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现在是非常时期疫情严重的时候怎样进行体育锻炼
疫情期间最好进行室内体育锻炼。
1、平板支撑
动作要领:肘关节和肩关节与身体保持直角。在地板上进入俯卧姿势,用脚趾和前臂支撑体重。手臂成弯曲状,并置放在肩膀下,保持身体挺直。
时间和组数:一般每次做到无法坚持为一次结束,休息1-2分钟,可重复3-6次为最好。
2、原地深蹲跳
腰背挺直,收紧腰腹部,下蹲时手臂向后摆,手指伸直,利用蹲到底时大腿和臀部的肌肉弹性跳起,只有起跳的瞬间发力,手臂配合向上。
时间和组数:每组可进行20—40次,休息1—2分钟,可重复3-6组为最好。
3、原地高抬腿
动作要领:在保持上身挺直的情况下,两腿交替匀速抬至水平。
时间和组数:每组可进行20—30次,休息1—2分钟,可重复3-6组为最好。
4、开合跳
收紧腰腹,手臂用力绷紧,用肩部力量抬臂,背部力量下压手臂,用手臂带动身体的跳跃双脚开合跳跃,小腿尽可能放松,不可低头、仰头呼吸。脚踝、膝盖放松,腹部始终紧绷整体有一定的弹性。
时间和组数:每组可进行 30—50次,休息1—2分钟,可重复3-6组为最好。
5、立卧撑跳
双脚与肩同宽站立,俯身下蹲,双手撑地与肩同宽,同时双腿向后跳跃伸直;再将双腿快速向腹部收回;起身跳跃双手在头后击掌之后迅速俯身下蹲,没有站立过程尽力向高处跳,全身发力参与,几次动作后心跳呼吸速度加快。
时间和组数:每组可进行20—30次,休息1—2分钟,可重复3-6组为最好。
㈡ 疫情期间该怎么运动的心得
居家锻炼心得体会
特殊时期特殊的锻炼,在自家楼上阳光房内和儿子一起锻炼。
正月初四下午是第一次锻炼,没有安排固定锻炼项目,就是核心力量训练和各种拉伸,临近结束时我和儿子做了200个原地高抬腿,感觉很有效果,于是决定初五开始用原地高抬腿锻炼,初五开始制定每天上午10:00和下午6:00开始锻炼,每次坚持20分钟。
初五上午原地高抬腿200个为一组,做完后拉伸、持哑铃摆臂、单杠悬垂、核心力量训练,再进行第二组200个,结束和重复第一组完成后的动作,坚持五组,1000个高抬腿。【今天完成后肌肉没有大的反应】。下午和上午完全一样,锻炼结束后大腿肌肉有些酸痛尤其是小腿肚子酸痛无力!
初六一天两练,沿用初五的运动量,但今天的腿真的很酸痛啊,我们还是坚持到底完成预定练习次数!
初七点训练好了很多,我们的一次200个高抬腿也在第三、第四组中变成了300个和400个,我们都觉得腿部肌肉不再那么酸痛了,力量也好想增长了,(今天的锻炼相对较轻松自如)这就是坚持锻炼的效果吧!
初八上午的锻炼我们都很轻松于是每次高抬腿变成了400个,一共做四组,每组间还是悬垂、拉伸和核心力量训练。今天的锻炼轻松愉快了很多,已经收到了锻炼的效果了,我们会继续坚持,直到一一开学。
居家锻炼心得体会
2020年的春节是有生以来第一个这样渡过的春节,和以往的串门、聚会、喝酒、聊天、娱乐的春节完全相反,这次只能宅在家里。
因为武汉冠状肺炎的影响,全国人民只能宅在家里渡过这个不一样的春节,就是对疫情的最好防疫。1月22日开车去济南,27日早上从济南返回宁波,接下来就是宅在家里!
既要休息好、又要锻炼好身体,于是就有了我和儿子在楼上锻炼的场景。28日上午10点和下午5点是我们的第一天锻炼,上午的锻炼和下午的锻炼内容截然不同,因为一一说连续做高抬腿200个,休息一下再做200个,就这样我们做了四组,共计800个,我们做到700多个时都感觉到腿不受自己控制了!看来有效果了,中间休息的时候我们进行了拉伸、压腿、单杠悬垂、持哑铃摆臂等联系!29日上午我们的连续组数由每组200个四组变成五组,我们的感觉和昨天一样,看来有效果了!
但我们的腿部确实感觉到有些酸痛了,下午的锻炼和上午一样,看看身体反应如何!
三次锻炼后,一一的动作较练习前有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动作僵硬变得有些柔软的,动作缓慢变得有速度了,有无力变得有力量了,对一一的效果比较明显,我则没有大的变化,反而由于肌肉酸痛而让动作变得不如以前了!
