的标准;标准尽可能使量化的;标准应当具有挑战性并且可以实现。 学校规划的制定是学校共同体成员一起探讨的结果,确定后,应向学校教师公布计划,并通过大大小小的会议,不断讨论计划的进展,不断督促教师把工作重心放在学校发展规划的落实上。 (四)建立监控和评价机制 学校规划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过程,实施监控和评价有助于学校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和修订计划。规划过程是一个循环和持续的活动过程。在学年结束时,应当安排时间,让那些参与学校规划及其实施的共同体有关人士正式检查和评价这一学年规划实施的效果。这样,一个评价活动会对下一个学年规划活动的实施和规划目标的实施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学校要重视建立学校发展规划的监控和评价机制。 监控,主要是进行日常检查以促进规划准时实施和完成,促进学校实现自己所定的目标。应当有一个规划指定的管理人员检查日常进展情况,通过口头或书面报告向校长和学校管理委员会汇报情况。监控中需做好的工作:审查行动计划和有关文件,如教学材料和备课本;详细检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课堂观察。 各部门应向校长提供计划实施的评价报告,评价针对下列事项:目标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为什么说目标已经达到?超过了还是没有达到?行动在规定的日子内实施吗?时限真实吗?规划对学习/学习成果有什么影响?影响的证据是什么?量的还是质的?什么方面尤其成功,为什么?我们在这一过程中学到什么?对将来的规划有何启示?起初的工作有价值吗? 学校建立监控和评价机制,把监控和评价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中。学校还应当建立管理台历,包含规划活动的关键日期,以便校长和学校有关教师能够记录与学校发展规划有关的活动。 六、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要求 (一)要重视调查研究 学校规划是帮助学生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制定规划的过程应该是各级干部和师生在校长的领导下各司其职共同完成的系统工程,是调查研究、数据处理、现状分析、综合归纳出思路的过程。这样才能正确地把握自身条件,看到自己的成绩,找出自身不足,明确学校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重点发展项目,落实切实可行的措施。 (二)要独立思考 如何创办特色学校是校长制定规划面临的重要课题。所谓特色学校,应该是指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独特的办学风格、独到的教育思想、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特色学校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全面科学规划和有计划地建设。既然特色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等各方面要有别于其他学校,那么校长应改变从属思维的定势,改变被动思维的模式,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特色轨迹。只有这样才能用于改变,大胆创新,使学校个性化、特色化。 (三)要立足于实际 例如,上海的建平中学,在总体思考的基础上,构建了“跨世纪工程”,提出“合格+特长=建平人”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合格加特色的学校,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学生。学校提出并建立成阶梯状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体系,各种目标逐步递进、螺旋形上升。在改革初期,学校领导向全体教师提出“致力团结奋斗,三年振兴建平”,“魂系建平、心思改革”的要求。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根据“外围向核心带近”的总策略思想,分别在创造第三课程--建设校园文化、改革第二课程--选修课和课外兴趣小组的系列化和正常化、改革第一课程按程度分层次教学等方面适时地提出阶段性的奋斗目标。当建平的办学模式得到社会认可时,提出“认清形势,抓住时机,把建平建成高层次、高素质、高品位、高水平的一流学校”的口号。这些,对建平来说,也许行得通,但对于其他学校,尤其是非重点学校来说,就不一定行得通,这就需要实事求是。 (四)规划要具有可能性、重点性和伸缩性 我们精心设计的规划,必须是经过努力奋斗有可能达到、有可能实现的规划,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是“跳一跳能摘到的果子”。忘记了这一条,规划的各种作用都将变为零。因此,设计规划,首先要考虑可能性,也可称之为达成性。同时,我们设计的规划中所制定的目标,必须是带有较大重要性的指标,是办好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十分必要又必不可少的目标。如果把非常重要的目标忽略了,而定出一些无关紧要或次要的目标,这就不是科学、合理的规划了。而且,制定规划中的目标要有一个弹性,要留有余地,有一个松紧、伸缩的区间,一般在上限、下限之间,要留有较大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