㈢ 2020年1月27日疫情期间可以在小区内遛弯锻炼吗
可以遛弯是可以遛弯,但是为自己身体着想,在这个非常时期还是宅在家里,不要出来的好
㈣ 疫情期间室外运动场需要封闭吗
疫情期间所有娱乐场所、电影院、公园、景点暂时关闭。这是为了防止疫情扩散,同时为自已和他人负责。
㈤ 疫情这个时候能跑步去吗
理论上只去戴着口罩人少的地方,跑完就立刻回家,是可以的,但不是绝对的,总有小概率发生的,而且如果在湖北武汉重灾区,还是不建议外出跑步的,
㈥ 疫情期间,不能出门,有没有适合室内的锻炼方法
如今的疫情严重的时候是不可想象的,采取措施的时候大家基本关在家里暂时不允许出来室外活动,在家确实不能长期对着电子产品,可以适当在家做点运动,还可以增加免疫力,那有什么适合室内的锻炼方法呢?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些吧。
三、室内最佳锻炼时间
在室内运动不像在外面一样需要结合天气的变化控制运动时间,一般情况下吃完饭后2个小时左右进行运动比较适宜,因为饭在身体内是1小时左右才开始消化而两个小时以后基本完成消化过程这时候做运动不会导致胃部的负担。
㈦ 1. 请结合自身情况谈谈你如何在疫情期间科学体育锻炼
1、身体素质较好和养成良好锻炼习惯的成人:可进行高强度间歇锻炼,提高心肺功能和基本力量素质,且效率较高。比如原地跑、俯卧撑、开合跳、波比跳等,每组练习10-15次,进行2-4组。
2、老年人以及缺乏锻炼的成人:建议以功能性练习和柔韧、平衡素质提升的练习为主。针对肩颈、胸、腰背部这些关键部位的肌肉做一些拉伸、转体类的练习,每组拉伸时间20-30秒,进行2-4组。
3、儿童、青少年建议上午、下午和晚上各进行15-20分钟健身。儿童。儿童以灵敏、柔韧、协调和平衡练习为主,比如做一些听口令的动作,如单脚站立、抛球接球、跳格子、爬行等。
4、有身体疾患不方便运动的人:保持日常常规的活动量,不要完全卧床,在家里有限的空间尽量主动活动。能走至少可以采取踏步练习,能站就少坐,能坐就少躺,如果是躺着,也要争取多翻身。
(7)疫情期间哪里可以运动扩展阅读:
大量研究表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能提高人体免疫力,是预防疾病的良好手段,也是辅助治疗某些疾病的积极措施。
体育锻炼可使人肌肉结实有力,呼吸循环功能改善,肺组织弹性良好,能不断促进体内物质能量代谢,因此疾病就不易发生。一些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对疾病的康复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有助于患者重新获得健康。
㈧ 疫情期间宅在家,怎样锻练身体比较好
01有条件的在自家的跑步机上跑步
由于城市化的进程很快,土地就像金子一样贵。再者寸土寸金的城市,很多人为了能够锻炼及工作都得到保障,很多人会在家里备上一个跑步机。疫情期间,我们都不能外出,这个时候,跑步机就起到作用了,你可以在家里也达到了长跑的效果,如果放在落地窗那里的话,一个完美的视野之下,跑起来也就不那么压抑了。
04千万不要戴口罩外出跑步,尤其是快跑
很多人有晨跑的习惯,他们会考虑戴上口罩跑步。其实这是一个不太科学的做法,因为戴上口罩的时候,很容易引起呼吸不畅,而且还会造成大脑缺氧等紧急情况。如果你一个人在外面跑步,又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很难保证你及时得到救助。现在就有一些新闻说高校学生戴口罩跑步导致猝死的情况。
㈨ 疫情期间可以通过大强度锻炼提高抵抗力
谣言:疫情期间可以通过大强度锻炼提高抵抗力
居家防疫特殊时期,提高抵抗力的有效方法是进行大强度的体育锻炼。
辟谣:
适量运动有益健康,在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爆发的当下,我们每个人都“宅”在家里,居家锻炼成为很多人增强体质促健康的重要手段,很多网友问“大强度的锻炼能够提高抵抗力”的说法是不是科学的?
科学研究表明,那些中等的、有一定时间的运动,有更多肌肉参与的锻炼,对促进我们身体的抵抗能力和健康都是有好处和帮助的。而长时间大强度的运动,不但不会增强我们的抵抗力,反而会因为运动过量而导致我们机体免疫力水平短暂性降低。这是因为长时间大强度运动后,我们体内的应激素骤然减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急剧失衡,体内免疫系统为恢复稳定性,会对特定免疫机能进行暂时性抑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免疫细胞因为“太累”正在休息,所以造成抵抗力暂时下降,我们通常把这种因大强度运动而造成一过性免疫能力下降的现象称为“开窗期”(即好像是开了窗似的让病毒轻易入内)。
“开窗期”如果突然遇上病毒,就会很容易感染上。有报道称一个获得过全国老年健身比赛冠军的老年人,在疫期初期,不戴口罩仍去健身房刻苦训练,结果不幸中“招”。人们百思不得其解,这么一个肌肉壮实的人,怎么会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年纪偏大、健身房空气流动差、没有戴口罩保护、大运动量有“开窗期”,这些因素都对防控病毒不利。
既然适宜运动可以增强抵抗力,那我们应该怎样进行锻炼呢?
首先,运动场所要适宜。在疫情期间,应尽量避免外出锻炼,以居家、院落锻炼为好。
其次,要根据自身体质状况和运动习惯,选择合适自己的运动次数和运动项目;最后通过控制每次运动时间来实现对运动量的把控。
我们推荐运动量为每周运动3-5次,每次运动时间在20--40分钟之间,运动的强度以心率、呼吸加快且微微出汗为标准,也可以通过练完之后,感觉能在3-5分钟内恢复心率、呼吸的次数到安静水平为适宜。运动方式可以选择跳健身操(舞)、原地走等等的有氧运动,也可以利用身体自重或借助家庭生活用品(米袋、矿泉水瓶、书本等)来进行轻负重锻炼。
总的来说,运动是我们增强抵抗力的手段之一,若与饮食和睡眠相结合效果会更好。我们应在坚持科学运动的同时保持多元化的饮食和充足的睡眠,做到三位一体、劳逸结合来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辟谣专家:武东明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国民体质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复核专家:孙飙 南京体育学院 教授
㈩ 疫情期间可以在小区内遛弯锻炼吗
当然是可以的,但要佩戴口罩,降低相互传染的可能性。